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家樂福員工工資12年幾乎原地踏步,而同一時期物價漲了3倍多
1998年以來,上海家樂福幾乎未給職工漲工資。據《勞動報》1月19日報導,從1998年的1075.77元,到2010年的1124.8元,上海家樂福一線職工實際到手收入幾乎「原地踏步」,而在這個時間段裡,上海的GDP和物價都漲了3倍多。另一方面,為了規避法律的風險,在計算職工工資時,上海家樂福甚至給電腦上安裝了一個程序,如果職工工資達不到當地最低工資標準,電腦就自動採用最低工資。
該消息一經發出,立刻引起熱議:最低工資成標準工資的問題如何解決?屢屢失敗的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如何突圍?
多數超市用最低工資做標準工資
近日,中國青年報記者在上海家樂福的一家門店採訪時,發現在賣場中,幾乎全是穿紅色或藍色等廠商特製衣服的員工。據該門店員工透露,穿這樣服裝的員工並非家樂福本身的僱員,而是廠商派來的促銷員。「這些人的用工合同是和供貨商籤的,和家樂福無關」,一名員工說。
據該門店的一名保安介紹,作為保安,他算是家樂福的正式員工,底薪1200元,扣除四金等費用後,只有1100元。他已經在該門店工作了一年多,聽說今年4月可能要漲工資,所以和其他員工一樣,還在等,「保安裡也有臨時工,還有很多大學生做兼職,家樂福自己的員工很少。」
大型連鎖超市中,工資水平低的,不僅家樂福一家,中國青年報記者在易初蓮花、沃爾瑪等幾家外資大型超市採訪時,也了解到,這些超市員工的工資水平與家樂福類似,到手收入都在1100~1200元左右,與上海規定的最低工資標準線持平。大量招收實習生,合同工少、勞務工多,也是這類超市的普遍情況。
「勞務工、臨時工經常加班,但沒有加班工資、獎金和各種福利,只能拿到最低工資。」一名易初蓮花的賣場勞務工反映,「我工作3年了,工資也一直在最低工資線上搖搖擺擺。」
而在國有的華聯超市,員工反映,工資水平比家樂福要高約150元,工作比較穩定,流動量不大。
在前不久舉行的上海兩會期間,家樂福事件也成為熱議焦點。最低工資線成工資協商標準線,就遭到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化學工會主席黃岱列的批判。他認為,政府應當每年出臺涵蓋面更廣的平均工資線,而且應該是稅後職工可支配的工資,不應該是稅前工資。員工應以該行業在上海的平均工資線為標準線,再結合企業的效益,與企業進行協商,這樣的協商結果是最科學的。
而事實也證明,低工資使得上海家樂福的門店出現了「用工荒」,各家門店員工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