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前一分鐘還好好地在一起玩,後一分鐘就打起來了,雙方父母緊張地趕過去,在一番安撫和質問後,孩子心不甘情不願地互相道歉。
然而事情表面上處理完了,孩子其實什麼都沒學到,類似的事情仍將不斷重演。
上述問題的癥結在於
父母該做的是「教孩子處理」
而不是「幫孩子處理」
要教會孩子處理衝突
爸爸媽媽們平時就要下功夫
1.練習動口不動手
許多父母總等到孩子遇到衝突時才開始讓孩子不要哭,不能打人,要動口不動手,這時孩子根本聽不進去也做不到。
所以,父母平常在孩子遇到一些小挫折時就要開始進行機會教育,每次都要求孩子「要說清楚我才知道怎麼幫你」,只要孩子用語言表達而不是哭泣或者動手,就要給予充分的鼓勵,並立刻協助解決。
孩子很快就會發現,動口輕鬆又有效,只要用語言表達,父母不只會表揚他,還會幫忙;但如果哭或動手打人,生氣半天也得不到想要的回應。
2.示範語言策略
機會教育的方法不是去跟孩子講道理,而是要示範語言策略。
步驟如下:
第一步是先描述情境,幫助孩子辨認感受。
例如「某某把你的積木推倒了,你很生氣」。
第二步是提出解決的要求。
例如「我們去叫他幫你重新搭好,來,我們一起去跟他說」。
完成示範後,帶著孩子去說一遍「你把我的積木推倒了,我很生氣,請你幫我搭好」。
如果剛開始孩子沒辦法完整表述,父母可以邊說邊讓孩子跟著說。
3.善用多媒體
要多多利用繪本或電影等媒介,每當看到衝突場景,就問問孩子「如果是你會怎麼做」,甚至和孩子玩角色扮演遊戲,父母不妨多給幾個可能的版本。
例如,孩子提出要求後對方不答應,那麼接下來要怎麼辦?
如果對方繼續耍賴,你怎麼辦?
孩子如果想出了辦法,要多多表揚,如果想不出來,就給孩子明確的建議,然後再演一次,儘量在遊戲中強化孩子處理衝突時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經過平時的練習,等孩子與玩伴發生衝突時,父母就不用急著介入。
如果孩子已經能採用上述策略,事後一定要表揚、鼓勵;如果孩子還不熟練,可以當場提示他「動口不動手,想辦法」,讓孩子試著自己解決。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要學習控制怒氣,學會描述情境和表達感受,而且要會自己思考:我希望的解決方法是怎樣的?
父母不要害怕孩子之間發生衝突
反而要將其當作孩子成長的絕佳機會
孩子學會自己尋找解決辦法後
在未來的成長過程中將會受用無窮
孩子上學或與其他孩子互動中,有時會遇到被別的小朋友欺負的情況,常見的包括搶東西、辱罵甚至動手推打等。
比較單純或缺乏經驗的孩子遇到這種情況,常常不知如何應對或只會哭泣或告狀,但如果應對方法不恰當,孩子很容易成為被欺負的對象。
- 1 -
父母要先冷靜
問清楚前因後果
碰到這種狀況,父母不要一下子就跑到學校去興師問罪,應該先問問孩子當時的經過,並了解孩子是如何應對的,之前是否發生過類似的事。
到了學校之後,要先詢問老師當時的狀況及處理情況,可以的話,最好把欺負人的小朋友找來,問問事情經過。
之所以要這麼做,並不是因為不信任孩子,而是要了解如何幫助孩子學習重要的人際交往技能。
孩子之所以被欺負,當然可能完全是對方的錯,但有可能是因為自己的孩子有需要調整的言行態度。
研究指出,除了外表因素以外,過度退縮軟弱、不會審時度勢或愛搞小動作的孩子,也常成為被欺負的對象。
- 2 -
先請老師了解並進行處理
清楚整個狀況後,如果只是偶發事件或誤會造成的,請有經驗的老師處理即可。
但如果已不是第一次發生,則除了請老師介入教導外,父母也要讓欺負人的小朋友知道,他不能欺負自己心愛的孩子。
然後,最重要的是,父母要仔細審視一下,自己的孩子在外表或言行態度上是不是有需要重新教導的地方,確認導致孩子受欺負的原因不在孩子身上,做好自我保護的第一步。
- 3 -
教導孩子自我保護的技巧與方法
父母不可能一直陪在孩子身邊,也要教孩子一些自我保護的應對技巧。
父母可以在家裡和孩子練習,如果被人辱罵或欺負,不要只是哭,也不要動手打回去,而是要立刻大聲地說「請你不要這樣說,你這樣說我很難過」或「你不可以打人,你再這樣我馬上告訴老師」。
讓孩子多練習幾次,直到態度和語氣都合適為止。
受到欺負時能夠立刻這樣應對的孩子,通常可以起到威嚇對方的效果,並讓對方不再以他為欺負對象。
除了同學間的欺凌以外,父母更要告訴孩子,身上穿遊泳衣的部分除了爸爸媽媽幫自己洗澡以外,任何人都不能碰,就算是認識的大人也不行。
如果有人要碰自己的這些部位,他就是壞人,一定要告訴老師和父母,老師和父母一定會幫助你、保護你。
此外
如果孩子正在遭受欺負
一定會有一些反常的舉止
父母平時要多留意孩子的狀況
才能把遺憾降到最低
(部分內容摘自《華人育兒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