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自2009年新醫改以來,一系列政策旨在強化基層醫療服務水平。社區衛生服務站,是我國城市衛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能減輕大中型醫院的負擔,又能夠有效地提高居民的健康護理、疾病防治和康復能力。航空總醫院南郎家園社區衛生服務站是一座具有中醫診療特色的基層醫療機構。在這裡,讓我們走進南郎家園社區衛生服務站,領略社區醫務工作者的獨特魅力和風採。
弓梅芳:全科更能體現醫生的本質
問:如果一個醫生的技術非常好,總能為患者解除病痛,人們稱呼他是個很棒的醫生!但是他的脾氣不大好,對待患者及家屬有些冷漠,每一次交流患者都有些牴觸。您認為這樣的醫生是好醫生嗎?
弓醫生:這樣的醫生技術高超,讓人敬佩,但是還不夠。好的醫生,不僅能夠解除患者的病痛,還需要善於傾聽、回應和共情。醫生的本質和精髓就是關愛。
弓梅芳醫生是南郎家園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副主任,主要負責醫療。
2007年讀完碩士研究生學位後,弓梅芳來到航空總醫院心內科就職。「醫學學無止境,要想做出一定的成績,就必須刻苦學習。」弓醫生介紹說,「讀書的這段時間,我學到了很多理論知識。得益於導師的教導,眼界也更加開闊。」正式走上臨床崗位之後,弓醫生發現理論與實踐還是有著諸多不同。
為了提高醫療質量和專項技能,弓醫生又去往解放軍總醫院,參加了為期兩年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弓醫生直言「不虛此行」,她說:「解放軍總醫院是全國最優秀的三甲醫院之一,這裡許多專科的綜合實力在全國都名列前茅。不僅患者數量多,病情也是複雜多變,可以說非常長見識。」
眾所周知,一個醫生的水平高低,與其執業的環境有莫大關係,看的患者多了,自然就「見怪不怪」,也能舉一反三了。「不少疾病只在書本上見過,還有一些疾病連書本上也很少涉及,試想自己在臨床上碰到一個完全不知道的疾病會怎樣?所以說住院醫師培訓的這兩年學習對我幫助確實很大。」弓醫生如是說。
正如很多人設想的那樣,如果弓醫生按部就班努力下去,有朝一日也會成為心內科專家。「原本想著會在心內科的工作崗位上奮鬥一生,結果還是出現了變數。」
弓醫生笑著表示,「在解放軍總醫院培訓結束之後,我回到了總院心內科,後來又生了寶寶,還是雙胞胎。由於哺乳期不值夜班,所以來到南郎社區衛生服務站服務基層。本來打算哺乳期一結束就返回心內科,但是在社區工作一段時間後逐漸感覺到基層社區亟須加強和帶動,有大量的慢性病患者需要規範化管理,以及支架術和搭橋術後的長期照護等。可能是我平時比較努力和認真吧,白主任對我也是比較認可,她希望我能長期留下來。經過深思熟慮,我最終選擇了紮根社區,服務一方百姓。」
也許有些人會問「社區工作沒有什麼技術含量,是不是隨便什麼醫生都可以做好?」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弓醫生表示:「全科並非一般人眼裡的『雜科』,同其他專科一樣需要專業的背景,也許它不需要對某一種疾病深入探究,但是更強調寬廣的知識面,特別是對多個學科的常見病都要有所涉獵,思路也要開闊。遇到複雜的病情時能夠有基本的預判,即使社區診所解決不了,也能為患者提出準確、及時的轉診建議,這樣既可以避免患者盲目尋醫,更為疾病的診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全科醫生講究全面,更講究全能
眾所周知,我國的社區醫療發展相對緩慢,老百姓養成了生病去大醫院找專家的習慣,普遍不信任社區醫生。提及這個略顯尷尬的現狀,弓醫生感慨良多,她說:「真的非常理解大家,同時我也希望大家能給予我們信任,因為社區醫療的綜合水平正在全面提升。」採訪之日,記者見到患者絡繹不絕,很多科室門前都排起了長隊,醫護跟患者們也是很熟絡的樣子,側面反映出南郎家園社區衛生服務站是深得民心的。
