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場裡的女博士——石嫣 | 新時代的中國面孔

2020-12-18 荔枝網新聞

 【編者按】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這是中國大地滄桑巨變的40年,也是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同頻共振的40年。伴隨改革開放腳步成長起來的人們,被時代推動,亦推動時代。作為改革開放事業的擔當者、親歷者、傳承者,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演繹出一個個「中國夢」的生動樣本。荔枝新聞、我蘇客戶端聯合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紀錄片創作中心重磅推出系列人物報導,為你捕捉新時代下鮮活多彩的中國面孔,帶你一起感受中國發展的蓬勃動力和人們對美好未來的不懈追逐。


       我叫石嫣,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博士畢業。在過去的十年之間,是一個「新型職業農民」,也就是「新農人」

  有人會問,什麼是「新農人」

  我的導師溫鐵軍說過:「農業不是簡單的經濟,也不是簡單的生產。農業是文化,它是一個萬年的人類生存方式的演進。」溫老師的理念對我後來做農業、做事也有很大的影響。我想做的「新農人」,簡言之,就是希望能夠重建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

  我出生在城市,學的是農村發展專業,讀碩士之前都沒怎麼去過農村。碩士第一年,我去山東萊州的一個村莊調研,看到農村很多的問題例如農業環境汙染的問題,還有就是鄉村年輕勞力流失的問題。但是另外一方面又看到農村人情味特別濃,每次到農村都會感覺特別踏實這對我來說很有吸引力

  後來我的導師溫鐵軍在北京郊區鳳凰嶺腳下申請了一塊試驗田,開辦一個生態農場,我毫不猶豫就申請加入,因為從那時起,我想做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

  近十年間,我們一直致力於構建一個大平臺,組成「生態種植聯盟」。目前,這個聯盟已有近千名「新農人」加入。我們自己的「新農人」團隊也有二十多人了,他們來自物理、計算機、建築等各個領域,平均年齡只有25歲。

  我們在北京順義郊區租種了350畝土地,用有機的方式種植蔬菜、水果。讓生產者、消費者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係,讓消費者吃到健康的食物,讓生產者有一個不錯的收入——這就是我們建立「生態種植聯盟」的初衷和願景。

  有機農業,並不是說回歸到幾千年前的那個農耕方式,更多的是強調最大利用自然給予我們的資源,減少對於不可再生能源依賴。我們的農業是生態農業,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化肥、農藥,通有機的耕作方式,生產健康的食材。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特別是城市裡的中等收入群體,對於更健康的食材的需求也呈現爆發式增長。最近幾年,很流行購買國外進口的食物,無論是奶粉還是大米,但在我看來,其實最好的食物一定是最新鮮的,一定是在我們國內

  我們農場現在已經持續地為北京的八百多個家庭提供蔬菜,淨化了五百多畝的土地一個孩子,可能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開始吃我們農場的菜這讓我很驕傲

  「新農人」,他一定是主動地選擇在鄉村生活和工作。和過去我們的農民被動從事農業相比,是一個非常巨大的變革。

  個小夥伴叫唐亮,在我們這裡工作了兩年,回到四川,做了一個自己的家庭農場把他原來在外地打工的家人重新招回到家裡來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新農人」。「新農人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群人。

  過去的發展過程中,土地、資金、勞動力,都是流向城市,現在我們要鄉村振興,就要讓這三個要素都要回流。我們主動地選擇農業,就是希望能改變社會對農民農業的看法。不僅僅是通過做農民來養活自己,也希望能夠在土壤改良、種子培育、肥料施用,或是銷售方式上,對其他從業者有所幫助。

  

  農業對於我來說,就是一輩子的事業和生活。

  編者手記: 

        2008年 石嫣讀博士期間到美國農場學習實踐

   2009年 石嫣回國開始創辦生態農場

   2018年 石嫣在國際社會生態農業CSA大會上當選聯合主席

  「新農人」的能量有多大?石嫣和她的夥伴們正身體力行地證明:腳下這片土地是樸素的、原始的,也可以是與時俱進的、充滿潛力的。

  在食品安全、飲食質量被高度關注的當下,卻鮮少有人真正願意回歸土地,潛心務農。因為想要「重建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石嫣和她的「新農人」夥伴們,選擇了這條少有人走的路。其中的辛苦、波折,自不必說。更值得被尊重的,是她們在這片土地牢牢紮根的勇氣。

  進入專題,了解更多>>

  我們正年輕——新時代的中國面孔

  (編輯/張明瑋)

