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給寶寶貼標籤,拋棄「刻板效應」,用心關注孩子的成長變化

2020-09-09 白狐baba

之前曾聽過表哥談起小侄子,說孩子調皮搗蛋得很。所以我那小侄子就在我心裡形成頑皮的形象了,但在我初次看見他時是在小侄子的爺爺奶奶家,孩子正逗得兩個老人哈哈大笑,我把洗乾淨的水果擺在桌上,孩子就立馬先拿給長輩吃,並和我說了謝謝。

我十分疑惑,表哥不是教導得很好嗎?怎麼聊起侄子來滿臉愁容,直到表哥後面回來,孩子在去廚房洗手時,表哥立馬責備孩子玩水,說在家時就經常浪費水。是爺爺奶奶勸說孩子只是洗個手後表哥才罷休。

在表哥的心裡孩子一直是搗蛋的角色,所以在孩子有什麼反常的舉動時,表哥就先入為主覺得是不好的事情,這是父母經常有的&34;,以為自己很了解孩子,明白孩子的一舉一動,其實孩子已經長大,有些事情也沒有小時候那麼無理取鬧。

父母的「刻板效應」體現在什麼地方?

父母經常用以前的事例來斷定孩子現在的作為,令孩子覺得委屈,無措,自己的想法沒有得到父母的諒解反而受到指責,這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不好的影響。父母的&34;一般都發生在這些地方:

1、孩子之前犯過的錯一定會再犯

在孩子成長的階段裡,孩子需要不斷地試錯,才能明白對的道理。所以他們經常會犯錯,父母也時時糾正,等到孩子已經明白之前的錯誤要怎麼避免之後,父母卻還以為孩子還停留在之前犯錯的階段。對孩子的改變視若無睹,完全沒有鼓勵孩子的進步。

2、別人指責孩子肯定是孩子做錯了

現如今眼見都不一定為實,各種事情的發生都應該仔細了解過後才能做出自己的判斷。當有些父母還抱著眼見為實的想法時,就是你的&34;出現了。在孩子被人指責時,父母不應先教育,而是應該了解到事情的前因後果,在你先責備孩子的時候,就是側面地表現了對孩子的不信任。

3、別人家的孩子

中國式父母最掛在嘴邊的話便是&34;,我們能理解父母利用優秀的事例激勵孩子進步,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父母不能因為別人家孩子的優秀,就忽視自己孩子的優點。父母沒有更好地鼓舞孩子發揮自己的長處,刻板地認為自己孩子一事無成,沒有未來。

孩子的成長是變數最大的事情,我們無法預估到他們的下一步會怎麼做,又怎麼能判定他們的行為是好是壞呢?當我們給孩子貼標籤時,你可知你帶給孩子的將會是什麼嗎?

父母「刻板效應」的弊端:

弊端一:&34;讓孩子產生對改錯思想的消極

《家有兒女》裡有一集專門講訴了母親劉梅對兒子劉星的&34;,在劉星看到夏雪垃圾堆滿桌子還沒有收拾時,主動拿起垃圾桶打掃環境,卻被剛回到家的劉梅呵斥長這麼大了還把家裡弄得髒亂不堪,不懂收拾。劉星百口莫辯,只能置氣地扔下垃圾桶讓劉梅獨自打掃。

其實對於調皮的劉星來說幫忙做家務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但就是由於劉梅的&34;,讓劉星認為無論自己犯沒犯錯,在媽媽心裡都是犯錯的小孩,原本改變的心就開始自暴自棄了。

弊端二:&34;會消耗孩子的信心

辛克萊曾說過:「一百個滿懷信心和決心的人,要比一萬個謹小慎微的和可敬的、可尊重的人強得多。」

當父母一直以不好的形象去看待孩子,孩子也會對自己產生疑問,覺得自己是不是猶如家長眼中那麼的不好。自信心的缺失,會讓孩子在做事上容易退縮,沒有責任感,也會對選擇猶豫不決,這對孩子的思維發展尤其不好。

弊端三:&34;會使孩子&34;嘴巴

父母的&34;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了解自己,孩子的表達得不到回應,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會再表露出任何想法,父母也無從得知自己的孩子到底是怎麼想的,親子關係越發疏遠。父母不了解孩子,教育的成效就會大大降低。

我們常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更何況孩子的變化之大,一直用刻板的印象去看待孩子,孩子就不會去改正那些不好的行為,直到最後父母再後悔可就來不及了。

父母如何拋棄對孩子的「刻板效應」?

