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層警示四大資金池亂象 6000億「產品互投」隱現風險

2020-12-20 東方財富網

摘要

【監管層警示四大資金池亂象 6000億「產品互投」隱現風險】截至二季度末,僅基金子公司渠道的產品互投規模已合計約達6151億元,據記者多方了解,互投規模排名靠前的基金子公司多為銀行系機構,其中民生加銀、平安大華等基金子公司的部分資管計劃都曾涉及產品互投活動。

  截至二季度末,僅基金子公司渠道的產品互投規模已合計約達6151億元,據記者多方了解,互投規模排名靠前的基金子公司多為銀行系機構,其中民生加銀、平安大華等基金子公司的部分資管計劃都曾涉及產品互投活動。

  資金池問題仍是當前阻礙資管業務合規化的一個頑疾。

  自證監會頒布新八條底線(《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運作管理暫行規定》)以來,資管機構便不得不對違規的資金池業務進行清理。

  據21世紀經濟報導獨家獲悉,在日前召開的內部培訓上,監管層曾對當期資管業務的資金池問題進行傳達和警示。在監管層看來,個別資管產品存在涉嫌資金池模式的問題需要得到業內重視,其表現形式包括產品互投、先籌後投、風險收益不對稱等四類問題。

  有業內人士指出,資管計劃相互之間的嵌套、互投正是此前部分機構資金池模式運作的一個環節,而在新八條底線實施後,相應機構也面臨著一定的清理壓力和難度。

  另一方面,有資管人士認為,短期內大量資金、資產端並不匹配的資管存量清理存在難度,可以考慮通過渠道能力較強的資管機構,採取私募FOF等模式進行資產承接和整頓。不過,當前基金子公司面臨淨資本約束,其規模受到天花板限制,也給這一清理思路帶來了挑戰。

  6000億「產品互投」

  21世紀經濟報導獨家獲悉,監管層人士在內部培訓會上披露,當期部分資金池產品的主要表現之一是產品互投,在該模式下,資金池背後的資管計劃存在短募長投、期限錯配的問題。

  事實上,產品互投已成為當前資金池模式和隱藏底層資產風險的主流方式之一,即便是在今年上半年「八條底線」嚴化預期較為明確的情況下,資管產品互投現象仍愈演愈烈。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從權威渠道獲得的一份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僅基金子公司渠道的產品互投規模已合計約達6151億元,較上季度增長29%。

  其中,互投規模排名前五名的基金子公司,佔產品互投整體規模的65%。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多方了解,互投規模排名靠前的基金子公司多為銀行系機構,其中民生加銀、平安大華等基金子公司的部分資管計劃都曾涉及產品互投活動。

  「二季度互投規模的增長,一方面是一些股東出表、錯配需求強烈,另一方面也是部分機構預期監管會變嚴,因此在搶發規模,」北京一家基金子公司負責人認為,「但在(新)八條底線之後,這種現象將會被遏制。」

  分析人士指出,產品互投模式所依靠的是機構及其股東、關聯方的渠道募集優勢,因此銀行系基金子公司在該類業務上表現較為激進。

  「這是由渠道和定價能力決定的,因為只有渠道、募集能力強,才有足夠實力來做定價管理和流動性風險管理,」前述基金子公司負責人表示,「雖然這類業務過程中的資金池行為被認定為違規,但這種模式是需要有一定技術含量和資源優勢才能搞的。」

  事實上,已有部分存在資金池業務的銀行系基金子公司遭到了監管層的處罰。7月15日,民生加銀被基金業協會下達《紀律處分事先告知書》,指其在被檢查中發現X系列、Y系列和Z-1號資管計劃涉及違規開展資金池業務,涉及資金總規模超1600億元。

  清理難度仍存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了解,除期限錯配外,資管產品的資金池和互投模式還存在「先籌資金、後定標的,資金與資產不能一一對應」、「預期收益率與標的收益分離定價,風險收益不匹配」的問題。

