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選科制度的推進,使得走班製成為高中教學形式的新趨勢。3+3模式下,學生們有20種選擇方式,雖然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自主選擇權,但是容易出現學生因物理太難而棄選物理的情況。對於學校來說,走班選科的壓力也不小,而3+1+2的選科模式將組合降至12種,很好地緩解了上述兩種情況。不過在實施走班制的過程中,依舊存在著不少難點。
不利於老師管理
以往文理分科的形式,每個班級的學生和任課老師是固定的,老師對學生的管理很集中,學生與老師的互動也更便利高效,有問題直接找老師。但是走班制帶來了是「上課才來,下課即走」,師生交流的時間只能是在課堂當中,老師和學生都是流動的,學生有了問題想找老師沒有以前方便,老師也很難像走班之前那樣能及時掌握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上課狀態等,對學生的監督力度減少了很多。
考驗學生自主性
走班制使得老師對學生的管理力度減少,也影響著班級的學習氛圍,這對還是未成年人的高中生來說,是對學習自主性和自制力的極大挑戰。對於本身就有較強的自制力的優等生來說,這種變化可能影響不大,但是對於學習成績中等的學生來說,在缺少監督和管理的情況,可能會讓學生變得懈怠和懶散,失去動力和方向,學生的成績造成不利影響。
課程質量難保障
北京師範大學的郭華教授曾提醒我們說:「在達到基本要求的基礎上,課程質量遠比多樣更重要;為多樣而多樣,課程質量便不能保障。走班制推行之後,城鄉、區域、重點中學和非重點中學的配套的課程質量參差不齊,對學校的師資力量和教育資源依賴性極高。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和水平低的地區學校走班制的課程教學質量是無法比擬的。
家長在改革中應該做什麼
新高考改革勢在必行,即使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但是作為學生家長,不必對變化過於敏感,家長應該以過來人的身份,幫助孩子做職業規劃,了解社會上就業的嚴峻,也可以帶孩子去真正的大學校園走走,而不是只靠講大道理,讓孩子切身處地地體會一下好大學的環境和學習氛圍,見識優秀的大學生的精神面貌,比任何大道理都管用。
在學習方面,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和職業規劃,規劃選科組合,並對大學專業有初步的了解,並設置目標,讓孩子為了自己的未來努力,而不是為了讓父母高興,或者僅為了擔心被批評而提高學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