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導師劉澤華先生的2000年

2020-08-28 文化的江山李冬君



左1:教育部學部委員;左2:劉澤華導師;右1:侯自新校長

01

2000年夏天,我博士畢業。

畢業季,藍天白雲下的校園,遠遠就能聽到喧笑聲,一叢叢、一堆堆,此起彼伏。走近了,還會被感染,一雙雙青蔥之手像嫩竹,惹人側目。它們用盡全力把四角帽拋向天空,流蘇在空中雀躍。學士黑、碩士藍、博士紅,七上八下,參差錯落,誘喚下面每一張生動的臉,接住屬於自己的那頂桂冠。那超越的表情,似乎接住了自己的未來一樣,而且是跨世紀的千禧年的未來。

那年,我四十一歲,沒條件加入這些怒放的小叢林。不是我年齡大跳不動了,而是我大病初癒,乏力可躍。

中國的大學自1977年恢復高考,至1983年開始博士考試。所以,那時博導稀缺,博士名額限制嚴格,一位博導一年只能帶一或兩名博士,三年下來,基本是耳提面命的手工精品。不像現在,用流水線上批量生產的方式加工博士。

1997年香港回歸,我也回歸,回到我的導師劉澤華先生的身邊,開始攻讀博士學位,我自稱是「回爐」,回到南開大學「再思齋」的思想之爐、學術之爐裡,重新鍛鍊自己,三年苦「煉」,博士論文終於完成,從南開大學北村導師劉澤華先生的書房「再思齋」出爐。

02

先生常說,完成一篇論文,要剝一層皮。對此,我深有體會。我本來就體弱,論文答辯之後,人就像虛脫了一樣,有劫後餘生之感。好比煉劍,我不敢說我的觀點經得起千錘百鍊而無瑕疵,但這篇論文在「再思齋」淬火,又在「再思齋」退火,是貨真價實的「再思齋」的出品,而非思想的舶來品和贗品,我自信是確定無疑的。

「再思齋」並非培根所謂的「洞穴」,充滿了五花八門的成見。相反,它是思想者的工作室,思想之錘敲打著無數的成見,我的思想火花就在這裡點燃;它還是理性之光普照的廣場,各種各樣的觀點在理性的陽光裡翩翩起舞,我是其中的一個舞蹈者——就在劉澤華先生的書房裡跳舞。

我是先生學生中留在他身邊的唯一女生,生性敏感浪漫,似乎與嚴謹的學術無緣,但命運之索卻硬是把我捆綁在這邏輯的鏈條上,使我不得不在思想史裡做道場。幸得先生督課嚴格,每每對問題追根溯源,論必有理,言必有據,故我常常被先生喚至家中,文中所言,逐一討論。先生胸襟疏闊,海納百川,學生多無顧忌,書生意氣,放言高論,氣氛熱烈到時常忘時忘食。

然而先生一絲不苟,對於學術盲點,決不輕易放過,故時常有剛出先生家門,又被先生電話追至,責問不已。偶有與先生難以溝通的阻隔時,真是灰心喪氣啊!此時師母往往挺身而出,責先生語氣不夠緩和,然後又悄悄告密,說先生如何誇獎了我。不過,我從未見先生當面表揚過誰,這老頭!

師母的「地下工作」還是卓有成效的,使我底氣十足地繼續和這老頭進行學術溝通的「鬥爭」。好在先生因材施教,並不過分強求研究方法的標準化和學術風格的一致性,而是更多的強調學術個性,主張思想立異標新,因此,我的多少有點超出論文格式的敘述自由和浪漫主義的學風,不僅沒有被壓制,反而得以高揚起來,先生實在是在助長我的學術個性。

十五萬字的博士論文,題目是《從孔子聖化到儒者革命》,寫孔子如何從一名知識付費的教書匠成為聖人的。先儒學案,孔子逝後「儒分為八」,孔門弟子在爭正統中形成一股思想史上的造聖運動,引發了先秦諸子各派爭相對孔子各持一見的空前自由的話語權,將孔子的歷史投影逐漸放大為儒學宗師。

我的博士論文答辯委員會,由校外專家七人組成,記得當時在座的諸位先賢和導師,有人大哲學教授《人韻》作者黃克劍先生,首都師大歷史系教授寧可先生、山大歷史系教授田昌五先生等,答辯主席是北師大四老之一的何茲全何茲老。何老以89之高齡,於2000年盛夏之際,就坐我對面,鶴髮童顏,笑容可掬,一一提點我論文的亮點,我三生有幸!

