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才是最大的利己-捨得的深度剖析

2020-12-12 GD生意經

文|GD生意經|原創 首發

圖片來源網絡

記得有一部經典的電視劇《雞毛飛上天》裡面有一個橋段,陳老爺子談「雞毛換糖」的故事。換糖人辛苦一夜熬出糖球,第二天挑著扁擔走街串巷用糖換雞毛,然後再把雞毛做成毽子銷售。這個過程看似簡單,但是裡面蘊含著巨大的哲理。換糖人是一個買賣人,但是在「雞毛換糖」這個過程當中卻是處處為他人著想,這正是今天的主題,先給予他人利益,在獲得自己的利益。

圖片來源網絡

中國有句老話叫捨得,有舍才有得。舍在前面就是讓大家先舍,先付出,然後再獲得回報。記得牛根生在《蒙牛內幕》一書中也多次提到過蒙牛的經營理念,就是財散人聚。財散不光光指的是內部利潤的分配,而是把蒙牛創造的利潤合理分配給客戶,員工,合作夥伴,奶農,回饋消費者,最後剩餘的利潤才是自己賺取的應得利益。所以蒙牛從1999年開始創業,火箭般速度成長,短短幾年時間就成為了中國乳製品行業的佼佼者。

無論是雞毛換糖,還是牛總高超的經營理念都驗證了咱們中國自古以來的經典哲學智慧,那就是捨得。追根溯源,「捨得」一詞出現在明代袁坤儀先生所著的《了凡四訓》裡,該書的第三篇積善之方中提到:「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捨不得,捨不得,不舍就不得。」先賢孔子也說過,己欲達而達人。捨得一詞想必凡人都知曉,但是真正做到的卻是寥寥無幾。

圖片來源網絡

胖東來大家都不陌生吧,於東來從1995年開始在許昌一個地級市把胖東來超市發揚光大,業界口碑極好。胖東來最出名的那就是捨得文化。無論是員工,還是合作夥伴都得到了最大的利益。這才是於東來深悟捨得含義。

海底撈火鍋可謂是家喻戶曉,外界一致認為服務好是海底撈大殺四方的殺手鐧。那麼好的服務怎麼就不能被抄襲模仿呢?其實好的服務完全是可以學習效仿甚至是超越他的,但是那為什麼還是學不會呢?這個秘密就在黃鐵鷹寫的《海底撈你學不會》一書中有明確的講解,那就是張勇有一個哲學思維--捨得。捨得給員工行業內最高的薪資,捨得給員工居住最好的寢室以及最乾淨的工作環境,捨得給消費者最好的食材以及就餐場所,一切都是張勇先去利他人,最後自己也得到了相應的回報。這也許就是經營的最高境界吧。

圖片來源網絡

筆者有幸結識張亮麻辣燙老闆張亮先生,通過了解我發現了一個和張勇、牛根生類似的人性。張亮麻辣燙在2008年開創之初,由於品牌快速發展階段公司在短時間獲得了巨大的利益。在年底公司可分配利潤有1198萬元之多,張亮自己僅僅留了8萬元,將其餘1190萬全部分配給自己的團隊以及相應的合作夥伴。試問,第二年兄弟們會不會玩命的幹呢?合作夥伴會不會拼命地為張亮去做服務呢?捨得分,就一定會得到你意想不到的收穫。

那麼 捨得捨得,一個企業到底應該怎麼舍怎麼得呢?今天給大家從以下幾個維度剖析。

1、利客戶--加強產品銷售渠道的黏性

大部分企業都是通過各個省市的合作商來完成產品分銷的,合作商就是我們企業的直接客戶。合作商是通過代理銷售我們的產品或是技術服務來獲取相應的報酬,那麼既然是有相應的報酬,我們為什麼還要在原本的利潤之外給合作商讓利呢?答案很簡單,今天是你的客戶,可能明天就是別人的客戶,天下皆為利。渠道不是一個人的,現在是你的不代表明天一定是你的。所以一個企業要在客戶端捨得分配既定之外的利潤那麼你相應獲得就是合作商的忠誠度,合作穩定代表分銷渠道穩定,那麼你的生意才可以做得長遠。

