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學說,心不僅僅是肉做的心!

2020-12-20 張豔軍新絲路

過去我將自身健康外包給別人,現在我想做到我的健康我做主;過去家人有病束手無策求救無門,現在我希望能夠守護家人幫助別人。我知道有很長的路要走,有很多心血要付出,但我認為傾我的餘生,傾我所有的心血去做,很值!

我把所有學醫之路的歷程和學到的中醫知識分享出來,希望幫助更多有緣人。

2019年,我通過了中藥執業藥師考試的三門課程。2020年繼續義無反顧地走上了中醫師承學習之路。

學習中醫知識,先從中醫基礎理論開始。先認識一下我們的身體內部,我想先從中醫的藏象學說開始。

藏象,藏,有人讀cang,有人讀 zang。四聲,我的老師讀 zang ,有通「髒」「五臟六腑」的意思,也有儲蓄東西如寶藏的意思。象:涵蓋形象,現象,抽象,意象,法象等等意思。這些體現了中醫思維的方式,司外揣內,見微之著。這絕對不是迷信,是我們祖先歸納的大而全還精準的公式。中醫的忘、聞、問、切。就是通過對「象」的所感為憑,做出對病的判斷,從而進行施治。這也是我們的祖先通過對每一個鮮活的,不斷變化的生命個體的觀察分析,歸納總結提煉而來的。這方面既不同於解剖醫學,也不同於實驗室小白鼠數據。

藏象,總而言之,指藏在體內的臟腑,和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徵象。

一、心的生理功能與特性。

生理功能:

主神明的正常,需要依賴心血,心陰對心神的滋養;需要心氣、心陽去鼓動和振奮。血液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精神活動又調節和影響血液循環。血虛,即血液不足,血熱、血寒可以導致出血,神志改變或引起血行不暢。

心,是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臟六腑之大主。

日常生活中,我們養心神,通血脈,除心煩,可以選用些藥食同源的食物,安全又有效。

(1)百合:甘能補心,微寒清熱,主要針對陰虛有熱的心煩,驚悸,神志不安,有清心安神定驚的作用,百合加生地黃同煮可用於虛煩失眠。

(2)茯苓:既可除溼,將體內多餘的沒有被氣化的水溼,通大便排洩,又可以健脾補中,寧心安神;茯苓塊堅硬,泡水前最好能敲碎,或浸泡時間延長,才能煎煮出有效物質。煮過後,茯苓塊的內心應該不是生硬的。常搭配黨參、當歸、龍眼肉、酸棗仁、用於心脾而虛的驚悸失眠。

(3)桂枝: 發汗解肌,溫經通脈,助陽化氣。桂枝,屬桂樹上最靠上細嫩的桂枝尖,為最好。桂枝和肉桂都屬同一植物,肉桂為樹皮,桂枝為枝的芽尖。一般選用廣西、越南的肉桂較好。它生長在南方火熱之地,桂枝尖更是全樹最高離太陽最近的地方,秉承了太陽的火熱推動之氣。氣味辛香熱烈,溫熱血脈之力很強。肢寒畏冷寒凝氣滯的朋友,平常喝茶中可投放少量桂枝尖,氣味香醇,溫熱之氣瞬時而來。

