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博士石嫣是如何打造國內首家「社區支持」農場的?

2020-12-18 騰訊網

作者/趙方舟 編輯/ 馮寅傑(本文原載於《創業人》雜誌 原標題《打造國內首家「社區支持農業(CSA)」農場——訪小毛驢農場CEO石嫣》)

石嫣,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國內第一位公費去美國務農的學生。 她於2008年4月16日飛赴美利堅深造,卻沒進校門,而是來到了明尼蘇達州的一個名叫「地升農場」(Earthrise Farm)的農場,專門研究一種新型農場經營模式,由此開始了她為期6個月的「洋插隊」農耕生活。她有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建立中國第一個「社區支持農業(CSA)」農場,直接把健康菜送到社區居民家裡。 「讓自己的雙手沾滿泥土」

美國農場生活

2008年4月18日,26歲的石嫣到「地升農場」報到。「我將拋棄過去有些矯情甚至有些小資的生活方式,讓自己的雙手沾滿泥土。」這是石嫣半年美國之行的開場白。

和想像中的美國機械化農場不同,「地升農場」是由兩個修女姐妹Annette and Kay建立的,由一對夫妻經營、三個實習生幫工的小農場。這個名字的由來是人類第一次登陸月球,其中一個太空人說,「我們看到了地球從月球的地平線升起的壯觀景象!」她們認為這個農場將做為一種新的範例,讓人們了解到我們不能脫離這個地球而存在。

因為強調有機環保的理念,禁止使用化肥、農藥以及除草劑、催熟劑等影響莊稼正常生長的化學藥物。農場裡只有一臺小型的拖拉機,幾乎所有的農活都要動手進行,勞動強度遠超石嫣的預期。

在農場工作的第一天,早上8時石嫣就被農場經理尼克和瓊夫婦帶到溫室裡,了解培植蔬菜苗的過程。農場裡的這些植物和農具,石嫣大都沒有接觸過。

從此,每周一至周五早上7時半,石嫣都會準時從農場小屋步行半小時到達種植園。學習從溫室種植到室外種植的技術,從澆水、移植、耕地、播種,到拔草、餵雞、施肥、採摘長成的蔬菜,再到自己製作耕作用的小機械,開拖拉機……一直要忙到中午12時,午餐過後,仍是繁忙的勞作,直至晚上5時半。

在「最累的一天」,石嫣不停地用沾滿泥土的雙手扒開腳下的黑土地,把溫室裡的菜苗移栽進去,當最後一棵栽好後,白嫩的雙手已被曬黑。農場的除草任務量大且全部靠人工完成,石嫣蹲在地裡,頂著烈日,汗流浹背,雙手不時被渾身帶刺的雜草扎傷。

「它的目標是實現『永續農業』,強調生態系統的自我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石嫣說,為實現這個目標,農場進行嚴格的垃圾分類,其中第一類儲存可以變成土地肥料的垃圾,比如爛掉的菜和吃剩的食物,經過一年的發酵後方可使用。而平時種菜的水全部用從屋頂收集的雨水。

給份額成員的份額運送每周一次,所有箱子器皿都循環使用。在一次運送蔬菜過程中,因箱子裡的蘆筍受凍變色。尼克非常著急,他們給已送貨的家庭一一打電話表示歉意,然後又把沒有運送的蘆筍換成新鮮的。「在這種經營模式中,誠信是最高的原則,也是最低的底線,共享成員只有信任農場,農場的經營才可能繼續。」石嫣總結道。

2008年10月13日,石嫣結束在紐約的短暫停留.回國後,石嫣便著手建立中國第一個CSA農場。根據美國經驗,石嫣的招募廣告只通過發郵件方式在老師和朋友中「口口相傳。」人民大學產學研基地的性質,溫鐵軍和石嫣的聲譽都增加了客戶的信任度。最後,鳳凰嶺下的「小毛驢市民農園」正式開張了,石嫣將自己在「小毛驢」的工作稱為新式「土插隊。」

CSA社區支持農業

CSA是社區支持農業(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al)的簡寫,是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一種新型農產品貿易形式。種植季節之初,消費者(份額成員)預付給農民這一年種植的收益,等於變成了農民的股東與農民共同承擔種植過程中的風險;農民則要使用生態可持續的種植方式,保證食品的安全。沒有中間商環節,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農民增加了收益,消費者得到了有機的農產品。CSA最早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從瑞士和日本發源的,在八十年代傳到美國。

