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曾聽過表哥談起小侄子,說孩子調皮搗蛋得很。所以我那小侄子就在我心裡形成頑皮的形象了,但在我初次看見他時是在小侄子的爺爺奶奶家,孩子正逗得兩個老人哈哈大笑,我把洗乾淨的水果擺在桌上,孩子就立馬先拿給長輩吃,並和我說了謝謝。
我十分疑惑,表哥不是教導得很好嗎?怎麼聊起侄子來滿臉愁容,直到表哥後面回來,孩子在去廚房洗手時,表哥立馬責備孩子玩水,說在家時就經常浪費水。是爺爺奶奶勸說孩子只是洗個手後表哥才罷休。
在表哥的心裡孩子一直是搗蛋的角色,所以在孩子有什麼反常的舉動時,表哥就先入為主覺得是不好的事情,這是父母經常有的&34;,以為自己很了解孩子,明白孩子的一舉一動,其實孩子已經長大,有些事情也沒有小時候那麼無理取鬧。
父母經常用以前的事例來斷定孩子現在的作為,令孩子覺得委屈,無措,自己的想法沒有得到父母的諒解反而受到指責,這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不好的影響。父母的&34;一般都發生在這些地方:
1、孩子之前犯過的錯一定會再犯
在孩子成長的階段裡,孩子需要不斷地試錯,才能明白對的道理。所以他們經常會犯錯,父母也時時糾正,等到孩子已經明白之前的錯誤要怎麼避免之後,父母卻還以為孩子還停留在之前犯錯的階段。對孩子的改變視若無睹,完全沒有鼓勵孩子的進步。
2、別人指責孩子肯定是孩子做錯了
現如今眼見都不一定為實,各種事情的發生都應該仔細了解過後才能做出自己的判斷。當有些父母還抱著眼見為實的想法時,就是你的&34;出現了。在孩子被人指責時,父母不應先教育,而是應該了解到事情的前因後果,在你先責備孩子的時候,就是側面地表現了對孩子的不信任。
3、別人家的孩子
中國式父母最掛在嘴邊的話便是&34;,我們能理解父母利用優秀的事例激勵孩子進步,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父母不能因為別人家孩子的優秀,就忽視自己孩子的優點。父母沒有更好地鼓舞孩子發揮自己的長處,刻板地認為自己孩子一事無成,沒有未來。
孩子的成長是變數最大的事情,我們無法預估到他們的下一步會怎麼做,又怎麼能判定他們的行為是好是壞呢?當我們給孩子貼標籤時,你可知你帶給孩子的將會是什麼嗎?
弊端一:&34;讓孩子產生對改錯思想的消極
《家有兒女》裡有一集專門講訴了母親劉梅對兒子劉星的&34;,在劉星看到夏雪垃圾堆滿桌子還沒有收拾時,主動拿起垃圾桶打掃環境,卻被剛回到家的劉梅呵斥長這麼大了還把家裡弄得髒亂不堪,不懂收拾。劉星百口莫辯,只能置氣地扔下垃圾桶讓劉梅獨自打掃。
其實對於調皮的劉星來說幫忙做家務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但就是由於劉梅的&34;,讓劉星認為無論自己犯沒犯錯,在媽媽心裡都是犯錯的小孩,原本改變的心就開始自暴自棄了。
弊端二:&34;會消耗孩子的信心
辛克萊曾說過:「一百個滿懷信心和決心的人,要比一萬個謹小慎微的和可敬的、可尊重的人強得多。」
當父母一直以不好的形象去看待孩子,孩子也會對自己產生疑問,覺得自己是不是猶如家長眼中那麼的不好。自信心的缺失,會讓孩子在做事上容易退縮,沒有責任感,也會對選擇猶豫不決,這對孩子的思維發展尤其不好。
弊端三:&34;會使孩子&34;嘴巴
父母的&34;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了解自己,孩子的表達得不到回應,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會再表露出任何想法,父母也無從得知自己的孩子到底是怎麼想的,親子關係越發疏遠。父母不了解孩子,教育的成效就會大大降低。
我們常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更何況孩子的變化之大,一直用刻板的印象去看待孩子,孩子就不會去改正那些不好的行為,直到最後父母再後悔可就來不及了。
首先,重新認識自己的孩子
尊重孩子正在進行的所有合理的活動並試著了解,是我們教育方法中最首要的原則——蒙臺梭利
父母發現孩子在自己心裡的形象變得不好時,可以在平常的時候認真觀察一下孩子,不要因為他人的評價就對孩子抱有不好的印象,只要平常教育得好,孩子一定會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更好,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去發現。在父母感受到孩子的變化時,父母也才能更好地對症下藥。
其次,用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
其實父母沒有發現孩子的變化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時間過少,這樣會使父母對孩子的印象停留在過去,所以才有&34;的出現。多多陪伴孩子,加深與孩子的交流,都會使父母更了解孩子,明白孩子的想法,懂得他們的問題,家長就會發現自己的孩子真的比以前乖巧了不少,能力也提升了許多,確實是長大了。
最後,鼓勵並相信孩子的想法
父母能給予孩子的不只有愛,還有信任與鼓勵,這兩種東西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也是一大助力。有想法的孩子總是比隨&34;的孩子更加優秀,那是因為他們清楚地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並為之奮鬥。
所以孩子具有獨立思考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孩子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時,父母應抱著鼓勵的心態去教育孩子,令他們分辨自己的想法是對是錯;在孩子做出選擇並付出行動時,父母也該信任孩子,陪伴與鼓勵才是孩子前進步伐中的&34;。
刻板印象其實就是對人的不了解,每天每秒人的變化都是巨大的,我們不能用一個固定印象去斷定一個人的好壞,對於孩子也是一樣的。
孩子的想法瞬息萬變,他可能剛才還在執著一個吃飯的工具,下一秒他就想要去拿掃把掃地,我們無法誇下海口說自己完全了解自己的孩子,只能付出時間與精力去慢慢摸索,相信有父母的理解,孩子的成長一定會越來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