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 春節「爆款」!百年天壇中和韶樂,是這樣復活的

2020-12-22 北京日報客戶端

春節假期,天壇神樂署六場中和韶樂展演,場場爆滿。這種曾絕響百年的古樂,目前已擁有眾多「署粉」,承擔起古樂傳播、傳承的重任。

聆聽雅樂親近三千年

舞臺上,燈光交相輝映,編鐘、編磬熠熠生輝,身著宮廷華服的演員們,斂妝凝神。

「行初獻禮,樂奏寶平之章。」話音甫落,九曲雲龍黃帛麾旗下,頭戴黃翎紅帽的樂生,擊柷三聲。樂起,鐘聲磬韻,八音齊奏,凝禧殿響起悠悠的中和韶樂。

踏著節拍,舞生跳起舒展的舞蹈動作,發出整齊劃一的聲音,進退有序,動靜相宜……

櫟敔三下,樂章結束,餘音繞梁。特有的金石之聲,幽深宏遠、發人深思,表達著人們對天神的歌頌與崇敬。

據介紹,中和韶樂是明清兩朝用於祭祀、朝會、宴會的皇家音樂,可溯源於三千多年前的西周雅樂。中國古人信奉「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尊雅樂為「華夏正聲」,歷朝歷代的中央政府均設立專職官員和職能部門負責有關音樂事宜。明初,太祖朱元璋將雅樂更名為中和韶樂,清朝沿用,「『中和』是儒家道德修養的準則,致萬物和諧的標準,『韶』是美好的意識。」神樂署講解員說。

中和韶樂也被稱為八音樂,以「金、石、絲、竹、土、木、匏、革」八種材料所製成的編鐘、搏鍾、編磬、特磬、柷、敔、建鼓、搏拊、笛、篪、簫、排簫、壎、笙、琴和瑟十六種樂器演奏,融禮樂歌舞為一體。

鑽研雅樂三十多年的黃海濤,曾參與中和韶樂的「復原」工作,他解釋,「雅樂獻給天地日月諸神的,因此風格是中正平和的,注重禮儀、崇尚肅雅。通俗地說,它不是被用來賞聽的,而是古時祭祀的儀式性音樂。」

今年春節,神樂署雅樂中心舉辦了「神樂之旅」——中和韶樂春節專場音樂展示,為觀眾送上了六場清代祭祀樂、宮廷樂表演。能容納近400名觀眾的神樂署凝禧殿,座無虛席,還有觀眾乾脆在過道、臺下席地而坐。

古樂能夠千古流傳,其中有一種意境,親自體會才能感受到中和韶樂的內涵。」「署粉」錢春暉女士十多年前就專門到天壇觀看過中和韶樂展演。「大年初一,大概一百多人的隊伍,場面宏大,非常震撼!」錢女士感慨,那是自己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傳統古樂,隨著了解的增多,她的內心對古樂越發崇敬,「只有在重大日子,神樂署才會組織演奏這種宮廷音樂,體會到神聖感,仿佛自己和古代先賢更近了。」

「它的音樂本身就很有吸引力,編鐘敲起來的迴響,磬的聲音、鼓的聲音,很多樂器都是我們普通民眾平時接觸不到的,仔細聽下去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很有內涵,而且是在神樂署凝禧殿這個古建中演奏。冬至、元旦、春節,我連著來聽了三次。」「署粉」方焯女士說。

鑽研古籍二十餘年復活古樂

今年的新春專場音樂會上,「玉振金聲——中和韶樂祭祀專場展示」和「神樂之旅——清代宮廷音樂專場展示」選取的展演曲目,都是近年來依據史料記載進行研究恢復的,是天壇祭祀音樂和清代宮廷音樂的代表,其中包括伴隨儀仗出行時所使用的滷簿樂《導迎樂》,古代宴會過程中大臣向皇帝進茶、進酒時所使用的丹畢清樂《海宇昇平日》,為騎駕滷簿所使用的鐃歌清樂《皇都無外》等等。

