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畢業後,我應聘到故宮修房子

2021-01-15 一條

每天一條獨家原創視頻

75後古建築專家、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周乾,

碩士一畢業就進了宮,

親身參與了太和殿的百年大修,

從此在故宮一待17年。

三年前起,他著手撰寫《太和殿》一書,

終於在今年出版,

以上帝視角從裡到外解構整座宮殿,

向大眾呈現中國古建築的精華,

「以一殿知萬殿」。

為什麼故宮歷經222次地震後堅韌不倒?

屋頂的小動物代表什麼?

太和殿正中央藏著寶匣嗎?

12月上旬,一條攝製組「進宮了」,

聽周乾講述太和殿的秘密。

自述 周乾

撰文 譚伊白 責編 陳子文

2004年,29歲的周乾盯著一根木頭出了神。這根扶柁木的榫頭有些下沉,連著上面的屋頂也開了裂。這根很可能影響太和殿延年益壽的木頭,危及了太和殿的安全。這還不止,它牆皮脫落、木柱腐朽、瓦片錯位,問題一個接一個。500多年的紫禁城遇到大麻煩了......

此時周乾剛碩士畢業,還沒等反應過來他就被招入了故宮,投入太和殿大修的工作中。

太和殿大修現場

這是太和殿在1679年遭遇火災重建後,300年來的首次大修。作為紫禁城建築群的「門面擔當」,太和殿從2006年1月5日起,被高達35米的保護罩團團包圍,停止對外開放,從沒有人見過它這副模樣。

作為世界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建築,它的變形等問題最被重視,就這樣,學土木工程出身的周乾被派上了用場。他望著那根一端下沉了10釐米的橫梁木絞盡腦汁,無數次建模、修改方案,花了整整一年,才完美地將它加固。

與此同時,30萬張金箔從南京金箔廠運了過來,為外簷「換裝」;70多歲的老專家也被故宮返聘回來,親自重畫彩繪;屋頂更換部件、牆皮重新抹灰......

太和殿終於在兩年半後「鬆綁」,脫下層層腳手架,依舊雍容大氣地佇立在北京的中軸線上。危機解決,而周乾也再沒離開過紫禁城。如今他的辦公室位於紫禁城西北角,一個叫城隍廟的院落裡,距離太和殿僅僅600米。

周乾將17年奉獻給了這棟大房子,他愛太和殿,從他不厭其煩地將採訪中指代太和殿的「它」,一個個改成了「她」的執著中便可知曉。

以下是周乾的自述。

中軸線建築——紫禁城的脊梁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是一個極其難得的、特殊的年份。面對著有極大魅力的故宮建築群,我覺得有這個責任讓大家都來了解她。

說太和殿,就不得不先提中軸線建築。

中軸線建築,是指正中央南北方向的建築。故宮古建築的中軸線建築,無論體量上,還是在造型上、功能上,都能夠充分地體現明清時期,帝王所代表的王權與皇權。

在古代,古人認為北極星的出現有利於辨別方向,於是把南北方向作為最重要的方位

南從午門,北到神武門,中間經過太和門、有前朝三大殿之稱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再往北,乾清宮、交泰宮、坤寧宮,即內廷後三宮,然後到御花園。

午門廣場

午門是紫禁城的南大門,我看網上傳的很多,說什麼推出午門斬首,只是源於民間戲曲。午門其實是明清帝王舉行重要活動的場所,比如說農曆新年,皇帝會派人在午門宣布過年啦,皇帝大婚也會在午門做宣告。

多種多樣的儀仗用具

而且午門的廣場上,有各種的「法駕滷簿」,類似於我們今天所說的儀仗,比如說寶象、輅車(兩輪的車子),來展示它禮儀的地位。

太和門廣場

進入午門後就是太和門,它在明代,是皇帝上朝的地方。我們有可能在電視裡會看到,說皇帝在太和殿上朝,其實不是的,皇帝在明朝在太和門上朝,清朝是在乾清門上朝。

它雖然是一個門廊式建築,但非常能體現中國古建築的特徵。聰明的古代工匠,為了彰顯出宮殿的豪華壯觀,通常兩步做法——第一,將太和門佇立在臺基之上,使得它本身能夠挺拔;第二,把兩邊的建築壓低。同時太和門廣場中間,有一條用漢白玉鋪成的路,這個路比其他部位的路要高,稱為御路,也是為了突出皇權。

