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發病5天內傳染性較強:啥原因?預防措施哪些?

2020-12-25 和訊

  據國內媒體報導,日前,國家衛健委辦公廳、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印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八版)》,對傳染源和傳播途徑進一步完善,增加「在潛伏期即有傳染性,發病後5天內傳染性較強」、「接觸新冠病毒汙染物也可造成感染」。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八版)》修訂要點:

  一、流行病學特點

  對傳染源和傳播途徑進一步完善,增加「在潛伏期即有傳染性,發病後5天內傳染性較強」、「接觸病毒汙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

  二、病理改變

  對肺臟、脾臟、肺門淋巴結和骨髓、心臟和血管、肝臟和膽囊、腎臟、腦組織、食管、胃和腸黏膜、睪丸等器官和組織從大體解剖和鏡下表現分別進行了描述,並描述了組織中的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結果。

  三、臨床特點

  (一)臨床表現。

  增加「極少數兒童可有多系統炎症症候群(MIS-C)」,介紹了MIS-C的臨床表現。

  (二)實驗室檢查。

  增加「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IgM抗體、IgG抗體在發病1周內陽性率較低」和可能導致假陽性的情形,以及何種情況下可通過抗體檢測進行診斷等內容。

  四、診斷標準

  將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IgM抗體陽性作為疑似病例診斷依據之一。

  五、臨床分型

  對成人和兒童重型病例診斷標準進行了適當修改。

  六、增加「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的判定標準

  七、調整了成人和兒童「重型/危重型早期預警指標」

  八、鑑別診斷

  增加「兒童患者出現皮疹、黏膜損害時,需與川崎病鑑別」。

  九、病例的發現與報告

  增加「對於確診病例應在發現後2小時內進行網絡直報」。

  十、治療

  (一)抗病毒治療。

  對試用的抗病毒藥物做了簡要小結。某些藥物經臨床觀察研究顯示可能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但仍未發現經嚴格「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證明有效的抗病毒藥物。建議應在病程早期使用具有潛在抗病毒作用的藥物,並重點應用於有重症高危因素及有重症傾向的患者。

  不推薦單獨使用洛匹那韋/利託那韋和利巴韋林,不推薦使用羥氯喹或聯合使用阿奇黴素。

  α-幹擾素、利巴韋林(建議與幹擾素或洛匹那韋/利託那韋聯合應用)、磷酸氯喹、阿比多爾可繼續試用,在臨床應用中進一步評價療效及不良反應、禁忌症以及與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等問題。不建議同時應用3種以上抗病毒藥物。

  (二)補充了糖皮質激素治療適應證(氧合指標進行性惡化、影像學進展迅速、機體炎症反應過度激活狀態的患者)、劑量及療程。

  (三)重型、危重型病例的治療。

  1.呼吸支持:根據PaO2/FiO2分級(200~300 mmHg、150~200 mmHg和<150 mmHg)分別採取不同的呼吸支持措施,如鼻導管或面罩吸氧、高流量鼻導管氧療或無創機械通氣和有創機械通氣,強調要及時評估呼吸窘迫和(或)低氧血症有無改善,如無改善,應及時更換呼吸支持措施。

  接受氧療的患者,如無禁忌症,建議同時實施俯臥位通氣,即清醒俯臥位通氣,俯臥位治療時間應大於12小時。

  2.增加「氣道管理」相關內容,細化「體外膜肺氧合(ECMO)」的啟動時機、ECMO指徵和ECMO模式選擇、推薦初始設置等。

  3.增加預防性「抗凝治療」的適應證,如果發生血栓栓塞事件時,按照相應指南進行抗凝治療。

  4.增加「兒童多系統炎症症候群」的治療原則,如靜脈用丙種球蛋白(IVIG)、糖皮質激素及口服阿司匹林等。

  (四)增加「早期康復」。

  強調要「重視患者早期康復介入,針對新冠肺炎患者呼吸功能、軀體功能以及心理功能障礙,積極開展康復訓練和幹預,盡最大可能恢復體能、體質和免疫能力。」

  十一、增加「護理」相關內容

  根據患者病情,明確護理重點並做好基礎護理。強調對重症/危重症患者要「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徵和意識狀態,重點監測血氧飽和度。」臥床患者要預防壓力性損傷。按護理規範做好各種有創治療、侵入性操作的護理。

  十二、出院標準和出院後注意事項

  對於體溫恢復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狀明顯好轉和肺部影像學顯示急性滲出性病變明顯改善的患者,如核酸仍持續陽性超過4周者,建議「通過抗體檢測、病毒培養分離等方法對患者傳染性進行綜合評估後,判斷是否出院。」