  「一些銀行系機構坐擁了銀行櫃檯、私人銀行的強勢渠道,能通過較低成本募集資金,但對資產端而言,收益曲線是相對穩定的,所以一些銀行系子公司有動力利用資金池來賺取風險利差。」9月7日,燈卓投資董事姚劍鋒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資金池模式的特點在於在不同產品間進行轉移定價,並將加權資產、資金間的差額收益核算為管理費收入。

  「這種模式實質和銀行理財類似,但方式是通過產品互投、期限錯配完成的,但從合規的角度看,這種結構顯然涉嫌關聯交易,也無法做到資金、資產的一一對應,」姚劍鋒表示,「這也是銀行系基(金)子(公司)比較多搞這個的原因。」

  除上述三種表現外,「底層資產出現風險時,用其他計劃對接以提供流動性支持,並且不對投資者披露」也是監管層總結的資金池問題之一。

  「在不同產品、統一管理的情況下,一旦項目出現風險,則可以通過其他產品來彌補虧損,只要收益率長期大於壞帳率,這個模式就能運轉下去,」前述基金子公司負責人表示,「但一旦遭遇經濟周期,壞帳增多,資金池模式很容易遭遇流動性風險。」

  而如今,大規模的資金池產品面臨較大的清理難度,有分析人士認為,資管機構可以考慮發行基金子公司FOF,來對部分待清理項目進行承接。

  「一些渠道能力強的機構,資金池問題也多,其實可以考慮通過專戶的FOF來承接這些項目,」深圳一家基金子公司投資經理認為,「之前資金池的問題是大部分對接非標,而FOF可以視為一種合規的『類資金池』模式,大部分資金配置流動性資產,而用少部分資金來對資金池資產實現承接、清理和過渡。」

  但在前述基金子公司負責人看來,基金子公司淨資本管制實施後,包括FOF類專戶的規模已恐難做大,而且通過FOF來承接非標業務也存在比較大的合規隱患。

  「以目前行業淨資本來說,不大規模增資,基子的規模只減不增,而且FOF只是一個概念,用這類產品來承接只是緩解了流動性風險,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提供流動性覆蓋底層資產、期限錯配的合規問題。」前述基金子公司負責人認為。

(責任編輯:DF010)