《光緒大婚圖》

呈現了皇帝大婚時太和殿的盛況

穿過太和門,就到達了紫禁城中最為重要的太和殿。它代表了明清時期國家的門面,是皇帝舉行重要國家禮儀的場所,比如說皇帝登基、大婚和生辰。殿試時皇帝出考題、發榜,也是在太和殿舉行的。到了這些時刻,太和殿廣場上千軍萬馬,非常壯觀。

太和殿以北,先是中和殿,這是皇帝舉行活動前休息的場所,有保護皇帝隱私的功能,所以它的建築體量比較小。

而後是保和殿,它的功能比較豐富。比如說宴請外藩的使節,說的簡單點就是吃飯。一段時間也作為帝王的寢宮和批摺子的場所。到了清代,乾隆時期起,它就專門作為古代科舉殿試的場所。

前朝三大殿,它們在立面造型上,像一個弓形,是一道優美的曲線,避免了造型的呆板,而且屋頂形式也不單調。

導遊們喜歡講,「故宮有房屋9999間半」,這個說法其實不準確。

在古建築領域,四根立柱圍成的空間稱為一間房。民間傳言的9999間半,是因為古人覺得,「九」代表最多,紫禁城正對的紫微星是玉皇大帝的居所,它有一萬間,在人間的皇帝的房屋數量則少半間。

實際上有史料記載,紫禁城從1420年完工以後,房屋應該是八千多間,在清朝的時候,接近兩萬間,之後經過功能的改變、修繕,數量發生輕微改變。老院長單霽翔先生上任後,帶著秘書,數過了每一間房,2012年這個數字是9371間。

以中軸線建築為中心,往四周擴散,建築的體量逐漸減小、等級降低,但同樣建造得具有智慧。

暢音閣

皇帝看戲的暢音閣是古代的國家大劇院,它有三層戲臺,但是皇帝看戲是在暢音閣對面的閱是樓,與戲臺還有一定的距離,如果聲音要想準確地、清晰地傳到皇帝的耳朵裡,就得擴音。

於是工匠在一層戲臺的地下,巧妙地設置了若干個井,有的有水,有的是空井,它們就相當於擴音器。同時暢音閣是個封閉式的院落,聲音往外流失得少。

浴德堂內景

皇帝洗澡是在武英殿西邊的浴德堂,是一個阿拉伯風格的浴室。它的牆壁很厚,出入口是曲字型,熱水的傳送是從西牆外的一個井取水,利用高差,流到了浴室北邊的一個灶房裡面,從灶房裡面燒水,再通過一個孔,穿過管道到達浴室。

太和殿結構之魂

我最熟悉的還是太和殿。任何一個人進入太和殿廣場之後,都會被它高大的體型所震懾。它矗立在三層臺基之上,高8.13米,稱為須彌座。這種做法在我國的古建築中極為少見,它的目的只有一個——突出皇權。

故宮地基剖面

600年來,儘管紫禁城經歷了數次火災,但222次地震幾乎沒有影響它分毫。地基就是它最穩固的保障。研究人員從紫禁城中心向下約5-6米的地方挖出一種稍粘且有氣味的物質,判定它是「煮過的糯米和石灰的混合物」。地基中的糯米成分,就是它防震的要點。

蟠龍金柱上的紋飾

上了臺階走近看,一根根粗壯的立柱支撐著太和殿。太和殿在明朝初建的時候,它的材料是楠木,這些楠木源於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深山老林之處,氣味芬芳、不怕糟朽、不怕蟲子。

工匠找到了楠木後還不能走,等到第二年七八月份山洪爆發的時候,把楠木推下山,想辦法匯入京杭大運河,然後漂到通州的漕運碼頭,再用騾車運到紫禁城。所以有人認為,紫禁城是漂來的宮城,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即使沿路有官員值守,也有超過20%的楠木丟了,不知道漂到哪去了。

