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喬:讀書,要先讀序跋

2021-03-01 前線理論圈

我在人大念歷史系的時候,有一位老先生知道我愛讀書,與我閒談時說:「你知道拿到一本書之後,先讀什麼嗎?」然後自答:「要先看序言和跋語,那是讀書的門徑。入門靠它,它是理解書的捷徑。當然,還要看一下版權頁上的零碎兒,那也是有用的。」

這番話對我啟發很大,對我後來的讀書幫助也很大。這種啟發和幫助,我在後來漫長的讀書生活中體會得越來越深。因為這番話,我對書籍的序跋做了一番專門的研究,從學理層面加深了對序跋的理解。

序跋是怎樣一種文體

序跋,包括序和跋。序和跋,自古及今,有不少別稱。

序又稱「敘」「引」「引言」「小引」「序言」「題記」「弁言」「自紀」「緣起」「前言」等;跋,又稱「後序」「跋尾」「書後」「附記」「後記」等。

序和跋都是陳述作品(書、文、詩等)的作意(宗旨、目的、寫作動機等)和介紹、評價作品內容的文字,所以古人將二者作為一種文體合稱。

清代桐城派姚鼐編纂的《古文辭類纂》,將序跋作為一大文章品類,與論辯、奏議、書說、詔令、碑誌等十二種文章品類並列;選家曾國藩的《經史百家雜鈔》也將序跋與論著、詞賦、詔令、奏議、書牘等十種文章品類並列。

序與跋也有某些差別,但差別不甚大,所以「序跋」成為同一類文體的名稱。

序文是相當古老的一種文體。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尚書》《詩經》中已有序,《莊子》的「天下」篇也已具有序文的雛形。

到了漢代,序文日趨正規化。早期序文的代表作品有子夏的《毛詩序》《史記·太史公自序》《漢書·敘傳》及劉向校書的敘錄等。婁堅《重刻元氏長慶集序》云:「序者,敘所以作之旨也,蓋始於子夏之序《詩》。其後劉向以校書為職,每一編成,即有序,最為雅馴矣。」

婁氏把子夏的《毛詩序》作為序的正式肇始,如果按照此說,則序文的歷史至少已有兩千多年了。

以今人的習慣而論,冠於一書之前的稱為序,置於一書之末的稱為跋。但在古代,序的位置卻經歷了一個從書末到書前的變化過程。

清人紀曉嵐評《文心雕龍·序志》時說:「古人之序皆在後,《史記》《漢書》《法言》《潛夫論》之類,古本尚斑斑可考。」所舉的四部漢代典籍,序文都是放在書末的。

到了宋代,書序逐漸由書末置於書前。宋代學者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十雲,漢代揚雄《法言》的序文本在卷後,司馬光為《法言》做集注時,「始置之篇首」。又據《四庫全書總目》說,司馬光這樣做是沿襲了注家宋鹹的做法。

這表明,北宋時書序已多放在書前。李清照曾做《金石錄後序》,文天祥曾做《指南錄後序》,「後序」二字,說明至遲到南宋,序已不再置於書末了。

序移到書前以後,放在書末或一篇文章之後的類似文字就稱為「跋」了。

跋,原意為足後,引申為作品之後的文字。明人吳師曾《文體明辨》云:「題跋者,簡編之後語也。……其後賢者,或因人之請求,或因感而有得,則復撰詞以綴於簡末,而總謂之題跋。」

大約宋代以後,序與跋逐漸各安其位,成為定位於作品前後的兩個部件。《文體明辨》又云:「凡經傳子史、詩文圖書之類,前有序引,後有後序,可謂盡矣。」序引、後序,即序與跋。這句話道出了明代時序跋定位於作品前後,及各類作品普遍有序有跋的狀況。

序文有作者「自序」和旁人「他序」兩種,跋也如是。旁人做的序跋,多出自師友、名家或整理者、賞鑑者、刊刻者之手。

序跋的應用範圍相當廣泛,誠如吳師曾所說,「凡經傳子史、詩文圖書之類」,皆可做序做跋。

序跋寫些什麼

序跋的內容非常豐富,作用也很重要。史學家呂思勉曾從「序」的字義出發,闡述了序文的內容和作用。他說:「書之有序,其義有二。一曰:序者,緒也,所以助讀者,使易得其端緒也。一曰:序者,次也,所以明篇次先後之義也。《史記》之《自序》,《漢書》之《敘傳》,既述作書之由,復逐篇為之敘列,可謂兼此二義。」(《史評通》)

