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之見大;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2020-12-12 i信解行證

一、標性約塵

阿難!見性沒有能知與所知,因為色和空而有。就像你現在,在祗陀林,早晨日出就有光明,傍晚日落就昏暗;假設在半夜的時候,有月光的晚上,就有光亮,沒有月光的晚上便是黑暗。這樣的話,光明和黑暗等相,因為見性才得以分析。

「見大」下面一樣分為五科,第一科是「標性約塵」,第二科是「就塵詳辨」,第三科是「合會警悟」,第四科是「結顯體用」,第五科是「雙拂二計」。

二、就塵詳辨

這裡世尊先徵問,然後才破除其謬見。所徵問的是:根和塵到底是同還是異?一共有四句,就是「為同一體?為非一體?或同非同?或異非異」。

世尊問阿難尊者:見大與明暗、太虛空等相,是同一體?或是不同一體?是同或不同?是有差別或者沒有差別?明暗之相的色法,和太虛空,都是塵,是無情的世界;而見是有情,因此,世尊先問了「為同一體?為非一體?或同非同?或異非異」之後,下面再依據所問的這四句,一一來破除謬見。

阿難!如果說這個見的體性與明、暗、虛空原是一體的,但是光明和黑暗是相對的,不能同時並存,有黑暗就沒有光明,有光明就沒有黑暗。如果說見的體性與黑暗為一體,光明的時候就該沒有了你能見的覺性。假如一定是與光明合為一體,那麼黑暗時就該沒有了能見的覺性。既然沒有了見的體性,又怎能看見光明和黑暗呢?如果說光明與黑暗有差別,光明來了黑暗就離去,黑暗生起了光明就滅掉了,而你的見性是沒有生滅的,一體之說怎麼成立呢?

如果說能見的見性與明暗不是一體的,那麼你離開明暗和虛空,單獨分析見的本元,又是個什麼形相呢?離開明暗及虛空,這個見性就成了烏龜身上的毛,兔子頭上的角。明暗虛空這三樣東西各不相同,那麼見是從什麼地方生起來的呢?

光明與黑暗是相互背離、互相對立的,怎麼能說見的體性與它們是相同的呢?但離開明暗與虛空,又沒有獨立的見,又怎麼能說它們是有差異的呢?

我們再在這個能見的覺性與空的界限上分分看,哪裡的邊界是屬於能見的覺性,哪裡的邊界是屬於空,你能分得開嗎?能見的覺性與空本來就沒有邊界,是分不開的,怎麼能說是非同的呢?你既可以見到光明,也可以見到黑暗,但見的體性從來就不會遷變,明暗是有生滅的,見的體性卻是常住之體,不生不滅,他們又怎麼會沒有差異呢?

你再你仔細看看,微細地推敲,仔細地審察分析,光明是從太陽而來,黑暗因為月黑無光而有,通達屬於虛空的現象,阻塞歸於大地,各有所從,而你能認識到這些現象的精純見性,又是因為什麼而產生的呢?見性是能夠知覺、能夠明了一切事物的,而虛空、阻塞、明暗等都是冥頑無知的,當然不可能是它們和合在一起產生,所以說是非和非合,但不應該說這精純見性,是無所從來而自己生出的吧!

三、合會警悟

由此可見這個觀見的體性,本性是圓融無礙,周遍法界,本來就是不動不搖的。所以你應當知道,本不動搖的見性,無邊不動的虛空,和那動搖的地水火風,一齊被稱為六大,都是真實不虛,圓滿無缺,互相融攝,沒有妨礙的,因為他們都是真心自體的如來藏性,本來就不生不滅。

阿難!你的心沉溺在小乘的因緣淺見和外道的自然錯見之中,不明白自己的見聞覺知的性能,元本就是真心自體的如來藏性,你應該觀察這見聞覺知的性能,是生是滅?是同是異?還是沒有生滅?沒有同異呢?