說起食品安全問題,石嫣說:「農民會留一塊不施農藥化肥的地種自己吃的菜,而賣的菜則用很多農藥化肥,可這也不能怨農民。」她覺得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涉及整個農業體系,「幾乎沒人指導農民農藥稀釋多少倍,而且因為對年終的收益沒有底,農民就會施用很多農藥化肥增加產量。」石嫣說,中國學界對這個問題早就注意到了。她給本刊記者舉了前幾年熱炒的「教授賣大米事件」:「『農大』的何老師事先付給了農民種植大米的收益,讓他們在有了收入保障的情況下種植無公害大米,但是到了收穫的時候沒有銷售渠道,何老師急得只好把大米拉回北京賣。」石嫣說,這件事的癥結不在炒作教授能不能賣大米,而是石油農業轉化為生態農業時的銷售渠道問題。而她在美國學習的CSA模式就是在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嚴峻、人與土地的關係越來越疏遠的背景下產生的:種植季節之初,消費者預付給農民這一年種植的收益,等於變成了農民的股東與農民共同承擔種植過程中的風險;農民則要使用生態可持續的種植方式,保證食品的安全。因為沒有中間商環節,農民和消費者建立了直接聯繫,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農民增加了收益,消費者得到了有機的農產品。

那到底什麼樣的人會選擇成為CSA農場的客戶,由財力決定,還是認識水平?在美國,頻繁購買有機食品的人年收入為43280美元,而經常購買的人年收入在15000美元以下。石嫣認為,在一定經濟收入基礎上,對食品安全的認識度的高低更決定了人們是否選擇有機食品。因此,對消費者的教育和宣傳就顯得尤為重要。

食品是一種藥

「食品還是藥,可以給身體和心靈上得了病的人療傷。」石嫣說,「我覺得它是一種聯繫,土地是一種很能夠吸納的東西,你把腐爛的蔬菜什麼的都放在土地裡,它還能增加土壤的肥沃程度,還能生長出新的植物。健康的食品是在健康的土地裡生長出來的,當你真正去種植,經歷從播種到收穫,成為食品的過程,包括飼養家禽牲獸,看他們成長,其實對人是重新的一種洗禮。你與自然(土地、陽光、水、動植物)接觸便使你在內心對自己有了重新的認定。」

「以前,我有時候會有一種感覺,就是田野調研時,我完全是自己所希望成為的一種人,但如果回到城市中去,就有點格格不入之感。」石嫣坦言她的成長心路。

嫣是石嘉辰和耿素芬的獨生女,從小就一直生活在城市(河北保定)裡,父親在保定供電局工作,母親退休前在化工廠工作。當年高考,石嫣報考的第一志願就是河北農業大學,當時三農問題成為熱點,曾作為下鄉知青的父母對女兒的選擇當然支持,他們當年就是在農村勞動時相互認識並相知結為連理的。成長中,對土地懷有深厚感情的父母會與石嫣談起一些下鄉時的事情,加工分,放電影等,這讓石嫣自少就對農村和土地滋生了感情。

「現在社會裡很多人都病了,包括身體和心靈,因為遠離了土地(泥土)。我們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從農村走出來,如何在城市中讓自己的錢包更快地鼓起來。很多年輕人都想著不需付出什麼,就能獲得一切,這是整個社會風氣推動的結果。」她還坦言對於安妮寶貝等人書寫的讓人越發沉溺的憂傷持有審慎的立場,「現實中其實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需要我們去做,而我們就這樣瞎憂傷」,「但是大家都在討論這些,若自己不去討論,不參與,似乎就不能與大家交流。因而常常會感到內心的矛盾。」去了美國之後,石嫣曾經和農場的朋友談過兩萬元的包的事,大家常開玩笑說,我們幹一年的錢,還賺不到一個包。在那裡,石嫣發現自己並不孤獨,還是有很多人與自己的想法是相同的,活得也很快樂。「你說你是一個農場的實習生,大家都非常羨慕,認為是不錯的工作和選擇。所以我覺得這種生活是可以成為現實的,是可以作為你一生的道路的,我們並不要改變自己太多。」

