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難而上 臺書店業者找尋新出路|臺灣|書店|重慶南路|沈榮裕|臺北|...

2020-12-24 騰訊網

圖為臺北重慶南路「封街悅讀趴」活動現場。

臺北市重南書街促進會供圖

馬路塗鴉、說書人講故事、童書公益拍賣……近日,一場名為「封街悅讀趴」的活動在臺北重慶南路舉行。豐富精彩的親子活動,營造出濃濃的閱讀氛圍,也帶動了兒童圖書的銷量。

重慶南路是臺北一條有百年歷史的書街,但在經濟不景氣和網絡閱讀興起的影響下,街上的榮景早已不再。不過,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在內的諸多負面影響,臺書店業者依然迎難而上,通過舉辦活動、發掘特色、多元經營等方式尋找新生機,為書香園地多留一盞明燈。

榮景不再

對於臺灣的「40後」到「60後」來說,重慶南路書街是他們青春時的回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重慶南路有百餘家書店,從成立最早的商務印書館,到中華書局、正中書局、臺灣書店、東方出版社、三民書局、文星書店等,加上200多個書報攤,可以說是人文薈萃。

老一輩臺灣人回憶,那時重慶南路一帶最有名的就是「兩星」,一是文星書店,二是明星咖啡館,都是很多人會去的地方。尤其在傍晚時分,學生、職員都習慣利用等車時間進店閱讀。在圖書大特價的年節期間,這短短的街上更是人頭攢動、比肩繼踵,好不熱鬧。

然而,在經濟和網際網路因素的影響下,全臺灣的實體書店都受到了衝擊,重慶南路書店街同樣日漸式微。到今年年初,重慶南路原本100多家的書店僅剩10家。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書街銷售額僅為過去同期的六七成。有些業者撐不住,只好關門歇業。如今漫步在這條街上,放眼望去都是各種各樣的咖啡店、按摩店和旅行社,書店反而只剩了7家。前後對比,令人嘆息。

另闢蹊徑

「重慶南路不缺餐廳、不缺商旅。但一個城市若沒有書店,就沒有文化;沒有文化,社會就不會進步。」沈榮裕是重慶南路天龍圖書公司的負責人。對於傳承閱讀、弘揚文化,他有濃厚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了讓實體書店能夠長久經營,他無懼困境,思考轉型。

21世紀初,天龍圖書公司開始走差異化路線,成為臺北屈指可數的專營大陸簡體字書籍的書店。迄今為止,他已從大陸引進了超過1000萬本簡體字書籍。「如果我沒有賣簡體字書籍,估計書店已經倒閉了,更不可能還開著三家店。」沈榮裕說,近年來臺灣圖書市場總體銷量下滑,但來自大陸的簡體圖書銷量表現良好。臺灣讀者愛看的大陸書籍,首推歷史、文化、藝術、中醫藥等類別,線裝書也賣得不錯。計算機等理工科專業書籍也很受臺灣讀者歡迎,因為臺灣市場上同類書籍選擇較少,而大陸往往率先出版相關簡體字書籍。

在「獨善其身」之餘,沈榮裕還聯合周邊的書店業者成立「臺北市重南書街促進會」,一起為振興書街而努力。去年4月,協會舉辦「重南書街嬉遊記」活動,活動以夢想童話為主題,結合熱鬧的市集、Cosplay等形式,致力於提振實體書店的銷售量。據估算,活動期間一天就可以達到以往一個月的業績。最近的「封街悅讀趴」活動,也讓兒童圖書銷售提升不少。

「閱讀要從小培養,從小紮根。」沈榮裕說,整體來看兒童書銷售仍然不錯,這說明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比較重視。他計劃趁疫情期間租金較低的時機租下新店鋪,在9月時於重慶南路再開一家新店。這家店一半的空間將用來做兒童書城,並不定時舉辦小小店長體驗活動。