但是楠木有一個致命的弱點,生長周期300年以上,等到太和殿第五次復建的時候已經找不到大尺寸的楠木了。這就為今天的太和殿的營建材料為松木為主,埋下了伏筆。

木材本身的榫卯搭接方式,非常便利,使得蓋房子非常迅速,而且牢固可靠,就算它產生了破壞,修繕加固也很方便。

鬥拱也是中國古建築一個重要的構造特徵,太和殿的溜金鬥拱,和其他宮殿都不一樣,它外邊是平的,裡面往上翹,就像我拿根秤買個大西瓜,把小小的秤砣往後一放,就能撐著大西瓜,鬥拱後尾輕輕地頂在一個枋子上,就可以支撐前面屋簷的重量。

木柱底下還有石頭基底,石塊那麼重,既不能用車運,也不能就地滾,於是就選在冬季運輸。近萬個民工、數千頭騾子,沿路每隔一裡地挖一個井,取水結成冰,澆在路上,拽著旱船在冰上滑行到紫禁城工地。

太和殿細節之美

往上看,太和殿屋頂有優美的曲線,除了審美價值,它還非常具有科學性。

上面陡,下面緩,下雨的時候雨落在屋頂上,可以迅速往下走,到了下面,迅速往前走、往遠走,不然則會反滲濺到瓦下面的木柱和門窗。

屋頂的尾端有優美的起翹,寓意「天人合一」,因為古人認為宇宙是陽,大地為陰,為了充分表達與天相接近,就把屋簷做得翹起來。

紫禁城古建築的不同屋頂類型

古代的工匠刻意地把正脊加長,這樣的話,它兩邊就自然而然地變陡了,就跟人一樣,胸脯一挺,它的建築的氣質就出來了。

屋簷上有10個小獸,小獸數量越多,建築的等級越高。

故宮古建築的屋頂小獸,一般都是單數,1個、3個、5個、7個、9個。但是太和殿,有10個小獸。最後一個「行什」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太和殿在最後一次復建加上去的,它是雷震子的形象,寓意希望不再遭受雷劈。

常有人問,太和殿究竟用釘子了嗎?其實太和殿屋頂上的小獸,最初的功能就是為了保護釘子。

屋頂正脊的正中央還有一個暗口。紫禁城裡面任何一個古建築快要完工的時候,都會在正中央放一個盒子,稱為寶匣。盒子裡面會放若干個物件,稱為鎮物。

鎮物的內容很豐富,比如說有5種金屬、5種寶石、5種絲綢、5種稻穀等等,凡是古代工匠認為能夠滿足消災驅邪、迎祥納福功能的東西都往裡面放,而且放的過程,是由未婚的男工人進行的。

不同圖案的「透風」

牆體的細節也很豐富。

看太和殿的側面和背面,會發現下邊、上面都有一個鏤空的磚雕,這是古代的工匠發明的空氣循環器,叫「透風」。室外的空氣,可以從下面流入,順著牆體與木柱的相交位置,從上面排出,使得木柱始終保持乾燥,防雷防火。

從檻窗往裡看,太和殿的地面,數百年依然光亮如新。

這獨一無二的金磚地面並不是金子做的,專門指代蘇州陸慕御窯村燒出的磚,敲之清脆,斷之無孔,而且燒造極其苛刻。它光滑到可以直接做硯臺。當初做這種磚要在沒有陽光的房間內陰乾一年到一年半,再進窯燒制,歷經39道工序,成功率極低。

室內最中央,是故宮最講究、最精美的寶座,也就是我們說的龍椅,叫做髹金漆雲龍紋寶座。它其實是明代的遺物,清朝皇帝入主紫禁城後,又繼續沿用了兩百六十多年。但是1915年,袁世凱篡權,因為腿太短,他就撤去了龍椅,放了一張椅背高、座面矮的西式大椅。1959 年,原來的寶座才被重新放回太和殿裡。