  十三、增加「預防」相關內容

  提出保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衛生、提高健康素養、保持室內通風良好、科學做好個人防護、及時就診等防控建議。

  來源:快科技

(責任編輯:李顯傑 )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相關焦點

  • 第八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新冠肺炎發病5天內傳染性較強 接觸新冠...
    對傳染源和傳播途徑進一步完善,增加「在潛伏期即有傳染性,發病後5天內傳染性較強」、「接觸新冠病毒汙染物也可造成感染」。全文如下:據國家衛健委消息,19日,國家衛健委辦公廳、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印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八版)》。
  • 新冠病毒潛伏期即有傳染性,發病後5天內傳染性較強
    新冠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八版發布:潛伏期即有傳染性,發病後5天內傳染性較強國家衛健委網站8月19日發布《關於印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八版)的通知》,為進一步做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醫療救治工作,組織專家在總結前期新冠肺炎診療經驗和參考世界衛生組織及其他國家診療指南基礎上,對診療方案進行修訂
  • 發病後5天內傳染性較強!最新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公布
    第八版方案在描述傳染源時提出,新冠病毒傳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患者和無症狀感染者,在潛伏期即有傳染性,發病後5天內傳染性較強。而在描述傳播途徑時,方案稱,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接觸病毒汙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
  • 新冠病毒潛伏期即有傳染性 發病後5天內傳染性較強
    國家衛健委網站8月19日發布《關於印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八版)的通知》,為進一步做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醫療救治工作,組織專家在總結前期新冠肺炎診療經驗和參考世界衛生組織及其他國家診療指南基礎上,對診療方案進行修訂,形成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八版)》。
  • 衛健委:新冠病毒潛伏期即有傳染性 發病後5天內傳染性較強
    其中對傳染源和傳播途徑進一步完善,增加「在潛伏期即有傳染性,發病後5天內傳染性較強」、「接觸病毒汙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等內容。《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八版)》在臨床表現方面,增加「極少數兒童可有多系統炎症症候群(MIS-C)」,介紹了MIS-C的臨床表現。
  • 國家衛健委:新冠肺炎發病後,這個時間段傳染性較強
    根據方案解讀,修訂要點如下:流行病學特點上,對傳染源和傳播途徑進一步完善,增加「在潛伏期即有傳染性,發病後5天內傳染性較強」、「接觸病毒汙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臨床表現上,增加「極少數兒童可有多系統炎症症候群(MIS-C)」,介紹了MIS-C的臨床表現。
  • 新冠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八版發布:發病後5天內傳染性較強、接觸...
    新版診療方案對傳染源和傳播途徑進一步完善,增加「在潛伏期即有傳染性,發病後5天內傳染性較強」、「接觸病毒汙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對於臨床表現方面,增加「極少數兒童可有多系統炎症症候群(MIS-C)」,出現類似川崎病或不典型川崎病表現、中毒性休克症候群或巨噬細胞活化症候群等,多發生於恢復期。
  • 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系列:感冒、流感與新冠肺炎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病,會出現高熱、咽喉痛、肌肉酸痛、乏力、食慾下降等症狀,但大部分5~7天可恢復,只有少數高危人群可能會出現肺炎等嚴重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流感傳染性較強,每年可引起季節性流行。
  • 新冠肺炎傳染性最強時刻或在有症狀之前
    (新華社 詹尼·斯基基/圖)新的研究表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在產生症狀前2.5天就已經具有傳染性,發病前0.6天可能就達到傳染力的高峰。這表明許多國家只針對有明顯症狀的人才給予檢測和隔離的措施是有很大漏洞的,同時也解釋了新冠病毒為何能迅速席捲全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全球高發之後,確證案例升高的速度非常快。
  • 這3種病與新冠肺炎症狀類似!
