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1:教育部學部委員;左2:劉澤華導師;右1:侯自新校長
01
2000年夏天,我博士畢業。
畢業季,藍天白雲下的校園,遠遠就能聽到喧笑聲,一叢叢、一堆堆,此起彼伏。走近了,還會被感染,一雙雙青蔥之手像嫩竹,惹人側目。它們用盡全力把四角帽拋向天空,流蘇在空中雀躍。學士黑、碩士藍、博士紅,七上八下,參差錯落,誘喚下面每一張生動的臉,接住屬於自己的那頂桂冠。那超越的表情,似乎接住了自己的未來一樣,而且是跨世紀的千禧年的未來。
那年,我四十一歲,沒條件加入這些怒放的小叢林。不是我年齡大跳不動了,而是我大病初癒,乏力可躍。
中國的大學自1977年恢復高考,至1983年開始博士考試。所以,那時博導稀缺,博士名額限制嚴格,一位博導一年只能帶一或兩名博士,三年下來,基本是耳提面命的手工精品。不像現在,用流水線上批量生產的方式加工博士。
1997年香港回歸,我也回歸,回到我的導師劉澤華先生的身邊,開始攻讀博士學位,我自稱是「回爐」,回到南開大學「再思齋」的思想之爐、學術之爐裡,重新鍛鍊自己,三年苦「煉」,博士論文終於完成,從南開大學北村導師劉澤華先生的書房「再思齋」出爐。
02
先生常說,完成一篇論文,要剝一層皮。對此,我深有體會。我本來就體弱,論文答辯之後,人就像虛脫了一樣,有劫後餘生之感。好比煉劍,我不敢說我的觀點經得起千錘百鍊而無瑕疵,但這篇論文在「再思齋」淬火,又在「再思齋」退火,是貨真價實的「再思齋」的出品,而非思想的舶來品和贗品,我自信是確定無疑的。
「再思齋」並非培根所謂的「洞穴」,充滿了五花八門的成見。相反,它是思想者的工作室,思想之錘敲打著無數的成見,我的思想火花就在這裡點燃;它還是理性之光普照的廣場,各種各樣的觀點在理性的陽光裡翩翩起舞,我是其中的一個舞蹈者——就在劉澤華先生的書房裡跳舞。
我是先生學生中留在他身邊的唯一女生,生性敏感浪漫,似乎與嚴謹的學術無緣,但命運之索卻硬是把我捆綁在這邏輯的鏈條上,使我不得不在思想史裡做道場。幸得先生督課嚴格,每每對問題追根溯源,論必有理,言必有據,故我常常被先生喚至家中,文中所言,逐一討論。先生胸襟疏闊,海納百川,學生多無顧忌,書生意氣,放言高論,氣氛熱烈到時常忘時忘食。
然而先生一絲不苟,對於學術盲點,決不輕易放過,故時常有剛出先生家門,又被先生電話追至,責問不已。偶有與先生難以溝通的阻隔時,真是灰心喪氣啊!此時師母往往挺身而出,責先生語氣不夠緩和,然後又悄悄告密,說先生如何誇獎了我。不過,我從未見先生當面表揚過誰,這老頭!
師母的「地下工作」還是卓有成效的,使我底氣十足地繼續和這老頭進行學術溝通的「鬥爭」。好在先生因材施教,並不過分強求研究方法的標準化和學術風格的一致性,而是更多的強調學術個性,主張思想立異標新,因此,我的多少有點超出論文格式的敘述自由和浪漫主義的學風,不僅沒有被壓制,反而得以高揚起來,先生實在是在助長我的學術個性。
十五萬字的博士論文,題目是《從孔子聖化到儒者革命》,寫孔子如何從一名知識付費的教書匠成為聖人的。先儒學案,孔子逝後「儒分為八」,孔門弟子在爭正統中形成一股思想史上的造聖運動,引發了先秦諸子各派爭相對孔子各持一見的空前自由的話語權,將孔子的歷史投影逐漸放大為儒學宗師。
我的博士論文答辯委員會,由校外專家七人組成,記得當時在座的諸位先賢和導師,有人大哲學教授《人韻》作者黃克劍先生,首都師大歷史系教授寧可先生、山大歷史系教授田昌五先生等,答辯主席是北師大四老之一的何茲全何茲老。何老以89之高齡,於2000年盛夏之際,就坐我對面,鶴髮童顏,笑容可掬,一一提點我論文的亮點,我三生有幸!