四、結顯體用

你一向不知道,在真心自體的如來藏性之中,能見的性能,其實就是妙明的本覺,真心自體精純的覺性,也就是妙明的能見之性,它們清淨寂然,周遍法界。

隨著眾生心量的大小,而顯現出眾生所知之量的多少,就象這個能見的覺性可以周遍法界一樣,耳根的聞性,鼻根的嗅性,舌根的嘗性,身根的觸覺性以及意根的知性,它們各自妙明的德用,同樣瑩然周遍於整個法界,圓滿於十方虛空,哪裡有什麼固定的方位所在呢!

五、雙拂二計

它們只是依循每個眾生的業力,而顯現其作用,世間上那些無知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便迷惑地認為,見聞覺知的體性是因緣和合而生,或者是自然的體性,其實這都是妄想識心,分別計度的推求,只是戲論的言說,而沒有真實的義理。

佛法楞嚴|圓彰七大之——空大即性周遍

佛法楞嚴|圓彰七大之——風大即性周遍

佛法楞嚴|圓彰七大之——水大即性周遍

感恩您的閱讀和評論,如有受益敬請點讚、收藏並分享給更多有緣之人。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相關焦點

  • 《楞嚴經》之水大: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水精」是月中水,就是水中之精,就是我們所說的露水;「無從自有」是說自然而有;「不應水精,無從自有」,不應該說露水是無所從來,自然而有的,這就是把非和合的妄見也破除。前面一段經文是破和合的道理,就是在破因緣的道理,因為世尊怕破了和合之後,阿難尊者又再轉計為自然,所以,世尊才接著說「不應水精,無從自有」,就是連自然的道理也一起破除。
  • 《楞嚴經》之風大,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汝宛不知」這一句是世尊對阿難尊者深深的怪責之意。因為前面世尊對地大、火大以及水大的道理,都已經詳細解釋過了,至於這裡所說的風大,若能依著前面地大、水大以及火大的道理相類推,應該就能夠了解,但是阿難尊者依然不能了解如來藏中的性風是真空、性空是真風的道理。「性風」是性具之風,就是在如來藏性中本來具有的風;「真空」是真實之空,是沒有動搖、沒有任何形象的。
  • 《楞嚴經》菩提心如來藏篇 卷4-1,佛示根本一念無明
    本性圓融】又如來開示這些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真實的本性就是圓融不二的如來藏菩提妙覺,【周遍法界。湛然常住。】本來就是這樣周遍十方法界,清淨湛然常住不生不滅的。這世間一切物質都只是菩提妙覺本體在千變萬幻,既跟因緣和合的因果規律沒關係,也不是什麼自然實體的物質。【世尊。若地性遍。
  • 楞嚴經·卷五|宿世心見清淨,舍利弗因眼識而獲圓通(19)
    舍利弗曠劫來心見(眼識)清淨,一切法種種變化一見則通。得佛陀點化,他的轉眼識對萬法的分別智為無分別智,由此證得阿羅漢。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從佛出家,見覺明圓,得大無畏,成阿羅漢。為佛長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心見發光,光極知見,斯為第一。】舍利弗當即從座而起,頂禮佛足而對佛陀說:「我久遠劫來,心見清淨,就這樣受生如恆河沙數。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種種變化一見就通達明了,得沒有障礙。我在路中遇到迦葉波兄弟,相逐上前問訊。
  • 心理學秘籍:楞嚴經隱藏大秘密,證悟萬法清淨,將體驗解脫大自在
    心理學秘籍:楞嚴經佛「棄」因緣和合開示實相,萬法歸一又名:楞嚴經隱藏大秘密,證悟萬法清淨,將體驗到大解脫大自在學佛修行者大都知道,若能證悟不生不滅的真心自性,那麼此心不論在任何處境下,皆能隨處而安,哪怕身毀在即,當下也能自在入定,思想出入全然無礙。
  • 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如何修學這兩部經典第五講
