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齊門內 提撕子孫——家訓文化與家庭建設

2020-12-16 中國文明網

    時間:2015年4月12日上午 地點:徐州中匯國際會議中心VIP會議室

  訪談嘉賓:陳 瑛 中國倫理學會名譽會長、中國社科院哲學所研究員

  陳延斌 江蘇師範大學倫理學與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傳統家訓文獻資料整理與優秀家風研究」首席專家

  孫雲曉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會長

  李 偉 寧夏大學副校長、教授、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

  主 持 人:梁 樞(光明日報《國學》版主編)

  一

  主持人:各位好!借「中國傳統家訓文化與優秀家風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機會,約請大家座談一下家訓文化與家風建設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春節團拜會上特別強調,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傳統家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的第一個問題:「家」這個概念,中西方有何區別?為什麼只有中國人的家形成了綿延不斷的家風與家訓傳統?

  陳延斌:中國的家庭與西方不一樣。愛琴海是古希臘文明的搖籃,古希臘的城邦國家是在打破血緣氏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生活在海洋國家的希臘人靠貿易為生,這種貿易活動必然是在城鎮聚居,因而社會組織就不可能基於家族利益,而是以城邦為中心來組成社會。這樣的傳統形成的西方家庭基本是父母與未婚子女組成的兩代人的核心家庭,孩子一成年就從家裡分離出去,他們重團體生活、宗教生活而相對輕家庭生活。中國不然,中國社會是在血緣氏族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而且作為大陸國家,世代以農立國,農民祖祖輩輩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安土重遷。中國傳統家庭多是由三代人組成的主幹家庭,家庭又組成家族,像唐代江州陳氏家族人口達到數千人。這種血親關係將「孝」視為最核心的家庭倫理規範,而這種經濟的原因則將家族利益看得至高無上,發展出了家族制度。也就是說,血親關係是家國同構社會的基礎。這種紐帶把家庭與家族聯結在一起,而不必依靠法律和行政管理的強制。這種家族產生以後,為了維繫族人正常生活,延續宗族,就有了家庭管理、成員關係調節、子女教育等問題,這就有了教家、治家家範和宗規、族訓,形成了家族的家風。所以家訓、家風是隨著家庭、家族產生發展而出現的。

  另外,家國一體、「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宗法社會,也使得注重家訓教誡成了我國的一貫傳統。早在《周易·家人》卦辭中就已經提出了「教先從家始」「正家而天下定」的主張,此後傳統社會就一直將身修、家齊視為治國、平天下的前提和根本,而家訓的產生發展正是適應了這種社會需要。可以說,這種家和家庭教化的力量支撐了中國數千年的發展。

  主持人:可以說中國人的家是一個「孝共同體」。

  陳延斌:非常正確!中國人的「家」、甚至「國」正是建立在以「孝」為核心的共同體基礎上的。孝老敬長是永遠都需要的,孝是家庭倫理的基石,「移孝作忠」才成了家國同構的基礎。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家文化,而孝文化又是家文化的根,因而也是中國文化的根,數千年來支撐著中國人的基本價值觀。

  李偉:「孝共同體」這個說法很形象,傳統社會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的進行都離不開這個共同體。今天時代雖然變了,但孝道文化還是需要的,這也是社會道德、社會建設的基礎。

  二

  陳瑛:過去的「家」是等級制度的家,是上下級關係的家。我母親從小被裹了小腳,她對等級森嚴的封建家庭痛恨得不得了。我們現在需要的不是等級制度的家,而是充滿活力、保證每個人幸福的家,這個家的內涵性質就發生了變化。現代家庭應該打破等級制度,孝道要分析,誰對就聽誰的。

  主持人:等級是一個需要梳理的問題。有兩種解讀。一個是秦漢以後的尊卑結構,一個是西周的尊親結構。尊尊親親作為西周社會「詔王取萬民」的國策,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其要旨在於尊要親親,親要尊尊。漢儒講獨尊,把尊尊親親給分開了,親親成了族內原則,尊尊則是族外原則,對皇帝要無條件地尊重。尊親的傳統與結構於是變成了尊卑結構。不過這時候,中國文化其實底層還是尊親結構。

  陳瑛:後來越來越專制、越來越不平等,其實最早先秦的時候還是對應的。

  陳延斌:是的,你看《禮記·禮運》篇的「十義」,這些道德規範都是對等的,不是單方面的,所謂「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只是到了封建社會後期尤其明清以後才片面強調下對上的義務。

