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嫣:不走尋常的創業之路

2020-12-18 不精準的人

引言:

提起我國的「大學生」。可能我們大部分人還是會想到「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天子門生」等等榮譽性的稱號。

但現實中卻有一位清華畢業的女博士——石嫣,可以說擁有光明燦爛的前途,但卻毅然放棄自己金光燦燦的都市白領之路,反而自建了三百多畝農場來養豬,雖然這條路又苦又累但石嫣最終打拼成年入八百多萬,遠近聞名的養豬大王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一、天才學霸

石嫣出生於河北的一個邊遠鄉村,從小家裡的不富裕讓她格外懂事,常常幫她的父母整理家務,減輕他們的負擔。在石嫣很小的時候,便展現出了在學習上的天賦,有很多同齡人很難理解的問題石嫣馬上就能反映出答案

石嫣的老師發現了她在學習上的聰穎後,特意去她家與她的父母做了一次家訪,建議他們一定要好好培養石嫣。

石嫣的父母當然也很高興,盡全力培養石嫣。雖然在家庭的花銷上有些不富裕,但是只要是和石嫣的學習相關,卻很捨得花錢。

當然石嫣也沒有辜負父母的期盼,高考時成績十分優異,高考成績排在全省的前列,如願以償地進入了自己心儀的大學。

此後石嫣也沒有放鬆,繼續著自己的學霸之路。在大學期間石嫣刻苦學習,專業排名極為優秀,又獲得了保研人民大學的資格。順利完成自己的碩士學業後,石嫣獲得了清華大學博士的學習資格,並在清華大學完成了自己博士、博士後的學習工作。

二、 回鄉養豬

人民大學的碩士、清華大學的博士後,還有她曾經在美國實習的工作經歷,這等履歷,各跨國公司、世界排名五百強怕不是要擠破頭皮地爭搶,稍微在職場打拼一兩年,也很容易年入一二百萬,成為職場的高級白領甚至經理。但是石嫣很快作出了自己的選擇,並且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選擇——回鄉養豬。

人類從通過馴化野豬得到家豬,到一步步家豬成為我國主要的肉類,走上人們的餐桌,再到現在集中養殖注重環保、安全,用了數千年的時間。這期間人通過養豬得到肥料,在將肥料回施田土之中,這其實已經成為了一套完整的體系,中間沒有一個環節是無效浪費的,而石嫣也是看到了這其中的商機。

只不過,過去是散養,雖然家家戶戶都養豬,但是始終形不成規模養殖,這樣明顯不符合現代集中規模化的工業生產模式,由此也就滋生了很多問題。

石嫣選擇的養殖模式就是要發揮規模化的優勢。所以石嫣回鄉後,先是自建了一個三百畝大的農場,雖然裡面養了上千頭豬但是圈舍衛生、豬肉防疫、糞料處理都設置了嚴格的流程。在經過規模化養殖後,很快石嫣的農場養豬就取得了良好的收益情況,甚至一度年入八百多萬元。不僅擁有了自己的養殖基地,也創立了屬於自己的豬肉品牌,開始與很多跨國餐飲公司合作

三、引進美國農場模式

面對已經取得的成績,石嫣並沒有滿足,她還要解決一個難題——汙染問題。農場養豬模式雖然極大地發揮了集中和規模的優勢,但是養豬場每天都要用大量的清水衝洗豬舍,這樣也就會產生大量的廢水,如此大量的汙水如果無法及時處理肯定會讓周邊變得臭氣燻天

在清華大學、人民大學學習、生活的經歷讓石嫣覺得必須改變這種狀況。石嫣開始搜索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養豬大國的先進經驗,曾經美國實習的經歷讓石嫣格外注重美國的經驗,因為石嫣知道美國規模化養豬已經實行了很長時間了,而且美國對環境的保護十分注意,相關的法規非常嚴格,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後,石嫣決定引入美國農場的先進模式。