這一被古人視為敬天法祖的「聖樂」,其實曾經絕響百餘年之久。

據資料記載,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英軍佔領神樂署,設為駐兵站,樂舞生被逐,樂器、樂譜被毀,建築逐漸破敗,失去了作為祭祀禮儀音樂演習之所的作用。民國和日軍侵華期間,神樂署又屢遭破壞……

上世紀80年代開始,天壇公園開始在祈年殿展覽八音樂器,觀眾可以根據講解員介紹,認識陳列在櫥窗裡的八音樂器,聽到專業演員用館藏樂器演奏的中和韶樂錄音。但這種靜態展示畢竟不是古樂的正確「打開方式」。

此後,為了讓中和韶樂真正「活」起來,天壇公園聘請清史專家、古建專家、宮廷舞專家以及資深音樂家,在故宮博物院等處查閱古籍,挖掘和整理中和韶樂。黃海濤介紹,關於明清帝王祭天樂舞的古籍、資料,特別是古樂譜,清代乾隆時期已有較為詳細的記錄,比如《律呂正義後編》等,他們要做的就是把古樂譜「翻譯」成五線譜、簡譜。《律呂正義後編》記載的樂譜是分門別類的,就像交響樂裡的分譜,把分譜合到一起形成總譜,就可以演奏了。

恢復雅樂演出,也離不開樂器復原。有些樂器,有實物參照,有些樂器,則早已失傳,需要依靠史料所載形制及尺寸「再造」。同時,舞蹈還有舞譜,演員可以據此模仿清代的祭祀舞蹈。

2006年正月初一,由神樂署的年輕人組成的表演隊,正式在凝禧殿向遊客進行中和韶樂展示,有著三千年歷史的「華夏正聲」,在沉寂百餘年之後又在天壇奏響。將古籍資料變成可觀可感的音樂和舞蹈,並開展定期展演,活動受到觀眾好評,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當年,天壇公園中和韶樂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韶樂不僅僅是音樂

談起中和韶樂,「傳承」是署粉口中的高頻詞。「現在學鋼琴、長笛這些西洋樂器的比較多,樂譜也是哆來咪,大家對中國古代音樂知之甚少,甚至從來沒完整地聽過中國傳統音樂是怎麼展示的,什麼是五音十二律,編鐘怎麼響、古琴怎麼彈,都不知道。」對於古樂傳承現狀,錢春暉女士感覺很是遺憾。

中和韶樂在展演過程中,十分注重通過互動拉近與觀眾的距離。演出全過程為開放體驗式,演出的同時,專家會講解古代樂理知識,展示古樂器的演奏方法,感興趣的觀眾可以上臺,敲一敲編鐘,吹一曲排簫,與古樂器零距離接觸,跟演員同臺演奏。

喜歡傳統文化的「署粉」耿女士每次都帶著孩子來神樂署觀看展演,有時孩子有機會上臺體驗,她都非常高興。在演出現場,耿女士的孩子在講解員的指導下,試奏了一件叫「柷」的樂器,這種模樣像鬥的打擊樂器,用木棒擊奏,表示樂曲開始,相傳是夏啟所作,迄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很多古樂器都都是現在十分少見的,讓孩子體驗演奏古樂,希望他能喜歡上傳統文化。」耿女士說。

「署粉」感興趣的不僅僅是音樂。「中和韶樂展示的是一整套禮樂制度和禮樂文化。」方焯女士認為,從演員穿的明清服飾、方形鞋跟、鞋面圖案,到演員的舞蹈動作、演出的地點凝禧殿,可以擴展的內容有很多,「禮樂文化是一座寶庫,讓青少年接觸,可以給服裝設計、舞蹈專業的學生以啟發。不僅如此,透過中和韶樂,觀眾更可以了解歷史文化,以及古人的一些思想,比如祈求風調雨順,就體現了對大自然的敬畏,中和韶樂是中華雅樂藝術的精髓,它值得我們更深地挖掘,更好地傳承下去。」。」

凝禧殿內,乾隆御筆「玉振金聲」的匾額靜靜高懸,金指鍾,玉指磬,「金聲玉振」指演奏以擊編鐘宣聲,以擊編磬收韻。顛倒順序,寫成「玉振金聲」並非筆誤,而是寓意著千年禮樂文化,周而復始,延綿不絕。

