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送女兒遠行,沒有從她的背影裡看到「不必追」

2020-09-20 踏上歸途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龍應臺


女兒高一暑假前,我們一家人商定,讓女兒自己去本溪姑姑家補習數學。走前的晚上,我們爺倆一起散步。時不時,她會不經意地拉著我的手,我也拉著她的手。住校一年多了,這種親密接觸讓我感到些許生疏。我說: 「走著走著就長大了,都忘了最後一次抱你是哪一年的哪一天,最後一次背你是哪一年的哪一天了。」

對於我的感慨,女兒風輕雲淡地說:「你要是想背現在就背吧。」

關於去東北補課,女兒本來是相當抗拒的。畢竟學習對誰也不是一件愜意的事,何況在她成長過程中,與身在外地的姑姑聚少離多,對這個在大學當老師的姑姑有種莫名的畏懼。

女兒長這麼大,沒想著和女兒之間有過什麼衝突。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潛質,都有自己的精彩,快樂幸福才是人生的根本。所以,從不刻意給女兒施加什麼影響。但這一次,我想有所作為。因為,對於兩年後將要迎接高考的女兒,解決她的偏科問題實在太重要了。而要做成這件事,首先要爭取同盟:要是她媽媽那捨不得、放不下的,女兒十有八九就有了與我抗爭到底的信心。

因而,與她媽媽的談話有點嚴肅。我的開頭語是:「有件事想和你談談」。當時,我們正在吃晚飯。她媽媽警惕又狐疑地抬眼看著我。事實證明,談得很不愉快,她媽媽對我的「嚴肅談話」深為反感:「看你這個架勢好像是我不讓她去了,我什麼時候不讓她去了?」我深感理虧,但是仍然辯解到:「你態度要十分堅決才行,不然她會抓住不放的」。

談話談得我很沒面子,但是效果不錯。她媽媽再和她說到這件事的時候態度已十分鮮明。女兒大概有些意外,她不會想到是我在背後做了「小動作」。


女兒放假後的一天,姐姐打來電話,問我女兒能不能過去,我那時也沒把握說服女兒,姑姑就讓我女兒接電話。女兒急得直擺手,我還是把手機硬遞到她手裡了,她一邊和聲細語地回姑姑的話,一邊拿眼睛使勁瞪我。姑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講學習的重要性,講來東北的必要性,打消她的各種擔心和顧慮,女兒無言以對,唯有諾諾。到最後姑姑問:怎麼樣,能不能來?被逼入牆角的女兒,一邊含糊應答,一邊揮拳捶我,最後答應:「等成績下來看看吧」——我相信,這是瓦解她防線的關鍵一步。

幾天後,期末考試成績下來了:語文班裡第二名,數學不及格。偏科問題擺在那裡,不用我們說什麼,她心裡應該清楚自己該如何做出抉擇。

她媽媽開始給她設計假期,一個十分人性化的假期:前半個月,在市裡參加一個遊泳培訓班,可以和她的好朋友、小弟弟一起學遊泳,好好放鬆一下身心。接下半個月,去東北補習,她剛考上人大研究生的「學霸」哥哥正有閒在家,將以高度的責任感給她「惡補」一下數學。還剩半個月,還可以安排一些其他活動。商談中,女兒已不知不覺接受了這個計劃。

在她學遊泳期間,我給她訂了濰坊到本溪的火車臥鋪票,因為濰坊沒有票了,我訂的是始發站青島到本溪的票。出於安全考慮,我給訂了上鋪。

走那天,我開車和她媽媽一起送她到濰坊火車站。下午五點多鐘到的濰坊,八點十分的火車,時間還相當富餘。我停下了車,一家三口先到火車站裡查看了一番,摸清了路數,然後在火車站附近商業街閒逛。看著漸漸暗下去的車站廣場、商業街市,心中升起些許恍惚,我對她媽媽說:「這是一次演習吧,等女兒上了大學,這樣的場景會經常出現。」於是,多了一抹感傷的色彩。可是,女兒卻一副淡定從容,進到火車站候車室,先去看示意圖,然後告訴我們哪是第一候車室,哪是第二候車室,應該上哪個候車室,好像已習慣了遠行的「老手」。


