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軍原是中國古代的軍政長官,指的是監督將軍與部隊的官員,朝代不同,地位不同。而在民國期間,也出現了督軍這一官職,那它的權力究竟有多大,又擁有多少軍隊呢?你可能永遠不會信。
辛亥革命時期,各省行政軍事長官被稱為都督,主要管理的是軍事。而袁世凱當上總統之後,為了更好地管理整個國家,他將行政與軍事進行了分離處理,掌管行政的被稱為省長,而掌管軍事的依舊是都督。直到1916年,袁世凱去世之後,督軍一詞才正式浮出水面。後來,督軍的稱號幾經變動,但意思不變,權力越來越大,導致了省長淪為虛職。
隨著北洋政府的衰落,政治體系的穩定性被打破,軍閥混戰成為了那個時代的潮流。為了把控權力,各位督軍牢牢把控住手中的力量,並在所處地盤慢慢壯大自己的力量,因而後期的努力不同,一個省的督軍手中的軍隊力量也截然不同。
1917年,奉天巡防營馮德麟參與復闢,張作霖趁機將他手中權力奪取過來,奉天省的軍政從此牢牢把控在他手上,力量有所壯大後,他將黑龍江省也把握在手中。短短的時間,他將力量擴大了幾倍,但是這時候他手中的兵力還不到3萬,並未達到張作霖的預期,也沒到一騎絕塵的地步。
張作霖苦思冥想,終於決定在金錢上下功夫,他通過加大貿易量賺得盆滿缽滿,因而迅速地改變了當地的情況,從而擴大了自己的軍隊力量。在武力與金錢的雙重作用下,他何恩快成為了「東北王」。
1924年,張作霖逐漸「鎮威軍」,打得吳佩孚到處逃竄,第二年又進入上海,達到了鼎盛時期,這時候他手中的軍隊已經有20萬人。由於與日本人關係複雜,張作霖最終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成重傷,送往醫院後不治身亡。
1916年,閻錫山成為了山西督軍,為了把控權力,他排除異己,將省長作弄得離職,從此將陝西的軍政大權一手抓。由於先前事業的失敗,他在陝西時決定不隨意出兵,保護地方的治安,因而連續幾次拒絕參與軍閥混戰,導致了山西難得的安穩,也使得鄰省的災民大量湧進山西,由此壯大了勢力。
當山西的經濟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績後,閻錫山蠢蠢欲動,他修建了大量兵工廠,用來製造槍枝彈藥和大炮,而他的軍隊規模則達到了17個師。在抗日戰爭爆發前,閻錫山的軍隊已經達到了20萬人,除去手下小軍閥的力量,也要10多萬人馬直接聽他差遣。
除此之外,民國還有其他督軍,比如說鼎鼎大名的馮玉祥、張勳、蔡鍔,有些相比而言,則沒那麼聲名遠播,他們手中也有大量的軍隊,只不過難以達到在某塊地方佔據為王的地步。
當然,這些人組成了民國重要的一部分,雖然他們的舉動或正或邪,對老百姓有利有弊,但是在歷史角度來看,他們依舊風雲變幻的民國璀璨的一環。
民國時期是一個亂世,但是亂世出英雄。除了今天講的張作霖、閻錫山等人,民國短短幾十年還出了不少攪動風雲的才子佳人。像譚嗣同、梁啓超、袁世凱、魯迅等人,你又知道多少他們的秘辛,這一切盡在《民國往事》中!多讀點書總是好的,更何況這本書現在這本書正在打折,市場原價78現在只需要38.8塊錢,真的非常便宜,絕對良心推薦。點擊下面連結可以直接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