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知識】如何處理孩子與玩伴間的衝突與教育孩子的自我保護?

2021-03-02 廈門思明早教

孩子們前一分鐘還好好地在一起玩,後一分鐘就打起來了,雙方父母緊張地趕過去,在一番安撫和質問後,孩子心不甘情不願地互相道歉。

然而事情表面上處理完了,孩子其實什麼都沒學到,類似的事情仍將不斷重演。

上述問題的癥結在於

父母該做的是「教孩子處理」

而不是「幫孩子處理」

要教會孩子處理衝突

爸爸媽媽們平時就要下功夫

 1.練習動口不動手 

許多父母總等到孩子遇到衝突時才開始讓孩子不要哭,不能打人,要動口不動手,這時孩子根本聽不進去也做不到。

所以,父母平常在孩子遇到一些小挫折時就要開始進行機會教育,每次都要求孩子「要說清楚我才知道怎麼幫你」,只要孩子用語言表達而不是哭泣或者動手,就要給予充分的鼓勵,並立刻協助解決

孩子很快就會發現,動口輕鬆又有效,只要用語言表達,父母不只會表揚他,還會幫忙;但如果哭或動手打人,生氣半天也得不到想要的回應。

 2.示範語言策略 

機會教育的方法不是去跟孩子講道理,而是要示範語言策略。

步驟如下:

第一步是先描述情境,幫助孩子辨認感受。

例如「某某把你的積木推倒了,你很生氣」。

第二步是提出解決的要求。

例如「我們去叫他幫你重新搭好,來,我們一起去跟他說」。

完成示範後,帶著孩子去說一遍「你把我的積木推倒了,我很生氣,請你幫我搭好」。

如果剛開始孩子沒辦法完整表述,父母可以邊說邊讓孩子跟著說。

 3.善用多媒體 

要多多利用繪本或電影等媒介,每當看到衝突場景,就問問孩子「如果是你會怎麼做」,甚至和孩子玩角色扮演遊戲,父母不妨多給幾個可能的版本。

例如,孩子提出要求後對方不答應,那麼接下來要怎麼辦?

如果對方繼續耍賴,你怎麼辦?

孩子如果想出了辦法,要多多表揚,如果想不出來,就給孩子明確的建議,然後再演一次,儘量在遊戲中強化孩子處理衝突時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經過平時的練習,等孩子與玩伴發生衝突時,父母就不用急著介入。

如果孩子已經能採用上述策略,事後一定要表揚、鼓勵;如果孩子還不熟練,可以當場提示他「動口不動手,想辦法」,讓孩子試著自己解決。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要學習控制怒氣,學會描述情境和表達感受,而且要會自己思考:我希望的解決方法是怎樣的?

父母不要害怕孩子之間發生衝突

反而要將其當作孩子成長的絕佳機會

孩子學會自己尋找解決辦法後

在未來的成長過程中將會受用無窮

孩子上學或與其他孩子互動中,有時會遇到被別的小朋友欺負的情況,常見的包括搶東西、辱罵甚至動手推打等。

比較單純或缺乏經驗的孩子遇到這種情況,常常不知如何應對或只會哭泣或告狀,但如果應對方法不恰當,孩子很容易成為被欺負的對象。

 - 1 - 

 父母要先冷靜 

 問清楚前因後果 

碰到這種狀況,父母不要一下子就跑到學校去興師問罪,應該先問問孩子當時的經過,並了解孩子是如何應對的,之前是否發生過類似的事

到了學校之後,要先詢問老師當時的狀況及處理情況,可以的話,最好把欺負人的小朋友找來,問問事情經過。

之所以要這麼做,並不是因為不信任孩子,而是要了解如何幫助孩子學習重要的人際交往技能。

孩子之所以被欺負,當然可能完全是對方的錯,但有可能是因為自己的孩子有需要調整的言行態度。

研究指出,除了外表因素以外,過度退縮軟弱、不會審時度勢或愛搞小動作的孩子,也常成為被欺負的對象。

 - 2 - 

 先請老師了解並進行處理 

清楚整個狀況後,如果只是偶發事件或誤會造成的,請有經驗的老師處理即可。

但如果已不是第一次發生,則除了請老師介入教導外,父母也要讓欺負人的小朋友知道,他不能欺負自己心愛的孩子。

然後,最重要的是,父母要仔細審視一下,自己的孩子在外表或言行態度上是不是有需要重新教導的地方,確認導致孩子受欺負的原因不在孩子身上,做好自我保護的第一步

 - 3 - 

 教導孩子自我保護的技巧與方法 

父母不可能一直陪在孩子身邊,也要教孩子一些自我保護的應對技巧。

父母可以在家裡和孩子練習,如果被人辱罵或欺負,不要只是哭,也不要動手打回去,而是要立刻大聲地說「請你不要這樣說,你這樣說我很難過」或「你不可以打人,你再這樣我馬上告訴老師」。