首先,重新認識自己的孩子

尊重孩子正在進行的所有合理的活動並試著了解,是我們教育方法中最首要的原則——蒙臺梭利

父母發現孩子在自己心裡的形象變得不好時,可以在平常的時候認真觀察一下孩子,不要因為他人的評價就對孩子抱有不好的印象,只要平常教育得好,孩子一定會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更好,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去發現。在父母感受到孩子的變化時,父母也才能更好地對症下藥。

其次,用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

其實父母沒有發現孩子的變化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時間過少,這樣會使父母對孩子的印象停留在過去,所以才有&34;的出現。多多陪伴孩子,加深與孩子的交流,都會使父母更了解孩子,明白孩子的想法,懂得他們的問題,家長就會發現自己的孩子真的比以前乖巧了不少,能力也提升了許多,確實是長大了。

最後,鼓勵並相信孩子的想法

父母能給予孩子的不只有愛,還有信任與鼓勵,這兩種東西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也是一大助力。有想法的孩子總是比隨&34;的孩子更加優秀,那是因為他們清楚地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並為之奮鬥。

所以孩子具有獨立思考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孩子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時,父母應抱著鼓勵的心態去教育孩子,令他們分辨自己的想法是對是錯;在孩子做出選擇並付出行動時,父母也該信任孩子,陪伴與鼓勵才是孩子前進步伐中的&34;。

刻板印象其實就是對人的不了解,每天每秒人的變化都是巨大的,我們不能用一個固定印象去斷定一個人的好壞,對於孩子也是一樣的。

孩子的想法瞬息萬變,他可能剛才還在執著一個吃飯的工具,下一秒他就想要去拿掃把掃地,我們無法誇下海口說自己完全了解自己的孩子,只能付出時間與精力去慢慢摸索,相信有父母的理解,孩子的成長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相關焦點