談及將來的計劃或打算。她說:「CSA肯定是我未來最主要的選擇,大的方向是不變的。我看清了前方的路,也看到這條路值得我一輩子走下去……」

⊙ 以上內容版權歸屬「iNews新知科技 」所有,如需轉載,請務必註明。

相關焦點

  • 石嫣:建設 CSA農場,實現「永續農業夢」
    石嫣今年34歲,「80後」的她在2008年時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飛到美國去「務農」,專門研究一種新型農場經營模式。她有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建立中國第一個「社區支持農業(CSA)」農場,直接把健康菜送到社區居民家裡。
  • 「海歸農民」石嫣:清華大學美女博士後留學回國,幫助農民是事業
    她叫石嫣,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清華大學博士後,也是國內第一位公費去美國務農的學生,如今卻回國成了一名農民。石嫣從小在城市裡長大,儘管大學和碩士學的跟農業相關,但從未真正下過地幹活。直到讀博士前,去美國進行了一次「洋插隊」,便改變了自己未來的生活。
  • 石嫣:從清華博士到山林農民,靠種地年入8百萬,打破讀書無用論
    就在大家以為她是一時任性的時候,她已經考取了中國人民大學的農村發展專業博士,甚至在此期間去了幾十個農村深入調研,吸取農業管理經驗。調研完的她又一鼓作氣考取了清華大學博士,是當之無愧的女學霸。2008年4月18日,26歲的石嫣正式到「地升農場」實習。實習的第一天她就給自己立下了一個計劃,她要憑自己的雙手建立中國第一個「社區支持農業(CSA)」農場,這種模式下可以實現種菜收菜賣菜一體化。為了計劃的可行性,她開始親自加入當地農場的農耕活動。她所加入的農場與世人印象中的高度機械化的美國農場不同。
  • 清華女博士回村當農民,種地11年開創農場新模式,後浪不容小覷
    人大博士,清華博士後,她前途似錦 1982年,石嫣出生於河北省保定市,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城裡人"。然而,石嫣依舊我行我素,堅持本行,選擇留在人大進行碩博連讀,深入有關農村發展的項目研究。
  • 「新農人」石嫣:泥土裡摔打的前半生 要讓農民有自信地活
    2008年,正當同學們為去大城市留學深造摩拳擦掌時,博士在讀的石嫣卻選擇前往美國明尼蘇達州的農場實習,做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她因此也成為國內第一位公費去美國務農的留學生。  在美國務農的半年,石嫣除了跟著農場主下地幹活,還考察調研了周邊其他社區支持農業模式的農場,學習國外的社區支持農業(CSA)模式。
  • 石嫣:博士後開農場 用心種點好東西(100個人的中國夢)
    石嫣夫婦查看大蔥長勢。  石嫣很喜歡在微博上問大家問題。有時賣萌,「你知道玉米『兒童』時期的模樣嗎?」的確,石嫣是清華大學博士後,現在是「分享收穫」社區支持農業項目的負責人,有3個農場、40頭豬、2000隻雞、30隻鵝、4條狗、3隻鴨子。戴著草帽看菜識蟲,石嫣已頗有「老農」的架勢,但她喜歡人們叫她「新農夫」。  「分享收穫」社區支持農業項目在北京市通州區馬坊村一個300餘平方米的小院兒裡,這是石嫣繼「小毛驢」之後創辦的第二個社區支持農業。
  • 「好農場」電商平臺上線
    構建最值得信任的健康食物社群,打造國內農業安全的基石,在第六屆國際社區支持農業(CSA)暨第七屆中國社會農業大會上,匯聚中國CSA和有機生態農場、專為消費者提供服務的電商平臺順勢上線。 >用軟體解決問題   2015年11月19日,在北京召開的第七屆中國社會農業大會上,中國首家專業為社區支持農業服務的IT企業—誠食(北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誠食農業」)正式對外發布好農場APP,為打造國內最值得信任的健康食物社群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 9年前,清華女博士後嫁人大博士,一起在老家當農民,現今怎樣了
    所謂「CSA」,全稱是「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意思是社區支持農業,簡單說來就是農場直接與社區人民建立一種供銷關係。在這種模式下,社區人們成為農場的直接投資者,農場負責不施用化肥,在完全自然的情況下培育健康蔬菜等等食材,並直接將這些食材直接配送到社區中的各家各戶手中,減少中間商,之間與社區訂立一種長期穩定的合作與契約關係。
  • 石嫣和她的小毛驢農場
    今年4月,回國後的石嫣把從美國學來的經營模式移植回了北京,在北六環鳳凰嶺腳下一塊20畝的土地上,她的小毛驢農場開張了。進入6月,農場的收穫季節到來,石嫣和她的美國模式也迎來了第一次檢驗。蔬菜從哪裡來小毛驢農場被鐵絲網圍了起來,因為是種植有機蔬菜的農場,食品安全是第一要務。
