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眼下,春耕生產的繁忙景象,在齊魯大地上隨處可見,展現出鄉村振興的勃勃生機。
2018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深刻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紮實實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山東牢記總書記囑託,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高標準謀劃、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邁出堅實步伐。
今天,這些鄉村振興領頭雁「向總書記說說心裡話」,從中可見山東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生動實踐:濟南章丘三澗溪村,村民們不僅生產生活方式變了,思想觀念也變了;青島萊西市農村黨組織的「火」越燒越旺,村集體經濟的家底也越來越厚實;淄博原山林場為鄉村振興畫上生態底色,更加注重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
壽光市孫家集街道三元朱村
黨支部書記王樂義:
去年辦了農民豐收節,
今年要建農耕文化博物館
2019年,我們村高標準完成省級美麗鄉村工程建設,對村內道路硬化、綠化、亮化再次提升。鋪設了排水管道,提升村莊排水能力,在銀杏路兩旁鋪設大理石步行道。村民生活越來越方便,鄉親們的日子越來越好了,距離我們建成美麗宜居鄉村的目標也越來越近了。
作為全國冬暖式蔬菜大棚發源地,我們村每年都迎來眾多學習參觀者。去年,我們依託原來的櫻桃園,又建了百果採摘園,裡面種植著葡萄、無花果、新疆小白杏等新品種。在採摘園內,還建設了第七代相變儲能大棚,用於實驗推廣新型的大棚技術。我們不斷實驗推廣新品種,實現四季有花有果,給遊客帶來新體驗,並將成熟的新技術向全國推廣,帶動大家致富。
去年,我們給村內203位60歲以上的老人配上了智能健康手錶。這種手錶既能顯示健康指標,又能定位防止老人走失,我們已探索出一條居家養老的新路子。最難忘的事,就是我們村成為2019年農民豐收節山東主會場,四鄰八鄉的百姓都趕過來看,我們的村民太自豪了。今年,我們計劃建設農耕文化博物館,還打算建設一個兒童遊樂園,讓孩子們有個適合玩耍的地方。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正在我們村一步步變為現實。我還要繼續貢獻力量,為鄉村振興而奮鬥。
濟南市章丘區雙山街道三澗溪村黨總支書記高淑貞:
村民生產生活方式變了,思想觀念也變了
去年只用了3個月,農業創業園就建起來了,30個大棚整整齊齊。今年春節期間,大棚裡的西紅柿被搶購一空,不用出村就都消化完了,還有商場找來訂購的。
改造之前,村民也有不少質疑聲音。「能多掙幾個錢?10塊錢一斤的西紅柿誰會買?」我們頂著壓力,帶領村民把耕地重新規劃,堅持走高端精品農業之路。如今,改變的不僅是現代化的種植模式,還有村民的思想觀念。現在,大家言談間關注的是品質,是西紅柿口感好不好、質量好不好。這樣的變化真讓人感到欣喜。
為了讓產業發展成規模,村裡先後成立了多個合作社。去年,僅巾幗商貿合作社淨利潤就達到了十幾萬元,其他合作社也都分紅了。剛開始搞合作社,大家也有擔心。不過,如今看到合作社的成績,村民們積極性高漲起來。村裡各種平臺都向村民敞著口,真正讓村民在參與中提升幸福感,在奮鬥中增強獲得感。
事實上,改變不僅體現在生產領域,也體現在生活中。以前大家習慣讓人捎點東西,現在點個外賣就送到了。如今村民生活越來越現代化,農村治理能力和水平都在提升。
鄉村振興不僅體現在物質生活上,更要精神富足,要提升農民的精神風貌,而這正是我們三澗溪村悄然發生的變化。
全國「改革先鋒」、原萊西縣委
組織部副部長周明金:
農村黨支部的「火」越燒越旺
新時代深化拓展「萊西經驗」,核心目的是為人民服務,效果好不好,最終的檢驗標準是農民生活水平、幸福指數到底有沒有提高。讓人高興的是,過去一年,農村黨支部的「火」越燒越旺,村集體經濟的家底也越來越厚實。
農民富不富,要看黨支部,深化拓展「萊西經驗」的新內涵在於,重構基層組織的布局、結構和運行模式,以組織振興統領鄉村全面振興。
