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論證遲交作業是否合理,華東政法大學一堆師生先後拋出一篇「論文」,他們運用法學專業知識,還進行了舉證。此事由學校傳至媒體,引網友「沸騰」。不少網友為此事體現的師生平等交流點讚,也有讀者說雖看不懂,但喜歡這種學術氛圍。此事起因是大二學生許同學遲交作業後請求補交,老師因此發起挑戰——「論證自己遲交的正當性,有學理上的合理性,就接受你的作業。」沒想到這位同學真的寫了一篇「論文」——《論推遲作業之合理性》,並發在班群裡@老師,老師也不甘示弱,反手回了一篇「論文」——《關於「遲交作業案」的歸入法分析》。結局似乎是「圓滿」的,老師論證許同學補交作業的行為不具有形式合理性後,認為補交的作業並非事後補寫,予以接受不會引發實質不公,補交者不需承擔責任。10月23日下午,「火」了的馬寅翔老師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說:「自己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高校老師,不是明星,也不需要流量。」嚴謹、負責、有趣,這是曾經上過他《刑法課》的同學對馬寅翔的評價。1982年生的馬寅翔北大畢業後又去德國深造一年,他表示用歸入法分析這次遲交作業,不過是日常教學中再普通不過的事,「比較能夠鍛鍊同學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我在上課時就要求他們要用這種方法」。在採訪過程中,他更喜歡用「同學」來代替「學生「的稱呼,因為他把「同學」這個詞理解為「共同學習」。有同學說因為他喜歡上了刑法,他則說,是因為同學心中有正義。【對話當事老師馬寅翔】澎湃新聞:有沒有想過此事會成為熱門話題?馬寅翔:在我小文回應之前,就已經有個別同學將我們的對話截圖發到朋友圈,一些沒有選課的同學看到後,也開始加群「圍觀」事情的走向。但讓我沒想到的是,我在當晚7點多發了回覆意見後,群裡的同學開始「瘋狂」在朋友圈裡截圖轉發,我的微信朋友圈當晚就刷屏了,當時還有同學問我的感受,我說估計過了當晚這件事情也就過去了。誰知道第二天一早這個事情開始持續發酵,當天就上了微博熱搜,最後居然還引起了《人民日報》和共青團中央的關注,這確實是我當時怎麼也沒有想到的。澎湃新聞:為何願意花時間以「論文」的形式和學生對話?馬寅翔:我的回覆嚴格來說不能說是一篇「論文」,只不過是套用了案例分析法的一種解題思路,就遲交作業的問題進行了簡要的分析。當時之所以想到要用這種方法,目的其實也很簡單,就是想踐行所學,這既包括他們,也包括我自己。這麼做,一是想讓同學們熟悉一下「歸入法」的使用方法。這種案例分析方法在德國的法學教育中較為常用,比較能夠鍛鍊同學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我在上課時就要求他們要用這種方法。我當時覺得,作為老師如果能夠帶頭使用這種方法的話,同學們看了之後肯定能更加切身地體會這種方法的魅力,現在看來這個目的達到了。我也想利用這個機會培養一下學生的規則意識,這也包括利用規則為自己爭取權益的意識。 當然,還可以體現我一貫的教學理念,那就是「尊重學生、平等對話」。我經常在課上給他們說,大家都是年滿18周歲的成年人,都是學習法律的,是平等的民事主體,有什麼問題都可以平等討論。澎湃新聞:網絡時代,你的教學怎麼吸引現在的年輕群體?馬寅翔:在人數較多的大課上,我主要是通過列舉比較有意思的案例吸引大家的注意,並在分析時偶爾使用一些社會學知識或者是網絡流行語,當初步抓住了同學們的關注後,趁機用儘可能簡練地表達,將一些理論術語和分析教授給他們。比如說我喜歡利用新聞報導、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中的經典橋段輔助授課。比如在講罪刑法定原則的時候,我就問大家知不知道《鄭伯克段於鄢》這個故事,在講無過當防衛的時候,我播放了當時流行的網劇《無證之罪》第2集的片段。這種方式成功地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力。為了讓他們能夠不分心,我會關注大家上課的狀態,在課間,我還會播放一些經過挑選的歌曲,用音樂來緩解他們的疲勞。澎湃新聞:有學生說因為你的教學喜歡上了刑法。馬寅翔:我發現,喜歡刑法課的同學,大多天生就心中充滿了正義感,心中有一個「俠者夢」,而刑法上的問題可以喚醒他們這種「使命感」,所以說到底,他們喜歡刑法,願意報考刑法學研究生,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因為我課上的好,而只不過是因為恰好是我在給他們上課。而我其實也知道,我離一名優秀教師還差得遠,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澎湃新聞:您現在除了教學任務之外,還有哪些工作?馬寅翔: 當然,除了教學以外,我還面臨著較大的科研壓力。我是82年生的,也不算多麼年輕的「青椒」,但我工作年限確實很短。現在對於我們青年教師的要求確實蠻高的,一方面要求有教學任務,還要有科研任務。這幾年我的副高職稱解決了,還少一點壓力,其他的「青椒」老師壓力更大,因為評職稱的時候教學比重不大,科研項目的比重比較大。澎湃新聞:怎麼看這次自己成了「網紅」呢?馬寅翔:經過這幾天的網絡持續發酵,很多人給我發微信說我已經「火」了。這件師生之間的平常小事之所以能夠引發廣泛的關注,可能主要還是因為使用了所謂的「寫論文」的方法,這種手段比較新穎有趣,也反映出我們華政師生的融洽關係。最後還需要說的是,就我本人而言,既不是明星,也不需要流量,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高校教師,我只希望能夠堅持初心,本本分分地做好本職工作,一方面搞好教學,另一方面搞好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