  •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心理學「標籤效應」:別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給孩子貼標籤:引發"標籤效應"給孩子貼標籤這一行為其實很常見,很多家長常把對孩子的某種評語固定下來,掛在嘴邊,說得就像這是孩子的"特徵"或者"天性"。孩子被下某種結論,就像是一種商品被貼上了標籤。這個"標籤"可能是用來講孩子性格特徵的有趣說法,儘管如此,"貼標籤"仍會影響了孩子的成長,給孩子的發展設限。被叫"愛哭的寶寶"的次數越來越多,孩子就會越來越覺得自己是個軟弱、怯懦的人,不僅孩子不高興,還會影響他的發展。上學了,因為丟了橡皮擦、成績不好、與同學有小矛盾這些小事,孩子都會哭個不停。
  • 拒絕「刻板效應」,家長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孩子,撕掉固有標籤
    ,也就是"刻板效應"。而家長也有給孩子類似貼標籤的行為,例如"你怎麼這麼煩人""你就是什麼事情都做不好"等,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事實上,這不是一種正確教導孩子的方式,但絕大多數家長都會有此種行為,對孩子的成長無疑是不利的。
  • 善用「期望效應」,拒絕刻板印象,家長別再給孩子隨意下定義
    家長對孩子形成刻板印象的最直接表現,就是給孩子下定義、貼標籤。當家長經常對自己的孩子說:&34;;&34;;&34;。這一系列負面的標籤被貼在了孩子身上。讓孩子潛意思中被暗示:我是爸爸媽媽說的這樣嗎?當下一次同樣情況再發生,孩子依舊會選擇錯誤的做法,因為他們下意識的認為這就是我會做出的行為。
  • 心理學「標籤效應」:家長總給孩子貼標籤,小心孩子變成笨孩子
    心理學「標籤效應」:家長總給孩子貼標籤,小心孩子變成笨孩子 很多家長在管教孩子時,總喜歡給孩子身上貼上各種標籤,比如壞孩子或者淘氣包等等,然而這樣的"貼標籤"式教育真的對孩子好嗎?
  • 孩子內向是性格缺陷?家長別再亂「貼標籤」,三點優勢助力成長
    本文由兜媽愛叨叨原創,版權所有,侵權必究生活中,許多家長都會有一個刻板印象,他們覺得孩子性格內向是一種缺陷,不利於未來成長。家長的刻板印象不無道理,現如今社會都喜歡外向、開朗的人,而對內向、悶悶不樂的人都不是太友好。這種情況也導致許多家長都在強行扭曲孩子的性格,把他們的內向性格轉變成外向。
  • 刻板效應:一味保持刻板印象,對孩子成長極為不利,3招或能改善
    二、刻板效應,對孩子成長有著不利的影響1、妨礙孩子成長及發展刻板印象是一種概括的看法,不能用它來看待每一個個體。刻板效應是有利有弊的,在對於有許多共同點的某類人進行判斷的時候,它可以讓我們不用思考,直接按照固定看法得出結論,以此節省了時間和精力。
  • 什麼是羅森塔爾效應,給孩子貼標籤、立人設,幫助孩子自信成長
    最後,孩子們果然也是在她的良苦用心之下,成績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這個故事聽起來好像是十分簡單,但是提升內驅力的真正所在,可不只是一個「你很優秀」的標籤或者人設就可以的了。家長應該做的是告訴孩子他也可以像別人一樣,要孩子學會將榜樣效應轉化成自己的內在驅動力。2、激發欲望小孩子看見什麼要什麼自然是不討喜,但是那些無欲無求的孩子才是最可怕的,這也就說明孩子的欲望是孩子內驅力的一大主要來源。
  • 心理學標籤效應:給孩子「貼標籤」要謹慎,能決定孩子成功或毀滅
    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因此,家長所給出的標籤好壞直接影響孩子走向成功還是失敗,將影響他們的一生。
  • 孩子做錯事,父母對孩子吼「你怎麼這麼笨」,警惕「貼標籤效應」
    信的內容由心理專家統一擬定,戰犯們書寫好後再郵寄給自己的親人。 歷經三個月的訓練後,戰犯們到了前線,表現的相當英勇,與正規軍人相比並不遜色。後來,心理學家們將這種現象,稱之為「貼標籤效應」。 教育啟示:其實「貼標籤效應」,在家庭教育當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 家長總說孩子「廢物」?別輕易貼標籤,「霍桑效應」給你科學解釋
    可家長卻覺得孩子有一些缺點,就輕易的下結論,結果呢?你越不希望他們什麼樣,他們就會變成你不想看到的樣子,於是繼續貼標籤,孩子繼續按你不喜歡的來,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父母如果一直罵孩子是「廢物」,會有怎麼樣的後果呢?首先,會形成懦弱自卑的性格。