再一次走遠看太和殿,可以欣賞它強烈的「中國配色」,而這樣的搭配也是符合人體感知的。紅色、黃色為暖色調,熱烈、奔放,普遍用在了建築明顯的位置,比如黃色的屋頂、紅色的柱子、窗戶,來體現紫禁城的雄偉和壯觀。

天花

鬥拱

而青色和綠色屬於冷色調,就被用在了鬥拱,體現古建築的陰柔之美,在陰影中顯得空氣感強,輕盈又遙遠,使得厚重的屋頂給人輕鬆的感覺,增強了房子的高度感。

Katrina

對太和殿的誤解

都說故宮建築奢華,其實從營建到修繕,它都是高度重視環保和循環利用的。比如太和殿的牆體,厚1.4米,但是它只有外皮和裡皮是用整磚砌起的,中間全部都是施工的廢磚、廢石頭。因為牆體不需要受力,只要保證厚度,保溫隔熱即可,廢料就都用上去了。復建的時候,也把之前燒制的磚都用上了,絲毫沒有浪費。

另外曾經有人也問過我,故宮的油飾彩畫有沒有汙染?當然沒有,因為用的是磚灰、豬血、麻,都是我們常見的便宜材料,沒有任何的化學物質。

我很幸運,碩士畢業後接觸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太和殿大修。很多遊客來故宮參觀,看到太和殿覺得太新了,他們認為不能這樣,不符合心中所期待的,古建築必須是滄桑的、凋敝的。

我希望大家能改變對古建築保護的理念。我們的修繕和保護,不光是今天,歷朝歷代都在發生,而我們修繕的是它的保護層,防止裡面經受風吹、日曬、雨淋、蟲咬。跟人一樣,我們給他換了件衣服,但是這個人吧,他還是完好的。

紫禁城建成至今已有600年,中國歷史或輝煌或失意的時刻,太和殿都始終守護一旁。儘管物是人非,太和殿依舊屹立。她不僅集建築精華於一身,更代表了中國人的精、氣、神,做好太和殿的科學保護,弘揚她所代表的中華最優秀的傳統建築文化,這是一份責任,我會一直做下去。

除了太和殿,這些中國古建築同樣了不起:

