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家報告會:華東師範大學鬱振華教授解讀默會知識與學術傳統

2021-03-04 終南文化書院

報告中,鬱振華教授首先從認識論的方向,特別是默會知識論的層面切入本次講座的主題,提出當今的學科建設,在指標流行的評估方式下,注重內裡的學科傳統亦有其重要性。鬱老師把本次講座分為三部分:認識論的擴展、學術傳統芻議、中國現代哲學中的金—馮學脈。

關於認識論,鬱教授首先講到當代流行的英美認識論系統,其對於知識的定義可上溯至柏拉圖,把知識界定為得到辯護的真信念,即:「Knowledge as justified true belief」。然而,考察我們在生活中對漢語之「知」,和英文的「know」的理解和使用,就發現上面的定義僅僅是可界定命題性知識。20世紀的英國哲學家賴爾在反思「know」這個詞彙時,提出其常有兩種性質相區別的含義:一為「knowing that」,即命題性認識;另一為「knowing how」,即能力之知。而後者,賴爾賦予其豐富內涵。鬱教授認為,在賴爾那裡被稱為「knowing how」的能力之知有三種要素:一是用行動而非命題來表達,二是與智力的概念相互界定,三是其意味著能力。這種區分在20世紀後半葉不斷被提起。2001年,美國哲學家斯坦利(Jason Stanley)和英國哲學家威廉姆森(Timothy Williamson)合作發表在Journal of Philosophy上的一篇文章一石激起千層浪,在這篇名為「Knowing How」的文章中,斯坦利和威廉姆森因精妙複雜地論證了賴爾所謂的「knowing how」都可歸結為「knowing that」引起了世界性廣泛地討論。由此對於「知」(know)產生了兩個立場的討論,一種稱為「理智主義」,認為知識只有「knowing that」;一種為「反理智主義」立場,在這個立場中,又有「強反理智主義」和「弱反理智主義」之分。後者認為能力之知和命題之知有根本性差別,不能相互還原,是兩種獨立的知識形態。而「強反理智主義」認為「knowing that」的命題性知識才是可以被還原到「knowing how」的能力之知中的。但無論強弱,其都承認「knowing how」的知識的重要性。

在中國的古漢語中,對於「知」的多重含義亦可以窺見一二。韓愈在《進學解》中答弟子「公不見信於人,私不見助於友。跋前躓後,動輒得咎」的詰問時,回答道:「子不知耕,婦不知織」。其中的「知」,就是能力之知。而古時所謂「知府、知州、知縣」,亦蘊含知道如何治理一州一縣的能力之知的含義。英國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也把知識分為親知知識(knowledge by acquaintance)和摹狀知識(knowledge by description),兩者區別是直接和間接的區別。鬱教授以旅遊為例,兩者區別恰如旅遊指南中某個地方和親自去過這個地方之間的不同,而親知的知識,是命題不可窮盡的知識。《墨子·經上》亦對知識做了「聞、說、親」的區分。聞知、說知可用命題刻畫,而親知則有言外之妙,是直面對象所獲的,正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恰如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所言,「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嘗一嘗。」

