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才是最大的利己」

2020-12-12 湖南日報

    湖南日報5月16日訊(記者 李志林 通訊員 李力上)15日至16日,「掛麵大王」陳克明作為學生,去上海「拜師」世界著名經營大師稻盛和夫,並一起共同分享經營「心得」。15日下午,陳克明以《利他才是最大的利己》為題,分享了自己三十多年創業的坎坷經歷。2600多名中外「塾生」,聆聽了陳克明的故事,30分鐘裡響起了26次掌聲。

    陳克明領導的克明面業,由一家小作坊發展到今天年銷售15億多元、3000多名員工、國內掛麵第一家上市企業。企業大了,管理的難題也來了。實踐中,公司應用了稻盛和夫創立的「阿米巴經營」經驗,將企業劃分為「小集體」,像自由自在的重複進行細胞分裂的「阿米巴」一樣,讓集體中每一位員工成為主角,煥發出激情,從而實現企業的飛速發展。

    今年83歲的稻盛和夫是日本著名的企業家,一人帶出了兩個世界500強企業,也熱衷中日友好事業,每年來上海傳授經營管理經驗。陳克明來到上海,本來是聽課取經的。但組織者得知他的身份後,執意邀請他分享自己的創業故事。

    被「抓差」的陳克明,在演講中,以一個個具體生動的故事,講述了自己創業中,如何首先通過利人,達到「利己」,從而壯大企業的歷程。這些真實的故事,引起臺下中外聽眾的強烈反響。每當陳克明講到動情處,會場裡都爆發出熱烈的掌聲,讓陳克明數次停頓下來,重新整理「心情」。組織者專門通過錄音統計了一下,這一短短的演講,響起掌聲26次。

