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政教師以論文與遲交作業學生辯論:培養規則意識並善用規則

2020-12-14 澎湃新聞

為論證遲交作業是否合理,華東政法大學一堆師生先後拋出一篇「論文」,他們運用法學專業知識,還進行了舉證。此事由學校傳至媒體,引網友「沸騰」。不少網友為此事體現的師生平等交流點讚,也有讀者說雖看不懂,但喜歡這種學術氛圍。此事起因是大二學生許同學遲交作業後請求補交,老師因此發起挑戰——「論證自己遲交的正當性,有學理上的合理性,就接受你的作業。」沒想到這位同學真的寫了一篇「論文」——《論推遲作業之合理性》,並發在班群裡@老師,老師也不甘示弱,反手回了一篇「論文」——《關於「遲交作業案」的歸入法分析》。結局似乎是「圓滿」的,老師論證許同學補交作業的行為不具有形式合理性後,認為補交的作業並非事後補寫,予以接受不會引發實質不公,補交者不需承擔責任。10月23日下午,「火」了的馬寅翔老師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說:「自己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高校老師,不是明星,也不需要流量。」嚴謹、負責、有趣,這是曾經上過他《刑法課》的同學對馬寅翔的評價。1982年生的馬寅翔北大畢業後又去德國深造一年,他表示用歸入法分析這次遲交作業,不過是日常教學中再普通不過的事,「比較能夠鍛鍊同學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我在上課時就要求他們要用這種方法」。在採訪過程中,他更喜歡用「同學」來代替「學生「的稱呼,因為他把「同學」這個詞理解為「共同學習」。有同學說因為他喜歡上了刑法,他則說,是因為同學心中有正義。【對話當事老師馬寅翔澎湃新聞:有沒有想過此事會成為熱門話題?馬寅翔:在我小文回應之前,就已經有個別同學將我們的對話截圖發到朋友圈,一些沒有選課的同學看到後,也開始加群「圍觀」事情的走向。但讓我沒想到的是,我在當晚7點多發了回覆意見後,群裡的同學開始「瘋狂」在朋友圈裡截圖轉發,我的微信朋友圈當晚就刷屏了,當時還有同學問我的感受,我說估計過了當晚這件事情也就過去了。誰知道第二天一早這個事情開始持續發酵,當天就上了微博熱搜,最後居然還引起了《人民日報》和共青團中央的關注,這確實是我當時怎麼也沒有想到的。澎湃新聞:為何願意花時間以「論文」的形式和學生對話?馬寅翔:我的回覆嚴格來說不能說是一篇「論文」,只不過是套用了案例分析法的一種解題思路,就遲交作業的問題進行了簡要的分析。當時之所以想到要用這種方法,目的其實也很簡單,就是想踐行所學,這既包括他們,也包括我自己。這麼做,一是想讓同學們熟悉一下「歸入法」的使用方法。這種案例分析方法在德國的法學教育中較為常用,比較能夠鍛鍊同學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我在上課時就要求他們要用這種方法。我當時覺得,作為老師如果能夠帶頭使用這種方法的話,同學們看了之後肯定能更加切身地體會這種方法的魅力,現在看來這個目的達到了。我也想利用這個機會培養一下學生的規則意識,這也包括利用規則為自己爭取權益的意識。 當然,還可以體現我一貫的教學理念,那就是「尊重學生、平等對話」。我經常在課上給他們說,大家都是年滿18周歲的成年人,都是學習法律的,是平等的民事主體,有什麼問題都可以平等討論。澎湃新聞:網絡時代,你的教學怎麼吸引現在的年輕群體?馬寅翔:在人數較多的大課上,我主要是通過列舉比較有意思的案例吸引大家的注意,並在分析時偶爾使用一些社會學知識或者是網絡流行語,當初步抓住了同學們的關注後,趁機用儘可能簡練地表達,將一些理論術語和分析教授給他們。