  李偉:周的時候就是尊親,周以後開始就有變化了,但根還是尊尊親親,不然的話,沒有血緣,就談不上祖先崇拜嘛。剛才講的家庭裡邊的家祭是很重要的,祭祖先,慎終追遠,沒有這樣的東西,這個信仰的體系就變了。

  陳延斌:我們北方地區的風俗仍然是除夕那天,全家族的人要到祖先墳墓上祭掃,懷念先人,慎終追遠。

  主持人:陳瑛先生的話語中,還有一點需要辨析。對於家,中國人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句話,但由於時代局限,只說出了前半句,後半句一直藏在心裡,沒有機會說出來。我試著把這句話完整地表述出來:儘管舊式家庭桎梏人性,令人厭惡,但是對於中國人的生命,家是多麼重要,成為喪家犬是多麼可悲。在中國文化中,家一直是各種價值的一個承載,是核心。這是跟西方一個顯著不一樣的地方。我們今天說家訓、家教,其實還是在用另一種形式來解讀家的重要性。

  

  李偉:一個家應該怎麼維護好?您說家應當怎樣?家這個組織,誰來管理,誰來負責?國家治理過程中當代家庭的組織建設才是重點。在家庭組織建設背景下來考慮家訓家風家教就會更全面一些,傳統家訓要轉化才能變為對今天有用的東西。我覺得有些問題要好好研究,比如當代家庭建設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麼?當代家庭建設中傳統家教家訓的當代價值在什麼地方?什麼社會力量能夠促進當代家庭建設?什麼樣的家庭能夠作為社會的家庭示範?

  孫雲曉:現代的父母非常渴望學習如何進行家庭教育。這是因為近年來中國家庭教育思想出現自由思想的極端化,放任的結果是孩子特別難管。心理學研究認為,發展最理想的孩子一定是主動性與自制力平衡發展的孩子,其中自制力與家教家訓存在非常契合的地方。從調查數據看,廣大青少年認為他們最需要有一個溫暖的家。我們剛剛完成的調查顯示,自制力與家訓家教是有關聯的,家庭教育的需求是很強烈的。他們認為傳統家訓文化既有珍貴的價值又有糟粕,它裡面有對人性的束縛,所以弘揚家訓文化要與時俱進。另外,就國家層面來說,中國缺少支持家庭的政策、法律。從青少年發展的需求上,家庭教育的需要上,家訓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時也不得不與時俱進,批判性的繼承。

  陳瑛: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諧、文明的家庭,培養孩子應該有這樣的家庭環境。

  陳延斌:在我看來,中國家庭的根基沒有動搖,家仍然是一個精神家園,有人擔心在「洋節」衝擊下,我國的民族節日要消亡,我覺得不可能。春節時全國幾億人大遷移,就是為了回家過年,這在全世界絕無僅有。中國的「家」字,寶蓋頭下面的「豕」,人們往往解釋為房子裡面養的豬,實際上它還有一個意思,即豬是祭祀的祭品,是「犧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需要著力加強家庭建設。

  主持人:需要注意的是,中國的孝共同體不是手段而是目的。孝共同體是有底線的。

  陳延斌:是的。我們對孝文化、孝共同體的定位與認同要走出「現代主義語境」,今天的家庭生活中談民主、自由也要以尊重、維護、發揚孝共同體為底線。因為這是中國人幸福感、歸宿感的源泉,也是社會這個大共同體建設所不可或缺的。

  

  主持人:怎樣認識傳統家訓文化在今天的作用和價值?請大家圍繞這個問題討論一下。

  陳延斌:這就涉及家庭這個小共同體與國家、社會這個大共同體之間的關係。今天的國家、社會這個大共同體的穩定、繁榮仍然要以家庭這個小共同體的建設為遷移和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家訓文化的存在仍然具有很強的合法性,中國需要家文化。雖然中國的家庭現在已經核心化、小型化了,但家庭依然是社會的細胞,仍然延續撫養、教化、贍養的功能,家庭建設搞好了,我們的社會才能和諧。

  我們今天談家訓,它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個是文獻文本,一個是動態的活動,即家訓的教化。這種教化對於良好家風的形成非常重要。例如宋代名臣包拯清廉公正,不畏權貴,他生前立下家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並命兒子將家訓刻在堂屋牆壁,以昭後人。包拯的言傳身教,養成了清廉公正的家風,並被包氏後人繼承弘揚。《人民日報》幾年前報導,包氏家族後代的三百多戶、一千五百多人中,沒有出現貪贓枉法或者因犯罪而被關押的。再如浙江浦江鄭氏家族,在良好家風薰陶下,家人子弟勤勞節儉,奉公守法,樂善好施,熱心公益。這個大家族跨越宋、元、明三代,受到了三個朝代皇帝的表彰,朱元璋還題詞「江南第一家」。這個大家族360多年聚族同居,173位為官者無一貪贓枉法,浦江縣將其作為廉政教育基地。這些家族如此義居,可以說很大程度依賴於家訓教化、約束長期培育的良好家風。