相關焦點

  • 石嫣和她的小毛驢農場
    去年,石嫣這個中國人民大學的女博士告別「小資」生活,到美國明尼蘇達州西南部的農場裡當了半年農民,親身體驗美國農場的經營模式,也去尋找令她困惑的問題的答案。去年,石嫣這個中國人民大學的女博士告別「小資」生活,到美國明尼蘇達州西南部的農場裡當了半年農民,親身體驗美國農場的經營模式,也去尋找令她困惑的問題的答案。
  • 石嫣:女博士的「分享收穫」計劃
    石嫣成長於保定(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 市區,從小到大,十指沾泥的機會都不多,被公派到美國農場勞動半年後,她找到了自己畢生的興趣所在,可能這輩子都要與土地和農民拴在一起了。
  • 「新農人」石嫣:泥土裡摔打的前半生 要讓農民有自信地活
    中國青年網北京8月11日電 (記者 劉尚君) 比起中國人民大學博士、清華大學博士後的頭銜,石嫣還是更願意、更喜歡別人稱呼自己為「農民」,準確地說是一個80後的「新農人」。  慢慢地,石嫣發現美國在農業的技術和管理方面並沒有中國先進,但是在美國,很多年輕人願意對環境進行反思,主動選擇到農村生活,並不是簡單的情懷。消費者更願意以一種支持家庭農場的心態來成為農場的會員。  石嫣認為,這也是中國農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 石嫣:建設 CSA農場,實現「永續農業夢」
    石嫣今年34歲,「80後」的她在2008年時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飛到美國去「務農」,專門研究一種新型農場經營模式。她有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建立中國第一個「社區支持農業(CSA)」農場,直接把健康菜送到社區居民家裡。
  • 石嫣:博士後開農場 用心種點好東西(100個人的中國夢)
    的確,石嫣是清華大學博士後,現在是「分享收穫」社區支持農業項目的負責人,有3個農場、40頭豬、2000隻雞、30隻鵝、4條狗、3隻鴨子。戴著草帽看菜識蟲,石嫣已頗有「老農」的架勢,但她喜歡人們叫她「新農夫」。  「分享收穫」社區支持農業項目在北京市通州區馬坊村一個300餘平方米的小院兒裡,這是石嫣繼「小毛驢」之後創辦的第二個社區支持農業。
  • 人大博士石嫣是如何打造國內首家「社區支持」農場的?
    石嫣,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國內第一位公費去美國務農的學生。她於2008年4月16日飛赴美利堅深造,卻沒進校門,而是來到了明尼蘇達州的一個名叫「地升農場」(Earthrise Farm)的農場,專門研究一種新型農場經營模式,由此開始了她為期6個月的「洋插隊」農耕生活。她有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建立中國第一個「社區支持農業(CSA)」農場,直接把健康菜送到社區居民家裡。 「讓自己的雙手沾滿泥土」
  • 石嫣:不走尋常的創業之路
    但現實中卻有一位清華畢業的女博士——石嫣,可以說擁有光明燦爛的前途,但卻毅然放棄自己金光燦燦的都市白領之路,反而自建了三百多畝農場來養豬,雖然這條路又苦又累但石嫣最終打拼成年入八百多萬,遠近聞名的養豬大王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清華女博士不顧一切回鄉種地,10年辛苦豪賺800萬,如今怎樣了?
    ,汗滴禾下土的工作,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前者,就像很多大山裡的孩子好好學習,努力讀書考出一個好成績,進入一個好大學,就是不想要一輩子都留在某一個地方做農活,他們想要看見更寬廣的世界,所以在努力之後讀到博士的人,就有更多選擇高薪工作的機會了,誰還會想要做一些薪資與能力不成正比的苦力活呢?
  • 清華女博士後石嫣:出國學習農場經營模式,歸來後選擇紮根農業
    她的名字叫做石嫣,是一名學霸,之前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後來在清華,獲得了博士後。就在其他同學決定找工作的時候,石嫣此時去了美國,而這次美國的深造機會讓石嫣的命運發生了改變。在家裡,父母都很疼愛石嫣,家務活都不捨得讓她做,後來石嫣上了大學,她考取的是河北農業大學,這時才和農業結下了不解之緣。後來因為成績優異,石嫣先後讀了碩士、博士,一直讀到博士後,這樣的學習經歷確實很豐富,而同學和老師的眼中,石嫣就是一個學霸。後來石嫣有了一次去美國交流學習的機會。