意思是說,書序的內容和作用有二,一是要交代寫書的緣由,使讀者讀書時有頭緒,二是要逐篇說明書的內容,使讀者對書的梗概有所了解。

關於呂思勉所說的馬班「作書之由」,讀其序,可以看到:《太史公自序》通過強調《春秋》褒貶現實的精神暗示了自己的寫作意圖,又通過列舉聖賢發憤著書,表明了自己心有鬱結,借著書以抒發滿腔悲憤的心境。班固在《敘傳》中也闡明了自己要紹續《史記》,補述「闕而不錄」之史的著書動機。二序又都逐篇敘列了內容提要。讀了二序,確是感到讀《史記》《漢書》時有了頭緒,明了梗概。

文學家葉聖陶對於序跋的內容和作用也有精闢的論述,他說:「序文的性質常常是全書的提要或批評。」(《略讀指導舉隅·前言》)又說:「序文的責務,最重要的當然在替作者加一種說明,使作品的潛在的容易被忽視的精神很顯著地展開於讀者的心中。」(《雉的心·序》)其中所說的「提要」「批評」「說明」,也就是介紹作品,評論作品,闡發作品的義旨。

例如,魯迅在蘇聯著名作家法捷耶夫所著《毀滅》的譯本《後記》裡說:「要用三百頁上下的書,來描寫一百五十個真正的大眾,本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以《水滸傳》的那麼繁重,也不能將一百零八條好漢寫盡。本書作者的簡練的方法,是從中選出代表來。」這是在介紹、評論《毀滅》的寫法和長處。

除了呂思勉和葉聖陶所論的序跋的內容和作用以外,還有許多序跋,常常由所評介的作品生發開去,闡發自己的各種見解,表露自己的種種心境。西晉哲學家郭象為《莊子》作注時寫了一篇《莊子序》,但序文並未只是就注談注,而是闡述了自己對莊子思想的見解。辛棄疾的《跋紹興辛巳親徵詔草》,全文對詔草本身未談一字,而是感嘆詔草的晚出致使抗金的有利時機失去,抒發了壯志難酬的悲憤。

總起來說,序跋的內容大體包括四個方面:一、說明著述或整理、刊刻的緣由和旨趣;二、介紹作者和作品;三、評論和闡發作品;四、由所評介的作品生發出各種見解及抒發種種心境。序跋的作用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是使讀者易於了解作者和作品;二是使讀者獲得與作品相關的學問、知識,了解作者的各種見解和心境。

序與跋在內容上有所區別,序一般重在對全書做總體說明,跋則一般有感而發,內容較靈活,或議論,或考訂,或抒情。但晚近一些後記的內容常被序文所囊括,故這些後記遂顯得空洞乏味。

由於序跋大都出自文人、學者、專家、名家之手,且多是精心結撰之作,所以序跋一般都具有豐厚的文化內涵和較高的文化價值。序跋的作者常常是文化名人,他們本身就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而他們寫的序跋由於經常袒露心跡,所以成為研究這些名人「心史」的絕好材料。

明末清初大儒、思想家顧亭林《日知錄自序》中曾透露自己的內心世界:「若其所欲明學術,正人心,撥亂世,以興太平之事,則有不盡於是刻者,須絕筆之後,藏之名山,以待撫世宰物者之求。」這是理解顧炎武及《日知錄》的一把鑰匙。魯迅在《會稽郡故書雜集序》裡說:「又聞明哲之論,以為誇飾鄉土,非大雅所尚。」這是魯迅在批評狹隘的鄉土觀念,是了解魯迅的正確鄉土觀的一條寶貴資料。

序跋的特點和優點

序跋作為一種文體,有自己的特點和優點。

序跋的個性很強,感情色彩濃厚,作者個人的性情、風格在序跋中常有鮮明的反映。

明代戲曲家湯顯祖在《豔異編序》中云:「不佞,懶如嵇,狂如阮,慢如長卿,迂如元稹,一世不可餘,餘亦不可一世。……左蟹螯,右酒杯,拍浮大呼,漫興書此,以告夫世之讀《豔異編》者。」其疏狂、豪放的性情,名士的風格、派頭,躍然紙上。

清代小說家劉鶚在《老殘遊記自序》中稱自己的這部書是一部哭泣之書,如同《離騷》《莊子》是屈子、蒙叟之哭泣,並稱此書作意云:「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鴻都百鍊生(按:劉鶚筆名)所以有《老殘遊記》之作也。」其深摯的情感和坦誠的性格流露於字裡行間。

