專家談炎症性腸病:高發於青少年 良好依從性是有效治療的保證

2020-12-22 瀟湘晨報

中新網北京5月19日電 (記者 李亞南)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腸病日」。專家指出,炎症性腸病(IBD)高發於青少年,隨著這些年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和飲食環境的改變,患病人數逐年上升。除了獲得專業知識和指導以外,患者具備良好的依從性是獲得有效治療的保證。

據介紹,炎症性腸病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已成為一種全球性疾病。患者常見症狀包括腹痛、腹瀉、體重下降,嚴重時會出現腸瘻、腸穿孔、腸狹窄或腸梗阻等。在近日由益普生和騰訊健康共同發起的世界炎症性腸病日公益科普活動上,專家在線深入解讀了炎症性腸病的現狀及其危害,呼籲加強慢病管理力度。

空軍軍醫大學西京消化病醫院副院長吳開春教授表示:「IBD是一種慢性疾病,有些患者可能要終身治療。隨著這些年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飲食環境的改變,患病人數逐年上升,潰瘍性結腸炎長期得不到控制,癌變的機率就會增高。除了獲得專業知識和指導以外,患者自身的信心以及定期的隨診也是很重要的,患者具備良好的依從性是獲得有效治療的保證。由於克羅恩病累及全消化道,嚴重影響患者營養吸收,對於青少年來說,容易導致營養不良,阻礙生長發育。IBD患者及其家屬應該樹立『IBD是種慢性疾病應該堅持治療』這樣一個觀念,這對於預防疾病復發是非常關鍵的。」

北京協和醫院消化科研室主任錢家鳴教授在活動上指出,IBD治療周期長,而且容易復發,無論對患者、家庭還是社會都將是一個巨大的負擔。近些年,隨著炎症性腸病科普項目的增多,人們對疾病的了解也更加深入,這對於降低疾病復發很有幫助。然而,中國地域廣、人口多,醫療衛生條件和診療水平地區差異較大,健康知識普及的程度也參差不齊。因此我們非常希望通過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普及對基層醫生的培訓,讓更多的基層醫生正確認識炎症性腸病(IBD),並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

此外,因炎症性腸病不同於普通的腸炎,發病率相對較低,社區醫院藥品覆蓋不多,只能去三甲醫藥開藥。大部分患者需要長期用藥,至少3-5年,甚至終生用藥,業內人士呼籲將炎症性腸病納入慢病管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藥可緩解患者和門診的壓力,儘早實現慢病大處方,方便患者自我管理,減少惡化及併發症,改善治療結局。(完)