過去一年,萊西市通過重塑農村基層組織體系,構建區域統籌發展格局,健全完善鄉村治理機制,推動深化拓展「萊西經驗」往深裡走、往實處落,農村基層組織體系實現了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目前,通過重塑農村基層黨組織體系,萊西市構建了「鎮黨委-新村黨組織-網格黨支部-黨員中心戶」的組織鏈條,充實了1732名黨員幹部到網格型黨組織,選拔55名職業黨建工作者,公開遴選30名村黨組織書記,破解部分村莊帶頭人「無人選」問題,基層黨組織政治引領力和組織力得到提升。
蘭陵縣卞莊街道代村社區
黨委書記王傳喜:
當好「領頭雁」,開啟「二次創業」
過去的一年,我收穫滿滿。但榮譽只代表過去,要想當好鄉村振興「領頭雁」,還應該有新作為。最近因為疫情防控,許多外出計劃都暫停了,但發展不能停。現在,我們啟動了「二次創業」,一批鄉村振興項目正在加快推進。
代村村集體投資4億多元建設了「新農人」培訓中心,開展專業技能培訓,5月份就能投入運營;印象代村是一個農文旅融合發展的項目,總投資2億元,這個項目主打夜遊產品,自元旦舉行開街儀式以來,已有400多家商戶進駐,為蘭陵縣繁榮夜經濟進行了成功的探索,印象代村還是一個扶貧項目,其中整合了6000萬元扶貧資金,按照優先安置貧困戶的政策,將帶動6000多戶村民致富奔小康;農企園項目還處在準備階段,計劃邀請知名公司開展合作,總規劃面積上萬畝,涉及農業科技研發、精深加工、電商物流、休閒觀光、服務中心五個片區;田園新城是一個人居環境整體提升的項目,目前正在快速推進。
今年,我們將圍繞總書記關於鄉村振興的重要指示要求,通過推進大項目全面發力,開啟「二次創業」。
平邑縣地方鎮九間棚村
黨委書記劉嘉坤:
讓扶貧金銀花富裕千萬家
我們九間棚所在的平邑縣,是金銀花的主產地,產量佔到了全國的一半以上。這幾年,我一直在西部貧窮地區推廣金銀花種植,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種植一畝金銀花,第二年的收入就能達到2000元,三年後金銀花到了盛花期,畝均收入就能達到5000元以上,行情好時能有上萬元。最近的行情就非常好,每斤能賣到150元。目前,九間棚村在西部地區推廣種植了15萬畝金銀花,受益群眾有3萬多人。今年春節期間,我去了甘肅省東鄉縣推廣金銀花種植,計劃在當地合作成立一家大健康公司,推廣金銀花產業,助力當地脫貧攻堅。
今年,我還有兩個新計劃。一個是立足新疆的金銀花種植基地,延長產業鏈,在當地開發金銀花飲料產品。另一個就是讓我們九間棚村的旅遊產業再上一個臺階。1月份,九間棚景區被確定為國家4A級景區,我們接著在村裡開展了垃圾分類,並花30多萬元在景區裡建了兩個最高標準的旅遊廁所。此外,我們又流轉了1000畝土地,用來發展高質量農業。
我想對總書記說,我會繼續努力,讓扶貧金銀花富裕千萬家,讓百姓覺得跟著黨走有奔頭。
省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副所長、研究員王淑芬:
把總書記的牽掛當成自己的事業
當年總書記親切接見時的畫面,我至今記憶猶新。近幾年,我全身心投入到提升蔬菜品質、推廣蔬菜種植技術上,把總書記的牽掛當成自己的事業。
這幾年蔬菜種植的理念已經發生了轉變,過去,以量為主,老百姓希望多種菜多掙錢,而現在,種好菜多掙錢的觀念慢慢被大家接受,蔬菜種植向高品質看齊。
隨著蔬菜品質的提升,許多原本賣不上價格的蔬菜賣上了好價格,收益提升讓農民有更充裕的資金,讓蔬菜住進智能溫室這種「豪宅」,用更高端的方式培育蔬菜,而「豪宅」裡生產的蔬菜,因為品質上了一個臺階,賣上了更高的價格,蔬菜產業走入了一個良性循環。
以「濰縣蘿蔔」為例,作為我省一個著名蔬菜品牌,此前因為農業技術不足、種植水平不一等問題,走進了品質良莠不齊、賣不上價格的困境,一度只能賣到一根1塊錢。這兩年,我和其他專家幫助當地農民做品種的提純塑狀,並提供農業技術支持,使蘿蔔品質得到了提升。
去年11月中旬,一場別開生面的蘿蔔品評會在濰坊召開,「濰縣蘿蔔」的種植大戶們齊聚一堂,同場競技。來自全國各地的蘿蔔經銷商,競相搶購「金牌濰縣蘿蔔」。在蘿蔔應時的季節,這些「金牌濰縣蘿蔔」可以賣到一根3塊錢。
淄博市原山林場黨委書記孫建博:
為鄉村振興畫上生態底色
生態是鄉村振興的底色,作為林業人就要樹立生態保障,確保鄉村振興的底色,原山林場在這方面要走在前列。
