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條獨家原創視頻
75後古建築專家、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周乾,
碩士一畢業就進了宮,
親身參與了太和殿的百年大修,
從此在故宮一待17年。
三年前起,他著手撰寫《太和殿》一書,
終於在今年出版,
以上帝視角從裡到外解構整座宮殿,
向大眾呈現中國古建築的精華,
「以一殿知萬殿」。
為什麼故宮歷經222次地震後堅韌不倒?
屋頂的小動物代表什麼?
太和殿正中央藏著寶匣嗎?
12月上旬,一條攝製組「進宮了」,
聽周乾講述太和殿的秘密。
自述 周乾
撰文 譚伊白 責編 陳子文
2004年,29歲的周乾盯著一根木頭出了神。這根扶柁木的榫頭有些下沉,連著上面的屋頂也開了裂。這根很可能影響太和殿延年益壽的木頭,危及了太和殿的安全。這還不止,它牆皮脫落、木柱腐朽、瓦片錯位,問題一個接一個。500多年的紫禁城遇到大麻煩了......
此時周乾剛碩士畢業,還沒等反應過來他就被招入了故宮,投入太和殿大修的工作中。
太和殿大修現場
這是太和殿在1679年遭遇火災重建後,300年來的首次大修。作為紫禁城建築群的「門面擔當」,太和殿從2006年1月5日起,被高達35米的保護罩團團包圍,停止對外開放,從沒有人見過它這副模樣。
作為世界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建築,它的變形等問題最被重視,就這樣,學土木工程出身的周乾被派上了用場。他望著那根一端下沉了10釐米的橫梁木絞盡腦汁,無數次建模、修改方案,花了整整一年,才完美地將它加固。
與此同時,30萬張金箔從南京金箔廠運了過來,為外簷「換裝」;70多歲的老專家也被故宮返聘回來,親自重畫彩繪;屋頂更換部件、牆皮重新抹灰......
太和殿終於在兩年半後「鬆綁」,脫下層層腳手架,依舊雍容大氣地佇立在北京的中軸線上。危機解決,而周乾也再沒離開過紫禁城。如今他的辦公室位於紫禁城西北角,一個叫城隍廟的院落裡,距離太和殿僅僅600米。
周乾將17年奉獻給了這棟大房子,他愛太和殿,從他不厭其煩地將採訪中指代太和殿的「它」,一個個改成了「她」的執著中便可知曉。
以下是周乾的自述。
中軸線建築——紫禁城的脊梁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是一個極其難得的、特殊的年份。面對著有極大魅力的故宮建築群,我覺得有這個責任讓大家都來了解她。
說太和殿,就不得不先提中軸線建築。
中軸線建築,是指正中央南北方向的建築。故宮古建築的中軸線建築,無論體量上,還是在造型上、功能上,都能夠充分地體現明清時期,帝王所代表的王權與皇權。
在古代,古人認為北極星的出現有利於辨別方向,於是把南北方向作為最重要的方位
南從午門,北到神武門,中間經過太和門、有前朝三大殿之稱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再往北,乾清宮、交泰宮、坤寧宮,即內廷後三宮,然後到御花園。
午門廣場
午門是紫禁城的南大門,我看網上傳的很多,說什麼推出午門斬首,只是源於民間戲曲。午門其實是明清帝王舉行重要活動的場所,比如說農曆新年,皇帝會派人在午門宣布過年啦,皇帝大婚也會在午門做宣告。
多種多樣的儀仗用具
而且午門的廣場上,有各種的「法駕滷簿」,類似於我們今天所說的儀仗,比如說寶象、輅車(兩輪的車子),來展示它禮儀的地位。
太和門廣場
進入午門後就是太和門,它在明代,是皇帝上朝的地方。我們有可能在電視裡會看到,說皇帝在太和殿上朝,其實不是的,皇帝在明朝在太和門上朝,清朝是在乾清門上朝。
它雖然是一個門廊式建築,但非常能體現中國古建築的特徵。聰明的古代工匠,為了彰顯出宮殿的豪華壯觀,通常兩步做法——第一,將太和門佇立在臺基之上,使得它本身能夠挺拔;第二,把兩邊的建築壓低。同時太和門廣場中間,有一條用漢白玉鋪成的路,這個路比其他部位的路要高,稱為御路,也是為了突出皇權。
《光緒大婚圖》
呈現了皇帝大婚時太和殿的盛況