多元經營

除了賣書,為了更好地保持營運,臺書店業者也採取多元經營的方式,拓展客源。

例如誠品書店,在銷售紙質書籍的同時也出售音像製品、文創產品、服裝、玩具等,燈光及室內設計溫馨舒適,搭配的咖啡館富有格調。讀者來到這裡不只是來讀書買書,更是希望感受人文氛圍和藝術薰陶。

與此同時,許多城市街角或偏遠地區的小書店,也都走出了各自的特色之路。比如藏身於新北市永和區菜市場旁的「小小書店」,它是當地社區藝文活動與資訊交流的推廣平臺,除了文學讀書會、寫作課程、手工創意課程外,這裡還會不定期舉辦各式議題座談、紀錄片播映、書友會等分享活動,並孵化當地社區刊物的誕生。有全新竹最美書店之稱的「或者書店」,是在地頗具規模的獨立書店,過去時常舉辦講座、活動,邀請民眾體驗、品嘗當地風味。疫情期間,該書店「逆勢操作」,舉辦醫療衛生、日常免疫力等實用講座,邀請專業人士到場分享,並控制進場人數,也走出獨樹一格的經營模式。

還有像許多書店兼具「社區託兒」功能,孩子放學後先在書店等父母,父母接孩子時也會順道看書、購書,書店由此創造新的價值,找到新的商機。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把對的書賣給對的人」——一家臺北書店的兩岸故事
    」,重慶南路曾是臺灣當之無愧的「文化地標」。這裡見證了臺灣出版文化的興衰浮沉,儘管時代幾經變遷,但一脈書香猶存。23日正值世界讀書日,記者專訪了臺北市重慶南路書街促進會理事長、專營大陸簡體字書籍的「天龍圖書」老闆沈榮裕,聽他講述書店的轉型之路和兩岸故事。  年過六旬的沈榮裕1978年來到重慶南路,當時正是書街的鼎盛時期。
  • 書香不敵咖啡香 臺北市重慶南路書店八成已倒閉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有60多年歷史的臺北市重慶南路書街,近年來在經濟不景氣及網絡書店的夾擊下,從全盛時期的100多家書店到現在僅剩約20家。下個月又有兩家書店因撐不下去將歇業,其它店家為了存活,有的將轉型賣麵包及咖啡。   在重慶南路開了40多年的儒林書店,店內貼出9月20日將歇業的告示,全店書籍以7折起出清。
  • 臺灣書店業者:大陸圖書令臺灣讀者獲益良多
    新華社臺北12月14日電(記者查文曄 吳濟海)第四屆大陸優秀圖書臺灣高校巡迴展日前在臺北舉行。大陸200多家出版機構、近1000個品種的圖書在臺灣淡江大學、高雄中山大學、高雄師範大學、僑光科技大學等高校及校園書店巡迴展出。臺灣書店業人士表示,大陸圖書很受歡迎,令臺灣讀者獲益良多。
  • 親歷四十年(二十四)臺灣天龍圖書沈榮裕:化「繁」為「簡」 轉型突圍
    近年來,得益於大陸簡體字書籍的熱銷,臺北市重慶南路書街促進會理事長、臺灣天龍圖書公司負責人沈榮裕,將書店化"繁"為"簡",在困境中成功轉型。今天我們就來聽一聽沈榮裕和他書店的故事。作為臺北人記憶中的"書店街",重慶南路曾是臺灣當之無愧的"文化地標"。年過六旬的沈榮裕1978年來到重慶南路,當時正是書街的鼎盛時期。
  • 臺灣寫真:出版業危急,臺北書店街「變法圖存」
    中新社臺北4月21日電 題:出版業危急,臺北書店街「變法圖存」  中新社記者 龍敏 劉舒凌  位於臺北車站附近的重慶南路書店街,曾經是老臺北人購書逛街的首選地。  如今,臺北車站車水馬龍、熱鬧如昔,重慶南路書店街卻已榮光不再,旅館一家一家開,書店卻一家一家關。