原山林場60多年的改革發展,成功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去年以來,原山林場更加注重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打造了「愛心原山」公益品牌,與源西村建設獼猴桃種植基地,與和平村發展苗圃,籌備成立林業合作社。通過跟李家窯社區、源西村、和平村、西域城村等周邊多個村居開展合作開發或定點幫扶,發展生態旅遊和綠色種植產業,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提升鄉村周邊的綠化美化和道路出行,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帶動村民一起發展致富,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今年1月,原山林場召開了新時代綠色發展大會,制訂了未來三年目標計劃。面對當前形勢,我們一方面抓疫情防控,一方面抓生態保護和復工復產,不斷推進鄉村振興,為生態山東和美麗中國建設不斷作出新的貢獻!
山東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徐劍波:
大力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支撐,必須集聚一批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一批懂技術、會管理的一線農業工作者。在這兩個方面,農業高校都責無旁貸,必須扛起這份使命擔當。
一年多來,山東農業大學聚焦強農興農,把總書記的囑託和省委對人才工作的部署落到實際行動上,堅持培養和引進並舉,「輸血」與「造血」並重,實施人才「築峰」「傑出青年人才」培養等專項工程,為高層次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幹事創業創造良好環境,形成了招才引智的「磁場效應」,高層次人才數量顯著增加,人才活力得到充分釋放。比如,李斯深教授憑藉「山農29」「山農30」兩個品種和配套技術,兩破冬小麥全國單產記錄,為實現小麥高產提供了山農方案;儲昭輝教授首次在國際上克隆玉米紋枯病抗病基因,為作物抗病育種提供了重要資源和有效途徑。
同時,我們始終把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作為立德樹人重要內容,進一步完善了「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的培養路子,為公費農科生「量身定製」專門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引入基層農技部門和知名農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人才規格與鄉村振興實際需求的契合度不斷提升。學校還活躍著200多支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他們依託專業優勢,立足學用結合,深入生產一線帶領群眾脫貧攻堅,有的被農民稱為「月季王子」,有的成了遠近聞名的「蘑菇大王」。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朱啟臻:霑化冬棗、濰縣蘿蔔、煙臺蘋果、金鄉大蒜……這兩年,山東著力強化農產品品牌建設,成效明顯。農業特色資源豐富,特色產業和產品眾多,是山東農業的優勢和亮點,也是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的增長點。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過程中,山東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步伐不斷加快,這對農民增收形成了有效支撐。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景觀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德順:這兩年,我經常帶著團隊到沂南縣雙堠鎮考察,幫助當地編制鄉村振興規劃,尋找脫貧致富的路徑。每次去都能看到村莊的一些新變化,村容村貌明顯改善,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村裡還多了一些回鄉創業的能人。村莊日新月異的變化,與山東省派駐到村的「第一書記」和基層黨組織所做的大量工作是分不開的。我接觸到的「第一書記」有思路有魄力有責任感,敢闖敢幹,他們熟悉政策,能夠把先進發展理念帶到農村,也能整合協調大量資源,為農村發展帶去了新動能。