序跋的主觀色彩較濃,是作者發表個人的思想、主張、見解的園地,故在序跋中常能見到「一家之言」。

司馬遷對自己的主觀見解和對史實的客觀描述是分開來處理的:紀傳中的敘述往往是純粹客觀的,而主觀的評衡則見之於《太史公自序》、傳序和「太史公曰」。皇甫謐的《三都賦序》認為司馬相如、揚雄等人寫的賦藻飾過甚,誇張失實,故而提出了「美物者貴依其本,贊事者宜本其實」的論點,錢謙益的《跋傅文恪公文集》提出了文章貴在使人看到作者的精神面目的論點。劉毓崧的《古謠諺序》提出了謠諺無異於「言志之詩」的論點。

序跋具有很強的雜文氣質:長短不拘,莊諧雜出,隨意漫筆,千姿百態,不拘一格。長的序跋可達數千字,短的序跋則只有幾十字、一二百字。莊重嚴肅的序跋,如文天祥的《指南錄後序》、曾國藩的《經史百家簡編序》;詼諧幽默的序跋,如元人鍾嗣成的《錄鬼簿序》、清人張羅澄的《書偷頭記後》。

當代作家、古籍專家黃裳先生曾談過古代書跋樣式的繁多,從中也可窺見序跋內容的博雜:「書跋曾經有過種種樣式:經生的考訂,史家的辯證,目錄家羅列版本源流,收藏家賞析紙墨優劣,古董家歷數流傳端緒,掠販家誇說寶貨難求……花樣多得很。」(《翠墨集·後記》)

序跋常出自文章家之手,故序跋的文字多精警凝鍊,淵美雅雋,富有文採。

文學家唐弢在《晦庵序跋》中說:「序在中國古代是應用得相當廣泛的文體……至於梓印書文,一卷行世,自不免前序後跋,抒其所見,言之有物,成為一篇篇美麗的散文,一個個深邃的感情的淵藪,令人反覆諷誦,莫逆於心。」李清照的《金石錄後序》由書籍之得失聚散,寫人世之離合悲歡,感情淋漓,文情跌宕,誠如清代文章家李慈銘所評:「敘致錯綜,筆墨疏秀,蕭然出町畦之外。」

晚明華淑的《閒情小品自序》更是清新流麗,文採飛揚。如云:「長夏草廬,隨興抽檢,得古人佳言韻事,復隨意摘錄,適意而止,聊以伴我閒日,命曰《閒情》。非經,非史,非子,非集,自成一種閒書而已。然而莊語足以警世,曠語足以空世,寓言足以玩世,談言足以醒世。」這是一篇上好的文學小品,一篇清雋優美的散文。