導師劉澤華先生與我一樣緊張,我想他老人家還是對我的行文風格不太放心。2000年時,象牙塔裡的八股文儘管佶屈聱牙,還是主流,而我則在嘗試能否稍稍自由活潑些的學術文風。三年回爐,千辛萬苦,「煉」就的也就是這麼一點個性和主張。
在「再思齋」的火爐裡坐了三年冷板凳,博士論文答辯終於通過。按「再思可矣」的要求,論文一擱又三年,直到2004由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是後話。
答辯一結束,我就病倒了。按照先生的說法,這篇論文真讓我脫了層皮。於是,我決定在家休息,不參加畢業典禮了。
幸虧師母適時出現,她老人家在校園裡奔波,幫我報名登記,替我租好博士禮服,再派師弟來告知我,無論如何都不能錯過大學人生的最後一次畢業式,特別在2000年之際。感動師母的及時操持,病去如抽絲,我也日見其好,可以參加舉世的學業盛典了。
我與師母
03
戴帽那天,儀式之莊嚴,給我一種人生終結感。
在南開大學伯苓樓大禮堂裡,我身著博士禮服,頭戴四角方帽,紅色流蘇明豔玲瓏,把個青燈黃卷熬灰的臉都給映得紅潤如洗,哈!怎麼走上頒獎臺的,如今已經忘記,只記得為了凸顯流蘇的曼妙,我把手上一大把鮮花拱手奉上我的恩師劉澤華先生,鮮花映照老頭的臉明亮精神,花盡其用了。站在我另一邊是校長侯自新先生,教育部派來的學部委員,還有本校研究生處負責人。那一瞬間,我是主角。
其實,從那以後,我是我人生的主角,我始終奉為圭臬。
我從敬愛的導師手裡接過紅色封面的學位證書,眼睛是甜潤的。我人生的裡程碑原來就在此時此刻矗立於我手上了,拱起雙手,我與我的過去揖別;轉過身,再伸出一隻手,以一種新人格的姿態,跨過世紀門檻,握緊我的未來。
人生何嘗不如是?每一秒每一個瞬間都是一個與已知的自我告別,然後將自我扔進未來的未知數裡,以告別時間的方式寫成一個人的歷史。
感謝先生成就我一生的思想探險之旅,感謝師母助我沒有錯過世紀之感。我一個「出土文物」——當年南開大學外文系的男生給歷史系女生起的外號,從1997年回爐攻博,到2000年博士畢業,最大的受益,是所受到的獨立性訓練。這種獨立性才擔待起我擺脫依賴的個性與自由,使得我後來的生活總有一種世紀的質感。
故我常新,破繭成蝶。2000年我開始嘗試從象牙塔裡走出來,不再為八股文壓抑呈現思想形式的書寫衝動,讓思想的火花普世化為星星之火,將我四十年冷板凳的學問功夫用於歷史通識的思想書寫,遂有與劉剛合著的重構中國歷史的《文化的江山》十二卷。
本文首發自中國經營報
-End-
劉剛、李冬君原創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掃描上方二維碼即可購買
2020年認識中國第一課
150集中國通史課,穿越6000年文化中國
帶你在詩性的語言中讀懂中國
重塑文化史觀,找回精神家園
(永久有效 隨時隨地收聽)
《文化的江山》系列共3輯12冊,
中信出版集團·見識城邦出品
該書入選「2019年經濟人讀書會十大好書(中國歷史類)」
第一輯:文化中國的起源(已出版)
文化的江山01:文化中國的來源
文化的江山02:王朝中國的確立
文化的江山03:中國風雅頌
文化的江山04:中國軸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