導師劉澤華先生與我一樣緊張,我想他老人家還是對我的行文風格不太放心。2000年時,象牙塔裡的八股文儘管佶屈聱牙,還是主流,而我則在嘗試能否稍稍自由活潑些的學術文風。三年回爐,千辛萬苦,「煉」就的也就是這麼一點個性和主張。

在「再思齋」的火爐裡坐了三年冷板凳,博士論文答辯終於通過。按「再思可矣」的要求,論文一擱又三年,直到2004由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是後話。

答辯一結束,我就病倒了。按照先生的說法,這篇論文真讓我脫了層皮。於是,我決定在家休息,不參加畢業典禮了。

幸虧師母適時出現,她老人家在校園裡奔波,幫我報名登記,替我租好博士禮服,再派師弟來告知我,無論如何都不能錯過大學人生的最後一次畢業式,特別在2000年之際。感動師母的及時操持,病去如抽絲,我也日見其好,可以參加舉世的學業盛典了。

我與師母

03

戴帽那天,儀式之莊嚴,給我一種人生終結感。

在南開大學伯苓樓大禮堂裡,我身著博士禮服,頭戴四角方帽,紅色流蘇明豔玲瓏,把個青燈黃卷熬灰的臉都給映得紅潤如洗,哈!怎麼走上頒獎臺的,如今已經忘記,只記得為了凸顯流蘇的曼妙,我把手上一大把鮮花拱手奉上我的恩師劉澤華先生,鮮花映照老頭的臉明亮精神,花盡其用了。站在我另一邊是校長侯自新先生,教育部派來的學部委員,還有本校研究生處負責人。那一瞬間,我是主角。

其實,從那以後,我是我人生的主角,我始終奉為圭臬。

我從敬愛的導師手裡接過紅色封面的學位證書,眼睛是甜潤的。我人生的裡程碑原來就在此時此刻矗立於我手上了,拱起雙手,我與我的過去揖別;轉過身,再伸出一隻手,以一種新人格的姿態,跨過世紀門檻,握緊我的未來。

人生何嘗不如是?每一秒每一個瞬間都是一個與已知的自我告別,然後將自我扔進未來的未知數裡,以告別時間的方式寫成一個人的歷史。

感謝先生成就我一生的思想探險之旅,感謝師母助我沒有錯過世紀之感。我一個「出土文物」——當年南開大學外文系的男生給歷史系女生起的外號,從1997年回爐攻博,到2000年博士畢業,最大的受益,是所受到的獨立性訓練。這種獨立性才擔待起我擺脫依賴的個性與自由,使得我後來的生活總有一種世紀的質感。

故我常新,破繭成蝶。2000年我開始嘗試從象牙塔裡走出來,不再為八股文壓抑呈現思想形式的書寫衝動,讓思想的火花普世化為星星之火,將我四十年冷板凳的學問功夫用於歷史通識的思想書寫,遂有與劉剛合著的重構中國歷史的《文化的江山》十二卷。

本文首發自中國經營報

-End-

劉剛、李冬君原創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掃描上方二維碼即可購買

2020年認識中國第一課

150集中國通史課,穿越6000年文化中國

帶你在詩性的語言中讀懂中國

重塑文化史觀,找回精神家園

(永久有效 隨時隨地收聽)

《文化的江山》系列共3輯12冊,

中信出版集團·見識城邦出品

該書入選「2019年經濟人讀書會十大好書(中國歷史類)

第一輯:文化中國的起源(已出版)

