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
2歲的小朋友抱著手機不放,一看就是幾個小時。
6歲的小朋友放學進家門,第一件事就是玩王者榮耀,一直到凌晨都不睡覺。
家庭聚會上,小朋友人手一個iPad,沉迷在自己的世界不可自拔。
除了眾所周知的容易造成近視外,心理學研究顯示,太早、過多接觸電子產品還會給孩子很多方面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影響大腦發育
孩子大腦神經網絡變化圖
這是孩子的大腦神經網絡變化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從出生到6歲, 大腦的神經網絡聯結逐漸變多變複雜。
可以說,6歲之前是大腦神經網絡發育的高速期,是大腦發展最迅速、可塑性最強的時期。
這一階段,需要給孩子提供多種多樣、豐富的外界刺激,以促進大腦的發育。
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可以看、聽、摸、聞、嘗,可以接觸各種不同的人,可以有很多豐富的活動,這些給孩子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刺激,有利於孩子的大腦發育。
而在玩手機時,往往只用眼睛看著屏幕,聽到一些聲音,只刺激了視覺和聽覺相關的腦神經,不利於大腦的全面發育。
影響專注力的發展
孩子長時間暴露於快速變換的電子圖像中,會讓大腦認為這是正常的刺激程度,使得孩子對刺激的敏感性降低了,從而對低水平的刺激失去興趣。
你會發現,有些孩子玩手機遊戲時注意力非常集中、很投入,而對閱讀等安靜類的活動失去興趣、很難集中注意力。
長此以往,容易導致缺乏專注力和深度思考力,變得缺乏耐心、焦躁。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當孩子走出家庭,邁向社會的時候,他會非常關注自己與他人的一樣或不一樣。
關注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也是自我意識的一部分。
當別的小朋友都在圍繞某一部動畫片、某一個遊戲交談的時候,你家孩子因為沒有,他會更好奇和渴望,而當他能夠接觸或不得不接觸時,會因為沒有養成良好的使用習慣而更加沉迷其中。
我接觸過的一個案例,就是一個「乖」學生,在親戚家小孩來家做客時跟著玩上了吃雞,並一發不可收拾,沉迷其中,成績逐漸下降。
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因為新科技可能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就因噎廢食,拒絕接受新生事物和新的學習方式。
尤其是現在,用電子設備上網課已經成了孩子學習的一種方式,想要讓孩子完全隔絕電子設備基本不可能。
因此,父母應該考慮的是,如何讓孩子養成正確的手機使用習慣,讓他們自己管理自己。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則,自己少玩手機。當自己都在玩的時候,就很難跟孩子說「你別玩了」。
5歲的悠悠每天看動畫片看到晚上11點才睡,導致第二天早上起不來。悠悠媽媽苦惱不已。
後來,她發現主要是因為她和老公每天都在床上刷手機刷到很晚才睡,孩子也有樣學樣。
於是,她決定在家裡執行「不把手機帶進臥室」的規定,大家就都能早早入睡了。
其次,多花時間陪孩子玩耍,不要讓手機成為全面接管孩子的電子保姆。
絕大多數孩子之所以沉迷手機,是因為父母不理他,他們覺得無聊,只好去玩手機。
父母如果能多陪陪孩子玩其他的遊戲,他們就不會一天到晚沉迷於遊戲。
如果實在沒有時間陪孩子,不得不把孩子扔給電子設備,可以參照下面這條:
再次,精心挑選內容,並把手機時間變成親子互動時間。
給孩子在iPad上選擇一些電子遊戲時,遵行畫面不動手動的原則,即出現在電子產品上面的相關畫面,最好是緩慢移動的,孩子需要用他的手來做移動。
這樣的方式能夠訓練孩子手腦協調的能力,又不會讓快速閃動的刺激影響他的神經發育。
最後,設立規矩,訓練自制力,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
悠悠每次上完網課後,很自然地就劃開了自己想看的動畫片,一看就是2、3個小時。
悠悠媽媽跟孩子約定,每天看動畫片的時間不超過20分鐘,而且說到做到,20分鐘到了就讓孩子把iPad收起來。
如果孩子能做到,那第二天就可以繼續看。如果不能做到,第二天就不能再看。
運用這樣的方法,把自制力內化成孩子的能力,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
現代社會做父母不容易,不僅要面對我們的父母輩就有的難題,還有科技急劇變革帶來的新困境。
面對手機帶來的新命題,需要父母智慧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