序跋中有許多文學珍品,讀序跋可謂一種文學欣賞。 

作者:李喬,北京日報原編委、理論部主任

文章來源:《前線》雜誌2019年第9期,原標題「讀書先讀序跋——序跋瑣談」,文章有刪減

責編:金蕾蕾

版式:林苗苗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監製:李愛玲

投稿郵箱:qianxianwang@126.com

相關焦點

  • 試論明代小說序跋的文體特徵與文學價值
    將序跋追溯至孔子作《易傳》,並非認為孔子就已經開始寫序跋,只是為了說明序跋這種文體的性質和作用: 「推論本原,廣大其義」,就是要探究或說明原作的根本、原委,發明光大原作的意義。這段話還提到序跋文體的作者特點——「皆儒者所為」,而且有的是自序、有的是他序。
  • 新書推介|王平、王軍明、史欣:《中國古代小說序跋研究》
    《中國古代小說序跋研究》,王平、王軍明、史欣著,齊魯書社2020年6月版。 該書將古代小說序跋的本體研究與個案研究作為重點,全面系統地挖掘古代小說序跋(包括敘、述、題詞、弁語、凡例、評、引、傳、自記等,同時參考讀法、寓意等)所涉及的內容,按照小說觀念、創作主體、文本敘事、文本詮釋、傳播接收的順序主要包括八個方面的內容,即古代小說序跋與小說觀念演變、古代小說序跋與小說創作理論、古代小說序跋與小說敘事理論、古代小說序跋與中國小說詮釋理論
  • 真心爸媽告訴你,別再親子共讀了,把讀書的權利還給孩子
    讀書也是一樣,要給孩子讀書的權利。這些權利包括什麼呢?法國當代作家達尼埃爾·佩納克用十條權利精準的概括了閱讀的這種個人化的自由狀態:1、不讀書的權利2、跳頁讀的權利3、不讀完整本書的權利4、反覆閱讀的權利5、什麼都可以讀的權利6、沉浸書中想入非非的權利7、在什麼地方都可以讀的權利
  • 古今名言佳句總是勸人要讀書,讀了這四句,勝讀十年書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快樂和幸福,只有讀書才是人生最幸福、最快樂、最持久的事情。古人有這樣勸告人們讀書的四句話,讀了你不得不去讀書。01、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鳥兒需要飛翔靠的翅膀,只有展翅才能夠高飛,這是很普通也很明白的道理。哪麼人呢?人生活在現實中要前行靠的是什麼?
  • 愛讀書 讀好書 善讀書
    全民閱讀,幹部先行;全民讀書熱,幹部先開卷。實際上,近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率先垂範,不僅本身堪稱讀書典範,而且在許多場合提倡讀書和推薦好書,為推動全民閱讀注入強大動力。黨員領導幹部當有追隨之志、倡導之意、引領之範,自覺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帶動全民閱讀成為生活方式和習慣,進而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早日實現。
  • 現在大學生為什麼要讀書,大學應該怎麼讀?
    作為一名大學生,學習知識是未來這幾年內最重要的事情,那麼大學生為什麼要讀書?該怎麼讀呢?如果你不知道為什麼要讀書,實際上就是迷失掉的,你在家裡每天看微博也在閱讀,你可以在裡面看任何的東西,但是那些跟大學生活的讀書是有區別的,在大學裡,讀書能夠讓你了解並研究當今世界和人類面臨的問題和困境,建立自己的人生價值觀。
  • 讀書,怎麼讀才好?
    讀書,除了在學校要讀書,出了校門更要讀書,怎麼讀呢?出了校門,書本就是老師,《論語》中有,「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叢書本中汲取營養,多讀書才能更好的適應,可是有人感嘆,為什麼讀了很多,過後就忘了,為什麼,讀了以後沒有覺得有什麼用處。
  • 讀萬卷書 行萬裡路 ——徐雁教授的新書話體
    作者繼續以「致力於養育`讀書人口'」為己任,以書話、書後形式介紹好書,並對當代人的讀書狀況、讀書方法以及書話作品的源流發展等作評述。在《雁齋書燈錄》裡,作者引導書話創作,進行了可貴的探索。首輯載《秋禾書話》、《雁齋書燈錄》、《書房文影》、《開卷餘懷》、《華夏書香叢書》、《讀書臺筆叢》、《六朝松隨筆文庫》的序跋和策劃記;第二輯載《中國讀書大辭典》、《名人讀書錄》、《到書海看潮》、《中華讀書之旅》的序跋;第三輯載《南京的書香》、《滄桑書城》、《徐雁論文選》、《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清代藏書樓發展史》、《續補藏書紀事詩傳》、《中國歷史藏書論著讀本》等其研究中國藏書史和文化史的著述和譯著的序跋
  • 《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讀書先要提升理解力
    今天讀的是《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這本書不僅談了如何讀懂書,還談了一些作者的人生經驗,當然今天我們只說「怎麼讀書」。一、理解力的池子著名學者金克木先生曾寫過一本書叫《書讀完了》,書真的能讀完嗎?要知道天下書籍千千萬,好書也不計其數,他又憑什麼說「書讀完了」呢?
  • 讀書的家庭與不讀書的家庭,兩者差別是特別大,那我們要讀什麼書
    人為什麼一定要多讀書?一定要讀什麼書?一輩子要讀多少本圖書?「老師,慣兒不慣學!」我媽媽當時是這樣子回答我家孩子的數學老師的,數學老師本想了解一下在我們家裡面,是不是我媽媽每天都在慣著我們家的孩子。多年以前,我媽媽每當她要勸我要好好讀書的時候,正常都會這麼講:「你讀書,是為你自己好,我們哪怕是夾棍子要飯,也要供你們讀書,你讀出書來,你自己享福,我們享不到你福!」我不反對我媽媽講的這一番話,但是,每回,我都覺得我媽媽講這句話的時候,那種語氣裡透出來的誠意,明顯地不足。
  • 學霸是如何讀書的?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讀書忌死讀,死讀鑽牛角