相關焦點

  • 長春理工未畢業的碩士,不但拿到了哥大碩士,還讓故宮火起來了
    長春理工大學未畢業的文科碩士,不但拿到哥倫比亞大學碩士文憑,而且能讓清華大學的學生向全國人民道歉人物關係是這樣的:露小寶,長春理工大學碩士未畢業,然後拿到了常青藤哥倫比亞大學的碩士學位,真是能力強啊故宮博物院前院長
  • 在故宮修鐘錶是怎樣的體驗?這群年輕人這樣說
    在故宮修鐘錶是怎樣的體驗?這群年輕人這樣說 原標題: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0月13日電(任思雨)兩年前,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紅遍大江南北,讓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師傅成了「網紅」,因為精湛的技術和儒雅的氣質,觀眾們親切地稱他為「故宮男神」。
  • 600歲故宮何以延續鮮活生命力?《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中找到答案
    為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12月31日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登陸央視紀錄頻道,通過聚焦故宮600年歲月之河中的歷史印痕,發起人們對於故宮的新觀察。2016年,展現故宮匠人修復故宮文物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經播出,便風靡網絡,掀起了對於文物修復的關注。
  • 打造《故宮如夢》 繼《我在故宮修文物》後故宮再次嘗試影視化之路
    每經記者:溫夢華 每經編輯:杜毅故宮口紅、故宮咖啡、故宮火鍋、「故宮美人」面膜……過去的一年,600歲的故宮憑藉著各種話題刷爆社交平臺,成為了最炙手可熱的網紅。近年來,「新文創」無疑是網際網路公司和各大博物館口中頻頻被提及的一個熱詞。擁有技術的網際網路公司和擁有古老文化IP的博物館的攜手,讓古老的文化煥發出新的魅力。
  • 央視《故宮》《故宮100》配音員是誰?歷史紀錄片怎麼配音?
    2012年,央視再次以故宮為主題,從面到點,將拍攝視角縮小,攝製了每集6分鐘,共100集的大型歷史紀錄片《故宮100》。《故宮100》講述了故宮100個空間的故事,將「看得見」的空間和「看不見」的紫禁城實用價值和美學價值向觀眾細細道來。2016年,央視又以故宮為主題,出品了三集文物修復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 王津:再為故宮多修幾座鐘
    他感慨道,「修復的痕跡永遠跟著這座鐘表,將來我修過幾十年後,年輕的工匠都會拆來看,希望能誇讚一句,修得真精細。」「鐘錶盤裡一天一個樣」銅鍍金鄉村音樂水法鍾再次搬上了王津的工作檯,它剛剛參加完在香港舉辦的國際鐘錶展回到故宮,又被選中參加明年3月在英國的展覽,王津得給它做個全面「檢查」。
  • 「故宮修表師」:手持「鐵飯碗」 鐘錶修不完
    訂江西手機報:電信、聯通用戶發簡訊JX到10626655,移動用戶發簡訊JXP到10658000,3元/月   「故宮修表師」:手持「鐵飯碗」鐘錶修不完
  • 亓昊楠陳楊夫婦:宅在故宮修文物
    亓昊楠回想起自己當初報名到故宮修鐘錶,其實只是為了習得一技之長。他的目標很明確,就是想在大學畢業之後,學得一門手藝,有一門技術傍身——「反正將來無論怎麼變化,文物總是需要有人修復的」,他也算是有了「吃飯的傢伙」。在當時,無論是宮裡還是宮外,說起文物,大家首先想到和最重視的,當然是書畫和瓷器,古董鐘錶知道的人就比較少。
  • 985碩士畢業,應聘去監督食堂師傅做包子?
    該網友為985碩士畢業,共面試兩個崗位,一是某985高校編外後勤管理崗,另一是某學院編制行政管理崗。兩場面試中不乏北大、浙大、吉大等國內頂尖院校碩士的身影,這位網友表示雖同為985院校畢業,但在畢業院校上的對比上感到壓力。而讓網友們議論的焦點還在於某985院校的一位面試官對求職者們的發問:如果需要你們去做基層,比如監督食堂師傅做包子,你們能接受嗎?
  • 相比本科和博士,為什麼碩士畢業後最尷尬?
    畢業後找工作的群體裡,待遇最尷尬的其實是碩士?我們整理了幾個網友的回答,看來在人才作為主導的21世紀,待遇高低有時候真的很難完全的和學歷緊密掛鈎。首先看我的本科生同學,該同學,本科畢業後在東莞上班,工作兩年後回家鄉重慶工作,現就職於華碩,工資8000元。本人碩士研究生畢業後2016年參加工作,現在國企單位每月工資到手不到4000,由此可以看到我的本科同學已經把我甩遠了,而且這樣的情況並不是個例。再說說博士和碩士的差異,在我們單位。
  • 在故宮博物院深耕的年輕人:上屋頂、下庫房、修文物
    2015年自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畢業後,楊玉潔進入了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故宮博物院招收的新人,需要到一線崗位培訓學習。兩個月院內輪崗,她做過午門檢票、大殿安保、遊客引導;又經過3個月的部內輪轉,她才回到陶瓷修復崗位上。故宮博物院院藏約186萬件文物,陶瓷器約有36萬件,楊玉潔的工作就是與同事們一起對陶瓷器文物進行日常養護與修復。
