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間的衝突,上去出頭,結果更糟糕?

2020-08-29 愛呢寶貝

寶寶是爸爸媽媽的心頭肉,當寶寶漸漸地長大,學會走路、學會說話到踏入同齡人的小群體,每一步爸爸媽媽都視為極其珍貴的每一刻。但是如果寶寶和同齡人間起了衝突甚至發生了肢體接觸,寶寶很生氣、委屈,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想必很多父母會為自己的孩子出頭,保護自己的孩子。這樣的想法能夠理解,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寶寶。這類事情也有很多的案例,但往往因為父母護子心切,反而造成不好的影響。

例如2017年4月,一個女童在玩耍的時候從一個男孩子身上踩過。男孩的媽媽看到這一幕氣壞了,大喊地讓女孩的媽媽道歉。但男孩的媽媽在聽了他們的道歉後還是不滿意,情緒失控地甚至多次拉扯小女孩,最後這位竟然還跟旁邊勸架的人打起來...

兒子被踩母親失控

2020年1月,兩個小孩因為爭奪玩具而吵了起來,其中一個孩子的爸爸見此場景,飛快地衝進親子樂園裡,把起爭吵的四歲男孩子直接拎起來扔了出去,導致這位小男孩手臂,耳朵受傷。

受傷的男孩

每每看到這樣的事情,心裡很是不舒服,雖然作為家長,想要保護孩子的心情很強,但另一方的孩子也是孩子,別人的心頭肉呀。家長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這種失控的負面的情緒反而對自己的孩子造成了不好的影響。

為什麼不幹預孩子間的衝突?

1、 在寶寶的生命歷程中,人與人交際中,衝突是必然會經歷的體驗。如果父母總是去幹預衝突,過度保護孩子,會讓孩子無法自己正常去處理與另一個孩子的矛盾,無法通過自己的方式去釋放自己的情緒。這樣會讓孩子因為衝突產生的憤怒、委屈等情緒只能被積壓,無法出來,嚴重的還會成為孩子的心理創傷。

需要釋放的情緒

2、 如果家長幫孩子出了頭,在家長情緒失控的情況下,可能會導致不但沒有讓給孩子如何正確學會處理衝突,也會因為自己的暴力行為或言語讓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心理的不健康

什麼情況下才需要幹預?

1、 孩子們在起爭執時用了危險的道具,如小刀、棍棒等。

2、 孩子間以大欺小,發生欺凌。

3、 孩子主動要求父母介入孩子間的爭執。

危險的爭執

該如何正確處理?

l 對於第一種情況,對方孩子用了危險的道具或以大欺小等時,父母首先要立刻把他們分開,並用嚴肅的表情告訴對方說我是他的家長,你這樣的行為不對,請你立刻停下!接下來,安撫自己孩子的情緒,默默孩子的 頭,蹲下來輕輕地問孩子事情發生的結果和原因。在得知事情原由後,合理地引導自己的孩子去思考為什麼會這樣,並支持孩子要維護自己的權利,如果孩子很難受,不要勉強孩子,靜靜地陪著孩子,尊重他的選擇。最重要的一點是讓寶寶感受到爸爸媽媽站在自己的一邊,不需要去害怕委屈。

愛的陪伴

l 第二種情況發生時,家長首先要冷靜自己的情緒,不要心一急就去保護自己的孩子,需要冷靜地在一旁觀察事情的經過,看孩子之間以什麼方式處理衝突,如果事情發展惡劣,需要及時制止。如果孩子們已經通過適當的肢體接觸和溝通解決了問題,家長需要在之後安撫孩子,詢問原因以及孩子自己的想法,最重要的還是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

正確處理成就美好家庭

寶寶想跟爸爸媽媽說個悄悄話:「就是寶寶已經不是之前嗷嗷待哺的小寶寶了哦,也會自己處理問題和衝突了呢,希望爸爸媽媽能夠給寶寶自己處理問題並從中學習的機會。最喜歡爸爸媽媽了,謝謝爸爸媽媽對寶寶的保護!」

