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韶樂

2020-12-22 華夏經緯網

  中和韶樂是明清兩朝用於祭祀、朝會、宴會的皇家音樂。據文獻記載,周代就設有號稱「六代大樂」的宮廷音樂,成為雅樂。雅樂和以律呂,文以五聲,八音迭奏,玉振金聲,融禮、樂、歌、舞為一體,以表達對天神的歌頌與崇敬。自先秦至宋元,雅樂歷代相延不斷,明朝之初,把雅樂加以改組,並命名為「中和韶樂」,清朝沿用。清朝亡後失傳近百年。

  雅樂是中華儀式音樂的代表。20世紀中國社會的劇烈變革,曾經給三千年的雅樂文化帶來深刻的創傷,天壇神樂署幾近被世人遺忘,雅樂更成為絕響。然五千年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自有其強大的生命力,在國家政府和有識之士的積極努力下,中斷百年的中華雅樂在天壇神樂署重新奏響,不僅象徵著華夏音樂傳統得以延續,同時也昭示著後人:雖然音樂長河有可能因人為的阻擋而發生短暫的斷流,但其湧動的暗流終將重新匯成大潮而一瀉千裡,這是一股發自民族文化靈魂深處的動力所致!  
 
   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國周代的宮廷中就已經有了專門的音樂機構--大司樂,樂師達1463人之多(《隋書·音樂志》)。所奏六朝大樂--黃帝之《大卷》、堯帝之《大鹹》、舜帝之《大韶》、禹帝之《大夏》、商代之《大濩》、周代之《大武》,於歌、舞、樂為一體, 經過不斷發展,遂成漢、唐、宋、元代的雅樂。明清時期,雅樂演出 (當時稱《 中和韶樂》)轄歸天壇神樂署,其規模和程式與前朝一脈相承:注重禮儀,崇尚肅雅。

  清代天壇神樂署有歌舞樂師200餘人,其規模仍超過今日大型管弦樂隊。大家今天看到的雅樂,雖尚未達到昔日之規模,但從演出形式到音樂內容,都嚴格遵循史籍記載而編排。例如,在表演形式上,則基本保留"鐘敲一聲、歌更一字"的傳統。而所有雅樂樂器均採用"八音"材料製成,即金(鍾)、石(磬)、土(壎)、革(鼓)、絲(琴、瑟)木(柷、敔)、匏(笙)、竹(笛、簫、篪、排蕭)。更為重要的是,雅樂演奏必須使用源自華夏中原的樂器,尤其重視鍾、磬的使用,以突出展示古人"金聲玉振"之音響理念。而像琵琶、二胡、揚琴、嗩吶等今日常見樂器,因其皆從域外傳入而不能出現在雅樂樂隊之中。

  天壇公園文物處的武裁軍向記者介紹,早在1989年,他們就開始了中和韶樂文化研究的工作。當時主要是籌備祈年殿祭天儀式,中和韶樂是儀式中的一個內容。曾經展出了一些演奏的樂器,整理出了一些音樂作品。天壇公園副園長姚安表示,雖然天壇的建築非常有魅力,但只有建築也難以全面展示當時祭天儀式的情景,但有了音樂就不同,它不僅能讓人充分體會到當時的氣氛,還能領略中國古代文化的思想精華。

  姚安介紹說,為了能展現中和韶樂的原貌,工作人員從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等各大博物館、圖書館翻查有關明清帝王祭天樂舞的古籍、資料,從近千萬文字資料中整理出30多件完整的樂譜。在今年1月22日至1月27日的「天壇文化周」期間,9首祭天古樂正式公演,從祭天儀式開始時的演奏曲到祭天結束為慶賀祭奠圓滿完成而演奏的樂曲,包括《燔柴迎帝神》、《海宇生平日》、《合歡曲》、《太平令》、《千秋詞》等,其中,僅僅是《燔柴迎帝神》,全部演奏完就長達4個多小時。現場曾有外國人聽後情緒激動地留下了熱淚,驚嘆這是「神聖的音樂」。(綜合)

