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23日,隨著毛偉人一聲令下,福建前線的解放軍炮兵萬炮轟鳴,炮彈如暴雨般的落到了金門國民黨軍的陣地上,放眼望去,對岸的金門陷入一片火海和硝煙當中。
這一天,解放軍對金門進行了大約2個小時的炮擊,共發射炮彈三萬餘萬發,擊斃了包括金門防衛副司令趙家驤、 吉星文、章傑在內的600餘名守軍。
此次事件震驚了全世界,美國總統艾森豪認為這是解放軍要進攻臺灣的前兆,下令第六艦隊的一半軍艦星夜兼程,緊急到臺灣海峽和第七艦隊合兵一處。
但在臺灣的蔣介石,得知解放軍炮擊金門,造成大量官兵傷亡的消息後,卻並不緊張,而是暗自慶幸,終於找到了對付美國人的辦法,他決定和大陸默契聯手,共同導演一出「大戲」,這是怎麼回事呢?
二戰結束後,美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為遏制東方中國的發展,在1954年與臺灣的蔣介石籤訂了《美臺共同防禦條約》,宣稱「 中華民國」 和美國有「 抵禦外來武裝攻擊的共同決心」 ;但在這份條約中,美國耍了一個小手段,將是否保護蔣軍所佔的沿海島嶼的問題,做了模糊處理,沒有給出明確的規定;因為,美國的目的就是要把臺灣割裂出去,成為其遏制中國的前沿陣地,逼迫蔣介石在金門、媽祖撤軍,與新中國「劃峽而治」,以避免美國捲入與新中國的軍事衝突,重蹈韓戰的覆轍。
雖然蔣介石始終想著反攻大陸,奪回失去的江山;但也看出了《美臺共同防禦條約》中的貓膩,如果從金門、媽祖撤軍,等於要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自己也會成為歷史上的千古罪人。
一時間,蔣介石頂著巨大的壓力;一來不想成為千古罪人,二來沒有美國的保護也不行;為逼迫蔣介石從金門、媽祖撤軍,美國國務卿杜勒斯甚至親自飛往臺灣,以削減軍援等威脅蔣介石。
就在蔣介石束手無策的時候,1958年7月15日,美國出兵入侵黎巴嫩,同時還宣布遠東海軍進入戒備狀態;美國人的行為讓蔣介石認為反攻大陸的時機已到,開始不斷往金門、媽祖增兵。
在這種國際環境下,毛偉人做出了炮擊金門的決定;一來懲罰打擊金、馬的國民黨守軍,二來用實際行動支援阿拉伯人民的革命。
1958年7月,毛偉人在北戴河召開了軍事會議,決定在7月25日炮擊金門,並由長期在福建工作的開國上將葉飛,具體指揮炮擊金門的作戰行動。
命令下達後,解放軍空軍首先奪取了福建前線上空的制空權;一時間,福建上空戰機密布,臺灣的國民黨當局也急忙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為鼓舞士氣,蔣介石親自到金門視察,望著不遠處的大陸,他感慨的說道:金門呀金門,這是唯一讓我看到大陸山河的地方了。
8月23日,解放軍按照既定計劃,向金門發起炮擊;蔣介石在得到消息後,卻連聲叫好,因為他找到對付美國逼迫他從金門、媽祖撤軍的辦法了。
第二天,解放軍繼續炮擊金門,隨著金門被封鎖,給養無法上岸補充,美國答應為補給艦護航,但我軍在得到消息後,對剛抵達料羅灣港口的美蔣軍艦猛烈炮擊;但蔣介石沒有想到的是,我軍一開炮,美軍便率先逃走,致使三艘蔣軍軍艦被擊沉。
與此同時,美國又慫恿蔣介石從金門、媽祖撤軍,但遭到蔣介石的嚴詞拒絕,他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中共炮擊金門是進攻臺灣的前奏,而金門、媽祖是臺灣最重要的屏障,一旦放棄,就等於敞開門戶,因此必須固守金馬。
其實我軍這次炮擊金門只是試探性的行動,並沒有奪取金門的計劃;毛偉人在獲悉蔣介石的態度之後,審時度勢,認為暫時應該將金門、媽祖繼續留在蔣介石的手中,實現「聯蔣抵美」的目的;並作出了「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的決策。
10月6日,國防部長彭德懷發表了毛偉人起草的《告臺灣同胞書》,聲明暫停炮擊七天;蔣軍可以在沒有美國軍艦的護衛的情況下,對金門、媽祖進行補給。
10月25日,毛偉人又起草《再告臺灣同胞書》;明確表示,逢雙日不打機場以及碼頭,蔣軍可利用這個時間進行補給。
這篇公告發表之後,炮擊金門逐漸成為「單打雙不打」、逢年過節停打三天,而且只打海灘的象徵性炮擊;而蔣軍也按照大陸的方式行事,到了後來,解放軍不再打實彈,只打宣傳彈。
金門炮戰演變成大陸和臺灣之間的一種默契;直到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美國從臺灣撤軍,大陸也宣布停止對金門的一切炮擊,一場持續21年的炮戰自此結束。
這期間,大陸和臺灣默契配合,導演了一場上演21年的大戲,騙過了全世界,使大陸和臺灣緊緊聯繫在一起,打破了美國的陰謀。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麻煩點【在看】
讓更多人因你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