相關焦點

  • 面對孩子之間的社交衝突,家長的急於出頭並不是愛孩子
    急於幫孩子出頭的家長有很多或許,再遇到孩子之間的社交衝突時,我們大人的內心世界裡已經忍不住要爆發了。但是,如果我們任由自己的情緒發洩,孩子很可能在下一次下下次遇到這種衝突,會像那個小女孩一樣,本能地退縮。因為,她知道有大人替她出頭。另一種可能是,孩子在遇到類似的衝突時,會模仿大人過激的情緒,有一種自己是受害者的心理,久而久之,這種心理會變成一種習慣。
  • 孩子們需要的是出口 而不是出頭
    作為父母本應為孩子的第一位及終身老師,是孩子言行的最初影響者。在成長的路上,父母都是孩子的守護者,希望他們遠離傷害。但是往往在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父母過分在意自己孩子,孩子和朋友或者同學們有了點小矛盾或者小摩擦,就替他們出頭,甚至不惜使用暴力。這樣的新聞層出不窮。話題中那位因女兒和同學有小摩擦,故意殺害他人的爸爸更是「登峰造極」。
  • 看到兒子玩具被搶,父親動手出頭引圍觀,孩子打鬧父母該不該護崽
    也不知道誰家孩子在那裡搶了一個小女孩的玩具,小女孩的媽媽趕緊跑上去制止......如果孩子之間只是逗著玩,沒什麼利害衝突的時候那就由他們去,儘量少幹涉小朋友之間的事。可是一旦出現孩子被欺負的情況,作為家長在必要的時候也要適當參與調和一下比較好。像明明媽媽這種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自己的孩子儘量少和這樣的小朋友在一起玩,以免在某個不經意間再次遭到「小魔頭」的襲擊。
  • 如何應對兩個孩子間的衝突?
    二胎政策開放後,許多家庭都有了兩個小孩,隨之而來的則是兩個孩子之間通常會有衝突,作為家長,當孩子有衝突的時候你是怎麼做的呢?孩子們有衝突的時候會來找父母或者找長輩嗎?希望他們可以來判斷一下該怎麼做,或者判斷一下究竟誰對誰錯?
  • 如何面對和孩子間的衝突
    如何面對和孩子間的衝突? 但更氣人的是,當孩子出現頂嘴的情況時,大人說一句孩子頂十句,這樣的孩子真的會「氣死人」。結果淼淼爸爸卻改口說,這次沒時間,等下次再考第一名再去。,當孩子和家長頂嘴時,家長的一貫作風就是選擇直接忽略,或者直接上手打,從來都不會想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 孩子和同學起衝突,父母該出面解決嗎?
    面對孩子之間的衝突和矛盾,許多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我得保護我的孩子」,但事實上,孩子間的很多矛盾完全可以讓他們自己解決,最近熱播的親子綜藝《想想辦法吧爸爸大部分時候,孩子們之間的衝突並不像家長們想像得那麼嚴重,相反,和同伴間輕微的衝突是孩子開始進入社會化的正常表現,只要妥善處理,它就能成為孩子迅速成長、學會社交禮儀的黃金機會。
  • 幼兒教師如何解決幼兒間的小衝突?
    不同的孩子會選擇不同的方式解決衝突,因為孩子多以自我為中心,沒有樹立對自己行為負責的意識,也沒有掌握正確處理同伴衝突的方法,所以極易走入以下這些「誤區」。有研究者在調查中發現,「告狀」是幼兒解決衝突時使用的最高頻手段,一旦同伴間發生衝突,就依賴老師來幫忙。 「拼拳頭」成為小霸王 還有一類孩子,他們在面對衝突時,往往選擇具有攻擊性的手段來解決問題。
  • 學會「如何解決衝突」比「化解衝突」本身更重要
    在《如何做好孩子的情緒教養》中,作為臺灣清華大學幼教系副教授、兒童發展認知心理學家的周育如老師,多次提到了作為父母、老師,介入孩子紛爭的目的應該是:幫助「孩子學習如何解決衝突」,而不是幫「他們解決衝突」,不應該是父母、老師給出答案,而是要留給孩子自己去做。
  • 秦昊因女兒被欺負落淚:父母這樣做,比教孩子「打回去」更重要
    一直看著他們「戰爭」的女孩雖然有些害怕,卻早已在不知不覺間被他們的暴力行為「同化」。父母應對分歧和衝突的錯誤方式,不僅會影響自己的人際關係,也會給孩子形成不好的示範,給他們的成長帶來隱患。孩子和孩子在一起,難免會出現各種衝突和分歧,「被欺負」和「受委屈」的事情肯定少不了,畢竟他們的心智都還不健全。一旦孩子「被欺負」,家長就絕不手軟地幫忙出頭,其實是在誤導孩子的三觀,必定會給他們的人生帶來更多障礙和麻煩。
  • 【育兒知識】如何處理孩子與玩伴間的衝突與教育孩子的自我保護?
    上述問題的癥結在於父母該做的是「教孩子處理」而不是「幫孩子處理」要教會孩子處理衝突爸爸媽媽們平時就要下功夫 1.練習動口不動手 許多父母總等到孩子遇到衝突時才開始讓孩子不要哭,不能打人,要動口不動手,這時孩子根本聽不進去也做不到
  • 孩子間發生衝突 49.5%受訪家長表示會幹預