相關焦點

  • 曝信託公司逆勢發行資金池產品「無法監管」
    有信託公司逆勢發行資金池產品竟然「無法監管」?各地監管政策的不統一正在引發信託公司在不同市場間的套利行為。中國證券報(ID:xhszzb)記者發現,註冊在西北、東北、華南等地的信託公司,不顧「資管新規」壓降資金池類業務的監管要求,在北京、上海等地區大規模銷售資金池類產品,有信託公司的「資金池」業務規模在過去一年內逆勢增長近200%。「資金池產品的收益率固定、期限靈活,投資者比較熟悉,所以好賣。
  • 資金池信託緣起何處,判定標準、監管現狀如何?
    二.資金池業務認定標準和風險提示從當下監管的趨勢來看,判斷資金池主要參照一下標準:期限錯配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特點,期限錯配簡單理解就是短期資金投資長期產品,通過定期或不定期進行滾動發行和申購贖回。以上4點就是監管認定資金池業務的一個標準。風險提示監管之所以如此大力整治資金池信託,市場之所以對資金池業務如此敏感,根本在於其風險。
  • 四川信託資金池爆雷:資金窟窿200多億 產品兌付無期限延期
    王萬峰入職之前,銀保監方面(對四川信託)已深入監管。5月12日,據財新網消息,「一位接近當地監管部門的知情人士透露,當地銀保監局已對四川信託進行『貼身監管』,監管人員每天去該公司現場上班。」5月11日,市場曾有消息稱,「四川信託即將被監管部門接管,停止所有資金池業務,高管個人護照全部上繳。資金池業務上周已經停止募集。」
  • 英語熱詞:「資金池」監管Capital pool
    銀監會業務創新監管部主任王巖岫近日表示,目前仍有部分銀行無視監管規定,繼續開展不規範的「資金池」理財業務。銀監會已將其列為今年重點檢查目標,並已經要求各銀行儘快自查整改。  今年的重點是防止銀行在同一資金池中經營不同風險水平的理財產品,並確保固定收益和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分帳經營。  Capital pool就是「資金池」,也叫cash pooling(現金池),最早是由跨國公司的財務公司與國際銀行聯手開發的資金管理模式,銀行為客戶建立主帳戶和成員帳戶的集團架構,通過架構內的歸集、下撥功能實現集團內各成員的資金統一使用和管理。
  • 租房分期合作三方機構「資金池」被監管,場景分期經營模式迎來新變化
    鐳射財經注意到,《意見》加強對採取「高進低出」(支付房屋權利人的租金高於收取承租人的租金)、「長收短付」(收取承租人租金周期長於給付房屋權利人租金周期)經營模式的住房租賃企業的監管, 指導住房租賃企業在銀行設立租賃資金監管帳戶,將租金、押金等納入監管帳戶 。住房租賃企業租金收入中, 住房租金貸款金額佔比不得超過30% ,超過比例的應當於2022年底前調整到位。
  • 地產信託最嚴監管:穿透核查資金用途
    一位南方某信託公司的內部人士透露,監管強調房地產信託業務資金用途按照「實質重於形式」穿透原則核查資金用途,不得直接或間接用於土地儲備、房地產流貸等。記者注意到,自2003年央行發文要求加強房地產信託業務管理以來,房地產信託的監管政策一直未停且一脈相承。
  • 證監會:對券商資管資金池業務監管 沒有新要求
    5月5日,就證券公司資管資金池業務相關問題
  • 通過華信資金池業務叫停,看哪些信託產品容易爆雷
    來源:顧問雲在上周傳出華信信託據說高達40億元資金缺口的資金池業務被叫停之後,華信信託成為了當前最容易爆雷的信託公司(安信信託和四川信託已經爆了),和川信一樣,華信也是資金池業務出了問題。那麼,當下哪些信託產品容易爆雷,投資者見到之後要「繞道走」呢?
  • 蛋殼易碎:長租公寓亂象再發警示
    這一打法讓小鷹短時間內搶佔了房源和租客,快速擴張,或通過經營現金池實現更多套利。張大偉說,一些運營商將房主的預期租金通過平臺項目轉移到公司名下,企業實控人可隨意動用,玩的就是「期限套利」。景暉智庫首席經濟學家胡景暉分析,長租公寓企業拿到了資金、擴展了規模,但槓桿率高,資金壓力大,行業下行時有資金崩盤風險。
  • 信託風險劣變啟示錄:華信信託「資金池」危局如何化解
    來源:北京商報今年以來,信託產品兌付延期、「資金池」問題頻繁見諸報端,令信託行業風險曝光度快速提高。近日央行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0》更是提到,少數信託公司已劣變為高風險機構,需要予以高度關注。
  • 3500億信託資金蜂擁房市 監管50天開223張罰單