    近日,湖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李陽提出,現階段是流行性腮腺炎、水痘和手足口病等兒童群體常見傳染疾病的高發季節。這些疾病與新冠肺炎症狀類似,廣大家長們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因其傳染性強,在幼兒園和中小學中常呈集體發病,以5-15歲患者較為多見。發病前2天內可出現前驅症狀,包括低熱、乏力、頭痛、肌肉酸痛、咽炎、食欲不振等。
  • 新冠肺炎與普通感冒有啥不同?
    冬季氣候嚴寒乾燥,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季,新冠肺炎和普通感冒以及流感的感染症狀相似,給鑑別診斷增加了難度。新冠肺炎與普通感冒以及流感有什麼區別?應怎樣加以辨別呢?省疾控有關專家介紹,新冠肺炎不同於普通的感冒和流感。
  • 新冠肺炎比非典狡猾的多:一線專家解讀17年抗疫有哪些進步
    但兩者在病毒傳染性、感染後病情進展、治療複雜程度及病理上,卻有明顯區別:非典發病急,高熱症狀明顯,主要攻擊肺部新冠傳染性強,症狀不典型,會侵擾全身2月16日凌晨,全國第1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遺體解剖工作完成,研究人員獲得病理報告。
  • 新冠肺炎康復者抗體能持續多久?愈後復陽患者是否有傳染性?打疫苗...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在中國控制疫情以後,最大的風險點來自境外輸入。3、4月份出現了第一個輸入病例引起的高峰,5、6月份有所緩解,7月份以後輸入病例又有所增加。再看全球的疫情形勢,從3月份以後一路上揚,對我們國家「外防輸入」造成了巨大威脅。
  • 新冠肺炎對健康有哪些危害?
    新冠肺炎不同於普通的感冒和流感 1、普通感冒 主要表現為鼻塞、流涕、打噴嚏等上呼吸道症狀,重者可能伴有發熱、乏力、頭痛、關節痛等症狀,全身表現一般較輕,通常3-5天恢復健康,不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普通感冒傳染性較弱,不會引起大流行。
  • Science:復旦大學餘宏傑等在新冠肺炎的傳播動力學與非藥物性幹預...
    回答這些關鍵科學問題,可以明確哪些人群對於控制新冠肺炎的傳播最有效,進而制定、採取並及時調整幹預措施。同時,個體間的接觸程度與累計接觸概率(cumulative contact rate, CCR)在不同接觸模式間存在較大差異,個體在家庭內與親屬間的接觸程度與累計接觸概率顯著高於社會與社區接觸。而新冠肺炎的傳播風險隨接觸時長的增加而增高,接觸時長每增加1天將導致傳播風險增高10%(95% CI:5-15%)(圖1)。
  • 兔傳染性鼻炎的傳播途徑有哪些?兔子得了傳染性鼻炎怎麼辦?
    兔傳染性鼻炎的傳播途徑有哪些? 1、本病多發於春、秋兩季,常呈散發或地方性流行。因此,引進新兔時可能帶入多殺性巴氏桿菌並迅速致病,常是引起流行的主要原因。 3、長途運輸、過分擁擠、飼養不當,或通風衛生條件不良等應激因素的作用,使機體抵抗力下降,存在於上呼吸道黏膜和扁桃體內的巴氏桿菌則大量繁殖,引起發病。 4、病菌隨著病兔的口水、鼻涕、糞便以及尿等排出,從而導致新的感染以至流行。
  • 2020年中國麻疹發病數量、死亡人數、預防措施及疫苗研究進展
    一、麻疹概述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是一種具有高度傳染性的急性發熱出疹性呼吸道疾病,是兒童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之一。主要臨床症狀包括發熱、上呼吸道炎症、皮疹、柯氏斑等。麻疹流行病學資料來源: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二、麻疹發病數量及死亡情況2020年1-8月中國麻疹發病數量為793例,死亡人數為0人;2019年中國麻疹發病數量為2974例,死亡人數為0人。
  • 深圳市人民政府批轉市衛生局關於深圳市預防和控制傳染性非典型...
    二、適用範圍   本預案適用於本市範圍內所有與傳染性非典型肺炎預防和控制相關的單位和部門。   三、工作原則   (一)預防為主   加強對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監測和防治,及時發現病例,採取有效的預防與治療措施,切斷傳播途徑,迅速控制疫情在本市的傳播和蔓延。
  • 怎樣預防非典? 非典有哪些預防方法?
    怎樣預防非典? 非典有哪些預防方法?   (一)傳染源    現有資料表明,SARS患者是最主要傳染源。極少數患者在剛出現症狀時,即具有傳染性,一般情況下傳染性隨病程而逐漸增強,在發病的第2周最具傳播力。
  • 新冠肺炎與普通感冒和流感的區別
    商丘新聞網訊 新冠肺炎是由新冠病毒感染引起,以發熱、乾咳、乏力為主要表現,部分患者以嗅覺、味覺減退或喪失等為首發症狀,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結膜炎等症狀。重症患者多在發病一周後出現呼吸困難和(或)低氧血症,嚴重者可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膿毒症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出凝血功能障礙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極少數患者還可有中樞神經系統受累及肢端缺血性壞死等表現。   普通感冒主要表現為鼻塞、流涕、打噴嚏等上呼吸道症狀,重者可能伴有發熱、乏力、頭痛、關節痛等症狀,全身表現一般較輕,通常3—5天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