相關焦點

  • 華東師大哲學系「中國哲學全英文碩博士項目」鬱振華教授在美講中國哲學
    當地時間6月3日,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全英文碩博士項目「授課教師、「長江學者「鬱振華教授應美國俄勒岡大學孔子學院邀請,在尤金市公共圖書館舉辦題為
  • 徐金雷:技術的默會知識及其實踐培育
    費舍爾.(2008).在工作過程中學習工作過程知識(楊琳, 趙志群譯).江蘇技術師範學院學報, 23(4), 25-29.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jtx200804006格裡門.(2005).默會知識和社會科學理論(劉立萍譯).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講座 | 超克沉思傳統:基礎存在論方案之檢討
    鬱振華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主講人簡介:鬱振華,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思勉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998年獲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2006年獲挪威卑爾根大學博士學位。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法國裡昂高師等從事訪問研究。兼任第七屆、第八屆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國際形上學學會(ISM)秘書長、中國知識論學會副會長等。主要學術興趣:認識論、形上學、比較哲學。代表作:《形上智慧如何可能?》
  • 【學術講座】美國匹茲堡大學Peyman Givi教授系列學術報告會
    關於「動能名家講堂」之美國匹茲堡大學Peyman Givi教授系列學術報告會與授課的通知全校師生:我校定於2017年6月26日至29日舉辦「動能名家講堂」——美國匹茲堡大學Peyman Givi教授系列學術報告會與授課,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報告人:Peyman Givi教授  主持人:雷慶春副教授  時間:
  • 數大學院舉辦學術報告會-安徽理工大學新聞網歡迎您
    12月9日上午,應國際交流合作處、自然科學處和數學與大數據學院邀請,比利時哈撒爾特(Hasselt)大學張印火教授和華東師範大學胡乃紅教授在明道樓A204會議室分別作了題為《From the classic Galois theory to the Hopf Galois theory》和《Modular
  • 外國語學院舉辦德國慕尼黑大學英語系教授Hans Sauer學術報告會
    9月17日下午,外國語學院在明德國際樓310教室舉辦了德國慕尼黑大學英語系教授Hans Sauer的學術報告會。報告會由陳世丹教授主持,研究生和部分教師參加。 Sauer教授曾任慕尼黑大學國際學生交流項目主任,並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哥倫布分校等六所大學任客座教授。現為Lodz Studies in Language等三家刊物編委。
  • 默會知識對學校文化的構建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張東嬌教授在《教育研究》2017年第9期發表《看見與聽見:學校文化的意會與言傳——兼論波蘭尼的默會知識觀及其啟示》一文提出,從法國哲學家薩特到梅洛-龐蒂的研究證明,視覺與聽覺、看見與聽見是人類感知世界最重要的方式。
  • 華東師範大學授予泰國公主詩琳通榮譽教授
    詩琳通公主上午到華東師範大學訪問  華東師範大學授予泰國公主詩琳通榮譽教授  東方網記者杜麗華4月11日報導:今天上午,泰王國公主瑪哈扎克裡·詩琳通到華東師範大學訪問,看望在華東師大學習漢語的泰國師生,並與泰國留學生和赴泰漢語教師志願者交流
  • 華東師範大學社會學系專業介紹
    社會學系  華東師範大學是我國最早恢復和重建社會學專業的全國性重點高校之一。早在1979年中國大陸社會學恢復和重建之初,在老一輩社會學家言心哲教授的直接關心和支持下,華東師範大學就在全國率先建立了社會學研究小組,不久便在原政教系下增設了「社會學教研室」。
  • 默會知識
    什麼是顯性知識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是客觀知識,可以用語言表達,用文字和數字表述,易於整理,存儲,並轉化為信息並進行編碼,以數據形式交流和共享。也稱為可表述知識或可編碼知識。主要通過書籍,報刊,光碟,資料庫等載體表達。由於顯性知識容易複製,傳播和共享,也容易被競爭對手獲取。不可能形成持續的競爭優勢。
  • 臨沂大學中國畫藝術研究院成立揭牌暨張志民教授學術報告會