  • 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現象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2016年播出後風靡全網,故宮專家修復故宮文物的故事打動無數人,更掀起了對文物修復的關注熱潮。作為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依舊聚焦故宮裡的人和物。這一次,主角是古建築,還有故宮古建的守護人。故宮古建承載厚重歷史,解讀紫禁城磚瓦梁木間的文明密碼隨著午門緩緩打開,《我在故宮六百年》的故事拉開大幕。
  • 川籍「文物醫生」故宮裡妙筆生花修文物
    楊頻是閬中市解元鄉人,現供職於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是故宮博物院的「文物醫生」,專門負責古書畫的臨摹複製工作。他曾在電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第三集登場。當天展覽間隙,記者專訪了這位妙手「修復歷史」的「文物醫生」。□本報記者 王青山臨摹品也可以是國寶級文物  記者:現代科技已可以纖毫畢現地複製古書畫,為何還要費時費力人工臨摹呢?
  • 雙語女碩士應聘保姆走紅網絡,說明教育理念落後,讀書不應為學歷
    杭州有位32歲的劉女士,她懂英語和法語兩門外語,有碩士文憑,準備應聘保姆。於是,網絡熱議。我認為劉阿姨很有遠見和眼光,為她點讚。劉女士經歷劉阿姨歲數不大,還是稱劉女士為好。從網絡上看到,劉女士畢業於西安外國語大學。畢業之後,曾經在某個大型IT企業上班,外派到非洲。
  • 肄業碩士冒充博士應聘中專教師 騙30萬後"現形"
    近日,南京秦淮警方破獲一起詐騙案件,犯罪嫌疑人為了找到一份高薪工作,通過網絡購買假學歷、假證書,把自己包裝成某知名大學的博士並成功應聘。在向招聘學校索要30萬元的人才引進「安家費」後,最終因水平達不到教學要求,被學校察覺。
  • 碩士應聘實習生被淘汰 理由:性格測試不過關!看到題目我服氣
    我想很多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但要是說不怕的,考試絕對算其中之一。相對於國外的孩子們來說,我們對考試那是家常便飯,不管考的如何,但心理素質那可謂不是一般的強大,畢竟從小到大我們稱的上是一路考過來的。到如今,某些公司為了招聘高素質的人才,也是在考題上想盡了辦法。有些考題真的是腦洞大開,就是連學霸們也服氣:
  • 名校女碩士在杭做房產中介,原來是日語翻譯,她說從小對房子感興趣
    本文轉自【錢江晚報】;最近,「復旦女碩士做房產中介」的新聞刷屏。其實,在杭州房產中介行業,也不乏名校碩士畢業的經紀人。錢報記者從杭州各大中介公司了解到,目前杭州碩士學歷的經紀人有將近20人。她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本科和研究生專業都是日語,2014年碩士畢業後留在香港工作了3年,當時的工作主要是幫日本企業在香港創業板上市做相關的招股書方面的翻譯以及財務、金融方面的服務。 「我是2018年10月因為家庭原因從香港離職的。」
  • 美國本科學分修不夠延遲畢業好幾年,不妨考慮申請碩士來就急救
    美國本科學分修不夠延遲畢業好幾年,不妨考慮申請碩士來就急救 在國內念本科的學生,除醫學類等需要五年以上時間才能畢業的專業,基本上都不會出現一個普通本科需要念上五六年的情況。但是在美國,這確實留學生中比較常見的事情。
  • 《我在故宮修文物》題字,竟出自書法專業的「廚子」之手
    雖然書法在他眼裡只是閒暇時寫寫,養性怡情的消遣,但他是貨真價實的書法科班出身,畢業於海南師範大學首屆書法專業。他還是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題字作者,並多次參加各級各類書法大展。我在故宮修文物海報和李延奎接觸的久了,看他的朋友圈發得最多的就是「曬孩兒」,每有更新最喜歡他的奶爸語錄:「第一次專門帶娃去書城看書買書,我在看季羨林的一篇散文,名字叫《八十述懷》,
  • 畢業差點沒工作-我不得不讀碩士雙專業的經歷
    我95年到美國的密蘇裡大學哥倫比亞分校讀核工程碩士,美國的碩士就兩年時間,來的時候也沒想過到要讀兩個碩士,單純覺得讀完再考慮後面的事情也不遲。 不管在座的學生讀的是碩士還是博士,都將在5年內畢業步入職場。畢業就等於失業,恐怕沒有比這更諷刺的事了,尤其對我們這些國際學生來說,環境更加惡劣。他們本土學生再不濟也可以蹭蹭去國際實驗室,而我們卻沒有資格。 這可如何是好?當時我們國際學生在美國就只有一年的實習期,如果找不到工作就要滾蛋,到時就算想再讀第二個碩士也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