  陳瑛:家風優劣對家庭、家族盛衰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陳延斌:這啟示我們在今天在家庭這個小共同體建設中,從小就要注意給孩子以規範和薰陶,要在孩子年少時、在他品德沒有形成的時候,立下一些規矩。不立規矩不成方圓,家長要注意這種教化。我們傳統家訓裡面好多東西依然有很重要的價值。比如強調家長率先垂範,倡導尊老敬長、勤儉持家、鄰裡和睦、樂善好施等等。還有他們的教化方法,這些在今天看來仍然有其可借鑑的價值。

  這裡就有傳統家訓文化如何實現現代性轉化,與今天對接的問題,所以我這幾年一直倡導建立一門「家訓學」,有這樣一個學科,我們就可以對這些問題進行系統的梳理、研究,它有哪些東西在內容上、在載體上、在途徑方法上是可以借鑑的。有這個學科便於傳統家訓文化的現代轉化。

  陳瑛:家訓文化是最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內容非常豐富,相當集中地反映著中國傳統精神,優秀的價值觀。曾經對於中國的文化,對於中華民族的發展和繁榮作出過重大貢獻。需要認真研究,弘揚其精華。這種「家訓學」的研究以唯物史觀為指導,認真總結我國歷史上家風家訓的歷史經驗,全面系統;深入現實,深入群眾,搜集今天家風家訓的實際做法,經驗教訓,科學分析並上升到理論高度。

  孫雲曉:建立中國家訓學最需要科學精神,要有敬畏之心,也要有批判性繼承的理性態度。

  李偉:家訓的核心是家德,家訓是家庭道德教育的核心內容和教育的主要路徑。由於地理、歷史、文化的原因,中國少數民族的家訓家規在其傳統文化中居於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少數民族家庭和家族與民族的內聚性聯繫較緊;另一方面,由於一些少數民族沒有文字,因此往往是通過家訓、家規等俗文化的方式來進行家庭道德教育。

  孫雲曉:家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極具特色並有深厚底蘊的組成部分。為什麼古代的家訓到現代依然有價值,就因為家庭生活是有規律的,家庭教育也是有規律的,孩子的成長也是有規律的。它所有有價值的部分都是它符合了規律的部分。

  陳延斌:對,雖然小型化了,家庭仍然是社會的基本單位。中國社會是家國同構,家是國的擴大,國是家的縮小。至今我們還說「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祖國是家園,世界是大家庭。中國人對家庭最充滿深情厚愛,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傳統文化中家文化是核心,而以「整齊門內、提撕子孫」為宗旨的家訓則是家文化的核心,好多東西都是以這個往外發散的。不僅如此,家訓教化是傳統文化大眾化、世俗化的重要途徑,另一條途徑是蒙學。自宋代始,一些學者自覺地將治家教子的訓誡與兒童開蒙教育結合起來,甚至有些家訓著作本身就成了私塾蒙館對兒童教育的啟蒙讀本,如朱柏廬的《治家格言》等等,這大大推動了以儒學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的社會化。此外,由於父母與子女間的血緣關係和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比起師友所傳授的思想,家訓教化是更有效的教育方式,其教誨更能潛移默化、入耳入心。

  

  主持人:今天,在大量的農民工家庭中,家這種支撐的力量還存在嗎?如何推進他們的家庭建設?

  孫雲曉:今日中國,許多家庭有崩潰之危險,農民工家庭就是這樣一個弱勢群體。但是,農民工對家庭又非常看重,春節返鄉潮就是一個證明。如果政府和社會給予農民工更多的支持,他們的家庭還是有希望逐步完善的。

  陳瑛:作為血緣關係聯繫的組織和群體,家庭在今天、明天,甚至遙遠的將來,都會存在。當然,它的具體形式和活動方式、社會作用會隨著時代變化。無論如何,在今天的中國,不論是城市還是鄉村,不論是傳統型家庭還是農民工家庭,仍然會在經濟、政治、文化教育中,發揮巨大的組織、保證作用。