圖片來源網絡

2、利員工--打造超高凝聚力團隊

有人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員工給薪資就可以了,多發工資員工也不會領你的情,或許明天就不在你的企業幹了,這利益不是白舍了嘛。團隊穩定的重要性我今天不做分析。咱們單獨講一個關鍵點,給員工歸屬感這個問題一直就是企業最大的難題。只要員工在一天,那麼他就是你的團隊成員,你就需要考慮團隊穩定性以及團隊創造力的問題,那麼通過不斷的分配合理的甚至是超出團隊員工心理的利益,你就一定會得到超額的回報。

華為到現在也沒有上市,任老一句話就點明了其中的奧妙,華為全員持股,全體員工都是可以得到合理的利潤分配而不是任老自己一個人拿大頭利潤。記得前段時間有一個很火的華為事件,有一個高級工程師準備離職,任老讓HR把離職申請拖到了年後,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年底會有年終獎發放足足200萬元。那麼對於一個即將要離開公司的人任老還可以這樣做可見捨得的精髓已經浸透了華為內部。只有這樣的文化才能打造出世界級別的企業。

想想你自己,年底給員工分了多少分紅呢?是不是一張500塊的超市購物卡就簡單了事了呢?而自己又是豪車豪宅,試問你武功本領在高,沒有兵將跟隨你能走多遠呢?

3、利夥伴--打造穩定的核心

圖片來源網絡

記得《中國合伙人》裡面佟大為在結婚典禮說了一句中國式的經典語錄:千萬不要跟自己最好的朋友合夥做生意。為什麼呢?中國人只古以來就有一個小農意識,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鳥為食亡等等腹黑的理論充斥著我們的教育。合夥共事不長遠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利潤分配不均勻。大家一定要記得沒有任何一家大公司是靠一個領導人單打獨頭出來。

你只知道微軟的比爾蓋茨,但是還有另一個佔微軟40%股份的合伙人保羅-艾倫;你對巴菲特羨慕不已的時候,還有一個重要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才是和巴菲特一起創造奇蹟的人;當你對馬雲膜拜的時候是不是也在想阿里巴巴的十八羅漢到底是誰呢?

人是一種奇怪的動物,小時候媽媽教育我們要懂得分享食物和玩具給自己的小夥伴,多麼簡單質樸的道理啊。長大後一旦發現利潤分配不均,自己付出多而回報少立刻翻臉。所以一個企業想要走得長遠,必須要做的是創始人要懂得給予自己夥伴分配利潤,要多分。

每到年底為你打江山的各個區域合伙人本來都可以過一個豐收年,可是你卻一句經營不善,利潤降低,只給大家發了幾千塊這還是應得的報酬,可是你不小心在朋友圈炫耀新提的保時捷、給媳婦買的Prada時候忘記了分組屏蔽你的夥伴。你失去的不僅僅是一個兄弟,而是一個市場,是公司未來。

4、利服務商--打造穩定的大後方

有人說服務商是為我們企業服務的,我們是甲方啊,哪有甲方給乙方分利潤的道理呢。不管甲方還是乙方都是通過某種產品或是服務建立在一條產業鏈上的,甲方在事業鼎盛時期是可以隨時切換乙方,但是記住,乙方也是可以隨時切換甲方的。事業要長久,產品品質要穩定是需要靠更多的乙方共同完成,那麼這個時候甲乙方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那麼為了讓自己的事業基業長青,輔助乙方發展,為乙方多牟利多分配才是一個更高的經營維度。

