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這是中國大地滄桑巨變的40年,也是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同頻共振的40年。伴隨改革開放腳步成長起來的人們,被時代推動,亦推動時代。作為改革開放事業的擔當者、親歷者、傳承者,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演繹出一個個「中國夢」的生動樣本。荔枝新聞、我蘇客戶端聯合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紀錄片創作中心重磅推出系列人物報導,為你捕捉新時代下鮮活多彩的中國面孔,帶你一起感受中國發展的蓬勃動力和人們對美好未來的不懈追逐。
我叫石嫣,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博士畢業。在過去的十年之間,是一個「新型職業農民」,也就是「新農人」。
有人會問,什麼是「新農人」?
我的導師溫鐵軍說過:「農業不是簡單的經濟,也不是簡單的生產。農業是文化,它是一個萬年的人類生存方式的演進。」溫老師的理念對我後來做農業、做事也有很大的影響。我想做的「新農人」,簡言之,就是希望能夠重建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
我出生在城市,學的是農村發展專業,讀碩士之前都沒怎麼去過農村。碩士第一年,我去山東萊州的一個村莊調研,看到農村很多的問題:例如農業環境汙染的問題,還有就是鄉村年輕勞力流失的問題。但是另外一方面,又看到農村人情味特別濃,每次到農村都會感覺特別踏實,這對我來說很有吸引力。
後來我的導師溫鐵軍在北京郊區鳳凰嶺腳下申請了一塊試驗田,開辦一個生態農場,我毫不猶豫就申請加入,因為從那時起,我想做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
近十年間,我們一直致力於構建一個大平臺,組成「生態種植聯盟」。目前,這個聯盟已有近千名「新農人」加入。我們自己的「新農人」團隊也有二十多人了,他們來自物理、計算機、建築等各個領域,平均年齡只有25歲。
我們在北京順義郊區租種了350畝土地,用有機的方式種植蔬菜、水果。讓生產者、消費者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係,讓消費者吃到健康的食物,讓生產者有一個不錯的收入——這就是我們建立「生態種植聯盟」的初衷和願景。
有機農業,並不是說要回歸到幾千年前的那個農耕方式,更多的是強調最大化利用自然給予我們的資源,減少對於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賴。我們的農業也是生態農業,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化肥、農藥,通過有機的耕作方式,生產健康的食材。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特別是城市裡的中等收入群體,對於更健康的食材的需求也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最近幾年,很流行購買國外進口的食物,無論是奶粉還是大米,但在我看來,其實最好的食物一定是最新鮮的,一定是在我們國內。
我們農場現在已經持續地為北京的八百多個家庭提供蔬菜,淨化了五百多畝的土地。一個孩子,可能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開始吃我們農場的菜。這讓我很驕傲。
「新農人」,他一定是主動地選擇在鄉村生活和工作。和過去我們的農民被動從事農業相比,是一個非常巨大的變革。
有一個小夥伴叫唐亮,在我們這裡工作了兩年後,回到四川,做了一個自己的家庭農場,把他原來在外地打工的家人都重新招回到家裡來。他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新農人」。「新農人」就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這群人。
過去的發展過程中,土地、資金、勞動力,都是流向城市,現在我們要鄉村振興,就要讓這三個要素都要回流。我們主動地選擇了農業,就是希望能改變社會對農民、農業的看法。不僅僅是通過做農民來養活自己,也希望能夠在土壤改良、種子培育、肥料施用,或是銷售方式上,對其他從業者有所幫助。
農業對於我來說,就是一輩子的事業和生活。
編者手記:
2008年 石嫣讀博士期間到美國農場學習實踐
2009年 石嫣回國開始創辦生態農場
2018年 石嫣在國際社會生態農業CSA大會上當選聯合主席
「新農人」的能量有多大?石嫣和她的夥伴們正身體力行地證明:腳下這片土地是樸素的、原始的,也可以是與時俱進的、充滿潛力的。
在食品安全、飲食質量被高度關注的當下,卻鮮少有人真正願意回歸土地,潛心務農。因為想要「重建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石嫣和她的「新農人」夥伴們,選擇了這條少有人走的路。其中的辛苦、波折,自不必說。更值得被尊重的,是她們在這片土地牢牢紮根的勇氣。
進入專題,了解更多>>
我們正年輕——新時代的中國面孔
(編輯/張明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