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標性約塵
阿難!見性沒有能知與所知,因為色和空而有。就像你現在,在祗陀林,早晨日出就有光明,傍晚日落就昏暗;假設在半夜的時候,有月光的晚上,就有光亮,沒有月光的晚上便是黑暗。這樣的話,光明和黑暗等相,因為見性才得以分析。
「見大」下面一樣分為五科,第一科是「標性約塵」,第二科是「就塵詳辨」,第三科是「合會警悟」,第四科是「結顯體用」,第五科是「雙拂二計」。
二、就塵詳辨
這裡世尊先徵問,然後才破除其謬見。所徵問的是:根和塵到底是同還是異?一共有四句,就是「為同一體?為非一體?或同非同?或異非異」。
世尊問阿難尊者:見大與明暗、太虛空等相,是同一體?或是不同一體?是同或不同?是有差別或者沒有差別?明暗之相的色法,和太虛空,都是塵,是無情的世界;而見是有情,因此,世尊先問了「為同一體?為非一體?或同非同?或異非異」之後,下面再依據所問的這四句,一一來破除謬見。
阿難!如果說這個見的體性與明、暗、虛空原是一體的,但是光明和黑暗是相對的,不能同時並存,有黑暗就沒有光明,有光明就沒有黑暗。如果說見的體性與黑暗為一體,光明的時候就該沒有了你能見的覺性。假如一定是與光明合為一體,那麼黑暗時就該沒有了能見的覺性。既然沒有了見的體性,又怎能看見光明和黑暗呢?如果說光明與黑暗有差別,光明來了黑暗就離去,黑暗生起了光明就滅掉了,而你的見性是沒有生滅的,一體之說怎麼成立呢?
如果說能見的見性與明暗不是一體的,那麼你離開明暗和虛空,單獨分析見的本元,又是個什麼形相呢?離開明暗及虛空,這個見性就成了烏龜身上的毛,兔子頭上的角。明暗虛空這三樣東西各不相同,那麼見是從什麼地方生起來的呢?
光明與黑暗是相互背離、互相對立的,怎麼能說見的體性與它們是相同的呢?但離開明暗與虛空,又沒有獨立的見,又怎麼能說它們是有差異的呢?
我們再在這個能見的覺性與空的界限上分分看,哪裡的邊界是屬於能見的覺性,哪裡的邊界是屬於空,你能分得開嗎?能見的覺性與空本來就沒有邊界,是分不開的,怎麼能說是非同的呢?你既可以見到光明,也可以見到黑暗,但見的體性從來就不會遷變,明暗是有生滅的,見的體性卻是常住之體,不生不滅,他們又怎麼會沒有差異呢?
你再你仔細看看,微細地推敲,仔細地審察分析,光明是從太陽而來,黑暗因為月黑無光而有,通達屬於虛空的現象,阻塞歸於大地,各有所從,而你能認識到這些現象的精純見性,又是因為什麼而產生的呢?見性是能夠知覺、能夠明了一切事物的,而虛空、阻塞、明暗等都是冥頑無知的,當然不可能是它們和合在一起產生,所以說是非和非合,但不應該說這精純見性,是無所從來而自己生出的吧!
三、合會警悟
由此可見這個觀見的體性,本性是圓融無礙,周遍法界,本來就是不動不搖的。所以你應當知道,本不動搖的見性,無邊不動的虛空,和那動搖的地水火風,一齊被稱為六大,都是真實不虛,圓滿無缺,互相融攝,沒有妨礙的,因為他們都是真心自體的如來藏性,本來就不生不滅。
阿難!你的心沉溺在小乘的因緣淺見和外道的自然錯見之中,不明白自己的見聞覺知的性能,元本就是真心自體的如來藏性,你應該觀察這見聞覺知的性能,是生是滅?是同是異?還是沒有生滅?沒有同異呢?
四、結顯體用
你一向不知道,在真心自體的如來藏性之中,能見的性能,其實就是妙明的本覺,真心自體精純的覺性,也就是妙明的能見之性,它們清淨寂然,周遍法界。
隨著眾生心量的大小,而顯現出眾生所知之量的多少,就象這個能見的覺性可以周遍法界一樣,耳根的聞性,鼻根的嗅性,舌根的嘗性,身根的觸覺性以及意根的知性,它們各自妙明的德用,同樣瑩然周遍於整個法界,圓滿於十方虛空,哪裡有什麼固定的方位所在呢!
五、雙拂二計
它們只是依循每個眾生的業力,而顯現其作用,世間上那些無知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便迷惑地認為,見聞覺知的體性是因緣和合而生,或者是自然的體性,其實這都是妄想識心,分別計度的推求,只是戲論的言說,而沒有真實的義理。
佛法楞嚴|圓彰七大之——空大即性周遍
佛法楞嚴|圓彰七大之——風大即性周遍
佛法楞嚴|圓彰七大之——水大即性周遍
感恩您的閱讀和評論,如有受益敬請點讚、收藏並分享給更多有緣之人。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