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雪域最大的王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二十五,
這是個一如往常的普通日子。
在剛剛重建竣工的布達拉宮裡,作為五世達賴洛桑嘉措一手栽培的「親兒子」,大總管桑結嘉措宣布:達賴喇嘛已「入定」,進行無限期的修行,靜居高閣,不見來人。
信徒們也好,當時的朝廷也罷,都沒有察覺到這一個消息背後的貓膩。
洛桑嘉措為什麼要閉關不見人?
因為,他已經圓寂了。
桑結在西域中是作為達賴之下最有權勢的人,
但是他的權力是那個坐床的「活佛」賦予的,
誰是達賴,誰就是雪域真正的王。
恩師走了,他看似強大的實力,頃刻間便將覆滅。
所以,達賴洛桑不可以死,起碼不可以讓世人知道他死了。
可,紙終有一天會包不住火。
他需要尋找新的轉世達賴,被自己牢牢掌控。
1683年,也就是五世達賴圓寂的第二年,在山南門隅的宇松地方,一顆菩提落入凡塵,在這個普通的紅椒喇嘛家庭,誕生了一個天資聰明的神童。
他叫計美多吉協加袞欽,不過大家更熟悉他後來的名字,倉央嘉措。
坊間傳聞,倉央的父親扎西敦贊是一個滿腹經綸的情歌高手,智慧而又浪漫,母親才仁拉茂正是被他的這份才情吸引,才與他結婚的。
女人嫁給了愛情,男人多才多藝,他們在廣袤的草原上組成了一個幸福的家庭。
可是,這份美好並沒有維持太久。
因為,倉央的父親走了。
失去了快樂的源泉,母親臉上漸漸沒有了笑容,只剩下苦澀。
更糟糕的是,倉央的舅舅、姑姑也都是黑心的惡人,他們非但沒有幫助這個不幸的親人,反而霸佔了他們的牛羊、錢財。
但是,生活即便如此悲慘了,年幼的倉央臉上卻看不到任何痛苦。
落日的餘暉下,坐在破敗的房屋前,倉央也許看到的是和母親完全不同的場景:
父親還在那裡為他和母親唱歌,遠方升起的嫋嫋炊煙,是他們一家人幸福團聚的味道。
這也許就是浪漫的父親教給他的,去看到一切事物的美好。
什麼是佛的智慧?
可以斬斷三千煩惱絲。
所以,這個樂觀到腦子缺根弦的孩子就被認為是佛的轉世。
或許,真有人聽了他的故事,把他拜作佛,向著一個孩子訴說他的不幸、困難和煩惱。
隨著,他的名氣越來越大。
1685年,一個年長的喇嘛來了,他見到了這個傳說中穎悟、智慧的神童,確定了這是自己要找的人。
他告訴孩子的母親,希望帶走孩子,送他去學習、讀書。
對於失去了丈夫的才仁拉茂而言,倉央就是她的全部,但是她深知孩子的天分,如果非要留在身邊,多半是會廢掉。
在老喇嘛的苦苦懇求下,才仁拉茂最終選擇了妥協。
只不過她沒想到的是,倉央之所以會被重視、培養,並非只是因為聰慧,還有桑結的陰謀。
於理,桑結要儘快落實「轉世靈童」的身份,加強培養以備不時之需。於情,桑結覺的這個在恩師圓寂後的第二年出生的孩子,或許真是恩師的轉世,畢竟他是那樣的生而天才、智慧。
那年,五歲的倉央被秘密送往錯那的巴桑寺裡正式學習佛法。
第一天的學習中,他就掌握了三十個字母,並能上下加字,逐一拼讀,令他的老師大為震驚,也讓所有人更加堅信了他是轉世靈童的身份。
歲月如同白駒過隙,轉瞬來到了倉央14歲的那一年。
康熙在平定準噶爾之亂中,從一個俘虜口中偶然得知了五世達賴圓寂的事實。
震怒的大皇帝致書問責桑結嘉措,令他惶恐不安。
桑結一方面向康熙坦白認錯,另一方面開始落實把倉央變成「六世達賴」的計劃。
1697年10月25日,燃燈節。
倉央被迎接到布達拉宮,完成了坐床典禮。
這一天,他成了雪域最大的王。
只是,所有的政治家和陰謀者們都清楚,這個達賴是第巴桑結嘉措一手導演成功的,作為第巴手中重要的政治法碼,用以加強自己的政治斤量。
貳|
世間最美的情郎
坐在布達拉宮的金床上,倉央寶相莊嚴、肅穆。
他望著向自己朝拜的信徒們,腦海中有點恍惚、空白。
從他突然被宣布為轉世靈童到成為六世達賴,不過短短三個月。
有人問過他要當這個活佛麼?
他的思緒沿著記憶爬到了過去,梳理起從前的一點一滴。
也許,他曾經確實生而是佛,但研習著佛未成佛時的經文,仿佛又在把他拉回煩惱的無盡深淵。
肆意滋生的濃密青絲,開始逐漸扎滿他的心間。
有了苦惱的佛,還有智慧麼?
