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西方哲學的智慧,有益身心、利己利他

2020-12-12 福佑佳寧

哲學為何與宗教有關?西方哲學家又為何經常討論宗教?黑格爾解釋說因為哲學與宗教都代表著神聖。宗教也即神學代表著另一種存在,看到的不代表真實,未知的不代表不真實。信仰就是尊重未知,有敬畏、有謙卑。西方文化別有洞天。初讀讓人感覺學問之美在於使人一頭霧水,再讀會領略到一種人格和高尚的美,最有價值的則是成熟幹練的思想和精妙獨到的論點。為什麼中國人需要學習西方哲學?因為在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很多人只看表面,很少去探究原因背後的真相。(西方)哲學能讓人們站在對方的角度跳出自我的思維和局限去理解別人,哲學能讓人們打破絕對的觀念辯證的看待苦樂貧富分析事物的對立統一,哲學能讓人們以無我的境界更高的情懷博愛蒼生,哲學能讓人們以通透大無畏的精神戰勝恐懼走向無可避免的終途。

哲學是最高的文化

相關焦點

  • 商業的本質:「利己」還是「利他」?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 管理經瑋ID:Guanlijingwei
  • 利他,才是利己
    自利與利他是一體的,猶如鳥的兩個翅膀,缺一不可。要真正自利就必須利他,要圓滿地利他則必須良好地自利。就好比商人做生意,「把顧客當成上帝」,是利他還是利己?
  • 適者生存是利己,善者生存是利他
    有人認為是源自人類競爭、好強、自私、獨佔的本性,這就引起了人的本性是善還是惡、是利己還是利他的討論。從哲學、心理學、生物學和社會學的觀點來說,這無疑是個重要的課題,尤其是近年來,從事進化生物學和進化心理學研究的科學家,對於在進化過程中人類本性的改變,做了很多研究。當然,答案還沒有找到,也不太可能會是一個善與惡、利己與利他截然二分的答案。利己或利他?讓我們看看古今中外的各種討論。
  • 蜜蜂「利他」與「利己」行為探討
    對蜜蜂的利他與利己行為進行了初步探討,並認為蜜蜂的利他與利己行為說明了基因決定論。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核心是自然選擇學說—— 物競天擇、弱肉強食,這個學說告訴我們,物種在生存競爭的過程中,經過自然選擇的作用,逐漸產生新的物種,實現生物的進化。
  • 「利他才是最大的利己」
    15日下午,陳克明以《利他才是最大的利己》為題,分享了自己三十多年創業的坎坷經歷。2600多名中外「塾生」,聆聽了陳克明的故事,30分鐘裡響起了26次掌聲。    陳克明領導的克明面業,由一家小作坊發展到今天年銷售15億多元、3000多名員工、國內掛麵第一家上市企業。企業大了,管理的難題也來了。
  • 利他是實現利己的必由之路
    要在創業中自覺貫徹利他觀念,需要懂得這句話:「利他是利己的最高級。」  1.利他的真實性與合理性的根據是利己的普遍性。單個人或團體的利他是相對眾人的利己,是對眾人利己的尊重,是對人的利己本性的適應。這就是把事業的發展紮根在人的心裡,紮根在無限需求的沃土之中,從而獲得無限成長的空間。  2.利他是人與社會最根本關係中的最高行為準則。人與社會最根本的關係是適應。
  • 利己與利他,人為什麼要做聖人?
    做聖人是讓自己更智慧更強大更完善?還是於他人有用?人與人的生存利益是各自的,做聖人為己還是為他?自古中國的智慧裡,獨善其身和修身養性都是個人修為的宗旨,做好自己最具說服力,因為直接有利於自己。而行善積德、多做好事是轉個彎為自己,因為好人有好報,人為了好報而做的事,還是為了自己。所以,做聖人難道不是為了自己?為自己的聖人不是更可疑嗎?
  • 利己還是利他?你的選擇決定你的命運!
    相反,如果用「利他之心」揚起風帆,就能飽受他力之風的恩惠,一帆風順,在茫茫大海中破浪前行。「為社會為世人」這種純粹的動機,也就是所謂的「利他之心」,就是成功的原動力。啟迪多元思維什麼是利他行為?正心正舉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自利是人的本性,但利他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利他則久;沒有利他,人生和事業就會失去平衡,並最終導致失敗。
  • 路遙:真正的愛情不是利己的,而應該是利他的
    我記得《平凡的世界》裡,田潤葉曾說:真正的愛情不是利己的,而應該是利他的。這句話更像是作家路遙藉故事角色的口,說出了自己的心。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情緒複雜而多面;我們時而堅強,時而柔弱;時而感知生活恬淡,時而感知人生心酸。我們的心境,正在影響著這個世界的變化。
  • 《天道》水善萬物而不爭,利己和利他界限在哪裡?
    開發大腦的智慧,需要我們讀更多書,走更多路,思考和踐行,在紅塵滾滾中找到真我,正智,要提升自己的專注力,遠離觀念、道德、倫理、文化、哲學這些圈子,由內而外生發智慧。無論是唯心主義還是唯我主義,不要站在對立統一的角度去思考,換個角度,對於自身認知世界、宇宙、自身的角度來看問題,莫向外求,心內有佛,向心內求。
  • 「利己」還是「利他」,兩者並不矛盾!