在買站臺票時遇到了麻煩,一個牌子寫著:剛接到通知,暑期客流量大,暫時停售站臺票。沒有站臺票,我們就無法送她上車了。怎麼辦?我們做了兩手準備,一是和檢票員講明情況,通融通融,爭取上站臺;二是萬一我們進不去,女兒只好自己背一個包,拉一個箱子,自己找站臺登車。女兒挺坦然,一副順其自然的樣子。而我心裡有些擔憂,因為這趟車只在濰坊站停兩分鐘。

八點多,檢票時間到了,我們隨著人流前行。到了檢票口,女兒持票先進去了,我拎著箱子和她媽媽被攔住,我們搶著說:「我們送孩子,孩子還小,讓我們進去吧。」檢票員是一個戴著眼鏡的女同志,忙不迭地檢票,對我們製造的新情況先說了一聲「不行」,接著又看了一眼過去的女兒,再看看我們身後的人流,做了一個無奈的表情,放我們進去了。

我們跟著人流快速往裡走,在一個兩邊都有樓梯的分流處我們停下了,前邊的人都從左邊樓道下去了,我看了一會指示牌,果斷判斷我們應從右邊樓梯下,她媽媽那後邊直問「對嗎對嗎」,我確信對,因為我看到了11號車廂—2號車廂,然後是一個箭頭,而我女兒的臥鋪車廂是2號車廂。下了樓梯走上站臺後,又是一個意外,從11號車廂往車頭看去, 一個車廂門口站著一位列車員,一眼看不到頭,就是沒有一個旅客。這個場景足以使人生疑了,但我確信自己沒錯,拉著個拉杆箱跑在前面,畢竟說的是停車兩分鐘,我還想把女兒送上車廂呢。


但距離實在有些遠,足有一百多米,她媽媽先跑不動了,把包遞給了女兒,女兒「嗖嗖」地跑到了我前面,終於跑到2號車廂,和門口的列車員簡單一說,我和女兒一起進了臥鋪車廂,因為訂的是青島到本溪的票,在青島上車的乘客早已安頓妥當,過上了旅途生活。找到女兒的鋪,看到下鋪一些婦女、幼兒正那吃東西,我也來不及了解更多,便對其中一位年紀較大的婦女客氣地說:「我女兒在上鋪,你們多關照!」這位婦女一愣,懵懵懂懂地點了下頭,女兒用腿碰了我一下,不讓我說。我也來不及說什麼了,趕緊下車了。

我下去不一會,列車就開動了。她媽媽忙著從窗口裡找到女兒,兩個人隔著窗玻璃揮手告別。列車駛離以後,順著長長的站臺往回走,我不免有些後怕:如果檢票員不讓我們進來,女兒自己上車會是什麼樣。第一個標識她能判斷對嗎?她敢於選擇一個前面沒人的方向嗎?這麼長的站臺,前方空無一人,她能堅定地往前跑嗎?也許會,也許不會,但不管怎麼樣,你終究還是要放手,因為這個世界遲早得她自己來面對。

當我們在站前廣場歇息時,女兒給她媽媽打來電話:「爸爸太坑人了,上鋪頭都抬不起來,以後再也不坐火車了!」。我笑了笑,心想:我只能考慮你的安全,不能考慮你的舒服,以後的路還長著呢,自己慢慢走吧......

