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述農村裡的撿骨師——傳統土葬裡的職業之一!

2021-03-01 廣東道教

  首先聲明,很多內道,都是多年前聽撿骨師說起的。可能有些記得不是很清楚了,若是有不對的地方,歡迎裡面的職業人員告知。現在應該也沒有這個職業人員吧!在粵西傳統的職業裡,有這麼一種,他們就是撿骨師,通常,他們是獨頭佬(也就是無兒無女無老伴的)。撿骨,裡面的道道很多,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相關的職業與其事!由於很多過程不能拍攝和放圖,因此就不放圖片了,大家腦補即可!下面都是真實的描述!

一、撿骨師源於粵西傳統的土葬。

  既然是撿骨師,那麼就是和傳統的土葬相關,現在基本已經沒有土葬了。估計,還會撿骨的,到現在也是七老八十了,職業基本消失。說到傳統土葬,粵西這邊基本是二次葬形式。第一次,是隨意找一個墓穴,或者也會有找到好的地方,人去世後,裝棺木,埋了三五年之後(一般都是五年,少則三年,多則七年,都是以單數為基準),就會重新撿骨起來,遷移到其他地方,進行二次葬。具體起源於何時,本人沒有考究過。有興趣的人,可以去考究一下。而這其中的三五年後,重新撿骨,這個就要專門的人進行。而這個專人,就是撿骨師了!

二、成為撿骨師需要什麼條件

  條件為男,其他則不需要啥條件,但是都會有師父帶領進門的,你自己想做也做不了。而做這份工作的,通常家裡非常貧窮,而做了這份工作,也沒啥姑娘願意嫁給他了。因此,一般撿骨師都是沒有子嗣的。隨著他們撿骨的閱歷增長,他們對人體各部位都非常熟悉,人怎麼死的,通常他們一看也會知道一二。

三、撿骨是怎樣的過程。

  說到撿骨,則要說到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被撿骨。在粵西以前的土葬觀念裡,去世者,有一定的年齡分類界限,6歲,12歲,有一種說法,6歲前死亡的屬於花園(大概的口語,具體字眼大概屬於夭折類的。)未達到十二歲,則屬於枉死,而花園死和枉死是不進祖堂的,因此,在粵西傳統墓葬裡,未成年去世的,都很少會撿骨。成年後的,才擁有被撿骨的資格。

  有資格被撿骨的逝者,土葬三五年後,就會二次起棺。到達了撿骨的年份,主家會找風水師,先找到好的風水墓穴,找到了墓穴,後面才是選黃道吉日作為起棺的時間。

  到了撿骨時間,主家早早準備好金缸(金缸為裝骨頭的陶罐,上雕刻龍鳳,中間為福),到了起棺時辰,第一鋤頭為動土,動土的一般為逝者最親的親屬。挖開棺後,下面則由撿骨師出馬。而按照特定的順序起骨的。起骨按照從頭到腳的順序。撿起的骨頭(骨頭稱為金,所以撿骨的行為也稱作是撿金),會先放於紅紙上。全部骨頭撿完後,才是裝缸。裝金缸的時候,則相反,先放腳,然後再到腰骨,最後是頭骨。

四、恐怖的特定墓穴——化屍墓和藏屍墓。

  化屍墓,意思就是,骨頭都全不見的意思。這裡面有兩種情況,一個是棺材完整,屍體不見。一個是棺材也是腐爛了的。在那個年代,大家都信奉天道,害怕天譴,因此不會有偷屍的行為存在,棺材完整的情況,聽聞,應該是被螞蟻或者是類似的吃腐肉的動物,吃完了的。這種情況,主家是非常的不好的,這種情況則需要棺材底下的泥土,捏一個土人,滴三滴屬於直系親屬的中指血在泥人的頭,七滴在身。叫做招引三魂七魄。然後把泥人放入金缸,另擇他處埋葬的。

  而藏屍墓,則是屍體完完整整,曾經有個案例,就是葬了七年時間才起棺的。起棺時,就發現了不對勁,棺材的太完整了,以至於是撬開的。撬開後發現,屍體是完完整整的。這時就太恐怖了。因為,起棺後的被撬爛了的棺材是不能再用的,此刻就是需要把遺骸分割後再裝金缸。

寫在最後——撿骨師,他們是最值得敬佩的人

  由於時代變遷,過去的撿骨師,都逐漸老去了,他們替人家撿了一輩子的金,而他們去世後,現在卻沒人能替他們撿金了!以前,很多人都對該職業人員,敬而遠之的。因此,他們是農村裡,最值得敬佩的人。默默無名,為人生最後的一趟服務~!