  陳延斌:現在不少農村都有值得注意的現象,父母給兒子蓋了樓房,辦了婚事,自己就被趕到一邊的小屋子住了。父母年齡大了,有些兒子媳婦根本不盡贍養責任,甚至打罵虐待老人,剛才梁主編說在孔子故裡媳婦竟然當街打婆婆。這就需要政府相關部門一方面加強教育引導,傳布現代孝道觀念,同時像韓國那樣建立孝道法規,從法律上予以規範、保障,嚴懲這些不孝順的子孫,營造優良家風民風,切實促進農村家庭建設。

相關焦點

  • 整齊門內 提撕子孫——《顏氏家訓》的齊家觀
    中國古代家國同構的社會機制決定了家庭在社會結構中的重要地位,家庭作為社會治理體系中的最小單元成為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石。因此,治家成為士大夫立身處世的重要使命,而家訓則是治家的文化載體。家訓是指家庭、家族對子孫安身立命、持家治業的訓誡和教誨。家訓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作為訓示目標,以忠厚傳家、勤儉持家、敦親睦鄰、扶貧助困作為訓示內容。
  • 人民日報人民要論:從傳統家訓家規中汲取優良家風滋養
    習近平同志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強調,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銘記在中國人的心靈中,融入中國人的血脈中,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家訓家規集中體現了一個家庭甚至一個家族的行為規範和道德準則。
  • 顏真卿:一部《顏氏家訓》,讓六世子孫都成了人才
    楊勇死後,顏之推猜想自己可能時日無多,便窮盡畢生所學,寫了一部《顏氏家訓》,希望通過這部家訓,使得家族興旺。在《顏氏家訓》的開篇,顏之推就說:「夫聖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吾今所以復為此者,非敢軌物範世也,業已整齊門內,提撕子孫。
  • 《朱子家訓》告誡子孫:好色的人會遭到報應,結尾處盡顯家訓主旨
    在家訓中,都是希望子孫怎麼樣,要子孫怎麼樣,前面說得最重的兩句話是反問句:「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因事相爭,安知非我之不是?」在末尾處,用到了最惡毒的言語:「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要知道這是告誡子孫的家訓,正如朱太祖立的《皇明祖訓》一樣,是對子孫立下的一個規矩。那麼作者為什麼會用咀咒般的語言呢?
  • 楊氏家訓家規,激勵後世子孫,感到驕傲和自豪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教家風、傳承優良家訓,是每個家庭必須重視的事情。家風傳承更是一個家族,不可懈怠的社會責任。楊氏家訓楊氏作為歷史上出了眾多英雄人物的一大姓氏,楊家家訓家規,可謂是相當的嚴格。
  • 觀察專欄|陳忠海:古代家訓中的廉政文化
    作者:陳忠海中國人一向重視家庭建設,重視良好家風的培養與傳承。作為家風的重要載體,家訓歷來也受到人們的重視,在古代眾多著名家訓中,廉政文化是所強調的重要方面之一,至今仍值得學習和借鑑。修身自律對於家訓,《辭源》的解釋是:「家訓言居家之道,以垂訓子孫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訓的形式較為廣泛,如家令、家誡、家戒、家規等,其內容在家範、家禮、家約以及教子詩、示兒書、家書中也經常有所涉及。
  • 古代帝王家訓,既教子也勸民
    他們對皇子皇孫從小就注重教育和培養,而運用家訓教育和培養後代是歷朝歷代的傳統做法之一。家訓作為帝王思想的組成部分,它的影響是當時任何人的家訓所無法比擬的,剔除其封建思想的糟粕,也是我們今天了解和借鑑古代家訓文化的重要資料。傳承儒家思想雖然歷代帝王均不乏家訓,但是以文字形式流傳下來的卻不是很多。
  • 培塑新時代家風的豐厚文化滋養
    新時代家風建設正是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的重要環節,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家風文化則為新時代家風建設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源。  家風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家風,亦稱門風、家聲、父風等,是家庭或家族的風氣、風格與風範,是在累世繁衍生息的過程中形成的較為穩定的生活作風、立身處世之道、道德面貌和價值觀念的綜合體。
  • 弘揚傳統文化傳承優良家風家訓
    梁書欣文/圖 家風、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它在中國歷史上對個人的修身、齊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2月6日,銀川晚報小記者團的小記者們邁著整齊的步伐,走進寶湖社區「家風家訓館」體驗家的傳統文化。 寶湖社區「家風家訓館」以時間為主線,共分為「古人好家風」、「名人好家風」、「傳承好家風」和「我們身邊的好家風」四個部分。