比如說我喜歡利用新聞報導、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中的經典橋段輔助授課。比如在講罪刑法定原則的時候,我就問大家知不知道《鄭伯克段於鄢》這個故事,在講無過當防衛的時候,我播放了當時流行的網劇《無證之罪》第2集的片段。這種方式成功地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力。為了讓他們能夠不分心,我會關注大家上課的狀態,在課間,我還會播放一些經過挑選的歌曲,用音樂來緩解他們的疲勞。澎湃新聞:有學生說因為你的教學喜歡上了刑法。馬寅翔:我發現,喜歡刑法課的同學,大多天生就心中充滿了正義感,心中有一個「俠者夢」,而刑法上的問題可以喚醒他們這種「使命感」,所以說到底,他們喜歡刑法,願意報考刑法學研究生,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因為我課上的好,而只不過是因為恰好是我在給他們上課。而我其實也知道,我離一名優秀教師還差得遠,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澎湃新聞:您現在除了教學任務之外,還有哪些工作?馬寅翔: 當然,除了教學以外,我還面臨著較大的科研壓力。我是82年生的,也不算多麼年輕的「青椒」,但我工作年限確實很短。現在對於我們青年教師的要求確實蠻高的,一方面要求有教學任務,還要有科研任務。這幾年我的副高職稱解決了,還少一點壓力,其他的「青椒」老師壓力更大,因為評職稱的時候教學比重不大,科研項目的比重比較大。澎湃新聞:怎麼看這次自己成了「網紅」呢?馬寅翔:經過這幾天的網絡持續發酵,很多人給我發微信說我已經「火」了。這件師生之間的平常小事之所以能夠引發廣泛的關注,可能主要還是因為使用了所謂的「寫論文」的方法,這種手段比較新穎有趣,也反映出我們華政師生的融洽關係。最後還需要說的是,就我本人而言,既不是明星,也不需要流量,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高校教師,我只希望能夠堅持初心,本本分分地做好本職工作,一方面搞好教學,另一方面搞好科研。

相關焦點

  • 當事老師談「能否遲交作業」辯論:盼理解規則意識
    大二學生晚交作業寫論文論證合理性 老師寫法學專業文章予以回應  師生法學辯論「能否遲交作業」走紅近日,華東政法大學一同學因故未及時上交作業,寫文論證「遲交作業的合理性」,沒想到其授課老師——法律學院副教授馬寅翔寫了一篇《關於「遲交作業案」的歸入法分析》來回應許同學,師生之間一來一回的精彩「辯論」走紅網絡。最終,馬寅翔老師接受了這份遲交的作業,他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之所以如此「回復」,是希望學生能夠理解規則意識,將所學法律知識運用到生活中。
  • 遲交作業「論文對話」 在哪裡打動了我們
    這對師生在關於遲交作業的「一唱一和」中,實際上是把專業理論知識運用到了現實生活中,使得專業知識得到活學活用,也使得師生的分歧變成了充滿學術味的辯論,因此「 紅遍」 網絡。學生遲交作業很常見,老師如果追究下來,常常會鬧得師生雙方都不愉快。
  • 遲交作業怎麼辦?看一場師生辯論引發的朋友圈「風波」!
    一名學生因為沒能及時交上作業,寫了篇《論推遲作業之合理性》,看完「辯護詞」,不想老師回了一份《關於「遲交作業案」的歸入法分析》,雖然是一份遲交的作業,但卻是一次幽默的法學思維實踐——  事情經過交作業,一方面是校教務處之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以此培養學生獨立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提供老師考察學生有無認真學習的依據參考。因此,若遲交作業而不違背交作業的目的,實質上並沒有構成法益的侵害。以張明楷教授在《刑法與法益侵害說》一文中的觀點,犯罪的本質是侵犯法益,因此不侵犯法益即無犯罪。