首先,農場裡的豬糞便不再只使用清水衝洗這種簡單粗暴的手法,而是將糞便收集起來,混合一些蘑菇渣和發酵菌種,進行發酵。這種處理方式可以極大地減少臭味,對周邊的空氣環境有極大地改善。

然後將發酵後的豬糞便再放到溫室中,進一步做乾濕分離,乾濕分離後豬糞就變成了有機肥料,此時再借用老祖宗的智慧進行還田。這種處理方式既經濟也減少了衝洗豬舍所需要的用水量,此時在將汙水送到附近的汙水處理廠就可以解決汙水的問題。

經過發酵後的豬糞肥料比以往的有機肥更有優勢,首先經過發酵的豬糞中含有大量有益細菌,改善土壤的效果更好。其次豬糞經過高溫的處理可以殺死豬糞中含有的寄生蟲卵、草籽等有害成分。

石嫣這位清華大學出身的博士後此時也名動內外,不斷有媒體採訪石嫣的這段傳奇之路。但是我覺得石嫣最重要的是為近些年來一直備受輿論關注的牲畜養殖汙染,找到了一條合理、高效、經濟的處理之路,解決了「不能養汙染環境的豬」的問題。對於探索保護我們的綠水青山有著重大意義。

四、總結

可能有很多人認為,石嫣身為清華大學的博士後,卻返回鄉下去養豬感到十分嘆息。但是我們必須承認每個人都有自己合適的位置,每份工作都包含著無限可能

那些認為博士後養豬是浪費教育資源的人,他們並沒有認識到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一個有獨立判斷和思考能力,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人格健全的人。只有對自己有準確的定位,才能創造出無限可能。

其實最近這些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等這些名校的畢業生回鄉自己創業的例子也並不少見。我們仔細思考一下這些人幾乎都在自己選擇的事業上做成了規模做出了成績

他們並沒有浪費數十年的教育,他們的見識、格局、能力都在大學期間得到了淬鍊,慢慢成為各個行業的中堅力量。所以我們不要再對他們質疑,還是盡情地為他們鼓掌吧!