    人,必須從外界獲取物質、信息及能量,才能滿足自身肉體存在的需要,這決定了他的「利己性」;人,生於社會,必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和調節,從而決定他需要具備一定的「利他性」。所以,人本身就具有利己和利他的統一性。因此,正確思考利己與利他之間的關係平衡,才是商業發展的關鍵。如果只是單純認為「利己」是醜惡的,「利他」才是善良的,那這也未免太過於偏激。
  • 利己的同時能做到利他嗎?
    今天,就和大家探討一個話題——利己的同時能做到利他嗎?有人說,利己與利他永遠是矛盾的,利己了就沒法再利他;利他了,利己就無法實現。可本人覺得,利己與利他是可以同時實現的,現在人們所倡導的雙贏或多贏,不正是這種觀點的很好體現嗎?首先,人都有利己的一面,是趨利避害的動物,是理性與感性的合體,我們都希望遠離痛苦,得到快樂或幸福,這無可厚非。
  • 「利他」就是「利己」
    自私是人的天性,《國富論》中也明確提到,人類社會的進步就是由利己驅動利他,利己沒有錯,但現在的社會是高度協作的社會,單憑利己寸步難行,只有利他才能帶來利己。所以摒棄利益最大化的思維,多想想我幹這件事能夠給相關的人帶來哪些價值,別人受惠於你則越離不開你,你自然而然能夠實現自己的私利。
  • 經濟學上的利己與利他之辯
    市場的奧秘就是通過分立的產權規則和價格機制,將利己轉化為利他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利他與利己難以區分,利他的行為也往往可以說成是利己的行為,而利己的行為也往往可說成是利他的行為,比如有意識地幫助他人往往被說成是利他的,最為典型的是慈善,如特蕾莎修女,你可以說她在利他,但她會說自己在利己,因為她會認為有意識地幫助他人是實現自己利益的最有效手段。
  • 「利己」與「利他」,分道揚鑣亦或殊途同歸?
    這兩種評價,可以用兩個詞來揭露其本質:「利他主義」與「利己主義」。利他作為一個擁有完整思想的人,很少有純粹的「利他主義」或者「利己主義」。在不涉及到致命的利益或者問題時,我們更願意讓其他人看到「利他」的一面。
  • 利他本質上,也是利己
    利他,本身也是一種自信。怎麼理解呢?所有的傷害都是相互的,所有利他都是利己的。你傷害別人,別人也會傷害你。這好比老闆/領導和員工的關係,老闆/領導可以對員工不好,從表面上看,員工好像無法逆轉這種形勢。但你再等等看,等這個員工走了以後,等兩年後,等這個員工在這個圈子裡打通了某種業務上的關鍵節點的時候,等這個員工說話有影響力的時候,他對公司、老闆、領導可能就會造成傷害。韓寒說他創作、寫書時,就希望跟他合作的人不要吃虧。他也希望大家能喜歡他的自我表達,能從頭到尾看完他的作品,而不是在電影院裡看一半就走了。
  • 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人到底是利他的還是利己的?
    而利他主義也可以分為心理利他主義:人們是天然地為了彼此的利益而行動;倫理利他主義:人們應當銘記為了他人的利益而行動。在通俗的語言中,利己主義的立場常被稱為「自私」,雖然這兩者的意義並不對等。而利他主義被大多數人認為是「無私」,然而利他主義並不意味著自我犧牲。
  • 俞敏洪:我的人生態度叫利己利他
    因為「口無遮攔」,俞敏洪曾數次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但是他也說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還很強大的,「年輕時候被搶劫,大家一定覺得從此以後我肯定變了。其實我一點心理陰影都沒有。」在一個經歷過生死的人眼中,別人的評價已經不是最重要的,「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就是對得起自己,對得起良心,我覺得這兩件事情是要做到的」。
  • 正確處理制己與利他的關係,利己與利他是人生經常遇到的矛盾
    正確處理制己與利他的關係利己與利他是人生經常遇到的一對矛盾。它們既是對立的,表現為有的時候堅持「利己」就不能「利他」,或者相反;它們又是統一的,有些情況下,「利己」的同時,也可以「利他」。人生活在社會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利益關係問題,必須要對利己利他表明自己的態度並正確處理。要堅持「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處事原則。「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集中體現了人的社會本質,也反映了個人的存在和發展既需要個人的努力,又需要他人的幫助和支持。
  • 人與人之間是相互的,利他從而利己
    導語:人與人之間是相互的,利他從而利己人生活在社會關係中,難免要與人打交道。如果說,利己是自然屬性,那利他就是社會屬性。當前社會,競爭無處不在,遠比我們想像的激烈。利他,從而利己。利他的本質就是互惠互利利他就是把別人的利益放在前面,讓別人先獲利。李嘉誠曾經說過,最好的生意不是你賺九成,別人賺一成,而是自己只賺四成,把剩下的利潤讓給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