    用益信託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信託資金向房企輸血將近3500億元。與此同時,近期多個信託項目被曝出現違約。房地產信託業務在迅速增長,風險也在同步積聚。據中國信託業協會3月份發布的行業報告,截至2018年末,全行業信託資產減少4379.47億元至22.7萬億元,不過流入房地產業的信託資金逆勢增長。截至去年四季度末,房地產信託餘額為2.69萬億元,同比增長17.72%。「有的項目實質是給房企融資,但操作中可能會放款給建材公司等工商企業。所以實際投向房地產行業的規模可能比3500億更高。」
  • 監管層澄清:未對「基金首募上限300億」窗口指導,未作規模...
    7月以來A股市場漲勢如虹,引發資金追捧新基金,爆款基金層出不窮。一時間,新基金髮行沸騰了,近期市場也傳出監管層進行窗口指導的傳聞。對此,接近監管層的相關人士告訴中國基金報記者,監管層未對「單只基金首募規模不得超過300億」作出窗口指導,也並未對基金首募規模作出任何限制。
  • 發展傳銷會員65層 涉資3億!監管持續收緊...
    「iBank智能錢包」傳銷平臺借數字貨幣的名義,發展傳銷會員10萬餘名,涉案資金高達3億餘元。該傳銷平臺的講師羅某某因涉嫌犯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被檢察院提起公訴。兩起騙局背後的虛擬貨幣亂象據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人民檢察院對外的起訴書顯示,「iBank智能錢包」平臺設置300美金至30000美金不同級別入門費門檻,以發布新型高回報的數字貨幣EOC石油寶為誘餌,誘使會員註冊充值,此後以拉人頭發展下線的方式吸納傳銷資金。
  • 重拳整治市場亂象 持續強化公司治理2020年保險業關鍵詞:從嚴監管
    加快補齊制度短板   防風險是金融業永恆的主題,也是保險業必須要堅守的底線。監管層重拳出擊治理亂象也是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出現的重要舉措之一。但是,處罰不是目的。要從根本上防範化解風險,還要建立嚴密的、審慎的監管制度和內控制度,進一步加強監管制度的補短板工作。
  • 重拳整治市場亂象 持續強化公司治理2020年保險業關鍵詞:從嚴監管...
    今年9月,銀保監會向各保險機構通報了險資運用領域存在的八大問題,包括未按時提交保險資金運用自查報告;保險資金運用自查報告存在遺漏;資金運用治理體系不完善;資金運用範圍和模式違規;違規開展資金運用關聯交易;投資品種面臨較高信用風險或兌付困難;另類投資領域風險隱患較大以及保險資管產品仍有存量通道業務。
  • 忽視風險 誤導投資者 商業銀行產品營銷四大亂象需警惕
    銀行監管機構正以實際行動詮釋「監管會越來越嚴」不是一句空話。有統計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銀保監系統共向銀行業各類機構和個人開出1825張罰單,合計罰沒金額約10.34億元,這一數額已超過去年全年的9.49億元。顯然,監管層對銀行機構的違法違規行為始終保持高壓態勢。
  • 論「去資金池新零售」對平臺經濟的價值
    二、對平臺資金池的認識 資金池的說法來源金融行業,簡單的說就是把資金匯集到一起,方便統一調配使用。對於網際網路平臺設立資金池是否合法有待論證,但有一點可以明確的是:私有化的平臺設立資金池的調配使用一直處於監管缺失的灰色地帶,資金池的資金安全性存在金融風險隱患。
  • 模式隱患 資金池缺監管 汽車眾籌:又一個龐氏騙局?
    而最近,「暴雷」一詞又頻頻出現在「汽車眾籌」這一投資者趨之若鶩的新監管真空領域裡。據不完全統計,自今年8月以來,至少有10起汽車眾籌平臺出現惡意詐騙跑路、提現困難、限制提現和清盤等問題。這讓人不禁擔憂——汽車眾籌會成為下一個集中「暴雷」的龐氏騙局嗎?投資者說提現當天沒想到「遇雷」了11月29日,蘇玉格(化名)心情非常糟糕。
  • 信用卡套現亂象:暗藏高額手續費和徵信風險
    但是,信用卡套現雖然便捷,卻並不一定「便宜」,其中還暗藏資金和徵信風險。與此同時,今年以來,銀保監會和多家銀行出手規範信用卡業務的管理,強調信用卡使用規範。因此,信用卡違規套現背後隱藏的風險不容忽視。假定持卡人慾套現30萬元,按2%手續費計算,其套現一次所需支付的手續費為6000元。而若利用銀行30天免息,採用「以卡養卡」的方式,套現30萬元運用一年,則其大概需實施11次還款再套現,那麼,僅其中一張信用卡就需要支付11次手續費,約為6.6萬元,相當於套現額的22%。
  • 剛剛深圳證監局緊急警示風險
    日前,深圳證監局就場外個股期權交易發布風險提示,提醒投資者高度警惕非正規平臺,以防上當受騙。深圳證監局就場外個股期權交易警示風險8月15日,深圳證監局在官網投資者保護一欄發布《關於場外個股期權交易的風險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