【來源:中國小康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消化內科專家王玉芬教授科普:什麼原因引起炎症性腸病?
    炎症性腸病概述 術於炎症性腸病(IBD)描述了一組腸道發炎的疾病。人們通常認為它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但是研究表明,慢性炎症可能不是由於免疫系統攻擊身體本身引起的。相反,這是免疫系統攻擊腸道中無害的病毒,細菌或食物,導致發炎導致腸損傷的結果。
  • 世界炎症性腸病日:炎症性腸病多發年輕人 及時發現儘早治療
    專家表示,炎症性腸病是一種病因不清,難以治癒的慢性腸道疾病,早期診斷、提高生活質量尤為重要。但其早期症狀與闌尾炎等胃腸常見疾病相似,極易誤診。什麼是炎症性腸病炎症性腸病簡稱IBD(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是一種特殊的慢性腸道炎症性疾病,克羅恩病以及潰瘍性結腸炎是歸屬於炎症性腸病(IBD)最主要的兩種疾病。
  • 炎症性腸病年輕化 漏診率高須警惕
    東方網記者劉軼琳8月16日報導:隨著大眾飲食結構、生活環境等因素的變化,炎症性腸病的發病率和患病率也逐年增加。2012版《炎症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顯示,炎症性腸病是北美和歐洲的常見病,我國雖尚無普通人群的流行病學資料,但近十多年來該病就診人數呈逐步增加趨勢則非常明顯,炎症性腸病在我國已成為消化系統的常見病。
  • 糞便移植或對炎症性腸病有效
    :仍不是臨床使用方法 炎症性腸病(IBD),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及克羅恩病(CD)。5月19日世界炎症性腸病日前後專家指出,我國IBD病人越來越多,這與生活飲食習慣改變很有關係。目前IBD有很多治療方法,也有很多治療手段的進步,而非常受關注的糞便移植等新方法,仍不能作為臨床治療手段。 ■新快報記者 梁瑜 通訊員 簡文楊 IBD由「少見病」變成常見病 IBD是一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症性疾病。
  • 百餘大咖攜手制定炎症性腸病行業診療共識
    9月19日,聚焦炎症性腸病最新進展,旨在推進炎症性腸病多學科診治、早期診斷和優化治療,由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主辦的「2020消化系統疾病柔濟論壇」在廣州舉辦。據悉,炎症性腸病,多始發於青少年,具有復發性、進展性及致殘性等特徵。
  • 反覆腹瀉 警惕「炎症性腸病」
    配圖/青術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腸病日」,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啟動了「愛·常在」關注炎症性腸病全國高校傳播大賽,提升公眾對於炎症性腸病的認知,助力患者「不缺席人生『美』一刻」。提起「炎症性腸病」,可能很多人會感到陌生,它曾被認為是「西方人的疾病」,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
  • 反覆腹瀉、腹痛要當心炎症性腸病!
    消化系統的問題有多種,有從胃腸道感染引起的短期痛痛到類似於炎症性腸病(IBD)引起的長期病痛等。 「什麼是炎症性腸病?」 舉個臨床病例讓大家了解一下。 最近小王因為腹瀉「撓破了頭」,在家附近的醫院看了多次,用過止瀉藥,也沒見好轉。
  • 炎症性腸病年輕化趨勢 漏診率高須要提高警惕
    8月16日報導:隨著大眾飲食結構、生活環境等因素的變化,炎症性腸病的發病率和患病率也逐年增加。2012版《炎症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顯示,炎症性腸病是北美和歐洲的常見病,我國雖尚無普通人群的流行病學資料,但近十多年來該病就診人數呈逐步增加趨勢則非常明顯,炎症性腸病在我國已成為消化系統的常見病。
  • 炎症性腸病患者快看,「會吃」是治療的關鍵
    目前,飲食和飲食成分對炎症性腸病的影響有正性的預防作用,也有負性作用,主要如下:表1. 飲食和飲食成分對炎症性腸病的影響當前推測飲食療法在炎症性腸病中可能的作用機制如下:目前,國際上有很多關於飲食治療炎症性腸病的指南。
  • 讓安倍二度辭職的炎症性腸病,有癌變可能
    他患上了炎症性腸病,一種需要終身治療來控制病情的消化道疾病。就在全球範圍都在普及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炎症性腸病的主要病種)的第二天。那個在漫威電影裡手握最先進黑科技,無所不能的「黑豹」病逝了,問題還是出現在腸道上,腸癌奪走了「黑豹」扮演者—查德維克·博斯曼的年輕生命。人類腹部裡的最長空腔臟器腸道,究竟有多重要?我們應該怎麼呵護好自己腸道,遠離高發的大腸癌?
  • 【直播】炎症性腸病三分靠治療,七分靠管理丨11月9日,專家給你支招