相關焦點

  • 什麼是藏象學說?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腎者,主蟄,封藏之本……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凡十一髒,取決於膽也。——《素問·靈蘭秘典論》《黃帝內經》比較詳盡地記載了藏象學說的理論。
  • 藏象學說對中醫臨床有重要意義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處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張景嶽對此概括釋曰:「象,形象也,藏居於內,形見於外,故曰藏象。」由此可見,所謂藏象就是指內在臟腑的生理活動及病理變化反映於人體外部的象徵,而這種象徵由客觀至主觀地反映了內在臟腑的機能變化,從而作為推論或斷定臟腑生理病理機能變化的基礎。即所謂「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藏,則知所病矣」。
  • 熊繼柏:陰陽五行學說和藏象學說
    我講的這個內容就是把《內經》理論體系的十大內容(十大學說)跟大家做一個簡要的介紹。這樣,對於《內經》的理論就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陰陽五行學說,是《內經》獨有的東西,也是我們中醫獨有的東西。它源於古代的哲學思想。《易經》的《繫辭》裡面講:「一陰一陽之謂道。」「道」,就是自然界的法則,自然界的規律。
  • 解讀藏象學說中腦與五臟的關係
    大腦也是*的一個重要器官,承擔著思考的重任,藏象學說中認為大腦與五臟是息息相關的,下面就為大家介紹腦與五臟的關係。髒象學說將腦的生理病理統歸於心而分屬於五臟,認為心是君主之官,五臟六腑之大主,神明之所出,精神之所舍,把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統歸於心,稱之曰「心藏神」。
  • 中醫學生命觀之藏象(上)
    中醫學對生命的認識,具有天人合一、五臟一體、形神合一等特點,其內容包括藏象學說、精氣血津液學說、經絡學說和體質學說,是中醫學的理論核心,也是中醫學基本理論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二)藏象學說的形成藏象學說,是通過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研究人體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係的學說。藏象學說的形成基礎,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1.以古代解剖學知識為基礎。
  • 藏象的基本概念|學點中醫
    藏象的基本概念導讀藏象學說是主要藉助以「象」測「藏 」的司外揣內等方法,在研究人體各臟腑形態結構的基礎上,以研究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相互聯繫為中心,結合研究臟腑與形、竅、志、液及外環境關係的學說。
  • 藏象,常見有哪些「象」?(中)
    上篇結尾:能把天與人聯繫在一起,且形成框架性結構,有哪些學說?
  • 夢象與藏象有何內在一致性?
    針對人體的「黑箱」特徵,藏象學說直指感官難以延及的部分,用可說解釋不可說,用可見呈現不可見。可說、可見的是自然界或人類社會眾所皆知的現象或道理;用以闡釋的是人體「黑箱」中看 不見、摸不著、心中了了、紙上難明的生命原理和規律。古人認為「天道靡常」,這不僅意味著自然規律不可被僵化和規範,並且因此而要求一種更本原的領會方式和對待方式。
  • 中醫基礎理論——藏象學說
    藏象學說是中醫理論的核心,貫穿整個中醫學的各個方面,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藏」是指藏於體內的內臟;「象」是表現於外的徵象和自然界各種事物現象的映象。藏是內在本質,象是外在反映,以此作為診斷治療疾病的依據。
  • 經絡學說是中醫基礎理論的核心內容
    除「厥陰」之外,其餘五詞均見於《易》學的術語。古代醫家再將十二經脈分別同三陰、三陽相配,並按經脈內屬臟腑、外絡支節的聯繫,構成了手足各三陰三陽的十二經脈體系。藉助於當時盛行的陰陽學說,古人對其所發現的經絡現象至少做了兩方面的解釋工作,一方面對經絡現象在人體上的循行分布規律進行了定位描述,便於位置區分;另一方面在定位描述的同時對經絡的名稱進行了編號處理,便於稱謂區分。
  • 藏象之 人體生理的秘密
    很多人說藏象不就是五臟六腑嘛,何必搞個藏象這麼難懂的詞語來形容。如果這麼簡單地理解你就錯了。首先說「藏」,主要是指藏在於體內的臟腑組織器官。也就是我們說的五臟六腑。再說「象」主要是指表現與體表外的生理,病理現象。總的來說:藏象就是人體的臟腑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現象。所以中醫的藏象不是西醫所說的簡單的五臟六腑,同時還包括了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功能現象。
  • 脾-中醫藏象與西醫解剖之不同
    對於心、肝、脾、肺、腎五臟的內涵,中醫藏象是「藏居於內,象現於外」的五臟學說,中西醫角度是不同的。 中醫的臟腑≠西醫的臟器,中醫臟腑不只是形態學上的髒,更是天人合一「象」(功能)的概念,西醫臟器是解剖器官的概念,是兩套不同的理論體系。
  • 五禽戲與藏象學說之調心
    《黃帝內經》曰:「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動,五臟六腑皆動。」這裡的「心」指大腦,說明人的思維活動和情緒變化都能影響五臟六腑的功能。因此,在練習五禽戲時要儘可能排除雜念,做到心靜神凝。正如《莊子》中關於「心」的描述一樣,譬如《人間世》說:「容將形之,心且成之。」
  • 新地心說VS日心說
    或許我們需要大概了解一下地心說與日心說的主體…… 地心說地心說,又名天動說,公元2世紀時它被體系化了,是地動說對應的學說。該學說是一種認為地球位於宇宙中心的地球中心說,人類則住在半球型的世界中心。從13世紀到17世紀左右,地心說也一直是天主教教會公認的世界觀。
  • 聽著英語學中醫│中醫祁談第五季:第3章-57-心與小腸、肺與大腸之間的關係
    《中醫祁談》第五季:聽著英語學中醫——句讀《中醫基礎理論》之藏象(雙語版),自2019年7月9日起,每周二晚9點在喜馬拉雅FM上線開播。本季內容在微信公眾號「祁營洲工作室」中同步更新並進行針對往期節目必要的互動答疑。
  • 命運共同體:新時代,心文化,心易學
    【易道全息】易道全息→心易學→心易禪→心易元→心易玄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活在自己的心念(念頭、欲望)當中
  • 一顆做母親的心正在成熟
    現在想來,還有一點好笑又丟臉的成分在裡面,真的是初為人母,孩子的一切都是萬分的重要,比自個重要了萬千倍還不止,這真是一顆柔弱的,還沒有成長發芽的心!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經歷了無數次我們寶寶在成長中摔倒,跌落,甚至過敏送醫,我這個做母親的心與以往比之,真的是一顆趨向成熟了的為母之心。
  • 人們常說的「敬畏心」究竟是個什麼心?
    倫理亂了,是沒有敬畏心;藥品造假,是沒有敬畏心;甚至是連轉基因都是因為沒有敬畏心。總之「沒有敬畏心」成了當代的社會病,成了一切亂象的原罪。繼之而來的是,搞文藝工作要有敬畏之心,研究歷史要有敬畏之心,教書育人要有敬畏之心,為官行政要有敬畏之心。在凡事都離不開「敬畏心」的思想總路線指導之下,又磨刀霍霍地對準了自媒體。自媒體寫文章,要有敬畏之心。
  • 中醫解剖學:神秘的藏象系統!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所處,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魄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