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處理制己與利他的關係,利己與利他是人生經常遇到的矛盾

2020-12-12 有文化的老秦

正確處理制己與利他的關係

利己與利他是人生經常遇到的一對矛盾。它們既是對立的,表現為有的時候堅持「利己」就不能「利他」,或者相反;它們又是統一的,有些情況下,「利己」的同時,也可以「利他」。

人生活在社會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利益關係問題,必須要對利己利他表明自己的態度並正確處理。

要堅持「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處事原則。「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集中體現了人的社會本質,也反映了個人的存在和發展既需要個人的努力,又需要他人的幫助和支持。

相關焦點

  • 「利己」還是「利他」,兩者並不矛盾!
    人,必須從外界獲取物質、信息及能量,才能滿足自身肉體存在的需要,這決定了他的「利己性」;人,生於社會,必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和調節,從而決定他需要具備一定的「利他性」。所以,人本身就具有利己和利他的統一性。因此,正確思考利己與利他之間的關係平衡,才是商業發展的關鍵。如果只是單純認為「利己」是醜惡的,「利他」才是善良的,那這也未免太過於偏激。
  • 利己的同時能做到利他嗎?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有些人很自私,只顧考慮自己,其實這是人的本性,每個人的性格裡都有自私的一面,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人性裡全都是自私的,除了自私、冷漠、佔有欲外,人性中還有奉獻、熱情、友愛等這些屬於正能量的一面。今天,就和大家探討一個話題——利己的同時能做到利他嗎?
  • 利他是實現利己的必由之路
    坐堂醫健康講座  利己與利他顯然是一對矛盾。想通二者的關係,理解他們在最高層次的統一與同一,就成為創業的一個帶根本性的大觀念。它影響著投資的全部行為和整個過程,並最終決定著投資的成功與失敗。  利己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它歸根結底源自生存的需要。但人是生活在群體之中的,單方的利己行不通,互相幫助更有利,幫助別人是幫助自己。於是產生了群體中利他的行為準則。
  • 商業的本質:「利己」還是「利他」?
    由此可見,利己心強烈、利他心薄弱是經濟人的天性。 利己是人的本能需要,關心自己,維繫自我生存、實現自我發展是人性本然。作為個體存在的人首先需要滿足生存需要,人是自身利益需求的產物。人首先是經濟人,人的本性最重要的就是利己,利己心是自然賦予人類的本性,追求個人利益是自然之理,天經地義。沒有利己,就沒有個人利益和私人財產,也就沒有人的存在。
  • 「利己」與「利他」,分道揚鑣亦或殊途同歸?
    這兩種評價,可以用兩個詞來揭露其本質:「利他主義」與「利己主義」。利他作為一個擁有完整思想的人,很少有純粹的「利他主義」或者「利己主義」。在不涉及到致命的利益或者問題時,我們更願意讓其他人看到「利他」的一面。
  • 利他及利己的關係 | 明辨是非
    在書中有這樣一段話:「人生重大的真理是行為作用與反作用。……對於這一真理明白和體證程度的高低,決定了一個人主宰行為作用能力的高低。……心靈品質越好,道就越高,德就越厚,事業就越大,幸福自在乃至圓滿覺悟的結果和狀況就越好。反之亦然!」聯想到最近發生在我身邊的一件事:有一個朋友向我推薦他的朋友生產的一種高能量淨水機。
  • 利他,才是利己
    自利與利他是一體的,猶如鳥的兩個翅膀,缺一不可。要真正自利就必須利他,要圓滿地利他則必須良好地自利。就好比商人做生意,「把顧客當成上帝」,是利他還是利己?
  • 蜜蜂「利他」與「利己」行為探討
    對蜜蜂的利他與利己行為進行了初步探討,並認為蜜蜂的利他與利己行為說明了基因決定論。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核心是自然選擇學說—— 物競天擇、弱肉強食,這個學說告訴我們,物種在生存競爭的過程中,經過自然選擇的作用,逐漸產生新的物種,實現生物的進化。
  • 利己與利他,人為什麼要做聖人?
    如果利他的目的不是利己,那麼利他是不合邏輯的,生命邏輯的結果並不是利他。如果做一個盡善盡美的人是利己的,利在哪裡?如果這些利都是利己的策略,那就是一個計算問題,是一個划算不划算的問題。人人都在利己,人人只有利己,人的智慧和行為能力只是利己的工具,一切公共關係和社會結構都不過是公平合理的利己形式與方法,一切經濟基礎及上層建築,包括意識形態,最終的目的仍然是落實到個人的生存利益。在人們現行所有的認識中,無論各種經濟手段、科學方法、思想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無一不是達到最終利己的目的。