讓孩子多練習幾次,直到態度和語氣都合適為止。

受到欺負時能夠立刻這樣應對的孩子,通常可以起到威嚇對方的效果,並讓對方不再以他為欺負對象。

除了同學間的欺凌以外,父母更要告訴孩子,身上穿遊泳衣的部分除了爸爸媽媽幫自己洗澡以外,任何人都不能碰,就算是認識的大人也不行。

如果有人要碰自己的這些部位,他就是壞人,一定要告訴老師和父母,老師和父母一定會幫助你、保護你。

此外

如果孩子正在遭受欺負

一定會有一些反常的舉止

父母平時要多留意孩子的狀況

才能把遺憾降到最低

(部分內容摘自《華人育兒百科》)

相關焦點

  • 教育責任,孩子玩伴,尋找不同時間最佳的相處方式
    同時,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努力成為受教育者的朋友,玩伴,因為只有受教育者喜歡這名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才有引領受教育者成長的機會。如何成為受教育者的玩伴呢?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靜下心來從觀察孩子的生活開始,到漸漸地了解孩子的生活,最後融入孩子的生活及其生活方式,這樣教育工作著才有機會成為孩子的朋友,玩伴,拿到了引領孩子成長的入場券。
  • 如何教育孩子進行自我保護
    我們都想不通,為什麼社會上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在殘害著父母手中當做寶貝一樣呵護的孩子,對那些冷血的施暴者,我們往往只能予以最憤怒的譴責。  可是作為父母,我們能夠從這件事件中反思的是:我們不能時刻把自己的孩子放在自己的身邊,不能保護孩子一輩子,但是我們可以教育孩子,讓孩子學會自保。  那麼父母在孩子的成長的這條路上,要如何教育孩子進行自我保護呢?
  • 幼兒安全教育:從孩子自我保護開始
    幼兒自我防護認知就幼兒基本安全知識的掌握程度,面對危險時,自我保護時候採取的方法和策略的選擇,遇險時心裡自我安慰和激勵的過程和方法;幼兒安全教育是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幼兒對意外和災難的正確認識,懂得預防一些意外和災難,提高意外和災難發生時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的教育;
  • 學了一堆育兒知識,還是帶不好孩子?自我問題還是關係問題?
    做家庭教育諮詢師的時間長了,最常聽家長們說的話就是「老師,你說的都有道理,我自己也學了很多育兒知識,但是一到孩子身上,這些知識基本沒用,孩子根本不按套路來。」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類似的困惑,講座沒少聽,育兒書籍沒少買,理論學的頭頭是道,可是怎麼一到實際應用的時候,就歇菜了呢?
  • 如何讓孩子在運動中學會自我保護?
    最初它是一件好事,但由於兒童年齡過小,缺乏生活經驗,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調節能力,往往開心了就去做,不會考慮場合、時間以及周圍的安全因素,所以容易發生事故,確實令人擔憂。月兒灣02丨教孩子在運動中學會保護自己
  • 從育兒視角解析《艾莫有了個小弟弟》:探究二胎家庭孩子關係處理
    在歡呼著老二到來的同時,老大卻開始不適應了,家長們不得不面臨一個教育難題,該如何安撫好老大的情緒,處理好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在這裡,我想先推薦大家看一本書《艾莫有了個小弟弟》,這本書以大孩子艾莫的角度出發,講述了他從世界都是自己的,到弟弟出生後圈出領域防禦弟弟,再到向弟弟敞開心扉的一系列成長曆程。
  • 如何保護兒童人身安全,社會&家庭,如何提高孩子自我保護意識
    導語:兒童虐待案件屢見不鮮,虐童並不僅僅是指打孩子,也就是身體虐待,還包括性虐待、疏於照顧、精神虐待等等。在社會上和家庭中,如何保護兒童人身安全,如何提高兒童自我保護意識,是一個值得深刻思考的問題。今天在小區的育兒群裡,討論的都是關於保護兒童人身安全的話題,討論的是網傳的三起虐童事件。
  • 如何保護兒童人身安全,社會&家庭,如何提高孩子自我保護意識
    導語:兒童虐待案件屢見不鮮,虐童並不僅僅是指打孩子,也就是身體虐待,還包括性虐待、疏於照顧、精神虐待等等。在社會上和家庭中,如何保護兒童人身安全,如何提高兒童自我保護意識,是一個值得深刻思考的問題。今天在小區的育兒群裡,討論的都是關於保護兒童人身安全的話題,討論的是網傳的三起虐童事件。
  • 如何應對孩子間的衝突
    小孩子間的推搡、打鬧和爭搶很多時候其實並沒有超出正常範圍,但不少家長卻忍受不了自己的孩子受一點點委屈,常把正常的小摩擦上升到非常嚴重的地步。家長們先要理性分辨正常衝突與欺負,如果是前者,最好不要過多幹預,讓孩子們自己去解決。如果是後者,則要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
  • 安全教育——提升孩子自我保護意識,讓孩子在各階段快樂成長
    我們都知道,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應該讓孩子了解這個世界總是有不善的一面。如果這些危險指向孩子,缺乏自我保護意識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受到傷害。日常生活中,大多數家長在幼小銜接中對孩子的身體發育和智力發展比較關注,為孩子積累跨階段性的知識,而忽略了孩子的安全教育,而進入小學後,孩子們自由時間,活動空間都與幼兒園不同,教會孩子自我保護,是我們保護孩子免受傷害的好辦法。