紅牛功能飲料通過在中國短短不到20年的時間發展,儼然已經成了一個飲品巨頭。但是他背後有一個默默付出的乙方--奧瑞金制罐。1995年開始奧瑞金跟隨著紅牛一步步做大做強,紅牛也在發展的同時不斷地反哺奧瑞金。在長達20多年的商業競賽中,紅牛獨佔鰲頭,奧瑞金也是死心塌地。可以說紅牛的成功絕對離不開奧瑞金的支持。

這才是你如何搞定乙方最值得學習的案例。

圖片來源網絡

5、利消費者--獲得口碑、贏得民心

看到這個標題肯定會有很多人評論,讓利消費者不就是促銷嘛,投一些獎項給消費者,這個是一個企業發展必須做的事情,為什麼還要重點訴述呢?

消費者是誰?消費者是全國人民,讓利不是讓利給消費或享受服務的對象,其他沒有購買你產品或服務的人是不是你的消費者呢?

答案是的,全國人民都是你的消費者。但是是否購買你的產品或服務不取決於消費者,而是取決去你自己的企業文化。

每當國家有難的時候,各個行業有擔當的企業都會出手相助,捐資捐物與國家共同度過難關。這次新冠疫情發生之後,阿里巴巴、騰訊、蒙牛、輝山乳業、恆大等等眾多企業紛紛伸出援手,試問捐款是不是一種讓利呢?獲得什麼不用我明說吧。

疫情過後,各地醫護人員陸續返回家中。重慶一個老火鍋店老闆邀請重慶1636名醫護人員吃火鍋,這個消息一時火爆全網。投入200多萬元請醫護人員吃火鍋看似是一種報恩的心態,但是實則是讓利給消費者。很多醫護人員沒有去過這家火鍋店,那麼試想一下,這家門店是不是獲得了名譽以及後續的客流量。這才是捨得的高段位操作方法。

圖片來源網絡

6、利己--舍之後就是得

捨得給客戶讓出自己的利,換來的是明年更加穩定的銷售渠道。這是地利;

捨得給員工分配更多的薪水,換來的是更強的凝聚力。這是人和;

捨得給夥伴分配超出投入的回報,換來的是兄弟齊心,穩定的局面。這是修身;

捨得給服務商反哺,換來的是穩定的大後方。這是齊家。

捨得給消費者利益,換來的是口碑的流傳以及無限的潛力。這才是天時。

修身齊家,具有天時、地利、人和這多種條件融為一體,那麼你企業將來的成就還能用言語來表達嗎?