  • 「刻板效應」如何撕掉先入為主的毒標籤?
    魯肅對呂蒙無比的驚訝,正是刻板效應的一種體現,也明確告訴我們要有一顆慧眼,用發展和競爭前衛的眼光看待別人,我們不能產生思維定勢。而刻板效應在職場生活,待人接物,情侶感情方面都會產生諸多的先入為主思想,然後尋找很多的支撐點證明自己先入為主的做法。
  • 標籤效應:父母亂給孩子貼標籤,很容易傷害孩子,應做到正確評價
    再加上王女士本身也是一副女強人的做派,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王女士難免會不經意給孩子貼上「標籤」。「你這孩子就是這麼不聽話!」當孩子不好好寫作業的時候,王女士便會把這句話掛在嘴上。「你怎麼這麼慫啊!」當孩子遇到困難不敢向前時,王女士就會火急火燎地「批評」孩子一頓。在王女士的「標籤」中,孩子並沒有受到提醒而變好,反而大有「油鹽不進」的意思。
  • 給孩子「貼標籤」不一定都是壞事,巧用標籤讓孩子成為「自己」
    後來在幼兒園老師的指導下,王女士改變了自己給女兒「貼標籤」的方向,她變得總是鼓勵女兒「寶寶真大方」、「寶寶真勇敢」。沒想到女兒居然真的出現了很好的改善,面對外人的時候不再羞怯,也敢於和別人打招呼了。甚至在前不久幼兒園的開學典禮上,女兒還當眾表演了節目,這可是以前王女士想都不敢想的進步。
  • 談「鄂」色變背後的刻板效應
    其實歸根結底,就是「刻板效應」,換句話說就是「貼標籤」。我們總喜歡分類站隊,比如說,北方人豪放,南方人精明。這是我們對南北方人的一個已有認知,這個認知是我們從小的教育承襲來的。「是一傳十,十傳百」,訛傳來的,總之它會在我們腦海裡,形成刻板印象。以致約定俗成。
  • 育兒心理學:了解「標籤效應」,別無意中讓孩子成為「笨小孩」
    01了解"標籤效應",別無意中讓孩子成為"笨小孩"這種行為在育兒心理學上被稱為"標籤效應",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一旦被貼上了某種標籤02"標籤效應"給孩子帶來的危害?危害二:容易使孩子迷失了自己對於孩子來說,成長就是不斷發現自己、追求自己的過程,而標籤化就會讓他人和自己更快地認識到自己。而孩子有時候過分沉迷於自己的標籤,像是"大家都說我是小霸王,非常調皮,我就是這麼調皮"'"媽媽總是說我學習差,我就是不如別人"。
  • 給孩子貼標籤一定不好嗎?問題關鍵是:貼什麼標籤和如何貼標籤
    便轉臉對兒子說:「寶寶還是個好孩子,只是剛才答應媽媽不搖杯子,怎麼又搖了呢,你看水都灑出來了,餐椅溼了,小手溼了,寶寶的衣服也溼了。」兒子睜著眼睛看著我,說:「寶寶是好孩子,寶寶不是壞孩子。」我說:「對,寶寶是好孩子,寶寶不再搖晃水杯了對嗎?」兒子說:「對。」其實我知道,他可能還會搖杯子,這也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大事。
  • 偏見會限制孩子成長,父母應警惕「刻板效應」,善於發現孩子長處
    刻板效應其實也叫作刻板印象,它指的是對待某個集體產生了個人的看法或者是自己的主觀評價,從而影響了自己對這個集體當中走出來的人的看法,對這個人產生一些偏見而不是重新去了解這個人,腦子已經對這個人產生了一些固有的想法。
  • 放下偏見,家長請擺脫「刻板效應」
    他們也許只是成績不過關的孩子而已,在做人這方面,也未必會如你所說的那麼不堪。也許只有揭掉的刻板效應,你才能夠真真正正的看清這個人這個孩子。舉個例子:張小北是個實打實的差等生,究竟怎麼差呢?即使他再努力,他也只是班級倒數前10,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就是個壞孩子。
  • 刻板效應對孩子的影響,要謹慎
    而我們站在教育的角度看,刻板效應則會導致引導孩子在選擇發展方向上出現錯誤。二:刻板效應對孩子的影響我們先來站在家長的角度來看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刻板效應所產生的影響。,而不會考慮到萬事萬物都是存在變化的。
  • 90%的家長不自覺地給孩子「貼標籤」,這樣很容易毀了孩子
    其中,兒童最容易受到「標籤效應」的影響。而那些能夠與孩子共情的家長,往往能夠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感受體會,然後採取應對舉措。3歲以前,孩子的很多行為是一時興起或無意做出的,而有些行為只是在成長過程中短暫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