雲南禾韻園藝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姬翔生:去年,我們在莒縣招賢鎮的現代化溫室大棚裡,種出了高品質的玫瑰花。起初,我並不看好在北方發展玫瑰鮮切花產業,因為相較於雲南,山東的花卉產業基礎較弱、土壤環境先天不足。但山東省鄉村振興駐莒縣服務隊的隊員們「店小二」式的招商服務打動了我,他們先後三次前往雲南與我面對面交流,給我帶去了一系列的「政策紅包」。讓我決定帶著團隊從雲南來到山東安家。從合作籤約到種出玫瑰花,我們只用了8個月的時間。這期間,我們指導當地的花農改良種植技術、成立合作社,與我們一起走上鮮切花產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滕州市南沙河鎮北池村黨支部書記秦應煉:今年春節,我們村在國外定居的姐妹倆回家過年,對我說:村子變化太大了,比外國的農村也不差。這是因為,我們堅持鄉村振興產業是基礎。北池村地處城郊,村裡有一些閒置的廠房。村裡成立了經濟股份專業合作社,800多名村民入股,集資整修、新建廠房往外租賃,建起了北池工業園,入園規模以上企業8家,去年納稅1000多萬元。1600多位村民中,有400多人在工業園就業,每年工資總收入近2000萬元。除此之外,去年合作社每股還分紅100元。村民錢包鼓起來了,420戶擁有汽車500多輛。產業振興不僅讓村民增加了收入,村集體也收入大增。我們按照村民意願美化鄉村,讓村子更宜居。
淄博市博山區上瓦泉村黨支部書記王金成:上瓦泉村是典型的山區農業村,過去一年,瞄準大榛子產業,我們以上瓦泉村為中心向周邊村莊輻射,成立瓦泉片區榛子產業聯村黨委,充分利用荒山資源打造萬畝榛子產業基地,通過遊客採摘和深加工業帶動周邊百姓共同致富。同時,生態環境與產業發展密不可分。如今,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小河潺潺穿村而過,村內老房改造的精品民俗錯落有致,上瓦泉村美麗鄉村建設的藍圖逐漸清晰地展現在人們眼前,田園風光正在成為「聚寶盆」。
棲霞市亭口鎮衣家村黨支部書記衣元良:我們村以前缺水少路,水上不了山,大櫻桃常常旱死,每年收蘋果只能用扁擔挑下山。寧可幹窮了,不能等窮了!在黨支部帶領下,全村老少用7個月時間,人工開墾山路5.5公裡、鋪設水管50多公裡、修建蓄水池3個,終止了建村300多年缺水少路的歷史。這兩年,我們又響應市裡號召發展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壯大集體經濟。下一步,我們將充分利用村裡的自然資源,發展特色養殖、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把衣家村發展得越來越好。
省農業農村專家顧問團農經分團副團長劉同理:推進實施新舊動能轉換,山東的農業農村出現了很多重要性、方向性變化。最突出的表現在農業產業方面。當前,我省已基本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並擁有包括體驗型、循環型、智慧型、終端型等多種新業態。同時,產業體系中的各經營主體正迸發出強勁活力,具體來看,我省有9000多個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0多萬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和7萬多個家庭農場,這些先進的現代經營主體,帶動廣大農戶初步實現了與現代農業的有效銜接。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杜輝升 石如寬 張曉帆 段婷婷 鄭莉 孫源澤 楊淑棟 紀偉 毛鑫鑫 方壘 張環澤 劉磊 吳寶書 慄晟皓 從春龍 採訪整理並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