    如來為阿難及大眾破妄顯真,這就是妙奢摩他(圓解)、覺了能知之心、本明、無始菩提涅槃、識精元明、妙明真精妙心、本妙圓妙明心、覺明無漏妙心、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妙明元心,名稱許多,其實都是講法身或空如來藏,佛通過七處徵心及三呵妄識非心、十番顯見,剖妄出真,令見如來藏體,再破和合具非,會通四科: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接下來圓彰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
  • 《楞嚴經》講:水到底是什麼因緣而顯現的?
    《楞嚴經》第101課汝更諦觀,月從天陟,珠因手持,承珠水盤,本人敷設,水從何方流注於此。說你仔細諦觀,為什麼這裡是諦觀?講經的時候你看佛也常會說,說善男子善女人怎麼樣?為什麼說到處都在講《楞嚴經》呢?稍微觀察一下,這個世界的幻相就經不起觀察。我們有時候連個為什麼吃東西飽,睡了不困都搞不清楚。能搞清楚嗎?所以要諦觀,諦觀什麼呢?這個月,就是這個月是從天邊升起的,那麼這個珠子是你手裡拿著的,在這個承珠的這個水盤子裡,承珠這個水盤子又是由這個幻師他本人在那敷設,就是捧著或者供在那裡的。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由此言之,百萬阿僧祇因緣以起華嚴之典,一大事因緣以成法華之教,亦唯為此法之由序」。蓋謂華嚴、法華兩經只是本經之導引,本經正是一大藏教之指歸。華嚴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其明證。④楞嚴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淨念相繼……自得心開」。奇妙疾捷,莫過於是。一切眾生由此得度,十方如來乃稱本懷。
  • 佛法楞嚴|牒定五大以釋疑
    你又問說: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懷疑水、火之性相剋,怎麼不相陵滅,又問虛空以及大地,具遍法界,一礙一通不應該說能夠相容。前面是「說不空藏以示生續之由」,這裡是「說空不空藏以示圓融之故」。「如來藏」分為空、不空與空不空。「空如來藏」是從體來說,「不空如來藏」是從相來說,說明空如來藏的體性之中,具足一切萬法。
  • 楞嚴經譬喻的妙用
    《楞嚴經》是一部佛法大經,講述了佛法最高最根本的道理,並指明了具體的修證道路。《楞嚴經》不但義理精深,其語言修辭也極為精美,常常讓人忍不住擊節讚嘆,尤其是運用的譬喻,鮮明生動,妥帖恰當,讓人回味無窮。下面舉幾個經中譬喻的例子,來感受佛法的無邊智慧。   煮砂難成飯
  • 楞嚴經要義49
    明妄非他,覺明為咎。小編:為更好理解 補一段資料做參考一、圓瑛法師《楞嚴經講義》複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為咎。此先標妄本。於已說世界相續之後,重複次第告滿慈云:欲明眾生,亦從妄起,並非他物,此妄亦是性覺必明,以為過咎耳。因此妄覺妄明,乃為眾妄根本,前之世界,後之業果,均由此忽生,由此相續也。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3)
    阿難當知,這修圓通正定的善男子,已經窮盡有生滅的行陰幽清常擾之動相,已趨澄靜,再精進用功,至識陰顯現,要歸還一真法界,本元覺地之際。這時識陰寂滅之性雖現前,但其真精妙用尚未能圓照法界。  能令己身根隔合開。亦與十方諸類通覺。覺知通吻。能入圓元。若於所歸。立真常因。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因所因執。娑毗迦羅所歸冥諦。成其伴侶。
  • 楞嚴經講解199:地水火風空如果變成一種業力的話,眾生是循業而來就會死在這五種果報
