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只是一個普通而幸福的家庭!」馬志祥聽到有人說到自己家是「全國文明家庭」時,總是這樣回答。
今年56歲的馬志祥是西寧市委黨校的副校長,妻子劉景華是青海省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任、研究員。結婚33年來,他們相濡以沫、互愛互敬,是大家眼中夫妻恩愛、敬老愛幼、愛崗敬業、團結鄰裡、家庭和睦的典範。
營造家庭氛圍
引領綠色新理念
「我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地地道道的山裡娃,許多良好的衛生習慣、環保理念都是在中央民族大學上學時養成的。」馬志祥說,4年的大學生活讓他養成了按時睡覺、不抽菸、不喝酒、勤洗澡的習慣。
自結婚以來,馬志祥夫妻倆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掃衛生,晚上吃完飯收拾碗筷,還得把家裡再整理一遍。「乾淨是我們這個小家的永恆追求。」馬志祥笑著說,家裡的每個人都養成了好習慣。
多年來,馬志祥家裡已養成諸多良好的綠色環保的習慣,且早已經成為家裡人的生活準則:比如洗菜水澆花、洗澡水衝廁所,絕不使用塑料筷子、一次性筷子;電視機是防靜電的,冰箱是無氟綠色環保冰箱,洗衣服時必須選用無磷洗衣粉。馬志祥說:「家裡除了客廳的大燈以外,剩餘的燈全是LED燈,這不僅省電省錢,更重要的是環保。」
小兒子馬文宸一次在超市購物時,用了塑膠袋,結果回家被他媽媽訓了一頓,馬文宸說:「就這麼一次沒什麼吧!」劉景華說:「我們已經是全國文明家庭了,更要注意細節,要起到帶頭作用。」
融入工作環節
勇作綠色傳播者
馬志祥在單位裡有個人人皆知的習慣,就是下班前總要在教學樓轉一圈,檢查一下走廊燈是否關了,衛生間水龍頭是否擰緊。
「這是我多年講衛生、講綠色、講環保的一個習慣。」馬志祥笑著說,十幾年來,自己對愛國衛生運動的認識也有了升華。這是一件需要每個人都積極參與的事,他把推廣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理念當成了自己的事。
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幹的,特別是在西寧市創建全國衛生城市、文明城市的期間,馬志祥全力以赴帶頭在單位、在社區積極踐行這種理念。
「那陣子,每天都要派人上街執勤,一天三班倒,幾公裡的路段最多時一天能跑十幾個來回。」有一次馬志祥連續三天值班,每天12小時累得夠嗆,可他沒有一句怨言。
從上街執勤做文明勸導員,到社區開展文明志願服務,從清理垃圾,到撿拾菸頭,每次活動馬志祥都身體力行。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全體教職員工踴躍參與到創建工作中。
馬志祥的單位2015年被評為西寧節能降耗先進單位,2016年節水示範性單位和西寧市第一批海綿工程單位。
「到現在為止,愛國衛生運動在我們這兒已經形成政府號召、社會組織、個人參與、全民宣傳、典型引路的良好局面,愛衛意識早已深入人心。」馬志祥說。
傳導環保理念
倡導綠色消費
「出門戴口罩,進門勤洗手,親友不聚餐。」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馬志祥家裡有了新規矩。
「這次疫情讓每個人,每個家庭都重新審視了自己的生活衛生習慣和文明健康觀念,我們也更加確信過去自己堅持的習慣和理念了。」劉景華說,環保理念、綠色消費、低碳出行一直是他們家生活的準則。
「我們家有個不成文的約定,外出三站以內必走路,三站以上才乘公交。現在有了私家車,但公交依然是我們出行的首選。」馬志祥說,家裡有輛開了近10年的1.6排量的車,但自己很少動它。
劉景華1984年參加工作就在青海省社會科學院,單位離家三公裡的距離,說遠不遠說近不近,36年間她一直是低碳出行走路上班。
「勤儉節約是我們家庭的傳統,我們家大兒子的衣服小了給小兒子穿,玩具也一樣,現在我孫子的玩具中還能找到兒子當年的玩具。」馬志祥說,物盡其用,從不浪費是家風,也是對孩子的要求。
「崇尚節儉、勤奮工作、誠實友善、文明禮貌」是馬志祥一家的家訓。大兒子馬文軒說,父母是這樣做的,他們也是這樣學的,這成了他們生活、學習、工作中做人做事的標準,家庭的教育和影響在他身邊無處不在。
(記者 萬瑪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