  • 孩子在幼兒園有磕碰?家長如何處理影響孩子的一生!
    每個幼兒園都會極力呵護孩子的安全,如保證地面乾淨無水,處理好桌椅的邊邊角角等,以防孩子受傷。 但孩子天性活潑、動作協調性較差,難免還是會有一些磕磕碰碰。 實際上對於孩子而言,每一次磕碰,都是他們成長的機會。 處理得當,可以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學會如何正確處理事情。
  • 孩子在幼兒園有磕碰?家長如何處理影響孩子的一生
    每個幼兒園都會極力呵護孩子的安全,如保證地面乾淨無水,處理好桌椅的邊邊角角等,以防孩子受傷。但孩子天性活潑、動作協調性較差,難免還是會有一些磕磕碰碰。實際上對於孩子而言,每一次磕碰,都是他們成長的機會。
  • 孩子間的衝突,上去出頭,結果更糟糕?
    家長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這種失控的負面的情緒反而對自己的孩子造成了不好的影響。為什麼不幹預孩子間的衝突?1、 在寶寶的生命歷程中,人與人交際中,衝突是必然會經歷的體驗。如果父母總是去幹預衝突,過度保護孩子,會讓孩子無法自己正常去處理與另一個孩子的矛盾,無法通過自己的方式去釋放自己的情緒。這樣會讓孩子因為衝突產生的憤怒、委屈等情緒只能被積壓,無法出來,嚴重的還會成為孩子的心理創傷。
  • 孩子被打要打回去嗎?專家:孩子需要衝突,能幫孩子培養社交能力
    孩子自我意識在發展,有了物權意識,用攻擊保護自己的利益。孩子認為攻擊有力量,但不知道這種行為對別人有傷害。當孩子與別人發生衝突時,他才意識到是個問題,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造成了影響。孩子之間的矛盾衝突只是一種遊戲,如果孩子被打不嚴重,家長不用過分擔心。
  • 如何應對兩個孩子間的衝突?
    二胎政策開放後,許多家庭都有了兩個小孩,隨之而來的則是兩個孩子之間通常會有衝突,作為家長,當孩子有衝突的時候你是怎麼做的呢?如果是,我建議你停止做判官的角色,做一個教練,教會孩子處理衝突的能力。你以為孩子來找我們處理衝突,只是他們不懂該如何處理嗎?蔟未見得,也許孩子們有自己的相處之道,她們只是想用這件事來判斷,父母究竟更關心和在乎誰,以此來滿足自己獲得愛和歸屬感的心理需求,也許孩子不說,她也不知道這樣是在爭寵,但往往用這樣的方式來試探父母。
  • 如何處理隔代教養的衝突
    父母作為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一定要創造環境,讓孩子的潛能變成事實,讓孩子發展潛能的行為,得到保護與支持。我們家有個床,高80釐米。女兒姍姍在一兩歲的時候,有一天,她很想自己爬上床,可是每次爺爺奶奶發現孩子有爬上床的心思,就立即,趕緊,直接把孩子抱上床了!每當這時候,姍姍就立即翻身,做出要下床的動作。「哦,原來你想下床啊!」老人又立即把孩子抱下床來。
  • 如何正確處理孩子欺負人或者被欺負
    對待「小霸王」,是懲罰教育,「你打別人,我就打你」?還是暗自得意,「欺負人總比被欺負好」?抑或不讓孩子出去玩,「少給我惹是生非」?這些不同的選擇對孩子性格的養成有著重要的影響,下面就讓我們來分別看看家長們該如何對待「小受氣包」和「小霸王」?
  • 2歲孩子搶玩具,媽媽生氣去幫忙結果被罰,如何正確處理矛盾?
    很多孩子在一起玩耍時,翻臉比翻書還快,明明前一秒還親密無間,後一秒就撕打起來了。當孩子間發生爭執和衝突時,有些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與人吵架,受了欺負,心裡比自己受了委屈還難受,總忍不住要插手,為孩子出氣。哪怕是自己的孩子先動手,也要責備別人的孩子,不讓自己的孩子吃一點虧。
  • 組圖體驗熊孩子被卡現場:最好的安全教育,是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
    ,是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說到安全教育,很多家長多會說:「有啊!其實,與其一直跟在孩子身後,想方設法的保護孩子、時不時的提醒孩子,不如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一勞永逸。在每個小故事中,還會有相應的安全急救小知識,孩子和家長都可以看一看,了解的多一些,遇到意外情況時也不至於慌了手腳。
  • 家長該如何教孩子學會自我保護
    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孩子自我保護能力差,安全防範意識薄弱,缺乏對危險情境的正確理解和一定的安全知識,所以家長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制止,孩子就有可能受到傷害,甚至有生命之憂。但是再愛孩子的媽媽,也不可能24小時盯著孩子、保護孩子,只有家長積極培養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和安全防範意識,才能真正做到防患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