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中有這樣一句話,聽過的人,覺得非常震撼;而經歷過的人,更是覺得不可思議。這句話就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什麼意思呢?這句話是說,在佛教中,只要你有想求得的東西,都會有所回應。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人們常常去寺院燒香拜佛,來祈求家人平安幸福,自己事業高升,財富增長,婚姻幸福。但是並不是所有人求願都會靈的,因為求願想要成功是有前提的。
第一個前提就是「心誠則靈」,就是指我們求願,必須要有著至誠心,是內心真真正正渴求的東西。第二個前提則是「符合因果」,佛教非常重視因果,告訴我們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果自己未曾種下過善因,那你就是再誠懇的求,也求不來善果。
也正是因為這兩個原因,所有我們在去寺院拜佛求願時,有兩個事情是不能求 的,要謹慎。
一、 施恩不求回報
我們都知道,不僅是佛教會教導人們要行善向善,在其他傳統文化中也多有提到行善助人的內容。在《易經》中說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行善的家庭,一定會有多餘的好運和福報庇佑家人子孫;而作惡的家庭,也一定會常常遇到難以預料的麻煩和災禍。這就是因為其行善與作惡的原因導致的,正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所有為了我們自己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和幸福的生活,我們一定要多行善,同時也要止惡。但是在我們行善時,也一定要注意一件事情,那就是施恩不求回報。為什麼?我們的祖先說,行善積德有陽善與陰德之分,陽善就是被他人熟知的事情,陰德就是自己行善了,卻沒有人知道。
陽善享世名,陰德天報之。如若真的想要獲取更大的福德利益,就一定要不求回報,悄悄的行善,不炫耀自己,不貪圖功名,不渴求他人回報,做到真正的無私助人,那麼福報自然就會來臨。古人不是說過嘛,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反過來,如果幫助了他人後,總想著這個件事情,想讓他人回報回來,那麼行善的功德利益就大打折扣了。帶著這種有目的、有所用求得行善,就會逐漸偏離行善的本質,而成為一種交易。當行善成為換取自身自身利益的工具時,這就不再是行善了。
二、不求他人受難
有些人在生活中遇到了為難自己的人,因為自己的能力有限,無法通過正當的途徑來尋求解決方法時,就會對為難自己的人,產生怨恨心理。當怨恨心一生出來時,報復心就會隨之而來。
此時報復心就會使得一些沒有智慧的人,來到佛菩薩面前「告狀」,祈求佛菩薩幫自己出這口惡氣,幫忙教訓一些與自己不和的人。但這樣的想法是非常危險且沒有智慧的,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沒有智慧,不懂得因果的道理。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一切都是因緣成熟後的因果現前。
佛教最為講究因果,而這因果是建立在三世上的。為什麼有些人,你看第一眼時,就會覺得特別的親近覺得與他有緣;而有些人,你們並沒有什麼摩擦,但就是會升起厭噁心裡。這就是因為你們之間的緣分不同,在過去種下的因 緣也不同。
曾經結下善緣的人,當再次相遇時,自然就會因為曾經種下的善種子,而使得他在你的生活中成為一個幫助你的貴人或是有緣人。而當你在過去傷害過某個人結下惡緣後,當再次 遇到這個傷害過的人後,他就會把這份傷害報還回來。
當你明白來這個道理後就會知道,凡是今生的磨難與他人的敵意,都是因為自己過去曾傷害過他人,種下來惡的種子。我們應當做還債想,而不是報復回去,冤冤相報何時了,唯有當自己明白來因果的道理,病放下仇怨,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而祈求佛菩薩幫我們報復回去這樣的要求,佛菩薩也不會幫我們實現,試問你奉若神明的佛,卻成為了傷害他人的魔,那還是真正的佛嗎?
當我們明白了因果的道理後,再去求佛就會更加的有效且靈驗了,因為萬物皆空,因果不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當我們在明白因果,並不斷行善時,自己所渴望的善願就會逐漸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