    孩子間發生衝突 49.5%受訪家長表示會幹預孩子被打了,36.8%受訪家長支持打回去,30.8%受訪家長反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無法避免會與同齡人發生衝突。當孩子之間發生衝突,家長們會怎麼做?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973名未成年人家長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孩子之間發生衝突,49.5%的受訪家長表示會幹預,8.0%的受訪家長不會,42.5%的人會視情況而定。北京家長馮蕭(化名)的兒子在讀幼兒園。馮蕭認為,孩子之間發生衝突在所難免,這是他們社交能力的鍛鍊,至於家長是否幹預要看情況。
  • 父親替女兒出頭打同學 將勸阻老師打成熊貓眼
    孩子小不懂事,在處理事情上,有時候難免會選擇用武力來解決。可是一個心智成熟的成年男子,在處理孩子間的糾紛時,居然也採用了孩子們的方式,衝進教室幫自家孩子「報仇」。甚至,在班主任老師聞訊趕來勸阻時,他又向老師揮起了老拳。
  • 注意力衝突排解與大腦額葉發育有關,孩子做事「三分鐘熱度」
    衝突的排解:這個就是家長們通常所說的注意力啦。能夠排除幹擾,專注於自己當前的任務中去。相較於前兩個方面,衝突的排解更具主動性,與大腦發育情況有關。這種行為在注意力中有個專業術語叫做「衝突的排解」。孩子的衝突排解能力一般都不太好,這是因為,衝突的排解與大腦中控制注意力和抑制衝動的腦區——額葉區的發展不成熟有關係。
  •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這樣「為孩子強出頭」的愛,真的是為孩子好嗎?02然而,這並不是個例, 甚至還有更嚴重的。2018年浙江,兩名女童在玩鬧時有了小矛盾,一名10歲女童不小心傷到了另一名女童,使得對方造成眼睛輕傷。受傷女童爸爸知道此事後,一怒之下,拿起水果刀刺向對方。等到救護車趕來,倒在血泊中的孩子,已經沒有了呼吸。
  • 孩子剛上學,在學校被欺負,家長要幫孩子出頭嗎?
    孩子的交際,家長的永恆焦慮開學後,老師們除了忙備課,忙開會,還要忙著當保姆:處理孩子們之間的小摩擦,有時候甚至需要當法官:當孩子間發生矛盾,有家長加入的時候,就變成了兩個家庭的對抗。孩子在學校,在群體生活中學習人機交往,作為家長,需要學習的是,在孩子遇到「交際衝突」時應該如何處理。
  • 孩子跟父母有衝突,頂撞父母怎麼辦?心理學家的建議,家長要看看
    這就使得很多孩子在這段時間,對於遊戲非常沉迷,甚至引發了一些家庭矛盾。這種情況,媽媽與孩子,究竟是哪一方的錯,才導致的這一結果?問題出在哪裡?心理學家這麼說在上述事件中,因為媽媽把孩子的網給斷了,導致孩子出現非常極端的表現。那麼在這個家庭衝突中,究竟是媽媽的錯還是孩子的錯呢?其實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
  • 調皮孫子幼兒園搶餅乾,霸道爺爺幫他出頭,結果孩子被孤立
    導讀:調皮孫子幼兒園搶餅乾,霸道爺爺幫他出頭,結果孩子被孤立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調皮孫子幼兒園搶餅乾,霸道爺爺幫他出頭,結果孩子被孤立!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之間發生矛盾衝突,家長該不該介入?你如何站隊
    小辰想說,雖然父母用心良苦,但孩子間的矛盾,還是需要孩子自己去解決,只有這樣,他才能夠真正學會如何與人相處。那麼家長們該怎麼做呢?如果孩子被推倒,父母就為孩子「強出頭」,孩子很容易理解為「我被欺負了,很委屈。」
  • 2020國考時政熱點:「讓別人家孩子跪下」是一堂糟糕的家教課
    可如今,一些家長往往容不得自己孩子吃一丁點兒的虧,在孩子在與別人家的孩子發生衝突而吃虧的時候,不是理性地解決問題,而是抱著「絕不吃虧」的態度對孩子一味地「護短」,有的家長甚至失去理智而對人家孩子進行打罵。殊不知,如此「護短」之舉,不但加劇孩子間的矛盾和衝突,也不利於孩子形成健康向上的社會心理。可以說,家長為了孩子的一點小衝突而「讓別人家孩子下跪」,是對孩子最糟糕的一種教育方式。
  • 為什麼說體罰孩子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我們有更好的辦法
    有些人會毫不猶豫地打孩子屁股,而最絕望的人會使用他們能找到的各種東西,例如皮帶。但是,即使他們認為自己讓孩子走上了正確的道路,並相信他們的行為最終是為了孩子,但研究表明,這不僅非常有害,而且是沒有作用的。將向您展示為什麼這是一個最糟糕的選擇,以及哪種方法可以更好地教育您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