  • 經濟學上的利己與利他之辯
    市場的奧秘就是通過分立的產權規則和價格機制,將利己轉化為利他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利他與利己難以區分,利他的行為也往往可以說成是利己的行為,而利己的行為也往往可說成是利他的行為,比如有意識地幫助他人往往被說成是利他的,最為典型的是慈善,如特蕾莎修女,你可以說她在利他,但她會說自己在利己,因為她會認為有意識地幫助他人是實現自己利益的最有效手段。
  • 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人到底是利他的還是利己的?
    而利他主義也可以分為心理利他主義:人們是天然地為了彼此的利益而行動;倫理利他主義:人們應當銘記為了他人的利益而行動。在通俗的語言中,利己主義的立場常被稱為「自私」,雖然這兩者的意義並不對等。而利他主義被大多數人認為是「無私」,然而利他主義並不意味著自我犧牲。
  • 人與人之間是相互的,利他從而利己
    導語:人與人之間是相互的,利他從而利己人生活在社會關係中,難免要與人打交道。如果說,利己是自然屬性,那利他就是社會屬性。當前社會,競爭無處不在,遠比我們想像的激烈。利他,從而利己。利他的本質就是互惠互利利他就是把別人的利益放在前面,讓別人先獲利。李嘉誠曾經說過,最好的生意不是你賺九成,別人賺一成,而是自己只賺四成,把剩下的利潤讓給別人。
  • 利他本質上,也是利己
    利他,本身也是一種自信。怎麼理解呢?所有的傷害都是相互的,所有利他都是利己的。你傷害別人,別人也會傷害你。這好比老闆/領導和員工的關係,老闆/領導可以對員工不好,從表面上看,員工好像無法逆轉這種形勢。但你再等等看,等這個員工走了以後,等兩年後,等這個員工在這個圈子裡打通了某種業務上的關鍵節點的時候,等這個員工說話有影響力的時候,他對公司、老闆、領導可能就會造成傷害。韓寒說他創作、寫書時,就希望跟他合作的人不要吃虧。他也希望大家能喜歡他的自我表達,能從頭到尾看完他的作品,而不是在電影院裡看一半就走了。
  • 路遙:真正的愛情不是利己的,而應該是利他的
    這部百萬巨作,樸實、勤懇、接地氣;從黃土高原展開的故事,夾帶著辛勞人們的汗水,不管那個時代多麼艱難與貧瘠,他們都在遭遇選擇上的痛苦,人際關係處理所帶來的難事以及飽受愛情的折磨。我記得《平凡的世界》裡,田潤葉曾說:真正的愛情不是利己的,而應該是利他的。這句話更像是作家路遙藉故事角色的口,說出了自己的心。
  • 適者生存是利己,善者生存是利他
    有人認為是源自人類競爭、好強、自私、獨佔的本性,這就引起了人的本性是善還是惡、是利己還是利他的討論。從哲學、心理學、生物學和社會學的觀點來說,這無疑是個重要的課題,尤其是近年來,從事進化生物學和進化心理學研究的科學家,對於在進化過程中人類本性的改變,做了很多研究。當然,答案還沒有找到,也不太可能會是一個善與惡、利己與利他截然二分的答案。利己或利他?讓我們看看古今中外的各種討論。
  • 「利他」就是「利己」
    自私是人的天性,《國富論》中也明確提到,人類社會的進步就是由利己驅動利他,利己沒有錯,但現在的社會是高度協作的社會,單憑利己寸步難行,只有利他才能帶來利己。所以摒棄利益最大化的思維,多想想我幹這件事能夠給相關的人帶來哪些價值,別人受惠於你則越離不開你,你自然而然能夠實現自己的私利。
  • 吳軍《見識》: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以利他之心度人生
    今天結合第四章和第八章,與大家共同分享一下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以利他之心度人生。「事業成功,掙到了錢,卻不會花、不會理財,可能最後白忙活一場;沒有掙到錢,空有一腔理想抱負,可能也不過是幻想。因此,金錢觀不僅會對人的事業產生影響,也會決定人的幸福」。
  • 利己還是利他?你的選擇決定你的命運!
    外察世界80餘歲高齡的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了「利他之心」的重要意義,以自己長達半個多世紀的企業經營經驗為例,說明「利他之心」在企業經營中的重要價值:「以『利他之心』經營企業,是超越行業、超越國界的『真理』。」
  • 「利他才是最大的利己」
    15日下午,陳克明以《利他才是最大的利己》為題,分享了自己三十多年創業的坎坷經歷。2600多名中外「塾生」,聆聽了陳克明的故事,30分鐘裡響起了26次掌聲。    陳克明領導的克明面業,由一家小作坊發展到今天年銷售15億多元、3000多名員工、國內掛麵第一家上市企業。企業大了,管理的難題也來了。
  • 當精緻的利他主義者,做真正的人生贏家
    &nbsp&nbsp&nbsp&nbsp一是利己主義者要不要利他?其實那位學生還是深諳「欲先取之必先與之」之道的。比如聽課很專心,不失時機稱讚錢教授課講得好,主動博取錢教授的好感之類,雖然是他交換推薦信的籌碼,但又未嘗不可以視為一種利他行為(至少他知道需要給教授帶來精神上短暫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