相關焦點

  • 農村實行火化但還土葬,火化費、運輸費農民掏錢,這公平嗎?
    眾所周知我們國家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國家,我國的傳統觀念是十分古老,並且可以說是根深蒂固的,如土葬在我國傳統文化裡延續了幾千年,但是現在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思想觀念不斷改進,很多城市開始實行火葬,可是在一些思想落後的農村,入土為安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所以說導致了在農村推行火葬是非常困難的
  • 農村即將實行火葬,不允許土葬,你能接受嗎?
    農村全面實行火葬,阿坤難以接受,但貌似沒有什麼用。近些年,隨著人們對土地越來越重視,佔地的墳也引起了人注意,有人說,農村的墳墓嚴重侵佔浪費土地,為此,應該全面效仿國外,立即實行火葬不允許土葬,對此阿坤感到很悲痛。
  • 「人不該被當成垃圾燒掉」,農村呼籲恢復土葬,北大教授也力挺
    我國農村是一個很講究傳統的地方,特別是在一些比較懷舊的地方,農村的文化也是有著長期的留存,也是廣泛被農民所接受的。今天我們要說的一個話題就是農村的喪葬文化。相比於現代小年輕的追求自我,農民人更在乎「落葉歸根」的那份坦然和情懷。
  • 30年前的農村,冬日裡最讓人懷念的場景之一:傳統爆米花
    冬天對於大多數農村人來說,是難得的閒暇時光,大家除了聚在一起嘮嘮嗑,湊湊熱鬧,還會弄一些小零食犒勞犒勞一家子,比如這次說的爆米花。在20、30年前的農村地區,村子裡常常會有崩爆米花的手藝人來,他把攤子支在街頭,就開始了他的買賣,然后街坊鄰居互相轉告,有時候人多的話,還需要排隊等候呢,因為崩一爐爆米花並不是瞬間就可以完成的。
  • 農村土葬浪費土地資源,但實行火葬真能節約土地?看農民怎麼說
    古人都說入土為安,現在的人們也沿襲著這樣的傳統。認為人只有埋進黃土裡才是最合適的,也是對去世的人的一種安慰。因而,每當有客死他鄉這樣的事情發生的時候,家人一般都無法接受,認為一定要落葉歸根,一定要回到家鄉。這也是中國人的一種習俗,認為只要遺體回到家中就是有根了。這樣的習俗中國上演了千百年 ,也是作為一種文化在一直傳承著。這個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用不同的方式去進行喪禮。
  • 土葬好還是火葬好?北大教授為什麼呼籲土葬?
    家中有人去世,一般進行土葬,但後來火葬越來越多地代替了土葬,成為新進「習俗」。北大教授曾提倡,取消火葬,恢復土葬。那麼為什麼這樣提倡呢?    一、逝者尊嚴  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多的講究。例如,很多農村人不願意火葬,依舊土葬,覺得即使死後也應該軀體完整,火葬明顯與此衝突,並且很多人對火葬是感到害怕的。
  • 殯葬改革後,土葬實行火葬?北大教授:火葬把人當垃圾燒,有不妥
    但是土葬這樣的傳統也正在被逐漸打破,由原來的土葬實行火葬,現在城市基本已經全面實行,而在農村也已經在各地實行多年,當然有些地方可能還沒有全面推廣,而實行火葬其目的就是為了節省土地資源
  • 土葬佔用土地資源,農民為何不火葬?老農說出3點原因,專家犯難
    人生老病死是一個自然規律,而人死之後往往要舉行葬禮,而對於農村人來說,死者的葬禮方式選擇成為了大家討論的焦點。在過去的很多年裡,農村大部分的人實行的都是土葬的方式,不過由於土葬佔用土地資源比較多,國家現在大力推行火葬,有些地區甚至成為強制性的葬禮方式,可是農民對此似乎並不買帳,為什麼?老農說出3點原因,專家犯了難。
  • 「火葬」難實行,農民寧願被罰也要「土葬」,專家:舊俗難破
    導讀:「火葬」難實行,農民寧願被罰也要「土葬」,專家:舊俗難破自古我國就有這麼一句俗話,那就是「入土為安」,無論是客死他鄉還是壽終正寢,都是依照當地的習俗進行土葬,全國的這個習俗是統一的,無論在哪裡都能見到土葬,土葬似乎已經成為了人們心中的傳統意識
  • 對於重新啟用土葬,大家有什麼看法?
    2020-12-27 18:55:02 來源: 每日娛樂樂論 舉報   第一,土葬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喪葬方式
  • 北大教授反對火葬,呼籲恢復土葬:墓地價格上漲,人被當成垃圾處理