    去做學生的,做了一回「好老師」。來自華東師大的陳老師很有感慨:只是一個小學畢業生,陳克明以這樣樸素的經營哲學,成就一番事業。在浮躁的時代,這是很讓人深思的。

相關焦點

  • 利他,才是利己
    自利與利他是一體的,猶如鳥的兩個翅膀,缺一不可。要真正自利就必須利他,要圓滿地利他則必須良好地自利。就好比商人做生意,「把顧客當成上帝」,是利他還是利己?
  • 「利己」還是「利他」,兩者並不矛盾!
    人,必須從外界獲取物質、信息及能量,才能滿足自身肉體存在的需要,這決定了他的「利己性」;人,生於社會,必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和調節,從而決定他需要具備一定的「利他性」。所以,人本身就具有利己和利他的統一性。因此,正確思考利己與利他之間的關係平衡,才是商業發展的關鍵。如果只是單純認為「利己」是醜惡的,「利他」才是善良的,那這也未免太過於偏激。
  • 經濟學上的利己與利他之辯
    市場的奧秘就是通過分立的產權規則和價格機制,將利己轉化為利他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利他與利己難以區分,利他的行為也往往可以說成是利己的行為,而利己的行為也往往可說成是利他的行為,比如有意識地幫助他人往往被說成是利他的,最為典型的是慈善,如特蕾莎修女,你可以說她在利他,但她會說自己在利己,因為她會認為有意識地幫助他人是實現自己利益的最有效手段。
  • 利他是實現利己的必由之路
    要在創業中自覺貫徹利他觀念,需要懂得這句話:「利他是利己的最高級。」  1.利他的真實性與合理性的根據是利己的普遍性。單個人或團體的利他是相對眾人的利己,是對眾人利己的尊重,是對人的利己本性的適應。這就是把事業的發展紮根在人的心裡,紮根在無限需求的沃土之中,從而獲得無限成長的空間。  2.利他是人與社會最根本關係中的最高行為準則。人與社會最根本的關係是適應。
  • 利他才是最大的利己-捨得的深度剖析
    無論是員工,還是合作夥伴都得到了最大的利益。這才是於東來深悟捨得含義。海底撈火鍋可謂是家喻戶曉,外界一致認為服務好是海底撈大殺四方的殺手鐧。那麼好的服務怎麼就不能被抄襲模仿呢?其實好的服務完全是可以學習效仿甚至是超越他的,但是那為什麼還是學不會呢?這個秘密就在黃鐵鷹寫的《海底撈你學不會》一書中有明確的講解,那就是張勇有一個哲學思維--捨得。
  • 商業的本質:「利己」還是「利他」?
    「永不作惡(Don’t be evil)」是谷歌公司的基本原則!我們不禁要問,「不作惡」不是一個企業最起碼的準則嗎?為什麼谷歌這麼偉大的企業卻把「永不作惡」作為自己的基本原則?由此可知,守住底線對一個企業來說是何等困難!
  • 利己的同時能做到利他嗎?
    今天,就和大家探討一個話題——利己的同時能做到利他嗎?有人說,利己與利他永遠是矛盾的,利己了就沒法再利他;利他了,利己就無法實現。可本人覺得,利己與利他是可以同時實現的,現在人們所倡導的雙贏或多贏,不正是這種觀點的很好體現嗎?首先,人都有利己的一面,是趨利避害的動物,是理性與感性的合體,我們都希望遠離痛苦,得到快樂或幸福,這無可厚非。
  • 利他本質上,也是利己
    利他,本身也是一種自信。怎麼理解呢?所有的傷害都是相互的,所有利他都是利己的。你傷害別人,別人也會傷害你。這好比老闆/領導和員工的關係,老闆/領導可以對員工不好,從表面上看,員工好像無法逆轉這種形勢。但你再等等看,等這個員工走了以後,等兩年後,等這個員工在這個圈子裡打通了某種業務上的關鍵節點的時候,等這個員工說話有影響力的時候,他對公司、老闆、領導可能就會造成傷害。韓寒說他創作、寫書時,就希望跟他合作的人不要吃虧。他也希望大家能喜歡他的自我表達,能從頭到尾看完他的作品,而不是在電影院裡看一半就走了。
  • 「利他」就是「利己」
    自私是人的天性,《國富論》中也明確提到,人類社會的進步就是由利己驅動利他,利己沒有錯,但現在的社會是高度協作的社會,單憑利己寸步難行,只有利他才能帶來利己。所以摒棄利益最大化的思維,多想想我幹這件事能夠給相關的人帶來哪些價值,別人受惠於你則越離不開你,你自然而然能夠實現自己的私利。
  • 「利己」與「利他」,分道揚鑣亦或殊途同歸?
    這兩種評價,可以用兩個詞來揭露其本質:「利他主義」與「利己主義」。利他作為一個擁有完整思想的人,很少有純粹的「利他主義」或者「利己主義」。在不涉及到致命的利益或者問題時,我們更願意讓其他人看到「利他」的一面。
  • 蜜蜂「利他」與「利己」行為探討
    對蜜蜂的利他與利己行為進行了初步探討,並認為蜜蜂的利他與利己行為說明了基因決定論。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核心是自然選擇學說—— 物競天擇、弱肉強食,這個學說告訴我們,物種在生存競爭的過程中,經過自然選擇的作用,逐漸產生新的物種,實現生物的進化。
  • 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人到底是利他的還是利己的?
    而利他主義也可以分為心理利他主義:人們是天然地為了彼此的利益而行動;倫理利他主義:人們應當銘記為了他人的利益而行動。在通俗的語言中,利己主義的立場常被稱為「自私」,雖然這兩者的意義並不對等。而利他主義被大多數人認為是「無私」,然而利他主義並不意味著自我犧牲。
  • 路遙:真正的愛情不是利己的,而應該是利他的
    我記得《平凡的世界》裡,田潤葉曾說:真正的愛情不是利己的,而應該是利他的。這句話更像是作家路遙藉故事角色的口,說出了自己的心。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情緒複雜而多面;我們時而堅強,時而柔弱;時而感知生活恬淡,時而感知人生心酸。我們的心境,正在影響著這個世界的變化。
  • 適者生存是利己,善者生存是利他
    有人認為是源自人類競爭、好強、自私、獨佔的本性,這就引起了人的本性是善還是惡、是利己還是利他的討論。從哲學、心理學、生物學和社會學的觀點來說,這無疑是個重要的課題,尤其是近年來,從事進化生物學和進化心理學研究的科學家,對於在進化過程中人類本性的改變,做了很多研究。當然,答案還沒有找到,也不太可能會是一個善與惡、利己與利他截然二分的答案。利己或利他?讓我們看看古今中外的各種討論。
  • 利己與利他,人為什麼要做聖人?
    人與人的生存利益是各自的,做聖人為己還是為他?自古中國的智慧裡,獨善其身和修身養性都是個人修為的宗旨,做好自己最具說服力,因為直接有利於自己。而行善積德、多做好事是轉個彎為自己,因為好人有好報,人為了好報而做的事,還是為了自己。所以,做聖人難道不是為了自己?為自己的聖人不是更可疑嗎?
  • 正確處理制己與利他的關係,利己與利他是人生經常遇到的矛盾
    正確處理制己與利他的關係利己與利他是人生經常遇到的一對矛盾。它們既是對立的,表現為有的時候堅持「利己」就不能「利他」,或者相反;它們又是統一的,有些情況下,「利己」的同時,也可以「利他」。人生活在社會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利益關係問題,必須要對利己利他表明自己的態度並正確處理。要堅持「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處事原則。「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集中體現了人的社會本質,也反映了個人的存在和發展既需要個人的努力,又需要他人的幫助和支持。
  • 精緻的利己主義:要「利己」,也要「利他」
    錢教授自然欣然同意,可是等他寫完的推薦信之後,這位學生便從此從他的課上消失了。錢教授這時候才明白,這位學生表現積極,不是因為欣賞自己講課,而是為了實現拿到推薦信這一目的。說得通俗一點,他之前的一些行為只是一種"投資」。
  • 人與人之間是相互的,利他從而利己
    導語:人與人之間是相互的,利他從而利己人生活在社會關係中,難免要與人打交道。如果說,利己是自然屬性,那利他就是社會屬性。當前社會,競爭無處不在,遠比我們想像的激烈。利他,從而利己。利他的本質就是互惠互利利他就是把別人的利益放在前面,讓別人先獲利。李嘉誠曾經說過,最好的生意不是你賺九成,別人賺一成,而是自己只賺四成,把剩下的利潤讓給別人。
  • 商米科技「利他心」:超越「利己」的商業力量
    商業的本質是「利己」還是「利他」?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利己」是人的本能需要,追求個人利益也是商業世界的自然之理。11月7日,一部由商米科技發布的名為《無價》的微電影正式上線,卻展現出了商業社會中的另一種屬性,即「利他」。
  • 利他及利己的關係 | 明辨是非
    聯想到最近發生在我身邊的一件事:有一個朋友向我推薦他的朋友生產的一種高能量淨水機。他說自己使用之後,原來全身布滿溼疹的皮膚病基本痊癒了,身體也感覺比原來好了很多。出於對這位朋友的信任,我花了3萬元,也購買了一臺,從而認識了生產這種水機的老闆。但安裝之後我才發現,水機既沒有使用說明書,也沒有生產廠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