相關焦點

  • 石嫣:從清華博士到山林農民,靠種地年入8百萬,打破讀書無用論
    說起楊明軍就不得不提他的創業故事。當時,年紀輕輕的楊明軍放棄年薪三萬的工作毅然回鄉養鴿子,所有人都不理解他的決定。但是他就是這樣不管不顧將養鴿場管理的蒸蒸日上,如今他的養鴿場已經當地知名產業了。石嫣就是通過下鄉創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現在提起石嫣讀者可能都不太熟悉。清華女學霸石嫣石嫣,籍貫河北保定,是個地道的農村姑娘。從小就在農村長大的她每天看著父母親在田地忙碌,不知不覺中對農村的土地升起幾分眷戀之情。就是這份感情,讓她的一生都與土地結下不解之緣 。
  • 石嫣:用心種點好東西
    的確,石嫣是清華大學博士後,現在是「分享收穫」社區支持農業項目的負責人,有3個農場、40頭豬、2000隻雞、30隻鵝、4條狗、3隻鴨子。戴著草帽看菜識蟲,石嫣已頗有「老農」的架勢,但她喜歡人們叫她「新農夫」。 「分享收穫」社區支持農業項目在北京市通州區馬坊村一個300餘平方米的小院兒裡,這是石嫣繼「小毛驢」之後創辦的第二個社區支持農業。
  • 分享收穫,石嫣「有態度」
    幾年前,石嫣在中國創辦了第一家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社區支持農業)農園,種植綠色蔬菜,不通過中介,農民和消費者直接對接。如今,這一模式的農場在中國已經擴大到了500多家。這些年,石嫣的生活有哪些改變?綠色農產品到達百姓餐桌的路程是否順暢?在順義農場,石嫣接受了本刊記者的專訪。
  • 石嫣:清華學霸下鄉務農,建成我國第一個CSA農場,現狀令人感嘆
    有一次,因為過了季節,石嫣想去買點其他蔬菜的時候,遭到了嚴厲的拒絕。如果自己都不這麼做,那麼又怎麼該讓其他人相信你的理念。這個農場雖然有著部分用來代替人類的科技,但始終堅持按照農作物的自然生長屬性進行耕種。在認真的思考之後,石嫣接受了他們的說法,並且經過長時間的實踐之後,石嫣發現按照這種方法種出來的菜特別好吃。
  • 人大博士石嫣是如何打造國內首家「社區支持」農場的?
    作者/趙方舟 編輯/ 馮寅傑(本文原載於《創業人》雜誌 原標題《打造國內首家「社區支持農業(CSA)」農場——訪小毛驢農場CEO石嫣》)
  • 石嫣:女博士的「分享收穫」計劃
    石嫣成長於保定(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 市區,從小到大,十指沾泥的機會都不多,被公派到美國農場勞動半年後,她找到了自己畢生的興趣所在,可能這輩子都要與土地和農民拴在一起了。
  • 「新農人」石嫣:泥土裡摔打的前半生 要讓農民有自信地活
    本人供圖  在北京,石嫣經營著自己的三個農場,名叫「分享收穫」。記者與她的採訪便約在了位於北京市順義區的蔬菜種植農場中。  立秋前的北京郊區,清晨有一種溼涼的快意,撲面而來的是鄉間泥土的味道。為了不打亂農場的工作節奏,記者早早地就到達了與石嫣約定的見面地點。「你們就在那等我,我開車馬上就到。」
  • 石嫣:建設 CSA農場,實現「永續農業夢」
    石嫣今年34歲,「80後」的她在2008年時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飛到美國去「務農」,專門研究一種新型農場經營模式。她有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建立中國第一個「社區支持農業(CSA)」農場,直接把健康菜送到社區居民家裡。
  • 石嫣:博士後開農場 用心種點好東西(100個人的中國夢)
    的確,石嫣是清華大學博士後,現在是「分享收穫」社區支持農業項目的負責人,有3個農場、40頭豬、2000隻雞、30隻鵝、4條狗、3隻鴨子。戴著草帽看菜識蟲,石嫣已頗有「老農」的架勢,但她喜歡人們叫她「新農夫」。  「分享收穫」社區支持農業項目在北京市通州區馬坊村一個300餘平方米的小院兒裡,這是石嫣繼「小毛驢」之後創辦的第二個社區支持農業。
  • 石嫣和她的小毛驢農場
    CSA模式說起食品安全問題,石嫣說:「農民會留一塊不施農藥化肥的地種自己吃的菜,而賣的菜則用很多農藥化肥,可這也不能怨農民。」她覺得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涉及整個農業體系,「幾乎沒人指導農民農藥稀釋多少倍,而且因為對年終的收益沒有底,農民就會施用很多農藥化肥增加產量。」石嫣說,中國學界對這個問題早就注意到了。
  • 溫州大學生開手工皮具工作室,走不同尋常創業路