  • 清華女博士畢業後當農民,種田11年淨賺800萬,名字聽著耳熟
    2008年,一位清華女博士隱居深山的新聞被穿傳的沸沸揚揚,農村裡的人拼了命的要往城裡走,而她有這個條件卻跑回了深山,讓人費解,不過11年過去了,大家終於明白了其中的緣由。
  • 清華女博士畢業後,回歸農村種地11年,如今年收入800萬
    這位清華女博士畢業後,毅然決然的回歸農村種地11年,在大多數人不解而又嘲諷之後,她又帶來了新的變化,如今年收入800萬。這位清華大學畢業的女博士就是石嫣,出生在一個小康家庭的女孩,她人生中的前二十幾年,從來沒有經歷過任何的苦惱,不論是家庭還是學業,總是順風順水,充滿機遇。
  • 清華女博士畢業後,回歸農村種地11年,現在年收入800萬
    這位清華女博士畢業後,毅然決然的回歸農村種地11年,在大多數人不解而又嘲諷之後,她又帶來了新的變化,如今年收入800萬。這位清華大學畢業的女博士就是石嫣,出生在一個小康家庭的女孩,她人生中的前二十幾年,從來沒有經歷過任何的苦惱,不論是家庭還是學業,總是順風順水,充滿機遇。
  • 石嫣:清華學霸下鄉務農,建成我國第一個CSA農場,現狀令人感嘆
    石嫣的父親所描述的務農生活引起了石嫣的興趣,在學業的道路上,石嫣先是選擇了河北農業大學作為本科大學,接著一路往上,去到了中國人民大學的農村發展專業攻讀博士。「如果一味強調城市的發展,而忽視了城鄉之間的和諧,城市就變成了一個解不開的困局。」在學習、觀察與反思中,石嫣越來越認識到鄉村發展的重要性,意識到農業的重要地位。
  • 清華女博士不顧家人勸阻,放棄百萬年薪當農民,收入高達7位數!
    不過,對於這位清華女博士石嫣來說,她的夢想卻是當一個「農民」。 石嫣,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女孩,正所謂,寒門出學子,石嫣以優異的成績,直接被中國人民大學錄取,成為了發展學院的博士,後又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功的考入清華,成了清華大學的博士。
  • 分享收穫,石嫣「有態度」
    幾年前,石嫣在中國創辦了第一家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社區支持農業)農園,種植綠色蔬菜,不通過中介,農民和消費者直接對接。如今,這一模式的農場在中國已經擴大到了500多家。這些年,石嫣的生活有哪些改變?綠色農產品到達百姓餐桌的路程是否順暢?在順義農場,石嫣接受了本刊記者的專訪。
  • 清華女博士回村當農民,種地11年開創農場新模式,後浪不容小覷
    在填報志願的過程中,和多數優等生不同,石嫣填報了"冷門專業"——中國人民大學的農業經濟學,讓人匪夷所思。 二人從學生時代一直保持著戀人關係,最後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為了鼓勵妻子,程存旺同樣辭去了北京的工作,毅然決然放棄百萬年薪,背著行囊陪伴妻子下鄉。 在清華大學的幫助下,石嫣和程存旺在位於京郊的柳莊戶村承包了200多畝土地,開創全國首個CSA農場,並註冊了"分享收穫(北京)農業發展"公司。
  • 清華女博士放棄高薪當農民,種地11年收入破800萬,同學已認不出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農耕文明國家,早在10000年前左右,中國便已經形成了以慄為代表的北方旱作農業,和以水稻為代表的南方水田農業兩大系統,再配合手工業和家畜飼養業,便構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體系,也正是因為這個體系,才逐漸發展出了如今龐大的中國。而早期的中國人,都曾是一位農民。
  • 石嫣:用心種點好東西
    的確,石嫣是清華大學博士後,現在是「分享收穫」社區支持農業項目的負責人,有3個農場、40頭豬、2000隻雞、30隻鵝、4條狗、3隻鴨子。戴著草帽看菜識蟲,石嫣已頗有「老農」的架勢,但她喜歡人們叫她「新農夫」。 「分享收穫」社區支持農業項目在北京市通州區馬坊村一個300餘平方米的小院兒裡,這是石嫣繼「小毛驢」之後創辦的第二個社區支持農業。
  • 「海歸農民」石嫣:清華大學美女博士後留學回國,幫助農民是事業
    她叫石嫣,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清華大學博士後,也是國內第一位公費去美國務農的學生,如今卻回國成了一名農民。石嫣從小在城市裡長大,儘管大學和碩士學的跟農業相關,但從未真正下過地幹活。直到讀博士前,去美國進行了一次「洋插隊」,便改變了自己未來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