文化的江山01:文化中國的來源

文化的江山02:王朝中國的確立

文化的江山03:中國風雅頌

文化的江山04:中國軸心期

相關焦點

  • 中華讀書報:「洗耳齋」問學散記——憶念恩師劉澤華
    劉澤華  2018年5月8日,劉先生澤華恩師永遠離開了我們。每當想起先生,猶有初聽先生去世消息時的震驚、悲慟之感,內心隱隱作痛,先生的音容笑貌,歷歷在目。所有這些成果,都與「王權支配社會」理論密不可分,應該說,這是我在「洗耳齋」求學的最大收穫之一。2015年,我回南開參加先生80 華誕座談會,在座談會上,先生還向同門介紹我的研究成果,他認為漢代豪族研究從具體實證角度支持了「王權支配社會」理論。得到先生的認可,我十分高興。如果這算是一點兒成績,也都是在先生的教導、啟發和鼓勵下取得的,「始作俑」者是先生,功勞也實在應該歸於先生啊!
  • 鐵骨柔情熠生輝——追憶我的碩士導師秦鐵輝先生
    2018年秋冬的一天,我收到了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也是我的碩士導師秦鐵輝先生的親筆信「又見老樹綻新花」,盛讚來校作報告期間感知的濱醫情懷和師生活力。看著現在少有的紙質信上先生剛勁雋永的字體,感動之餘,一時間思緒萬千,把我帶回到了師從先生的求學歲月……初 見20多年前的1997年9月,我考入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攻讀碩士學位。
  • 躬耕俯首 敦品勵學——我的導師張同印先生
    躬耕俯首  敦品勵學   ——我的導師張同印先生 李潔冰 我的導師張同印先生是首都師範大學書法學科創建人之一,一九八五年協助歐陽中石先生創辦書法專業,直接參與了首都師範大學書法學科高等教育體系從專科、本科至碩士、博士研究生
  • 王佳:紀念我的導師曹楚南先生
    我有幸跟隨曹老師從事腐蝕電化學學習和研究達7年之久,並一直在這一領域從事30餘年科研和教學。直至現在,我的所有科研和教學成果無不滲透著曹老師的學術思想、科研作風和人格魅力的影響。因此,碩士生和博士生需要進行深入系統學習和訓練,那一時期碩士和博士導師指導的每一屆學生通常僅限於3個以內,以保證學生和導師有充分的學習交流的機會和時間。
  • 米高峰|我心目中的好導師
    我心中的好導師  米高峰匠心務實 熱情幽默 誨人不倦 奉獻大愛          ——致敬西部藝術教育的執著踐行古話有云:天地君親師。研究生階段,導師是我們的領路人,更是我們的指路燈,擁有一位好導師無疑是求學路上的一大幸事。經師易遇,人師難求。
  • 與張志成先生聊聊40 | 平實導師的慈悲(十三):「溫良恭儉讓」的師父
    然後因為一些事情爸爸又罵了兒子,兒子就寫說:「我感覺你這些壞話應該是另一個人寫的。不是你本人哦!」然後這爸爸就寫說:「你的文章是導師寫的嗎。」兒子說:「是我寫的啊!」爸爸說:「我覺得像別人寫的。很像師父寫的。」兒子說:「當然是我寫的啊!」爸爸說:「邏輯跟師父完全一樣。」兒子說:「因為(我)是他徒弟啊!」爸爸說:「請你們不要騷擾我。」
  • 假我三十年,我定超八大,自稱畫畫從來不打草稿的範曾先生畫作
    在中國書畫圈,範曾先生的大名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當然,也是褒貶不一,不過,這絲毫不影響範曾先生的作品價格!1938年7月生於江蘇南通,字十翼,是中國人物畫畫家、書法家。範曾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範曾先生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研究員,南開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中國文化書院導師。山東大學藝術學院名譽院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多元文化特別顧問」。前一段時間,在網絡上看到過很多關於範曾先生文章,大部分是關於範先生的書法作品的,對於範先生的書法爭議很大,有喜歡的,也有不喜歡的,更有甚者,稱範先生的書法水平也僅僅是帳房先生的水平。
  • 我的「導師」是「教授」
    □李佳佳去年7月,我離開校園,走進中鐵十二局深圳軌道交通16號線建築工地。入職後的第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籤訂「導師帶徒」責任書。而我的導師,是被稱為「教授」的項目黨組織書記吳愛民。在「導師帶徒」儀式上,他幽默地說:「我被人叫了幾十年的『教授』,今天終於開始給正牌大學的研究生當導師了。」此話一出,就引發了會場內一陣雷鳴般的掌聲。正式上班後,我把初到單位的感受寫成文章請吳愛民看。他閱讀後說文辭還不錯,但空泛不貼近生活。為了讓我有所感悟,他常拿一些經典的作品和他自己的文章給我看。
  • 基於「小先生制」的「小導師制」:內涵、核心表徵和實施路徑
    但它已不滿足新時代的精細化教育教學,而從「小先生制」探索出深度的「小導師制」,用「小導師」撬動教育教學,能使精細化、個性化和全面發展的教育得以實現。關鍵詞:小先生制 小導師制 小導師為什麼要深入研究「小先生制」,進而提出「小導師制」?