  • 評論:與學生辯論"遲交作業"的老師是好樣的
    一位同學未及時上交作業,認為自己和老師對交作業規則理解不同,對於「重大誤解」的後果,希望老師「共同承擔」。馬寅翔回復:「如果你能找一兩個角度,論證你遲交作業的合理性,我就接受你的作業。」這位同學寫文章論證「遲交作業的合理性」,馬寅翔則以一篇《關於「遲交作業案」的歸入法分析》回應,一來一回的精彩「辯論」走紅網絡。最終,馬寅翔接受了這份遲交的作業。   事兒大嗎?不大。
  • 大學生寫《論遲交作業合理性》,老師反手回了一篇論文
    這些看似每個學生都會遇到的「一般問題」,卻在華東政法大學有了不同的解答。  近日,華東政法大學一名學生因為沒有按時上交作業,向老師解釋錯過交作業的原因並希望補交。老師則表示,可以論證遲交作業的正當性。交作業,一方面是校教務處之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以此培養學生獨立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提供老師考察學生有無認真學習的依據參考。因此,若遲交作業而不違背交作業的目的,實質上並沒有構成法益的侵害。以張明楷教授在《刑法與法益侵害說》一文中的觀點,犯罪的本質是侵犯法益,因此不侵犯法益即無犯罪。
  • 大學生「論推遲作業之合理性 」解釋遲交作業引熱議
    ­  大學生遲交作業寫論文「論推遲作業之合理性 」解釋引熱議  錯過上交作業的時間該怎麼辦?補交作業會有怎樣的擔憂?這些看似每個學生都會遇到的「一般問題」,卻在華東政法大學有了不同的解答。­  近日,華東政法大學一名學生因為沒有按時上交作業,向老師解釋錯過交作業的原因並希望補交。老師則表示,可以論證遲交作業的正當性。
  • 因遲交作業引發論文之辯 不妨看成一次平等對話
    事情是這樣的:肖楠同學稱因課間上了次廁所不知道同學已把作業交了,問馬老師能否下次補交,老師回答抱歉;她就提出交作業時不在場,師生應風險共擔,老師要求她論證自己遲交作業之合理性;肖楠真寫了《論推遲作業之合理性》,然後老師以《關於遲交作業案的歸入法分析》進行了回復。
  • 為了證明遲交作業的合理性,她寫了一篇論文……
    大部分學生黨有時候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忘記或遲交作業,一般來說只要及時補交就沒問題了,而在華東政法大學遲交作業的代價可能是一篇論文。許同學解釋:「我們對課間交作業這個表述存在分歧,針對這樣的重大誤解,可不可以共同承擔風險?」「如果你能找一兩個角度,論證你遲交作業的合理性,我就接受你的作業。」馬老師這樣對許同學說,而許同學真的就遲交作業這個問題寫了一篇論文,論證遲交作業的合理性。
  • 大學生寫文:論遲交作業合理性,老師反手回復一篇論文,在下輸了
    錯過上交作業的時間該怎麼辦?補交作業會有怎樣的擔憂?這些看似每個學生都會遇到的「一般問題」,卻在華東政法大學有了不同的解答。近日,華東政法大學一名學生因為沒有按時上交作業,向老師解釋錯過交作業的原因並希望補交。老師則表示,可以論證遲交作業的正當性。
  • 大學生寫《論遲交作業合理性》,老師反手回一篇論文被網友爆贊!是在下輸了
    這些看似每個學生都會遇到的「一般問題」,卻在華東政法大學有了不同的解答。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近日,華東政法大學一名學生因為沒有按時上交作業,向老師解釋錯過交作業的原因並希望補交。老師則表示,可以論證遲交作業的正當性。
  • 80後「青椒」與遲交作業同學的對話整出了兩篇...