    導語:中學階段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知識快速汲取的階段,讀書作為知識的主要汲取途徑在這個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面對升學壓力和繁重的課業,中學生讀書究竟該怎樣讀?葉聖陶先生給出了這樣的建議:讀書忌死讀,死讀鑽牛角。
  • 世界讀書日過去了,你讀書了嗎?美術教師又要畫畫又要教畫畫,還讀...
    從內容上看,大多數都圍繞著:為什麼讀書?讀什麼書?怎樣讀書?三個基本問題展開的。 寫到此處,思路一岔,不禁想到:很多事情都是通過三個層面的問答引起深思的。比如教育的三個基本問題: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再大一點的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往那裡去?想來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樣的三個問題才是最根本,最基礎的。
  • 「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丨《讀書讀書》
    譬如讀文學總要先讀第一部總集《文選》,如不大略讀讀《文選》,就不知道唐以前文學從屈原《離騷》起是怎麼回事,也就看不出以後的發展。當然,我也知道,大多數人都希望能夠有一種方式能總攬全局,最好是用一種符合當下時代的讀書方法可以更快更有效更加便捷地讀任何書籍,但為了更好的理解透,有些書是必須要讀的。就像一點不知道「經」是什麼,沒有見過面,又怎麼能理解透魯迅那麼反對讀經呢?讀到這,我想很多人可能會有所疑惑,如果是這樣,那麼這些結論是如何得出來的呢?
  • 想要讀書,卻讀不下去怎麼辦?
    朋友跟我說,他也想讀書,也買了不少書。可是拿起書本卻讀不下,剛翻了幾頁就讀不下去了。我給他推薦了《高效能閱讀》這本書。1,從了解作者開始讀書可以先不從這本書開始,先去了解作者,去維基百科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跡,通過了解作者,可以產生一定得興趣,然後再讀這本書,就容易的多。可以聽聽作者的聲音,聽他的講座,他的讀書會,視頻音頻等等。2,讀作者一系列書籍讀一個作者全套一系列的書籍。一個作者不同時期的書籍,與他每個時期生活經歷,思想發展有很大的關係。
  • 毛澤東「三先三後」的讀書之法
    [關鍵詞 ]毛澤東;讀書;「先博而後約」;「先中而後西」;「先普通而後專門」 讀書要有法。1915年 6月 25日,毛澤東在一封信中寫道:「為學之道,先博而後約,先中而後西,先普通而後專門。」(《毛澤東年譜(1893—1949)》(修訂本)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3年版,第 18頁。)
  • 好讀書 讀好書 讀書好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以好讀書,讀好書,讀書好來教育學生,要求他們從小養成愛讀書的良好習慣,通過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奠定人生的基礎,走向成功的人生。好讀書,喜好讀書,做一個愛讀書的人,手不釋卷,愛不釋手;讀好書,讀適合自己的書,讀有益的書,開卷有益,獲益匪淺;讀書好,嘗到讀書的甜頭,讀書可以豐富知識,充實人生。在書這一良師益友的教導下,沿著書籍的階梯,攀登人生和事業的高峰。
  • 關於讀書的名言警句,建議收藏給孩子讀一讀
    孔子3、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4、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韓愈5、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8、讀書時,我願在每一個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條真理面前停留一樣。愛默生9、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陶淵明10、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讓孩子讀書?怎麼跟孩子讀一本書?
    常常說,讀萬卷書,行萬裡書。什麼時候開始讀?越早越好。早教建議,小朋友從1歲開始。我是個早教反對者。一、沒有比爸爸媽媽為孩子讀書更好的事了。爸爸們尤其要加油。如果真要培養閱讀和學習能力,從孩子開始聽得懂你的話開始,就為孩子讀書,每個睡覺前,養成一個良好的讀書和學習的能力。好的書籍是最貴重的珍寶。
  • 「讀」書~10位文學大師的讀書秘籍
    陳寅格:讀「老書」 ,讀「原典」。陳寅恪先生將書分為三類:最低限度的讀物、進一步學習的讀物、深入研究的讀物。三類書中他尤其強調第一類。陳寅恪認為第一類是必讀書,從中可以得到最低限度的知識。陳寅恪讀書,注重原典和最基礎的書,這可以說是他讀書的一個訣竅。為什麼要讀「老書」?
  • 農村俗話說:「讀書讀書讀老鼠」,「讀老鼠」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讀書讀書讀老鼠」是很有趣的一句話,主要是「老鼠」這種人們非常熟悉的動物,讓人聯想頗多。也因為如此,我國農村就有很多種說法,都是各人站在各人的角度來解釋,各地又有各地的說法,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此文就這句俗語在我國民間的不同說法例舉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