那些晦澀、深邃的內容,逐漸在他眼中逐漸變成了一團不知所云的迷霧。
迷惘與困頓中,他好似看到了父親給母親唱情詩的場景,羞澀的母親臉上泛起的羞澀與快樂,那是倉央熟悉卻又很陌生的回憶。
世俗的庸人們總愛自尋煩惱啊!我若是佛,佛用得著讀俗人寫的經文,可我若不是佛,讀再多的假經文又有何用?
放下了《吐古拉》,他拾起了《詩鏡注釋》。
詩歌中那婉轉、曼妙得意境和韻律,讓倉央的心飛渡到了自己的理想國,佛文也開始變得生動、靈性起來。
佛是什麼?
佛是不可名狀的終極。不曾踏出一步修行的草木,和修行萬裡的高僧,本質上都是一樣的,迷惘流浪而不知方向。
所以走得越遠,不代表與佛越近。
如何才能成為佛?首先,你得看到佛。
感知到佛的溫度,觸碰到佛的細膩,嗅到佛的芬芳,嘗到佛的甘露......
當然,最後要一定要禮貌地問上一句:「佛啊,你叫什麼名字呢?」
(以體現我們是負責任的。)
倉央得到的答案是仁珍旺姆。
在西域的草原上,他與情人開始終日相伴,度過了一段牧牛放馬、縱情聲色的人生。倉央為其舞、為其歌、為其排解人世苦惱......
他終於明白了自己的詩文為誰學,佛是為誰而禮。
「我左眼皮上竟然跳著你,到處都是被稱為我的你。你右眼皮上依舊跳著佛,互相用眼睛煮著對方。……」
但是情詩,亦有佛理。
這一時期的倉央,開啟了自己「騷話連篇」的佛文創作。世間似乎從此少了一位高僧,多了一位撬動無數姑娘們心房的情郎。
然而,很快倉央就失去了他剛遇見的佛。
成為六世達賴後,教義不許他再與情人相處。
浩渺的梵音伴隨著縈繞著的氤氳香氣,這本該是淨化人心的物,卻勾得倉央心亂如麻。
他也許曾用達賴的身份,要求下屬把自己的情人借來,藏在宮中可以與己幽會。
然而狡猾的桑結嘉措告訴倉央,他的情人已經失落地回到故鄉,與牧民結婚生子了。
倉央顯然是不信的,但是他也沒有去反駁桑結。
只是,從那時起,布達拉宮中心城區的八廓街,夜晚喧鬧的勾欄酒肆、風花雪月的男女情場中,忽然闖入了一位華貴俊秀的男人。
他叫宕桑汪波。
談論起對這個男人的印象時,人們總是不吝於使用自己最優美的詞彙。
他一頭青絲、瞪著牛皮靴、帶著璀璨的戒指、身著華麗的服飾。
當他一躍而出時,便奪走了所有人的風採。
少女的芳心,也因為他風騷露骨的情詩而泛起漣漪。
他激情洋溢、活力無限,他夜夜與人們熱舞狂歡,卻不見他對哪家的姑娘動心。
直到那晚,酒肆裡來了一位叫做瑪吉阿米的姑娘。
宕桑旺波只看了她一眼,便覺得兩人的世界從此水乳交融了。
「那個女子,滿身都是洗也洗不盡的春色。眸子閃處,花花草草,笑口開時,山山水水。」
寫到這裡,我不禁想到王小波筆觸下的情人相見
我是個俗氣至頂的人,見山是山,見海是海,見花便是花。唯獨見了你,雲海開始翻湧,江潮開始澎湃,昆蟲的小觸鬚撓著全世界的癢。你無需開口,我和天地萬物便通通奔向你。
從此,兩人過上了不知廉恥的幸福夜生活。
我有世間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化身宕桑的倉央嘉措,終於又在遇見了他的佛。
寫到這裡,其實老鹿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事情,有的記錄中,倉央的第一位情人叫瑪吉阿米,第二位才叫仁珍旺姆。
這和給大家陳述的順序正好相反。
後來,幾乎在瑪吉阿米消失的同時,倉央的身邊又出現了第三位情人。
只是這第三個情人的姓名,卻在不同人的故事有著截然不同的說法。
不過,我倒是覺得倉央愛的從始至終都是一個人。
畢竟,名字無非是個符號。
她過去可以叫仁珍旺姆,現在叫瑪吉阿米,未來也可以叫任何名字。
但是,倉央和他的佛相伴快樂的日子太短暫了。
那是一個雪夜,銀裝素裹的布達拉宮中,倉央看著這樣美麗的夜景,他迫切地思念著情人,於是頂著風雪他就出發了。
也許,上天感動於他的至誠,沒一會兒雪停了,在地面上留下了一排足跡。
追蹤其中,以為宮中進賊的僧侶們,撞破了倉央偷情的事實。
叄|
悲戚落幕
最近幾天,桑結的心情特別焦慮煩躁。
因為,倉央嘉措每天晚上偷偷溜出去和人約炮的事情,被曝光了。
現在,這個八卦在民間引起了巨大的熱議。
這事兒,他一直都知道,畢竟他才是實際掌握權力的那個人,宮中到處都有自己的眼線。
對於倉央,桑結的情感是複雜的。