  • 《顏氏家訓》《了凡四訓》……積澱千年的江蘇傳統家訓怎樣「古為...
    家訓,素有「中國人的家庭教科書」之稱,江蘇是家訓文獻保存大省,江蘇師範大學陳延斌教授領銜編著的《江蘇家訓史》一書,對江蘇歷代家訓進行了全面系統梳理,並通過吸納借鑑,去蕪存菁,使傳統家訓文化能為今所用,培育優秀家風,推動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為什麼顏氏家訓可以像曾氏家書一樣流芳百世
    其代表作是《顏氏家訓》,它的內容龐雜(共有二十篇:序致、教子、兄弟、後娶、治家、風操、慕賢、勉學、文章、名實、涉務、省事、歸心、止足、誠兵、善生、書證、音辭、雜藝、終制),但從大處劃分則脈絡清晰,主要講的是立身處世之道和治家教子之法。重視傳統倫理觀念的中國人,自古以來皆沿襲著家訓的風氣,所謂家訓是指留給子孫的處世訓誨。
  • 古為今用,江蘇家訓涵養優良家風
    家訓,素有「中國人的家庭教科書」之稱,江蘇是家訓文獻保存大省,江蘇師範大學陳延斌教授領銜編著的《江蘇家訓史》一書,對江蘇歷代家訓進行了全面系統梳理,並通過吸納借鑑,去蕪存菁,使江蘇傳統家訓文化能為今所用,培育優秀家風,推動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諄諄家訓,江蘇文脈的重要一脈何為家訓?
  • 顏氏家訓讀後感】
    《顏氏家訓》是一本家訓類教育書籍。某市曾於九十年代評出「十大青年企業家」,當年他們是何其風光,卻沒有幾個想到稟祖訓,立家規,塑造家學文化。到今天,才不過短短幾年的時間,「十大青年企業家」只剩下寥寥無幾。其他人要麼犯案進了監獄,要麼難以支撐而宣布破產,更何以談三代富貴?與古人相比,差異實在太大。
  • 【國學常識】中國古代十大經典家訓
    導讀:運用家訓教誡家人、子弟在我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端蒙養、重家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家訓」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於中國傳統政治思想、倫理思想特別強調修身、齊家與治國、平天下的密切聯繫,以「整齊門內,提撕子孫」為目的的家訓,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並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從先秦到明清,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家訓可謂汗牛充棟。
  • 來讀歷史上著名家訓著作
    今年春天,教育的主場從學校移到家庭,如何利用這一特殊時期,提升家庭教育?上海古籍出版社近期出版的《中華家訓導讀譯註叢書》精選了歷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家訓著作,為人們提供借鑑。「在源遠流長的文化傳承中,悠久的家訓傳統無疑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社會條件發生了變化,如何在現代生活中保持家訓的精神和原則,而在具體運用時加以調適是關鍵。」
  • 家庭總動員|《豫誠堂家訓》線上會講,教孩子「富貴之道」!
    傳統德育之餘澤已越發微弱,社會、家庭、人心出現道德危機,你我必當奮起自救,從自身做起,從家庭做起,其實救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幸福。       《豫誠堂家訓》是清代四川學者劉沅為子孫所囑世守之格言。雖然僅有五百多字,然則內容博而精,言辭溫而厲,可謂家訓中的上乘之作,方便並值得後人吟詠、品讀、傳習。
  • 家風與家訓,同為家文化的核心內容,有何區別
    家風與家訓,同為家文化的核心內容,有何區別文/@成長新視點家風和家訓,雖都與家庭人員及生活有關,內容卻截然不同,家風是一個家族世代相傳的傳統風尚,屬於精神力量;家訓是一個家族修身立業的道德規範,屬於規章制度。一、什麼是家風。
  • 從孔融讓梨看傳統家訓
    孔氏家學——學詩學禮代代相傳  「《論語》記載,孔子曾經教育兒子孔鯉『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從此子孫便以學詩學禮作為祖訓。」孔子研究院副院長孔祥林說,「孔子子孫恪守學詩學禮的祖訓,繼承發展和弘揚孔子思想,重視教育,以儒家倫理嚴格要求自己,使孔氏家族成為文化素養和道德水平都較高的家族,並被尊稱為天下第一家。」
  • 【以古鑑今】《朱子家訓》中的修身齊家思想
    》是思想家朱熹晚年寫給族內同人的一篇短文。可以說,《朱子家訓》講清了人與族群、人與國家、人與自我的辯證關係。朱子家訓的精神內涵:忠孝和諧、修身報國   古代中國是家國一體,家和萬事興既是家庭的基本美德,也是國泰民安的實踐要求。家訓,歷來都是「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時俗之謬,以訓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