    老師則表示,可以論證遲交作業的正當性。為此,這位同學寫了篇《 論推遲作業之合理性 》,不想老師回了一份《 關於 「 遲交作業案 」 的歸入法分析 》,引起網友熱議。交作業,一方面是校教務處之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以此培養學生獨立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提供老師考察學生有無認真學習的依據參考。因此,若遲交作業而不違背交作業的目的,實質上並沒有構成法益的侵害。以張明楷教授在《刑法與法益侵害說》一文中的觀點,犯罪的本質是侵犯法益,因此不侵犯法益即無犯罪。
  • 「新聞隨筆」「遲交作業」成論文,也是面向社會的一堂課
    作者:王鐘的近日,華東政法學院一名學生為了補交作業,運用法律專業知識寫了篇《論推遲作業之合理性》,不想任課教師、法律學院副教授馬寅翔回了一份《關於「遲交作業案」的歸入法分析》。師生之間一來一回的精彩辯論內容,從師生互動的微信群中流傳出來以後,引起網友熱議。據報導,該學生並非有意遲交作業,而是按時完成作業之後,因為個人疏忽漏交了。照理說,這不過是教學中經常發生的「小事」,任課教師也完全可以視情況直接作出裁決。但是,這位馬寅翔老師並沒有草率決定,而是給學生出了一道難題——如果學生能在學理上論證遲交作業的合理性,他就接受這份作業。
  • 錢江晚報:師生互動,一次規則和公平的示範課
    高校校園頻頻傳出的新聞,給人這樣的印象:維護規則和紀律、維護教師尊嚴、師生間平等相待,這些好像很難同時做到,很難兼顧。不是某位老師言行失當,就是哪個學生舉止太出格;或者是某項規定不盡合理。但是,發生在華東政法大學的一次因交作業引起的師生間的良性互動,卻令人深有感觸、深長思之。
  • 法科生寫了篇論文「說理」,然而他遇到了一位更認真的法學老師
    交作業,一方面是校教務處之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以此培養學生獨立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提供老師考察學生有無認真學習的依據參考。因此,若遲交作業而不違背交作業的目的,實質上並沒有構成法益的侵害。以張明楷教授在《刑法與法益侵害說》一文中的觀點,犯罪的本質是侵犯法益,因此不侵犯法益即無犯罪。
  • 培養幼兒規則意識,還可以用這種遊戲
    本文部分內容改編自《成才》2018年第七期《情境式感統遊戲中培養幼兒規則意識初探》,作者錢芳。「情境式感覺統合遊戲促進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研究」是武漢市「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錢芳,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學前教育本科,現任同濟醫學院附屬幼兒園保教主任,從事幼教工作十八年,2006年被評為礄口區骨幹青年教師,2009年被評為礄口區優秀班主任,2010年被評為礄口區第七批優秀青年教師,2011年被評為武漢市百名優秀班主任。其所撰寫的論文、活動方案,多次獲得國家級、省市級一、二、三等獎。
  • 大學生遲交作業,80後教師回復引發「論文戰」刷爆朋友圈!
    近日,華東政法大學一名學生因為沒有按時上交作業,向老師解釋錯過交作業的原因並希望補交。老師則表示,可以論證遲交作業的正當性。為此,這位同學寫了篇《 論推遲作業之合理性 》,不料老師回了一份《 關於 「 遲交作業案 」 的歸入法分析 》,引起網友熱議。
  • 讓學生論證遲交作業合理性,這名80後副教授還和學生聊動畫
    讓學生論證遲交作業合理性,這名80後副教授還和學生聊動畫 澎湃新聞記者 臧鳴 2018-10-24 07:53 來源:
  • 孩子沒有規則意識,容易在很多事情上吃虧,越早建立規則意識越好
    如果小時候沒有好好的培養起規則意識,長大了經常毀約或者不把約定當回事,就會養成非常隨意的習慣,說好聽了叫不拘小節,說不好聽了就是沒有誠信。這些都是沒有規則意識的表現,也就是在他們的心中沒有規則能夠約束自己的行為,那些積極主動,不需要家長監督的孩子往往被稱之為自律的人,而自律就是在用規則約束自己並且能夠很好執行的人。他們內心會有一桿秤,有行為的準則和底線,到了什麼時間就去做什麼事情,主動自發的遵守自己給自己定好的規則,不會不知克制肆意妄為。
  • 大學生遲交作業找理由,政法大學老師的反駁瞬間圈粉!
    近日,華東政法大學的一名學生因為沒有趕上老師收作業而沒有及時上交作業,事後被老師拒收,這位學生很不服,向老師解釋了沒趕上交作業的理由。學生說自己因為下課去廁所才沒有趕上收作業的時間,而且有人可以為自己證明;更重要的是,自己沒趕上交作業,是因為老師在課間才說收作業時間,所以造成這樣誤會的責任,應該由兩人共同承擔。
  • 遵守規則的孩子,不容易長偏,父母從小要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就從現在的校園來說,小到學生遲到曠課、公然和老師頂撞,大到校園欺凌、離家出走、打架鬥毆,屢屢觸碰規則的底線,如果這類不遵守規則的孩子踏入社會,一定會成違背規矩的人,且傷及的不僅是自己還有他人。還記得某位歌唱家的兒子嗎,從小拿了一堆的獎,還沒成年,就因打架鬥毆甚至犯刑事案件等被判處有期徒刑,就因為漠視規則,將原本大好的前程白白葬送了。說了這麼多,那什麼是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