相關焦點

  • 中和韶樂是禮制的化身(圖)
    中和韶樂  歷史:五千多年  地點:天壇神樂署  演出時間:不定時  交通:707路公交車到天壇北門站下  編鐘是中和韶樂的重要樂器之一。看到這種編鐘,仿佛能感受到中和韶樂的那種莊重、雅致和肅穆。  中和韶樂源於雅樂,又稱郊廟樂,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明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將雅樂更為中和韶樂,清朝沿用。中和韶樂在明清兩朝普遍用於祭祀、朝會、宴饗。  作為明清兩代的最高禮樂學府,神樂署是明清培養和訓練祭天樂舞生的專門機構。神樂署最盛的時候有樂舞生三千多人,北京各壇廟祭祀的樂舞生都是從神樂署生員中選拔充任。
  • 評論:中和韶樂彰顯禮樂文化生命力
    萬依,年高九旬,早在1981年就發表了《清代編鐘與中和韶樂》,從那時起他便與中和韶樂結下不解之緣。作為這一領域的專家,他在天壇公園發掘、恢復、傳承中和韶樂的過程中,發揮了極大作用。  在萬依看來,天壇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寶貴的古代建築遺存,更在於它有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在雄偉壯觀的古建築背後,深藏著天文律歷、物理數學、禮儀制度、倫理道德、政治哲學以及音樂舞蹈等極其豐富的文化元素。
  • 歐洲最美廣場奏響天壇中和韶樂
    來自中國天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和韶樂,更為這中歐共創的瑰麗景象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為慶祝中國傳統春節和2018中歐旅遊年,天壇神樂署雅樂團專程將傳承千年的中國皇家禮樂搬上「歐洲心臟」的舞臺,為中歐人文交流帶來不同凡響的精彩。
  • 百年天壇中和韶樂,是這樣復活的
    據介紹,中和韶樂是明清兩朝用於祭祀、朝會、宴會的皇家音樂,可溯源於三千多年前的西周雅樂。中國古人信奉「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尊雅樂為「華夏正聲」,歷朝歷代的中央政府均設立專職官員和職能部門負責有關音樂事宜。明初,太祖朱元璋將雅樂更名為中和韶樂,清朝沿用,「『中和』是儒家道德修養的準則,致萬物和諧的標準,『韶』是美好的意識。」神樂署講解員說。
  • 天壇管理人員談中和韶樂:現在的人已經欣賞不了
    天壇裡傳出「華夏正聲」  ——北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天壇神樂署中和韶樂  「它應該是那個時候最好聽的音樂,在那個時候,能湊齊這麼多人的樂隊演奏,只有皇家了!」天壇管理處的武裁軍科長如是說。天壇神樂署中和韶樂是古代皇家祭祀時的音樂,也代表了中國最古老的音樂。從中和韶樂中,我們能聽到黃帝命令伶倫創造的音樂是怎樣的。
  • 造訪神樂署 聆聽一場曾沉寂百年的中和韶樂
    作為「天壇神樂署中和韶樂」非遺傳承人的王玲,她帶領著神樂署的年輕人,十幾年如一日,在故紙堆裡「挖掘」出樂譜、舞譜,依據史料記載恢復了《中和韶樂》。這既保存和延續了先秦雅樂,也體現了「金聲玉振」的特色,使得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和韶樂,沉寂百年之後重新奏響,聲播海內外。    6月15日,青睞團員走進神樂署,在王玲的帶領下深度體驗「中國古代皇家音樂博物館」。
  • 迎建壇600年天壇推出「賀歲禮」,中和韶樂八音盒亮相
    12月17日,天壇公園發布「建壇600年」敬天祈福賀歲系列文創產品,通過中和韶樂八音盒、天香香水、天壇祈福白茶等「天壇禮物」,送出祈年賀歲祝福。12月17日,天壇公園發布「建壇600年」敬天祈福賀歲系列文創產品。圖為「中和韶樂八音盒」。
  • 雅樂源自上古 明代起被命名為"中和韶樂"(圖)
    我們就是要下決心通過重振古代祭祀樂舞,讓現代人能夠聽到猶如天籟之聲的中和韶樂,能夠欣賞到高貴典雅的祭祀樂舞,實現對我國珍貴文化遺產的繼承。」  3 遵循史料典籍復原古樂器  在神樂署的顯佑殿內,陳列展示著演奏中和韶樂使用的部分樂器,那些穿越千年歷史風煙的器物,無聲地訴說著前塵往事。
  • 「6.21國際樂器演奏日」系類活動——天壇中和韶樂專場演奏會
    (樂器空間雜誌社報導)6月18日下午,「6.21國際樂器演奏日」系類活動——中和韶樂專場演奏會在天壇公園神樂署隆重舉辦。本次演奏會由6·21 國際樂器演奏日(中國)組委會、北京樂器學會、北京市天壇公園管理處聯合主辦,北京正明民族樂器廠承辦。
  • 清代重要典禮中,帝後所享用的「中和韶樂」,用龍紋與鳳紋區分開
    每天與您分享優質文章~清乾隆紅漆描金龍鳳雲紋木櫝竹管排簫 故宮博物院藏帝後典禮的樂器之別朝會、宴饗典禮中皇帝與皇后所享用中和韶樂同種樂器上是有區別的,簡單來說就是龍紋與鳳紋的區別。清銅雲鑼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此雲鑼架座雕鳳首《大婚典禮全圖》冊因關注典禮的大場面,難以準確描繪中和韶樂樂器的細節,更將皇后朝拜皇太后、皇后接受公主命婦慶賀場景付諸闕如。
  • 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崇禮訪洛邑 鍾情韶樂稱善美(洛陽成語典故)
    孔子謙恭地問道:「韶樂和武樂都很高雅,二者有何區別?」萇弘不慌不忙地答:「韶樂是虞舜太平和諧之樂,曲調優雅;武樂是武王伐紂一統天下之樂,音韻豪放。就音樂形式來看,二者雖風格不同,卻同樣美好。」  孔子再問:「那麼,二者在內容上有什麼差別嗎?」  萇弘再答:「從內容上看,韶樂側重於安泰祥和、禮儀教化;武樂側重於大亂大治、述功正名。
  • 北京中軸線的中和之美
    原標題:北京中軸線的中和之美  北京中軸線作為首都北京的空間規劃之軸和文化之軸,體現了千年古都的文化風貌,承載著中華文化中和思想的清風古韻。北京中軸線申遺離不開對中軸線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和精準表述,這就需要梳理中和文脈,講好中和故事。
  • 騰訊啟動碳中和規劃 什麼是碳中和?怎麼碳中和?
    四川在線記者 唐澤文1月12日,騰訊宣布啟動碳中和規劃,未來將通過新技術降低碳的排放。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與其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減少的溫室氣體總量互相抵消,實現零碳排放。
  • 中和反應
    中和反應一、中和反應1.概念酸與鹼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叫做中和反應
  • 中和教育好嗎?中和教育課程怎麼樣?
    原標題:中和教育好嗎?中和教育課程怎麼樣?中和教育好嗎?中和教育課程怎麼樣?最近,很多想要考職業資格證的人在網上問中和教育的具體情況。但是,網上的評論真真假假,難以判斷,不知道到底該信哪一方。今天,我們就來客觀的聊一聊這個問題,說一下中和教育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