    近日,北大宗教和哲學教授吳飛反對火葬,呼籲恢復土葬的消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他說土葬是習俗,可以延續親情,後人可以藉機懷舊,火葬儀式簡單,且會導致傳統喪葬禮俗消失,親情容易變得更冷漠。但是在建國之後,國家強力推行火葬,在城市殯葬行業就逐漸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不過在偏遠的農村地區,長期實行的還是土葬,不過逐漸逐漸地也在推行火葬了。比如說現在在河南,還有一些其他地區,這個火葬又在被強行推廣,而且現在在推行火葬的過程,當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我們今天就從三個方面詳細地來進行剖析和分享一下火葬和土葬利弊。
  • 選土葬?選火葬?喪葬習俗大變化,不再由你隨意選,望周知
    隨著農村建設發展越來越迅速,農民的思想也是越來越開明,不再像以前那麼保守。比如農業技能培訓,比如生活方式的改變等,這些都有了顯著的變化。但是對於風俗的改變,卻始終存在著矛盾的心裡。人生的紅白喜事都會經歷,而對於發生不幸離開的人員,是選擇土葬還是火葬?
  • 狗狗去世不能土葬,是農村迷信的說法嗎?還是真有可取之處?
    以前在農村,有養狗的老人都會說,狗狗過世的時候不能夠土葬,因為如果埋葬的話,狗狗的靈魂會一直跟著主人,會給主人帶來黴運。所以以前也流傳著一句話「死貓掛樹頭,死狗順水流」,以前的狗狗死去基本是被埋進了江河裡。其實狗狗不能土葬這樣的說法是有可取之處的,並不是因為它的迷信成分,而是對於環境的影響。將狗狗的屍體放進江河裡是不可取的,因為會對水資源造成汙染。
  • 北大教授吳飛:應當恢復土葬,火葬就像把人當垃圾一樣焚燒處理
    引言:  在中國傳統的宗教觀念裡,人死後只是肉體腐爛,而精神卻永不覆滅。為了逝者能夠庇佑後世子孫,古人便有意識地創造可供死者居住的墓穴,將死者生前使用過的或是喜愛的物品擱置在墓穴裡,逐漸形成了豐富的墓葬文化。
  • 民間故事:撿骨師
    上午撿完骨回來後,他就一直悶悶不樂的。周平看著師傅枯瘦的背影,感覺師傅有什麼心事。「師傅,可以吃飯了。」周平在屋裡喊著。「哦。」劉老漢慢慢緩過神來。「師傅,你從山上回來就一直坐那,先擦擦臉吧。」周平遞上一塊毛巾。「阿平啊,跟著師傅多少年了?」劉老漢擦了擦臉。「快十年了,師傅。」周平扶著劉老漢進了屋。
  • 武漢疫情期間,農村老人去世後一般會火化了,這對土葬有什麼衝擊
    目前我們正處於肺炎病毒的疫情期間,嚴禁人員聚集聚餐,特別是農村的紅白喜事露天酒席。為了大家的健康,這種大量人員的聚餐是目前政策所不允許的。所以,農村的老人去世了,也不允許大操大辦,農村大多實現土葬,要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還要有人上門去操辦一些入殮儀式和送葬儀式。
  • 改革土葬的含義是什麼?
    (一) 土葬改革區的劃定     所謂土葬改革,指在不宜推行火葬或尚不具備推行火葬條件的地區,對落後的遺體埋葬方式和習俗所進行的社會變革。     土葬改革區的劃定,是根據1985年2月8日《國務院關於殯葬管理的暫行規定》進行的,推行火葬和不推行火葬的地區,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劃定。也就是說土葬改革區是指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劃定的,暫不實行火葬的,地廣人稀,交通不便的邊遠山區。有些地方縣、市境內雖建有火葬場,但相距過遠,運送屍體確有困難的地方,也可劃為土葬改革區。
  • 在農村,為什麼有些人去世後要葬在自家的莊稼地裡?有啥說法嗎?
    在農村,為什麼有些人去世後要葬在自家的莊稼地裡?有啥說法嗎?在寒冬臘月期間,因為天氣比較寒冷,有些年歲比較大的老人,就會因為適應不了寒冷的環境而一病不起,情況嚴重的還會撒手人寰。在農夫的村子裡,從臘月到今年春節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就有5個老人先後去世了,其中在春節期間也有兩個老人去世,村裡人也是都去幫忙了。關於老人去世以後,首要就是辦理身後事了。中國人講究的是落葉歸根、入土為安,在多數農村地區依然還是採用土葬的方式。就算有些人在城裡買房子了,也依然會在農村裡辦理喪事,然後如果本家族有墓園,那就會安葬在自家的墓園裡。
  • 北大教授抨擊火葬不科學,土葬更適合傳統文化,殯葬業或變風向?
    直到宋元時代,火葬走遍全世界,民間火葬更為普遍,根據史書記載,我們最熟悉的「武大郎」,就是火葬,《紅樓夢》裡的晴雯也是火葬。▲ 吳飛中國的土葬是一種傳統文化,文化應當傳承而不是被遺忘,所以吳飛覺得,火葬太過殘忍,應當取締,換成土葬。而且火葬後又土葬,還是佔用耕地,既浪費資源又破壞環境,這種做法和當初選擇火葬的初衷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