一方面,他認為有這樣缺陷的倉央更容易被控制,所以縱容他。另一方面也許有來自最初的情感誤判,自我腦補久了,他可能真的相信倉央是恩師的轉世了。
結果,現在因為自己的疏忽妥協,六世達賴搞外遇的事情,鬧得滿城風雨。
雖然,通過一番公關發言,信徒們被安撫了,但是有一個人卻揪著這事兒不放,想致桑結於死地。
這人就是藏王,拉藏汗。
名義上藏王才是西藏的統治者,達賴是宗教領袖,桑結相當於是攝政王。
桑結和拉藏汗的矛盾由來已久了,甚至可以追溯到上一輩。
誰都想幹掉對方,獲得西藏的完全統治權。
拉藏汗對外宣稱倉央嘉措是假的達賴,並且大量收集證據,上報給康熙。
對於這兩方勢力的互撕,深諳摸魚之道的康熙一個勁地在裡面和稀泥。
他派出一名喇嘛去檢驗這個六世的真偽。
結果喇嘛給出了一個意味深刻的結論:倉央嘉措有聖體的法相,但未能找到五世達賴的身影。
看似乾隆在做老好人,實則是抽身乾淨,讓自己隔岸觀火。
他如果站在桑結的一邊,直接說倉央就是轉世達拉好了,如此一來拉藏汗也就不敢動兵了。亦或者,他想幫助拉藏汗,也只需說倉央是假的,這樣桑結失去了信徒和權力,瞬間就會被拉藏汗幹得土崩瓦解。
一直想用陰謀玩挎桑結的拉藏汗,眼見事態進入了拉鋸戰中,終於忍不住先動手了。
他聲稱桑結曾毒死了自己的父親,現在又買通自己身邊的人意欲故技重施,所幸被自己發現了,所以他現在要出兵幹桑結。
窗外的紛紛擾擾、廟堂上的唇槍舌戰、沙場上的刀光劍影,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倉央所關心的。
此時的他,已然沒有了生的慾念。
因為,亡羊補牢的桑結把倉央的愛人流放了。當然,還有一種更悲慘的說法,是被殺了。
或許,倉央現在最大的想法就是找桑結報仇,只是桑結根本沒有精力來管他了。
1705年,桑結嘉措和拉藏汗的矛盾最終演化成了戰爭,桑結兵敗生死,倉央被俘準備押送到京城,交給康熙料理。
然而,得到這一消息的民眾們不樂意了。
押送的軍隊在經過哲蚌寺時,被信徒和喇嘛們襲擊並劫走了倉央嘉措。
憤怒的拉藏汗立馬派出重兵圍住寺廟,並發出通牒,如若三日之內不交出倉央嘉措必血洗寺廟。
愛人的消失,令倉央的塵心早已枯寂麻木。
眼前的信徒們卻激發了他佛心的慈悲。
想要自由翱翔於天際的浪子,寫下了生平的最後一首詩:
白色的野鶴啊,請將飛的本領借我一用我不到遠處去耽擱,到理塘去一遭就回來
他和拉藏汗的士兵們走了,作為俘虜被押往北京。
寫在最後
倉央最後並沒有活著到北京,在被押送的途中,在青海湖旁,他圓寂了。
關於倉央嘉措之死眾說紛紜
有人說,他是被政敵拉藏汗找人暗殺的。
也有人說,是押送的士兵中有信徒放走了他。
當然更加廣為流傳的版本,是蒙古喇嘛阿旺多吉所著《倉央嘉措秘史》和「密傳」《琵琶音》中的記載:
「於火豬年當法王(即倉央嘉措)25歲時,被請往內地。」「次第行至東如措納時,皇帝詔諭嚴厲,眾人聞旨,惶恐已極。擔心性命難保,無有良策以對。於是異口同聲對我(倉央嘉措)懇求道:『您已獲自主,能現仙逝狀或將形體隱去。若不如此,則我等勢必被斬首。』求告再三。倉央嘉措無限悲傷,話別之後,遽然上路,朝東南方向而去……
從情感上來說,人們更願意接受這個說法。
相傳,後來的後來,倉央嘉措經打箭爐至內地的峨眉山等地去登山拜佛。
然後又去了後藏,印度、尼泊爾、甘肅、蒙古、青海等地雲遊,講經說法、虔心禮佛。
最後晚年的倉央嘉措,從北京返回蒙古阿拉善,在此圓寂,終年六十四歲。
在這個故事裡,倉央嘉措得到了善終,也活成了人們期盼的樣子,他不再縱情聲色,他的生命中再也沒有了一個情人。
班扎古魯白瑪的沉默作者:扎西拉姆·多多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裡不悲 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裡不來 不去你愛,或者不愛我愛就在那裡不增 不減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裡不舍 不棄來我的懷裡或者讓我住進你的心裡默然 相愛寂靜 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