捨得,捨得,一個舍,都能得。

本文為GD生意經百家號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關注我,每天分享生意經。

相關焦點

  • 「利他才是最大的利己」
    15日下午,陳克明以《利他才是最大的利己》為題,分享了自己三十多年創業的坎坷經歷。2600多名中外「塾生」,聆聽了陳克明的故事,30分鐘裡響起了26次掌聲。    陳克明領導的克明面業,由一家小作坊發展到今天年銷售15億多元、3000多名員工、國內掛麵第一家上市企業。企業大了,管理的難題也來了。
  • 利他,才是利己
    自利與利他是一體的,猶如鳥的兩個翅膀,缺一不可。要真正自利就必須利他,要圓滿地利他則必須良好地自利。就好比商人做生意,「把顧客當成上帝」,是利他還是利己?
  • 「利己」還是「利他」,兩者並不矛盾!
    人,必須從外界獲取物質、信息及能量,才能滿足自身肉體存在的需要,這決定了他的「利己性」;人,生於社會,必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和調節,從而決定他需要具備一定的「利他性」。所以,人本身就具有利己和利他的統一性。因此,正確思考利己與利他之間的關係平衡,才是商業發展的關鍵。如果只是單純認為「利己」是醜惡的,「利他」才是善良的,那這也未免太過於偏激。
  • 經濟學上的利己與利他之辯
    市場的奧秘就是通過分立的產權規則和價格機制,將利己轉化為利他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利他與利己難以區分,利他的行為也往往可以說成是利己的行為,而利己的行為也往往可說成是利他的行為,比如有意識地幫助他人往往被說成是利他的,最為典型的是慈善,如特蕾莎修女,你可以說她在利他,但她會說自己在利己,因為她會認為有意識地幫助他人是實現自己利益的最有效手段。
  • 利他是實現利己的必由之路
    要在創業中自覺貫徹利他觀念,需要懂得這句話:「利他是利己的最高級。」  1.利他的真實性與合理性的根據是利己的普遍性。單個人或團體的利他是相對眾人的利己,是對眾人利己的尊重,是對人的利己本性的適應。這就是把事業的發展紮根在人的心裡,紮根在無限需求的沃土之中,從而獲得無限成長的空間。  2.利他是人與社會最根本關係中的最高行為準則。人與社會最根本的關係是適應。
  • 商業的本質:「利己」還是「利他」?
    「永不作惡(Don’t be evil)」是谷歌公司的基本原則!我們不禁要問,「不作惡」不是一個企業最起碼的準則嗎?為什麼谷歌這麼偉大的企業卻把「永不作惡」作為自己的基本原則?由此可知,守住底線對一個企業來說是何等困難!
  • 利己的同時能做到利他嗎?
    今天,就和大家探討一個話題——利己的同時能做到利他嗎?有人說,利己與利他永遠是矛盾的,利己了就沒法再利他;利他了,利己就無法實現。可本人覺得,利己與利他是可以同時實現的,現在人們所倡導的雙贏或多贏,不正是這種觀點的很好體現嗎?首先,人都有利己的一面,是趨利避害的動物,是理性與感性的合體,我們都希望遠離痛苦,得到快樂或幸福,這無可厚非。
  • 利他本質上,也是利己
    利他,本身也是一種自信。怎麼理解呢?所有的傷害都是相互的,所有利他都是利己的。你傷害別人,別人也會傷害你。這好比老闆/領導和員工的關係,老闆/領導可以對員工不好,從表面上看,員工好像無法逆轉這種形勢。但你再等等看,等這個員工走了以後,等兩年後,等這個員工在這個圈子裡打通了某種業務上的關鍵節點的時候,等這個員工說話有影響力的時候,他對公司、老闆、領導可能就會造成傷害。韓寒說他創作、寫書時,就希望跟他合作的人不要吃虧。他也希望大家能喜歡他的自我表達,能從頭到尾看完他的作品,而不是在電影院裡看一半就走了。
  • 「利他」就是「利己」
    自私是人的天性,《國富論》中也明確提到,人類社會的進步就是由利己驅動利他,利己沒有錯,但現在的社會是高度協作的社會,單憑利己寸步難行,只有利他才能帶來利己。所以摒棄利益最大化的思維,多想想我幹這件事能夠給相關的人帶來哪些價值,別人受惠於你則越離不開你,你自然而然能夠實現自己的私利。
  • 「利己」與「利他」,分道揚鑣亦或殊途同歸?
    這兩種評價,可以用兩個詞來揭露其本質:「利他主義」與「利己主義」。利他作為一個擁有完整思想的人,很少有純粹的「利他主義」或者「利己主義」。在不涉及到致命的利益或者問題時,我們更願意讓其他人看到「利他」的一面。
  • 蜜蜂「利他」與「利己」行為探討