穿過太和門,就到達了紫禁城中最為重要的太和殿。它代表了明清時期國家的門面,是皇帝舉行重要國家禮儀的場所,比如說皇帝登基、大婚和生辰。殿試時皇帝出考題、發榜,也是在太和殿舉行的。到了這些時刻,太和殿廣場上千軍萬馬,非常壯觀。
太和殿以北,先是中和殿,這是皇帝舉行活動前休息的場所,有保護皇帝隱私的功能,所以它的建築體量比較小。
而後是保和殿,它的功能比較豐富。比如說宴請外藩的使節,說的簡單點就是吃飯。一段時間也作為帝王的寢宮和批摺子的場所。到了清代,乾隆時期起,它就專門作為古代科舉殿試的場所。
前朝三大殿,它們在立面造型上,像一個弓形,是一道優美的曲線,避免了造型的呆板,而且屋頂形式也不單調。
導遊們喜歡講,「故宮有房屋9999間半」,這個說法其實不準確。
在古建築領域,四根立柱圍成的空間稱為一間房。民間傳言的9999間半,是因為古人覺得,「九」代表最多,紫禁城正對的紫微星是玉皇大帝的居所,它有一萬間,在人間的皇帝的房屋數量則少半間。
實際上有史料記載,紫禁城從1420年完工以後,房屋應該是八千多間,在清朝的時候,接近兩萬間,之後經過功能的改變、修繕,數量發生輕微改變。老院長單霽翔先生上任後,帶著秘書,數過了每一間房,2012年這個數字是9371間。
以中軸線建築為中心,往四周擴散,建築的體量逐漸減小、等級降低,但同樣建造得具有智慧。
暢音閣
皇帝看戲的暢音閣是古代的國家大劇院,它有三層戲臺,但是皇帝看戲是在暢音閣對面的閱是樓,與戲臺還有一定的距離,如果聲音要想準確地、清晰地傳到皇帝的耳朵裡,就得擴音。
於是工匠在一層戲臺的地下,巧妙地設置了若干個井,有的有水,有的是空井,它們就相當於擴音器。同時暢音閣是個封閉式的院落,聲音往外流失得少。
浴德堂內景
皇帝洗澡是在武英殿西邊的浴德堂,是一個阿拉伯風格的浴室。它的牆壁很厚,出入口是曲字型,熱水的傳送是從西牆外的一個井取水,利用高差,流到了浴室北邊的一個灶房裡面,從灶房裡面燒水,再通過一個孔,穿過管道到達浴室。
太和殿結構之魂
我最熟悉的還是太和殿。任何一個人進入太和殿廣場之後,都會被它高大的體型所震懾。它矗立在三層臺基之上,高8.13米,稱為須彌座。這種做法在我國的古建築中極為少見,它的目的只有一個——突出皇權。
故宮地基剖面
600年來,儘管紫禁城經歷了數次火災,但222次地震幾乎沒有影響它分毫。地基就是它最穩固的保障。研究人員從紫禁城中心向下約5-6米的地方挖出一種稍粘且有氣味的物質,判定它是「煮過的糯米和石灰的混合物」。地基中的糯米成分,就是它防震的要點。
蟠龍金柱上的紋飾
上了臺階走近看,一根根粗壯的立柱支撐著太和殿。太和殿在明朝初建的時候,它的材料是楠木,這些楠木源於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深山老林之處,氣味芬芳、不怕糟朽、不怕蟲子。
工匠找到了楠木後還不能走,等到第二年七八月份山洪爆發的時候,把楠木推下山,想辦法匯入京杭大運河,然後漂到通州的漕運碼頭,再用騾車運到紫禁城。所以有人認為,紫禁城是漂來的宮城,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即使沿路有官員值守,也有超過20%的楠木丟了,不知道漂到哪去了。
但是楠木有一個致命的弱點,生長周期300年以上,等到太和殿第五次復建的時候已經找不到大尺寸的楠木了。這就為今天的太和殿的營建材料為松木為主,埋下了伏筆。
木材本身的榫卯搭接方式,非常便利,使得蓋房子非常迅速,而且牢固可靠,就算它產生了破壞,修繕加固也很方便。
鬥拱也是中國古建築一個重要的構造特徵,太和殿的溜金鬥拱,和其他宮殿都不一樣,它外邊是平的,裡面往上翹,就像我拿根秤買個大西瓜,把小小的秤砣往後一放,就能撐著大西瓜,鬥拱後尾輕輕地頂在一個枋子上,就可以支撐前面屋簷的重量。
木柱底下還有石頭基底,石塊那麼重,既不能用車運,也不能就地滾,於是就選在冬季運輸。近萬個民工、數千頭騾子,沿路每隔一裡地挖一個井,取水結成冰,澆在路上,拽著旱船在冰上滑行到紫禁城工地。
太和殿細節之美
往上看,太和殿屋頂有優美的曲線,除了審美價值,它還非常具有科學性。