作為社區醫療的重要負責人,弓醫生經驗豐富、業務水準較高,能直接上手治療的就治療,不適合在社區治療的急危重症也能準確判別、及時轉診。
「全科醫生的知識面一定得廣,面對來服務站求診的患者,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識別輕重緩急,根據情況給出專業的治療意見。如果碰到情況危急的患者,我們會給予恰當的處理,然後立即聯繫120協助轉診至上級醫院,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的風險。」弓醫生介紹說,「我要感謝當初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的經歷,儘管兩年時間耗時耗力,但是辛苦沒有白費。在這兩年的時間裡,我接觸到了各種各樣的病症,以及同樣的疾病不同的表現形式,加之研究生三年各科室輪轉的經歷,使自己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擁有了紮實的基本功。如今在社區面對各種疾病的患者都能夠得心應手,不至於遇到患者千變萬化的狀況而束手無策。」
除了技術層面,人文關懷也是全科醫生的一大優勢,而這正是弓醫生秉承的理念。
她說:「作為醫生,我們不僅要懂技術,更要有情懷,要切實地從患者的角度去思考他們的痛苦和需求,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冰冷的設備和技術變得有溫度。全科醫學區別於專科醫學的主要方面就是它更注重人的整體性,不僅關注疾病本身,還關注患者的心理和生活環境。比如一名高血壓患者,如果他的經濟條件很困難,我們就必須為他選擇一些相對便宜的藥物,只有這樣才有希望讓他長期堅持用藥。要想做到上述內容,就要求我們勇於奉獻和承擔,願意付出時間和精力去了解病人。事實表明,我們必要的安慰和真誠相待是很有療效的。從這一方面說,我覺得我們的社區醫療絕不輸於那些高精尖的高端醫療。」
努力打造「家庭醫生」團隊 有求必應無縫對接
2016年,國家七部委聯合發布《關於印發推進家庭醫生籤約服務指導意見的通知》,為了響應國家的政策,弓醫生帶領團隊積極開展家醫籤約工作,並在多個方面進行了創新性的嘗試,大大提升了周邊居民的獲得感。
首先,利用平時義診活動不斷宣傳「家庭醫生籤約」服務,讓周邊居民了解什麼是家庭醫生,籤約家庭醫生後可以獲得的具體服務。
其次,組建了三支家醫團隊,每支團隊中創新性加入中醫醫師、口腔醫師。三支團隊與各自的籤約居民共建了微信群,留下手機號碼,便於隨時溝通。
弓醫生介紹說:「我們在微信群裡定期發送科學的患教知識,增強大家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同時籤約居民也可以隨時在群裡發起健康諮詢,相應人員會為其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弓醫生向記者出示了她的籤約患者群,人數已經接近130。當然,還有很多患者是高齡老年人,不一定會使用微信,所以平時也可以通過電話進行諮詢。
弓醫生介紹說:「目前我們全站以該形式籤約的居民已經達千餘人,並且在持續增長。雖然我們需要付出更多的業餘時間去為大家答疑解惑,但是這點累不算什麼,我們都以能解決居民的問題而高興。」
在弓醫生眼裡,家醫籤約是醫患間的一座橋梁,因為有了它,籤約居民在生病的時候不會再感到迷茫和孤獨。儘管社區醫療隊伍只是很小的一股力量,但是口口相傳必定會帶動籤約數量的快速增長,而這樣的正向循環也將推動分級診療的實現。
訪談中,即便回憶起當初的那些「艱難歲月」,弓醫生也總是雲淡風輕。「眾所周知,發展社區醫療是中國醫改的重頭戲,荊棘遍地但是前途光明,我一定會勤勤勉勉地繼續耕耘下去。很多人會說醫生是苦行僧,沒錯,但是既來之則安之。即便是苦,也是主觀感受,如果能心中有愛、苦中作樂,就不覺得苦了。別人有求於我,我自然要麻煩和辛苦,但是換個角度看也是學有所用、實現了個人價值。」弓醫生如是說。
本文選自《醫師周刊》
(田琨/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