  • 清華女博士後石嫣:出國學習農場經營模式,歸來後選擇紮根農業
    她的名字叫做石嫣,是一名學霸,之前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後來在清華,獲得了博士後。就在其他同學決定找工作的時候,石嫣此時去了美國,而這次美國的深造機會讓石嫣的命運發生了改變。在家裡,父母都很疼愛石嫣,家務活都不捨得讓她做,後來石嫣上了大學,她考取的是河北農業大學,這時才和農業結下了不解之緣。後來因為成績優異,石嫣先後讀了碩士、博士,一直讀到博士後,這樣的學習經歷確實很豐富,而同學和老師的眼中,石嫣就是一個學霸。後來石嫣有了一次去美國交流學習的機會。
  • 石嫣:清華學霸下鄉務農,建成我國第一個CSA農場,現狀令人感嘆
    石嫣的父親所描述的務農生活引起了石嫣的興趣,在學業的道路上,石嫣先是選擇了河北農業大學作為本科大學,接著一路往上,去到了中國人民大學的農村發展專業攻讀博士。「如果一味強調城市的發展,而忽視了城鄉之間的和諧,城市就變成了一個解不開的困局。」在學習、觀察與反思中,石嫣越來越認識到鄉村發展的重要性,意識到農業的重要地位。
  • 9年前,清華女博士後嫁人大博士,後共同回農村種地,現狀如何?
    而對於我國目前來講,我國的博士人員佔比總人口數量僅為兩千分之一,呈現金字塔形,站的越高處的人,數量越少,所以博士對於我們來說就是人才中的人才。在平常人看來,博士最好的出路,要麼就是高校教書,要麼就是進行科研工作等等,反正是做一些很高端的工作。但是在我國卻有這樣一位清華的女博士,她後來嫁給了一個人大的博士,後面兩個人共同回了農村種地,9年後他們的生活怎樣了呢?
  • 石嫣:清華博士後出國留學,成為國家第一位公費去美國務農的學生
    01我們可以先去簡單的認識一下石嫣這個人。首先,她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她是中國人民大學的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的博士。後來,她還以優異的學術知識,在清華大學讀取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博士後。而且,她還被國家發改委公眾營養與發展中心,任命為健康傳播大使。
  • 農場裡的女博士——石嫣 | 新時代的中國面孔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博士畢業。最近幾年,很流行購買國外進口的食物,無論是奶粉還是大米,但在我看來,其實最好的食物一定是最新鮮的,一定是在我們國內。   編者手記:          2008年 石嫣讀博士期間到美國農場學習實踐
  • 分享收穫,石嫣「有態度」
    幾年前,石嫣在中國創辦了第一家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社區支持農業)農園,種植綠色蔬菜,不通過中介,農民和消費者直接對接。如今,這一模式的農場在中國已經擴大到了500多家。這些年,石嫣的生活有哪些改變?綠色農產品到達百姓餐桌的路程是否順暢?在順義農場,石嫣接受了本刊記者的專訪。
  • 石嫣:用心種點好東西
    的確,石嫣是清華大學博士後,現在是「分享收穫」社區支持農業項目的負責人,有3個農場、40頭豬、2000隻雞、30隻鵝、4條狗、3隻鴨子。戴著草帽看菜識蟲,石嫣已頗有「老農」的架勢,但她喜歡人們叫她「新農夫」。 「分享收穫」社區支持農業項目在北京市通州區馬坊村一個300餘平方米的小院兒裡,這是石嫣繼「小毛驢」之後創辦的第二個社區支持農業。
  • 他是院士,她是博士,他是碩士,都在心甘情願做這件事
    這個姑娘叫石嫣,在這裡幹著現在普通農家姑娘也不幹的活。她可不簡單,是一名博士,還美國學習過。學習歸來後,她有點迷糊了:自己學了這麼多年農業,竟然連農田都沒進過,都不知道農作物是怎麼種植生長的,這樣的博士有什麼用?
  • 石嫣:女博士的「分享收穫」計劃
    這年4月,導師溫鐵軍派她去美國明尼蘇達州(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 一個農場學習CSA模式,在那裡,她當了半年農夫,體驗了一把洋插隊生活。CSA是「社區支持農業」的英文縮寫,這是在歐美流行了數十年的生態農業模式。
  • 清華女博士後當十年農夫 姚晨都帶娃去她農場幹活
    這個農夫是博士後。石嫣十多年前一定沒想到,自己會頂著人大博士、清華博士後的頭銜,當了十年農民。2008年,她得到了一個去美國了解社區支持農業(CSA)模式的機會,但是地點不在研究所,而是明尼蘇達州一個偏僻的農場,時間定為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