    李喆與張志民為「臨沂大學中國畫藝術研日前,臨沂大學中國畫藝術研究院成立揭牌儀式暨張志民教授學術報告會在臨沂大學舉行,該校黨委書記李喆教授,黨委委員、副校長張立富教授,山東藝術學院名譽院長、山東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張志民教授,山東藝術學院畫院執行院長、山東美術家協會山水藝委會副秘書長朱佩之教授,山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團委員、原濟南軍區美術書法研究院副秘書長姚秀明,臨沂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王永鳳,臨沂市文聯主席劉思通,臨沂市文聯副主席、美術家協會主席侯均等出席揭牌儀式,儀式由美術學院院長尹德輝教授主持。
  • 航海學院順利舉辦南方科技大學張巍教授學術報告會
    》的學術報告。報告會由學院副院長崔榮鑫教授主持,相關學科教師和學生三十餘人參會。崔榮鑫副院長代表學院對於張巍教授的來訪表示熱烈的歡迎,並向全體師生簡要介紹了張巍教授的個人簡介。第三部分,張巍教授以非線性複雜系統為研究對象,將強化學習策略與控制理論框架相結合,分別介紹了基於最優控制理論的深度網絡架構設計以及基於傳統控制理論的強化學習策略。最後,張巍教授指出未來的研究方向不能將模型驅動控制與數據驅動控制隔離開,而是充分利用機器學習的優勢將二者結合起來,才能獲得更加高效的控制效果,並更符合實際工業應用的技術需求。
  • 美國匹茲堡大學Peyman Givi教授做客「動能名家講堂」
    西工大新聞網7月3日電(陳震 李琳 裴一哲 張晨晨)6月26至29日,美國匹茲堡大學在Peyman Givi教授在動力與能源學院107會議室和225會議室為廣大師生帶來了一系列精彩的學術報告會,包括兩場學術講座,主題分別為「Dynamic Partitioning and Quantum Speedup for
  •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derson院士做客翱翔名家講堂
    西工大新聞網11月26日電(通訊員 高峻)11月25日下午14點,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國立大學Brian D. O.Anderson教授做客我校翱翔名家講堂,在長安校區教西D100為同學們進行了《Localization of UAVs in GPS-denied environment》主題報告。與Anderson院士一起到場的還有澳大利亞伊莉莎白二世榮譽研究員、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工學院副院長、自動化學院人才特區特聘人才於長斌教授,他同時為同學們帶來了《澳國立/西工大工學學士「2+2」聯合培養項目》的宣講。
  • 【學術報告】研究生靈犀學術殿堂第409期之劉立軍教授報告會通知
    全校師生:我校定於2019年3月16日舉辦研究生靈犀學術殿堂——西安交通大學劉立軍教授報告會,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1.報告會簡介報告人:劉立軍教授時間:2019年3月16日(星期六)下午16:00地點:友誼校區第一國際會議室主題:晶體生長數值模擬的研究進展
  • 外國語學院舉辦王立非教授學術報告會
    4月11日下午,外國語學院於明德法學樓0402教室舉辦王立非教授學術報告會。本次報告會以「國內外應用語言學研究的熱點及方法」為主題,吸引了來自不同學院的教師和同學前來。 外國語學院博士生導師陳世丹教授主持報告會,介紹了王立非教授的研究方向、科研項目和主要成果。
  • 默會知識:對言不盡意的一個知識論解釋
    現代知識論中,麥可·波蘭尼也從心靈的認知功能入手,揭示了人類知識中不可言傳的部分。他的「個人知識」理論既闡明了知識的「發生學」機理,又對知識的本質有獨到的見解。波蘭尼對於知識與語言有如下判斷:「人所能知多於其所能言辨。」根據是否可言述,我們可以把知識分為默會知識和言述知識,前者揭示了所知與語言之間的「殘餘物」。
  • 「名人大講堂」周一再開講 聽《百家講壇》名家孟憲實教授講述...
    在本次「名人大講堂」中,人們也許能夠找到答案。8月19日19:30,「名人大講堂」迎來「武則天月」。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央視《百家講壇》名家孟憲實將做客講座現場,在四川省圖書館星光廳為大家解讀武則天的傳奇經歷,還原歷史上真實的「武則天秘史」。
  • 【學術報告】翱翔名家講堂——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報告會通知
    各單位:我校定於2018年5月21日(星期一)舉辦翱翔名家講堂——李玫瑾報告會,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1.報告會簡介報告人:李玫瑾時間:2018年5月21日(星期一)19:00地點:友誼校區國際會議中心第五會議室主題:《思想、價值、實現——關於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思考》主辦:黨委學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