    對蜜蜂的利他與利己行為進行了初步探討,並認為蜜蜂的利他與利己行為說明了基因決定論。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核心是自然選擇學說—— 物競天擇、弱肉強食,這個學說告訴我們,物種在生存競爭的過程中,經過自然選擇的作用,逐漸產生新的物種,實現生物的進化。
  • 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人到底是利他的還是利己的?
    而利他主義也可以分為心理利他主義:人們是天然地為了彼此的利益而行動;倫理利他主義:人們應當銘記為了他人的利益而行動。在通俗的語言中,利己主義的立場常被稱為「自私」,雖然這兩者的意義並不對等。而利他主義被大多數人認為是「無私」,然而利他主義並不意味著自我犧牲。
  • 路遙:真正的愛情不是利己的,而應該是利他的
    我記得《平凡的世界》裡,田潤葉曾說:真正的愛情不是利己的,而應該是利他的。這句話更像是作家路遙藉故事角色的口,說出了自己的心。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情緒複雜而多面;我們時而堅強,時而柔弱;時而感知生活恬淡,時而感知人生心酸。我們的心境,正在影響著這個世界的變化。
  • 適者生存是利己,善者生存是利他
    有人認為是源自人類競爭、好強、自私、獨佔的本性,這就引起了人的本性是善還是惡、是利己還是利他的討論。從哲學、心理學、生物學和社會學的觀點來說,這無疑是個重要的課題,尤其是近年來,從事進化生物學和進化心理學研究的科學家,對於在進化過程中人類本性的改變,做了很多研究。當然,答案還沒有找到,也不太可能會是一個善與惡、利己與利他截然二分的答案。利己或利他?讓我們看看古今中外的各種討論。
  • 利己與利他,人為什麼要做聖人?
    人與人的生存利益是各自的,做聖人為己還是為他?自古中國的智慧裡,獨善其身和修身養性都是個人修為的宗旨,做好自己最具說服力,因為直接有利於自己。而行善積德、多做好事是轉個彎為自己,因為好人有好報,人為了好報而做的事,還是為了自己。所以,做聖人難道不是為了自己?為自己的聖人不是更可疑嗎?
  • 正確處理制己與利他的關係,利己與利他是人生經常遇到的矛盾
    正確處理制己與利他的關係利己與利他是人生經常遇到的一對矛盾。它們既是對立的,表現為有的時候堅持「利己」就不能「利他」,或者相反;它們又是統一的,有些情況下,「利己」的同時,也可以「利他」。人生活在社會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利益關係問題,必須要對利己利他表明自己的態度並正確處理。要堅持「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處事原則。「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集中體現了人的社會本質,也反映了個人的存在和發展既需要個人的努力,又需要他人的幫助和支持。
  • 精緻的利己主義:要「利己」,也要「利他」
    錢教授自然欣然同意,可是等他寫完的推薦信之後,這位學生便從此從他的課上消失了。錢教授這時候才明白,這位學生表現積極,不是因為欣賞自己講課,而是為了實現拿到推薦信這一目的。說得通俗一點,他之前的一些行為只是一種"投資」。
  • 人與人之間是相互的,利他從而利己
    導語:人與人之間是相互的,利他從而利己人生活在社會關係中,難免要與人打交道。如果說,利己是自然屬性,那利他就是社會屬性。當前社會,競爭無處不在,遠比我們想像的激烈。利他,從而利己。利他的本質就是互惠互利利他就是把別人的利益放在前面,讓別人先獲利。李嘉誠曾經說過,最好的生意不是你賺九成,別人賺一成,而是自己只賺四成,把剩下的利潤讓給別人。
  • 商米科技「利他心」:超越「利己」的商業力量
    商業的本質是「利己」還是「利他」?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利己」是人的本能需要,追求個人利益也是商業世界的自然之理。11月7日,一部由商米科技發布的名為《無價》的微電影正式上線,卻展現出了商業社會中的另一種屬性,即「利他」。
  • 利他及利己的關係 | 明辨是非
    聯想到最近發生在我身邊的一件事:有一個朋友向我推薦他的朋友生產的一種高能量淨水機。他說自己使用之後,原來全身布滿溼疹的皮膚病基本痊癒了,身體也感覺比原來好了很多。出於對這位朋友的信任,我花了3萬元,也購買了一臺,從而認識了生產這種水機的老闆。但安裝之後我才發現,水機既沒有使用說明書,也沒有生產廠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