    七大即如來藏性、周遍法界11慧律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座視頻:楞嚴經  七大即如來藏 周遍法界[以上為破風大從無因中生]經文,[汝宛不知:如來藏中,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阿難,如汝一人微動服衣有微風出,遍法界拂,滿國土生,周遍世間,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注釋,[汝宛不知]:[宛],顯然。
  • 宣化上人:若離明暗,見畢竟空.如無前塵,念自性滅|每天一段《楞嚴經》
    「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現在是末法時代,你到那裡訪善知識呢?《楞嚴經》是宇宙人生 真理探原的經典,也是抱本修行,閉關修行一直到證果,跟在身邊的一部書.《楞嚴經》就是叫你大徹大悟,叫你明心見性。因為它叫你捨識用根,舍意識心,用不生不滅的根性修行!人生如果能看一遍《楞嚴經》就沒白活!
  • 《楞嚴經》釋疑:聖嚴法師講楞嚴經
    故阿難請示成佛大定,如來即為破識顯根:破識心五種勝善功能,猶屬生死妄想,令人決定舍之;顯根性,一精元明心體,以為涅槃妙門,令人決定用之。則欲令舍識用根,為修楞嚴要旨也明矣!當知愛欲為禪定之障,故以多聞誤墮為緣,發起大眾;識心乃生死之根,故以見相發心為詰,探悉病源。由是備破三迷,極顯一性,三重破識,全破其妄,十番顯見,極顯其真。向六根而指見性,令親驗乎不動之本真;會四科而示藏心,令自明常住之自體。
  • ——《楞嚴經》第40集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這些話都是《楞嚴經》的精華,我們要作為口頭禪作為座右銘,能背得滾瓜爛熟,時時提起觀照。這就是石破天驚的大法。汝元不知:你可不知道這個理啊。如來藏中:我講了這麼多法,有聲音、振動,有語言、文字形相、有法理法義,這叫如還是叫來呀?來,是不是?
  • 第47集《大佛頂首楞嚴經》視頻+音頻+文字
    第47集《大佛頂首楞嚴經》  子一、明世界相續。  《楞嚴經》前面三卷經文,佛陀等於是講到大乘佛法當中的勝義中的真勝義性。也就是在整個大乘的教法當中,對生命的解釋是一個最圓滿的解釋。這當中有二個重點:第一、相妄性真。相狀就是我們整個五蘊的身心,這個身心世界是生滅變化的。
  • 《華嚴經》妙覺法門的三大菩薩
    一切都是幻智力與大願力的如是顯現。」善財又請教彌勒菩薩從何而而來?彌勒先告之:「諸菩薩實無來去,在無來去中如是而來。」又強調大慈大悲大願大乘之菩提智慧深心是菩薩所生處,以其願力等同一切菩薩願力,而現其身充滿法界。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89)|辨破楞嚴百偽
    又《楞嚴》四清淨明誨,戒淫殺盜妄,為四根本戒,何得謂此是邪說?是否示人應行淫殺盜妄,方為正說耶?據羅香林教授之「唐相國房融在光孝寺筆受《首楞嚴經》翻譯問題」中謂:「唐釋慧琳於元和十二年(公元八一七年),撰一切經音義四十二卷,於此經亦為音義。慧琳精通梵漢,遍讀三藏,目光如炬,善分真贗(偽也),於訛偽各經,多經辨明,抉發隱微,毫不假借。……然於《首楞嚴經》,則絕不置疑。」
  • 楞嚴經五十番顯見45:小乘用意識心修行;大乘是用不生滅的清淨自性修行,出發點不一樣
    世尊,若此前緣色空等象,若是見者,應有所指;若非見者,應無所矚。而今不知是義所歸,故有驚怖。非是疇昔,善根輕尠,惟願如來大慈發明,此諸物象與此見精,元是何物?於其中間,無是、非是。】注釋:【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二種],二種道理。[精見],即見精,亦即第八識之見分。[色空],所見之相分。在《楞嚴經》的思想裡面,虛空也列為色法的一種,因為它是從色法比較出來的一個同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