上面陡,下面緩,下雨的時候雨落在屋頂上,可以迅速往下走,到了下面,迅速往前走、往遠走,不然則會反滲濺到瓦下面的木柱和門窗。
屋頂的尾端有優美的起翹,寓意「天人合一」,因為古人認為宇宙是陽,大地為陰,為了充分表達與天相接近,就把屋簷做得翹起來。
紫禁城古建築的不同屋頂類型
古代的工匠刻意地把正脊加長,這樣的話,它兩邊就自然而然地變陡了,就跟人一樣,胸脯一挺,它的建築的氣質就出來了。
屋簷上有10個小獸,小獸數量越多,建築的等級越高。
故宮古建築的屋頂小獸,一般都是單數,1個、3個、5個、7個、9個。但是太和殿,有10個小獸。最後一個「行什」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太和殿在最後一次復建加上去的,它是雷震子的形象,寓意希望不再遭受雷劈。
常有人問,太和殿究竟用釘子了嗎?其實太和殿屋頂上的小獸,最初的功能就是為了保護釘子。
屋頂正脊的正中央還有一個暗口。紫禁城裡面任何一個古建築快要完工的時候,都會在正中央放一個盒子,稱為寶匣。盒子裡面會放若干個物件,稱為鎮物。
鎮物的內容很豐富,比如說有5種金屬、5種寶石、5種絲綢、5種稻穀等等,凡是古代工匠認為能夠滿足消災驅邪、迎祥納福功能的東西都往裡面放,而且放的過程,是由未婚的男工人進行的。
不同圖案的「透風」
牆體的細節也很豐富。
看太和殿的側面和背面,會發現下邊、上面都有一個鏤空的磚雕,這是古代的工匠發明的空氣循環器,叫「透風」。室外的空氣,可以從下面流入,順著牆體與木柱的相交位置,從上面排出,使得木柱始終保持乾燥,防雷防火。
從檻窗往裡看,太和殿的地面,數百年依然光亮如新。
這獨一無二的金磚地面並不是金子做的,專門指代蘇州陸慕御窯村燒出的磚,敲之清脆,斷之無孔,而且燒造極其苛刻。它光滑到可以直接做硯臺。當初做這種磚要在沒有陽光的房間內陰乾一年到一年半,再進窯燒制,歷經39道工序,成功率極低。
室內最中央,是故宮最講究、最精美的寶座,也就是我們說的龍椅,叫做髹金漆雲龍紋寶座。它其實是明代的遺物,清朝皇帝入主紫禁城後,又繼續沿用了兩百六十多年。但是1915年,袁世凱篡權,因為腿太短,他就撤去了龍椅,放了一張椅背高、座面矮的西式大椅。1959 年,原來的寶座才被重新放回太和殿裡。
再一次走遠看太和殿,可以欣賞它強烈的「中國配色」,而這樣的搭配也是符合人體感知的。紅色、黃色為暖色調,熱烈、奔放,普遍用在了建築明顯的位置,比如黃色的屋頂、紅色的柱子、窗戶,來體現紫禁城的雄偉和壯觀。
天花
鬥拱
而青色和綠色屬於冷色調,就被用在了鬥拱,體現古建築的陰柔之美,在陰影中顯得空氣感強,輕盈又遙遠,使得厚重的屋頂給人輕鬆的感覺,增強了房子的高度感。
Katrina
對太和殿的誤解
都說故宮建築奢華,其實從營建到修繕,它都是高度重視環保和循環利用的。比如太和殿的牆體,厚1.4米,但是它只有外皮和裡皮是用整磚砌起的,中間全部都是施工的廢磚、廢石頭。因為牆體不需要受力,只要保證厚度,保溫隔熱即可,廢料就都用上去了。復建的時候,也把之前燒制的磚都用上了,絲毫沒有浪費。
另外曾經有人也問過我,故宮的油飾彩畫有沒有汙染?當然沒有,因為用的是磚灰、豬血、麻,都是我們常見的便宜材料,沒有任何的化學物質。
我很幸運,碩士畢業後接觸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太和殿大修。很多遊客來故宮參觀,看到太和殿覺得太新了,他們認為不能這樣,不符合心中所期待的,古建築必須是滄桑的、凋敝的。
我希望大家能改變對古建築保護的理念。我們的修繕和保護,不光是今天,歷朝歷代都在發生,而我們修繕的是它的保護層,防止裡面經受風吹、日曬、雨淋、蟲咬。跟人一樣,我們給他換了件衣服,但是這個人吧,他還是完好的。
紫禁城建成至今已有600年,中國歷史或輝煌或失意的時刻,太和殿都始終守護一旁。儘管物是人非,太和殿依舊屹立。她不僅集建築精華於一身,更代表了中國人的精、氣、神,做好太和殿的科學保護,弘揚她所代表的中華最優秀的傳統建築文化,這是一份責任,我會一直做下去。
除了太和殿,這些中國古建築同樣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