    溫州人的創業精神,在全國都出了名,而溫州大學生在繼承的基礎上,同時又有自己的特點。在溫州大學,有5個90後「手工皮匠達人」自建工作室,專門定製DIY手工包包,走上了一條不同尋常的大學生創業之路。他們就是「原未」學生創業團隊。
  • 從小就不愛走尋常路,小夥北大碩士畢業後賣米粉,6年過去怎樣了
    比如那個不走尋常路的北大碩士畢業生回家賣米粉的張天一。北大碩士畢業生不走尋常路,回家賣米粉>在大四畢業,以全國第一的成績考進了北大研究生法學院,24歲畢業卻又不走尋常路的搭上所有的積蓄,回到家鄉湖南學做牛肉米粉,然後回北京創業賣米粉。
  • 石嫣:清華博士後出國留學,成為國家第一位公費去美國務農的學生
    其實,別說你不信,連我自己都不敢相信。這是去幹什麼,學「種地」嗎?沒錯,就是學「種地」!所以說,石嫣她們不得不包攬所有的農活,這種勞動強度是非常大的。這不就是中國農民堅持了幾千年的精耕細作的農業模式嗎,為什麼在短短幾十年之內,就被商業衝擊成了這樣,各種食品問題隨處可見。當我們生命都受到威脅時,我們到底應該追求和堅持什麼樣的生活方式?
  • 走平凡之路,過尋常日子,才是最大的福分
    總會有說不清的緣分,理不清的情絲。許多刻骨銘心的往事,歷久彌新;許多很久未見的故人,依然親切。時間如大浪淘沙,一浪接著一浪,衝刷掉的是泥沙,能夠沉澱下來的,才是真正的、閃閃發光的金子。至於緣分,不但無從解釋,而且無法避開。若是喜緣,無須費盡心力地去追尋;若是孽緣,也不必想方設法地去躲避。
  • 農場裡的女博士——石嫣 | 新時代的中國面孔
    我叫石嫣我們的農業也是生態農業,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化肥、農藥,通過有機的耕作方式,生產健康的食材。   編者手記:          2008年 石嫣讀博士期間到美國農場學習實踐    2009年 石嫣回國開始創辦生態農場
  • 湖南女博士姚婷拿下華為高級年薪,走尋常路卻收穫不尋常成果
    1走尋常路在求學這條尋常之路,通過努力,一步步來提升自己,開闊自己的世界。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最佳的路徑。相比較不走尋常路的方式,求學之路,就像一條厚實平穩的階梯,你可以安穩且安心地學習,也不缺鍛鍊的機會。姚婷除了學習好,一路從本科讀到碩士,讀到博士,還經常參加各種活動,在各個環節都做到優秀。
  • 「海歸農民」石嫣:清華大學美女博士後留學回國,幫助農民是事業
    她叫石嫣,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清華大學博士後,也是國內第一位公費去美國務農的學生,如今卻回國成了一名農民。石嫣從小在城市裡長大,儘管大學和碩士學的跟農業相關,但從未真正下過地幹活。直到讀博士前,去美國進行了一次「洋插隊」,便改變了自己未來的生活。
  • 清華女博士後石嫣:出國學習農場經營模式,歸來後選擇紮根農業
    她的名字叫做石嫣,是一名學霸,之前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後來在清華,獲得了博士後。就在其他同學決定找工作的時候,石嫣此時去了美國,而這次美國的深造機會讓石嫣的命運發生了改變。在家裡,父母都很疼愛石嫣,家務活都不捨得讓她做,後來石嫣上了大學,她考取的是河北農業大學,這時才和農業結下了不解之緣。後來因為成績優異,石嫣先後讀了碩士、博士,一直讀到博士後,這樣的學習經歷確實很豐富,而同學和老師的眼中,石嫣就是一個學霸。後來石嫣有了一次去美國交流學習的機會。
  • 極驗創始人、CEO吳淵:不走尋常路的極客創業者
    辭職創業前,吳淵就職於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定下想幹的事情後,他就辭去工作,拿出積蓄,拉來曾經在實驗室共事過、已在華為工作的師弟張振宇,迅速幹了起來。在武漢大學附近民房起步,團隊沒錢時有多苦,吳淵不願多提,「創業之初都不容易,不想比慘,做自己想幹的事,是一種快樂」。求學時,吳淵就常「不走尋常路」。
  • 創業之路,始於尋夢
    但在這個時代,或者說,在整個人類歷史上,真正找到自己的終極夢想,而且始終為之奮鬥的人,並不多。在我們的人生中,一直都只是個走尋常路的人,不管是升學還是生活,都遵循著父母的意願和安穩的腳步。久而久之,行動力日漸增強,而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卻毫無變化。本來的我們,都是一個個快樂、好奇心特別重的孩子,夢想很大、很美,卻一直未能努力、有勇氣去實現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