  • 臺北人留戀的「精神地標」——漫步臺北重慶南路書店街
    臺北重慶南路的書店街,就是愛讀書的臺北人記憶裡的「精神地標」。不久前去臺北,第一件事就是專程前往重慶南路逛書店,感受這條書店街的文化氣息。 這裡承載著臺北人百年閱讀記憶。重慶南路是臺北市一條重要道路,它位於中正區、共有三段,臺灣總統府就坐落在重慶南路一段122號。重慶南路一段曾聚集臺北百家書店,素有「臺北書店街」的美稱,作為臺北的重要文化地標,這裡承載著臺北百年閱讀記憶。
  • 寶島文藝之旅 臺北書店地圖之重慶南路
    摘要:說起臺北的重慶南路一段,出名的仍是讀書人都心領神會、位於重慶南路一段的「書店街」,它是臺北市最古老的街道之一,也是臺北市最大的書店以及老字號書店集中地,積聚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說起臺北的重慶南路一段,出名的仍是讀書人都心領神會、位於重慶南路一段的「書店街」,它是臺北市最古老的街道之一,也是臺北市最大的書店以及老字號書店集中地,積聚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舊時的重慶南路,曾叫府前街、文武街,日本佔領時屬本町轄內,1947年後命名為重慶南路。該路分為三段,分段點為愛國西路、寧波西街,全路長3087米。
  • 臺灣兩岸出版交流協會負責人:大陸簡體字書籍在臺銷量漸長
    中新社臺北9月23日電 (記者 楊程晨 邢利宇)臺灣兩岸出版交流協會理事長、天龍文創出版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沈榮裕23日在臺北介紹,簡體字書籍在臺銷量增長非常快,尤其是各類考試的工具書、兒童繪本等受到學生家長們的歡迎。
  • 臺灣書店,正在慢慢消失
    上圖:金石堂臺北市城中店表示六月不再續約。右下圖:喧囂的臺北重慶南路上,許多民眾喜歡在書店內享受片刻寧靜。王英豪攝喜歡臺灣文藝氣息的人可能不願聽到這樣的消息:臺灣的書店正在一家家消失減少。臺北重慶南路曾經是一條充滿書店的街,全盛時期多達100多家書店,如今卻只剩下10家,而且還在持續減少。文藝出版界人士和愛書之人在扼腕嘆息的同時,也呼籲臺灣當局推出有效手段,有計劃地鼓勵閱讀,振興出版業。
  • 臺北書街:喧囂中能否安留一隅
    今年2月,作家楊照在臺北國際書展上演講,開場便說:「我理想中的書店是一段年代,是一條街。」這條街就是臺北市重慶南路一段。  然而,這條代表臺北閱讀記憶的書街已逐年衰落。由全盛時期有100多家書店,跌到目前僅剩10餘家實體書店。
  • 臺北書街沒落,大陸簡體書逆市風行 書商:印簡體書像印鈔票
    臺海網10月15日訊 (海峽導報駐臺記者 薛洋 文/圖)臺北市重慶南路曾是聞名海內外的書街,鼎盛時期光一樓店面就匯集了100多家書店,如今僅剩下6家,書街近乎名存實亡。
  • 臺北重慶南路從書店街變身商旅街 遊客最愛文創旅館
    臺北市重慶南路已從書店街轉型,變成商旅一條街。 (楊竣傑攝)   飛機、捷運、巴士、火車或高鐵上,您常會不期然遇見觀光客,餐廳或小吃攤上,也時常可聽到操著非臺灣口音旅客…。今年來臺旅客即將破一千萬人次,幾為臺灣近半人口,大量觀光客來臺,已悄然改變了臺灣產業結構、教育制度、就業市場等。邁向觀光大國的臺灣,如何大步走,使臺灣觀光可以永續呢?系列專題將以產業結構調整、面臨困境及臺灣觀光的未來三大部分,分四天進行探討。