  • 陝西師範大學首屆「我心目中的好導師」——候選人:李繼凱(文學院)
    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文化研究導師類型:博導任職情況:2001年起擔任學校研究生處處長,2002年獲武漢大學文學博士學位,2006年起任博士生導師,2008年起改任學校發展規劃與「211工程」建設處處長,兼「211工程」與學科建設辦公室主任。2012年7月離任,專心從事教學科研工作。
  • 陳允吉談饒宗頤先生:求知道路上的善導師
    2018年2月6日凌晨,當今學界巨擘饒宗頤先生去世,享年一百零一歲。饒先生生前曾三次訪問復旦大學並擔任顧問教授,原復旦中文系主任陳允吉教授也因此與饒先生建立了頗為親摯的師友情誼,他將饒先生稱為自己「求知道路上的善導師」,並以自己寫作三篇與佛教文學相關的論文為線索,回憶了他向饒先生參問請益及饒先生給予他開導和指點的若干往事。
  • 與張志成先生聊聊60 | 我看張晉榮老師的退轉
    平實導師的法如果錯誤,為什麼三十年了,印順、達賴這些人不出來破斥?就算跟隨導師三十年,想要推翻導師所說的法,這也是不可能的事。無法推翻導師的法是一個客觀的事實,因為導師的法就是 佛陀所說的法,因此無法推翻,如果沒有這種認識,對正法懷疑就會離開正法,入寶山空手而回是很可惜的事。平實導師幫助大家所證悟的第八識真如是正確的,所說的三乘菩提也是正確的,那麼退轉的人要反對什麼?
  • 資深教育專家彭斌先生受邀擔任北大博雅創業導師
    資深教育專家彭斌先生繼被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聘為特約研究員之後,2020年7月2日又被北大博雅教育研究院聘任為AI教育與OMO連鎖運營方向創業導師,並成功入選北大博雅創業智庫專家、北大博雅創業導師團成員。
  • 那個點燃我的人 | 記餘世維先生
    那個點燃我的人 | 記餘世維先生不知從何時起,漸漸多了回首往事的念頭,跟朋友或學生歡敘,偶會提及當年那些對自己成長有過幫助的人與事。今次我想寫一位對自己影響甚巨的人,如果說自己是一艘航船,那他就是第一位給我以方向和動力的人,至今,他仍是我精神世界的重要導師之一,多年來,未有機會當面向他道謝,但在心裡,每一念及總感慨系之。
  • 吳敢:我與吳曉鈴先生
    因為吳曉鈴先生的代表作《西廂記校注本》《關漢卿戲曲集》和他參與編輯的《古本戲曲叢刊》都是導師王進珊、鄭雲波先生開列的必讀書,我們決定登門拜謁吳先生。好像是國慶節之後三五天內的一個晚飯後,我們去校場頭條47號雙棔書屋拜訪吳曉鈴先生。一個獨立的小院,開門後看到先生懷抱一隻可愛的小貓,後學小子晉見前輩大家,本來惴惴不安,頓時覺得輕鬆許多。
  • 茅海建:我所知道的黃彰健先生
    現任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務委員會委員,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澳門大學特聘教授。本文來源:《南方周末》2010年,轉自 歷史學參考黃彰健先生已於2009年12月28日去世了,我是最近才由我的學生告知的。
  • 緬懷閔乃本先生
    閔先生是國際著名的材料學家。早在1978年秋,當我進入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不久,我就從同寢室晶體專業的高玉民同學處略知閔先生的學術成就。我雖然當時就讀物理系聲學專業,但是仍對固體材料及凝聚態物理抱有濃厚的興趣。1988年初在物理系聲學所導師張淑儀院士的安排下,我有機會赴德國(當時的西德)學習深造。
  • 「我和潘先生的故事」:高山仰止 如沐春風
    寫在前面的話:1999年考取廈大後,我的碩士導師、北師大物理系知名教授梁紹榮先生曾來信說:「你終於如願作了博士生,潘先生是國內著名學者,對高等教育研究在國內遙遙領先,你有機會就讀於他名下,會終身受益的。」誠如梁先生所言,廈大三年,就在五老峰下不離先生左右,親身領受先生言傳身教,如沐春風,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運。
  • PUA 公司年流水千萬 導師出書《我和我的 365 個女人》
    女孩小白在成都一家 PUA 公司做過文案,公司安排她將 " 導師 " 把妹故事寫成帶有情色意味的小說,發在網上以引流招募學員,小白說," 導師 " 的那些 " 套路 " 女孩的故事 " 讓我噁心也讓我痛苦 ",她很快逃離了這家公司。
  • 我的研究生導師
    我的老師姓郭,離開我們已經10年了,我很懷念他!郭老師是老三屆,出生農村,當過兵,退伍回村後當個壩壩電影放映員。77年恢復高考成為文革後第一屆大學生,那時候他已經30歲。大學畢業後,他和一名同班同學就來到四川這所大學工作。師母是一個大字不識的農村婦女,沒有文化,老師工作後,學校也沒有給安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