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清楚,真正懂教育的都是那些不在一線教學的專家。在他們眼裡「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可是我們一線教師卻不完全贊同。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有智商差異,能力差異,更有的學生刻苦、有的學生懶惰,不能一概而論。
分層教學專家說的頭頭是道,看似很簡單,操作起來卻很難。要真正實現分層教學是不可能的。就好比高三學生,有的學生是高三水平,有的同學還是初中甚至小學水平(成績很差,就算放到初中都未必取得很好的成績)。
不說教學,就說考試。每次考試,領導都要求,考題要符合學生實際,讓大部分同學都取得好成績。這一個讓大部分都取得好成績,沒有一個標準。100個學生,讓80個學生都取得好成績就算符合標準了吧。那麼這個試卷的難度應該怎麼定?有的教師直接說,你們給出一份示範題。
我們學習都是循序漸進,一環扣一環的,知識大多數情況下是有體系或者系統的,前面沒有說好,後面的幾乎就不能說。就好比數學,加減乘除都不會,後面的數學你咋學裡? 就算老師講的再慢,還是有學生跟不上,按照領導要求,要讓大部分同學都聽懂。這麼說,少部分同學就可以不管了?有的學生真的是跟不上,有的學生真的是不想學,跟不上和不想學的學生我們怎麼辦?
之前有和教師同行討論過分層教學,一致認為,有的學生單科具備本年級的水平,有的學科不具備本年級的水平。應該分層教學走班,適合由學生自由選擇學科,而不適合由學生自由選擇學習內容。就是說,六年級的學:容許學生數學達到六年級水平,語文達到五年級水平,英語達到四年級水平。也就是說六年級的學生數學很好繼續跟著六年級數學老師學習,英語可以跟著四年級學習。同樣的道理,如果四年級的學生,數學特別好,可以跟著五年級學習五年級的數學。當然這種方法算的上素質教育方法,不過操作性不強。
要給學生開設一些必要的選修課。這樣才能培養出有個性特色的學生。比如,文史類水平特高,數學類學科水平一般。 在我國當前應試教育環境下,最好的方法還是,以中等學生為坐標進行教學,其他教學組織形式,這樣就保證了班裡的大部分學生都可以跟得上。成績好的輕鬆,成績中等的跟得上,成績差的小步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