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湖北省恩施州建始縣雪巖頂村村民黃友權家時,妻子遊選慧早已將門前的院壩打掃乾淨,院壩前的玉米地、菜地鬱鬱蔥蔥,遠看綠油油一片。打電話說家裡來了客人,在外忙活的黃友權便趕了回來。
「你們先坐,我洗把臉,換件衣服。」黃友權擰開院壩裡的水龍頭,掬起一捧水抹了把臉,打上肥皂洗乾淨後,又掬一捧水直接喝下肚:「引水這一年,帶來的變化太大了。你嘗嘗這個水,天然山泉水,可以直接喝!」
這些常人眼裡再普通不過的事,卻給黃友權莫大的滿足。原因在於這水:喝了大半輩子令他苦不堪言的「望天水」,如今變成了甘甜的幸福水。
雪巖頂村山大人稀,全村157戶501人散居在喀斯特地貌的溝壑深槽之中,常年地表無水。長久以來,「望天水」帶給當地老百姓的,除了一口黑黃黑黃的牙齒,佝僂的腰身,還有蒜頭般的大骨節……
「從我記事起,小水窖就是最寶貴的東西。」黃友權告訴記者,這些各家自建的小水窖,只能在老天下雨時收集有限的一點水,往往只有兩三方水,這便成了人和牲畜的共用水源。「我們家的小水窖就在後山上,2米多深,走路15分鐘,下雨天幾乎是一腳水一腳泥。」
挑水,是黃友權最難忘的記憶,大概從14歲起,他就負責全家人和牲畜的用水。「早上挑兩趟,晚上挑兩趟,肩膀經常磨破。」說話間,黃友權露出了肩上的老繭。
因為小水窖露天在山間,幾乎是一潭死水,加上經常有樹葉、雜草和蟲子,其實並不安全衛生,所以費勁挑回來的水,並不能立刻飲用,得先過濾沉澱。最難的是遇上炎熱的旱季,水窖支撐不了幾天,他只能去5公裡外的太和街村擔水,山高路陡,一個來回要花掉四五個小時,一桶水挑到家,就只剩半桶了。
吃上乾淨衛生的自來水是雪巖頂人的夢想。
一家6口,父母日漸衰老,2個女兒讀書。作為家裡的主要勞力,黃友權只能守著兩三畝田地過日子,偶爾在附近打點短工。年頭忙到年尾,家裡還是入不敷出。「想出去打工,但是家裡就沒人挑水了。」2013年,當生活重壓襲來,黃有權兩口子還是義無反顧地坐上了南下的列車。
家裡的日子開始一點點好起來,「夫妻倆每月能賺七、八千元。」黃友權感嘆。然而用水問題卻讓他父親黃自清這位腳有些跛的老人吃不消了,在一次老人上山挑水摔成中風後,黃有權兩口子不得不回到雪巖頂村,沒撐幾年就又成了貧困戶。
「雪巖頂村祖祖輩輩吃水難。」黃友權說,做夢都沒想到的是,吃水問題居然在長江航務管理局(簡稱「長航局」)扶貧工作隊來後得以解決。
「雪巖頂年降水量比較充沛,並不缺水,缺的是留住水的工程!」把脈問診後,長航局扶貧工作隊找到癥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砂礫重巖,造成存水難、蓄水難,以致「地表水貴如油,地下水滾滾流」。
一場飲水戰役在雪巖頂村打響。2016年至2019年,長航局爭取並投入資金近百萬元,新建13個互相聯通、互為補給的蓄水池。鋪設各型管網近3萬米,完成8個村民小組主管網和入戶水管鋪設,實現了村集中水源保護地與各水池互聯互通,不定期開展水質監測管理,使飲用水各項指標達到了國家標準。同時成立供水協會,開闢公益崗位,落實專人管理,開源節流。現在,家家安裝了水錶,吃上了自來水,困擾村民多年的飲水問題得以徹底解決。
水通產業興,水美生活美。有了充足可靠衛生的水,沉睡的雪巖頂村似乎甦醒靈動起來了。村民向遠鳳的農家樂紅紅火火地辦起來了,沁人心脾的山泉水留住了遊客的心,也推開了幸福生活的「大門」;村民李宗仁的養殖業越做越大,汩汩水流滋養出一批批「健美」的生態牛、跑山豬、跑山雞……
「我靠天吃水了一輩子,做夢也沒有想到這輩子還能喝到這麼好的水。」水龍頭剛擰開一半,一股白花花的水柱噴湧而出,黃自清笑得眼睛眯成一條縫。2019年9月,當施工隊上門安裝完新水管和水錶後,黃自清家的小水窖終於「功成身退」了。
午後的長凳上,黃友權夫妻倆輕聲聊著。「過去,我們是泡在苦水裡,如今水甜,生活更甜!」說完抹了抹溼潤的眼角。遊選慧「嗯」了一聲,從菜園裡摘了黃瓜,在水龍頭下衝了衝,吃到嘴裡,甜滋滋的。
作者:廖琨 譚鳳 李璐
審核:殷黎 主編:李璐 責編:洪波
祝您一天好心情!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