相關焦點

  • 不必不舍,不必追
    文:清說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就是目送兒女去遠行的過程。身為父母,唯有在慢慢地放手中,去一次次目送他們,祝福他們,不必不舍,不必追。也就意味著,他再也沒有了一年那個兩個長長的寒暑假,可以回家陪伴父母了。從此,因距離的原因,唯有在七天長假時方能回家。也就是說,一年滿打滿算,陪伴父母的時間都是可以數過來的。
  • 【分享書單】不必追的背影
    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推薦理由】也許你並沒有讀過這本書,但是我相信,在電視屏幕上,或者是從老師的口中,你一定聽過這句話,「孩子,不必追。」沒錯,這就是龍應臺《目送》中最經典的語句。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長大,離開父母。逐漸的父母老去,終究也會離我們而去。
  • 《目送》: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就是她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起初選購這本書時也不過是因為那段被引用頗多的文字——「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即使閱讀之前便早早知道書中有這麼一段文字,然而真正順著文字讀到這一段時,則多了份不同的意味,免不了傷感一番。
  • 龍應臺:他用背影默默告訴我,不必追
    到大學報到第一天,父親用他那輛運送飼料的廉價小貨車長途送我。他沒開到大學正門口,而是停在側門的窄巷邊。卸下行李之後,他爬回車內,準備回去,明明啟動了引擎,卻又搖下車窗,頭伸出來說:「女兒,爸爸覺得很對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子。」我看著他的小貨車小心地倒車,然後「噗噗」駛出巷口,留下一團黑煙。
  • 請不必追,有些路我要自己走
    16年的暑假末,母親,姐姐帶著我坐上遠行的火車。大學所在的城市並不遠,近三個半小時的行程卻恍如半個世紀,我十分期待。三個月的暑假將我高考前對家的思念消磨殆盡。父親母親頻繁的爭吵,燥熱天氣裡的無聊至極,農村生活的平凡無奇......都讓我想儘快離開家。
  • 【悅讀】龍應臺:孩子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鈴聲一響,頓時人影錯雜,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麼多穿梭紛亂的人群裡,我無比清楚地看著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個嬰兒同時哭聲大作時,你仍舊能夠準確聽出自己那一個的位置。華安背著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斷地回頭;好像穿越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他的視線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會。我看著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裡。十六歲,他到美國作交換生一年。
  • 散文:目送,不必追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每一次讀到這一段,我都在思考一個緣分的話題,也許緣分真的不過是一次又一次離別的背影,一次又一次的不舍和依賴的目光。而後的幾年,結婚生子,每次回娘家,依然是門口,我依然不敢回頭,連一句安慰的客氣話都不敢說,母親眼中有很多的東西,是對弟弟人生大事未能解決的惶恐,對我的依賴,甚至是對生活無聲的控訴,就是這樣的無數次目送,從我二十歲第一次遠行到如今,十年的光陰,改變的不僅僅是母親的容顏,還有太多太多的東西,是歲月不能彌補的;母親的目送,從自己的四十歲到如今的五十歲
  • 龍應臺散文集《目送》觀感:再見,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 龍應臺:有些愛,不必追
    「那『愚昧無知』的漁村,確實沒有給我知識,但是給了我一種能力,悲憫同情的能力……」那天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的題目《比說教,你不是俞敏洪;比情懷,你不是龍應臺》,可見龍應臺的情懷也是一個標誌性的物件,從她的書中也果然看到了她無與倫比的情懷,對家,對國,對貧窮的人,對青年的教育,對老年人的安頓,對環境,對大自然,都賦予了她豐富的情懷。