    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種發病機制不明的非特異性腸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羅恩病(CD)和潰瘍性結腸炎(UC)。很多IBD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率較低,良好的科普有助於提高患者疾病知識的了解程度,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有效減少疾病復發率及相關併發症發生率。目前國內自我管理幹預已經廣泛用於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IBD患者如何進行自我管理幹預,才能有效的提高自我效能以及生活質量呢?
  • 長期腹痛、腹瀉,你可能得了炎症性腸病!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的王化虹教授緩緩地說,「幸好,在第5個寶寶出生後,醫生診斷出患有炎症性腸病,及時治療後患者病情穩定,現在已經4歲了。」為了迎接5月19日「世界炎症性腸病日」,5月17日下午,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舉辦的「愛·常在」關注炎症性腸病全國高校傳播大賽正式啟動。
  • 陳旻湖:常被誤診為胃腸炎,炎症性腸病是怎樣一種疾病?
    今天推出第51期:《陳旻湖:常被誤診為胃腸炎,炎症性腸病是怎樣一種疾病?》。 【視頻】陳旻湖:炎症性腸病 炎症性腸病是一種腸道慢性、潰瘍性的炎症,包括兩個疾病,一個是潰瘍性結腸炎,另外一個就是克羅恩病。 兩者在臨床表現、預後、治療(各方面),有一些相同地方,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主要累及到青少年,以十幾歲二十幾歲三十幾歲的青少年為主要的一個發病的對象。
  • 連續4~6周腹瀉 小心患炎症性腸病
    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呂小平教授指出,我國炎症性腸病的患病率在增加,且大部分為青年患者,其典型症狀是反覆腹瀉、血便,久拖不治,炎症性腸病不僅會影響生活質量,還會增加癌變的概率。因此,對待炎症性腸病,早診斷早治療尤為重要。
  • 修復GPCR,治療炎症性腸病的新策略?
    編者按:炎症性腸病(IBD)發病率自 1990 年以來,在亞洲、非洲、南美和中東的新興工業化國家持續升高。然而,目前針對炎症性腸病仍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目前的一些免疫抑制劑療法可能存在治療失敗的情況,引起的免疫抑制可能造成不良反應。
  • 炎症性腸病藥物治療最全總結,一文掌握!
    第一期《「腸」治久安》帶大家走進炎症性腸病(IBD),全面了解IBD的藥物治療~ 視頻: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腸安多學科MDT志願團隊出品 IBD是一種胃腸道非特異性炎症性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UC發病高峰年齡為20-49歲,患者可能飽受反覆發作的腹痛、腹瀉、黏液血便抑或裡急後重的折磨。
  • 腸道菌群與炎症性腸病
    蔣麗蓉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消化內科(上海 200127)摘要:炎症性腸病(IBD)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有研究顯示IBD患者存在腸道內菌群失調,補充益生菌糾正菌群失調,可使IBD病情緩解。
  • 疫情迴轉期炎症性腸病患者生物製劑-英夫利西單抗治療注意事項
    目前英夫利西單抗是在中國炎症性腸病(IBD)患者中使用最多最廣泛的生物製劑。若給藥超過3個月,患者可能需要重新接受誘導治療,即0,2,6周三次,此後繼續每8周一次的治療。換句話說,如果距離上次英夫利西單抗注射沒有超過3個月,疾病處於緩解狀態,還是穩定的情況下,目前很多炎症性腸病中心建議不需重新誘導治療,而是繼續每8周規律治療。若條件允許也可以進行血藥濃度檢測,由醫師決定後續治療方式。
  • 炎症性腸病是怎麼回事?提醒:這幾個治療方法,可調節腸道菌群
    由於該組疾病與人們精神壓力、日常飲食有密切關聯,發病率較高,所以需要加強對炎症性腸病的醫學認識,保護胃腸健康。第一、炎症性腸病的發病機制先天和後天環境因素都有可能引發炎症性腸病,包括遺傳、病菌感染、吸菸、精神刺激、用藥不當和飲食失調等多個方面。
  • 炎症性腸病分類有哪幾種?
    炎症性腸病(IBD)是原因不明的一組非特異性慢性胃腸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認為可能與基因、免疫系統及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有關係。炎症性腸病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和未定型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局限於大腸和直腸,炎症僅累及腸壁的內層,通常起始於直腸和末端結腸,但可連續瀰漫至整個結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