  • 臺灣寫真:簡體字圖書銷售在臺灣逆勢成長
    中新社臺北12月14日電 題:簡體字圖書銷售在臺灣逆勢成長中新社記者 路梅第四屆大陸優秀圖書臺灣高校巡迴展正在臺北舉辦,內容豐富、品類齊全的簡體字圖書在臺灣受到歡迎,經營簡體字書籍的書店在臺灣蕭條的實體書店群體中逆勢成長
  • 臺灣書商:臺灣對於大陸圖書的需求旺盛
    【解說】在網際網路時代的大背景下,電子閱讀成為流行趨勢,實體書店經營每況愈下。而在臺北市重慶南路的一家書店,卻因為經營者特殊的策略,書店呈現上升態勢。【解說】沈榮裕介紹,臺灣對於大陸圖書的需求旺盛,他已經從大陸引進圖書超過千萬本。他還以自己為例,說明臺灣民眾對於大陸圖書的歡迎。
  • 臺北文化地標再少一間 讀者依依惜別金石堂
    新華社臺北6月24日電題:特寫:臺北文化地標再少一間 讀者依依惜別金石堂新華社記者查文曄 鍾群「惜別,珍重,再見!」24日,臺北文化地標之一、金石堂書店城中店迎來營業的最後一天,眾多臺灣讀者湧入店中,依依不捨與書店告別。
  • 特寫:臺北文化地標再少一間 讀者依依惜別金石堂
    新華社臺北6月24日電 題:特寫:臺北文化地標再少一間 讀者依依惜別金石堂  新華社記者查文曄 鍾群  「惜別,珍重,再見!」24日,臺北文化地標之一、金石堂書店城中店迎來營業的最後一天,眾多臺灣讀者湧入店中,依依不捨與書店告別。
  • 臺北的書店
    曾任遠流出版公司副總編輯,現任茉莉二手書店執行總監。臺北像個大臉盆,四面環山,淡水河貫穿而過。河左岸是新北市,發展慢些,勉強可類比為浦東;右岸的臺北城伴河而起,由西而東而北而南,不停向外擴展,直到山邊。臺北的書店發展,眾所周知的「書店街」重慶南路,雖說1930年代已算繁華的街廓所在,但除了知名的「新高堂」,書店或恐還不像戰後般密集。
  • 在臺北,守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園地
    新華社臺北9月14日電(記者 何自力、齊湘輝)「這裡離『建中』、『北一女』等學校很近,放學後學生們都喜歡來這裡買《紅樓夢》等線裝書。他們說線裝書有感覺,有味道!」臺灣兩岸出版交流協會理事長沈榮裕在臺北重慶南路上的天龍書店裡告訴記者。
  • 楊照:臺北市重慶南路最有價值的資產早已淪喪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中新網9月5日電 臺北市重慶南路的書店街快要消失了,怎麼辦?這是目前臺灣島內的一個熱門話題。著名作家楊照5日在臺灣《聯合報》撰文說,重慶南路最有價值的資產,二十年前就開始消失了。而今,最美好的都已不在,再來談保存,又有什麼好保存的呢?保存這些折扣書、盜版光碟、參考書、暢銷書的銷售空間,有什麼意義?
  • 圖書連魯臺·高校同發展—山東高校圖書館交流團抵達臺北
    航班抵達臺灣桃園機場,開始進行「圖書連魯臺·高校同發展—魯臺高校圖書館交流活動」。  交流團下午抵達臺北後立即展開交流活動,在龍圖騰文化有限公司總編輯郝逸傑陪同下,參訪了重慶書店街上的天龍簡體書店、三民書局、世界書局,並訪問了誠品書店信義旗艦店和位於臺北101大樓32樓的中華藝術館,就圖書合作出版和圖書銷售發行、相關文化活動等進行考察、交流。  以書會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