  • 陳赫首曬二胎女兒背影,東東肉嘟嘟超可愛,陳赫不停做鬼臉逗女兒
    轉眼間,張子萱已經為陳赫生了兩個女兒,陳赫也高調宣布了二胎的喜訊,姐姐安安可開心了,家裡多了個妹妹小東東。陳赫曬出一家四口的大手握小手,畫面非常溫馨。安安都已經三四歲了,但陳赫從未曬出過安安的正面照,每次都是曬背影,或者是側臉,網友都調侃每天看小安安的背影,看著她長大的。
  • 讓孩子變成「超人」的第一步,放手不必追!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特別是在林妙可遭遇「假唱門」後,輿論一邊倒地指責林妙可,這使得林媽媽更加焦慮外面世界對女兒可能的傷害,於是不顧一切地加倍呵護著林妙可。 在這種母親過度呵護,女兒過分依賴的親子模式中,隨著林妙可一天天長大,臨近20歲成年,但她的心理仍然還是那個「奧運女孩」。
  • 目送女兒上幼兒園
    今天幼兒園開學了,女兒開學上中班。因為疫情的原因,學校不允許家長送孩子進入教室,孩子們要自己從隔離走廊走進學校。和女兒說了再見之後,她背著書包往前走,在那麼多穿梭紛亂的人群裡,我無比清楚地看著自己孩子的背影,我一直在等候,等候她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她沒有,一次都沒有。我看著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裡。
  • 蕭山機場: 第一次坐飛機回家 她沒讓女兒送
    浙江在線2月2日訊(浙江在線通訊員 朱建美 胡偉泉 記者 孫燕)昨天是春運正式開始第一天,在杭州蕭山國際機場,記者看到了不少外來務工人員的身影。  第一次坐飛機的老阿姨,背了個雙肩包就回家了  「請問,怎麼進到機場裡面?」50多歲的劉阿姨第一次來杭州蕭山國際機場,第一次坐飛機。機場太大,劉阿姨想進安檢,卻不知道怎麼走。  老家雲南的劉阿姨在安徽給女兒帶孩子,春運第一天,女兒給她買了一張國航的機票回家,「1000多元,難得一次,不貴不貴。」
  • 《朝花夕誓》:有些愛,只能目送,不必追
    我想起了龍應臺的《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 漸行漸遠的背影,是父母亦是故鄉……
    入取通知書送你去到想見識的世界裡,追尋你想要的理想與遠方。這也意味著,你會在餘生與父母漸行漸遠,與故鄉漸行漸遠。走到他鄉的你,不知歸期何年……就像你可以體會到的:「從此,不見父母老去,故鄉只剩回憶,確實只剩寒暑沒有春秋了」。
  • 錄取通知書陸續發放:從此父母只剩背影,故鄉只剩寒暑,不見春秋
    小葉小的時候,連吃一個雞蛋都要偷偷地,生怕後媽發現會打她,小小年紀的她,自己一個人就在深山老林裡撿柴火,手上、腳上的凍瘡至今依舊會發作……就像明玉的遭遇一樣,後媽把所有的愛、錢都給了兩個妹妹,小葉卻只能依靠自己。小葉就像是一個野孩子一樣度過了童年,我想誰不會對那樣心狠的家人心生恨意呢?
  • 朱自清在《背影》中4度流淚,第一次因為怨恨,最後一次才是和解
    01在《背影》中,朱自清第一次流淚,是因為祖母死了,父親也又失業,「到徐州見著父親,看到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而父親安慰他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但即便是兒子朱自清已經去過北京兩三次,父親朱鴻鈞還是叫旅館裡的一個熟識茶房陪他一起去,再三囑咐茶房,臨上車還是不放心,想了下,還是自己親自送。上了車後,又事無巨細地幫兒子挑了張靠車門的椅子,然後囑咐兒子路上小心,又花錢託了茶房照看兒子。
  • 向佐沒有領悟到郭碧婷跟前任分手原因,婚後第一次忽視她導致流淚
    文/啊華《女兒們的戀愛2》郭碧婷和向佐兩人,在觀眾見證下的愛情總是讓人羨慕,在節目裡可謂「度蜜月」。雙方上演了「坦白局」,「跟前任的分手局」等一系列橋段。只不過這次「度蜜月」向佐忽視郭碧婷流淚,受到不少網友批評。
  • 《背影》年少讀不懂背影,讀懂不再是少年
    《背影》這篇散文第一次讀還是初中的課本上,當時只覺得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課業要求,沒有太多去領會這背影之後深藏的故事。《背影》採用白描的文字,記寫了那個特定場景下父親的背影,抒發了對父親的懷念,葉聖陶老先生對《背影》作了高度評價:「這篇文章通體乾淨,沒有多餘的話,沒有多餘的字眼。即使一個『的』字,一個『了』字,也是必須用才用」。接下來我就通過我的文字來簡析《背影》這篇文章帶給我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