不僅如此,2013年,「清代中和韶樂專場音樂會」在神樂署演出,同日本、韓國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專業團體交流。

2018中歐旅遊年,中和韶樂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廣場展演,由17人組成的雅樂團攜帶了72箱樂器。包括編鐘、編磬在內,總重量2.75噸,單在機場託運就花了四個多小時……自中和韶樂2014年第一次走出國門,震撼歐洲後,近年來,中和韶樂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異國粉絲。

相關焦點

  • 歐洲最美廣場奏響天壇中和韶樂
    來自中國天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和韶樂,更為這中歐共創的瑰麗景象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為慶祝中國傳統春節和2018中歐旅遊年,天壇神樂署雅樂團專程將傳承千年的中國皇家禮樂搬上「歐洲心臟」的舞臺,為中歐人文交流帶來不同凡響的精彩。
  • 中和韶樂
    中和韶樂是明清兩朝用於祭祀、朝會、宴會的皇家音樂。據文獻記載,周代就設有號稱「六代大樂」的宮廷音樂,成為雅樂。雅樂和以律呂,文以五聲,八音迭奏,玉振金聲,融禮、樂、歌、舞為一體,以表達對天神的歌頌與崇敬。自先秦至宋元,雅樂歷代相延不斷,明朝之初,把雅樂加以改組,並命名為「中和韶樂」,清朝沿用。清朝亡後失傳近百年。   雅樂是中華儀式音樂的代表。
  • 迎建壇600年天壇推出「賀歲禮」,中和韶樂八音盒亮相
    新京報快訊(記者 周依)2020年天壇即將迎來建壇600年。12月17日,天壇公園發布「建壇600年」敬天祈福賀歲系列文創產品,通過中和韶樂八音盒、天香香水、天壇祈福白茶等「天壇禮物」,送出祈年賀歲祝福。
  • 天壇管理人員談中和韶樂:現在的人已經欣賞不了
    天壇裡傳出「華夏正聲」  ——北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天壇神樂署中和韶樂  「它應該是那個時候最好聽的音樂,在那個時候,能湊齊這麼多人的樂隊演奏,只有皇家了!」天壇管理處的武裁軍科長如是說。天壇神樂署中和韶樂是古代皇家祭祀時的音樂,也代表了中國最古老的音樂。從中和韶樂中,我們能聽到黃帝命令伶倫創造的音樂是怎樣的。
  • 造訪神樂署 聆聽一場曾沉寂百年的中和韶樂
    作為「天壇神樂署中和韶樂」非遺傳承人的王玲,她帶領著神樂署的年輕人,十幾年如一日,在故紙堆裡「挖掘」出樂譜、舞譜,依據史料記載恢復了《中和韶樂》。這既保存和延續了先秦雅樂,也體現了「金聲玉振」的特色,使得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和韶樂,沉寂百年之後重新奏響,聲播海內外。    6月15日,青睞團員走進神樂署,在王玲的帶領下深度體驗「中國古代皇家音樂博物館」。
  • 「6.21國際樂器演奏日」系類活動——天壇中和韶樂專場演奏會
    (樂器空間雜誌社報導)6月18日下午,「6.21國際樂器演奏日」系類活動——中和韶樂專場演奏會在天壇公園神樂署隆重舉辦。本次演奏會由6·21 國際樂器演奏日(中國)組委會、北京樂器學會、北京市天壇公園管理處聯合主辦,北京正明民族樂器廠承辦。
  • 中和韶樂是禮制的化身(圖)
    中和韶樂  歷史:五千多年  地點:天壇神樂署  演出時間:不定時  交通:707路公交車到天壇北門站下  編鐘是中和韶樂的重要樂器之一。看到這種編鐘,仿佛能感受到中和韶樂的那種莊重、雅致和肅穆。  中和韶樂源於雅樂,又稱郊廟樂,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明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將雅樂更為中和韶樂,清朝沿用。中和韶樂在明清兩朝普遍用於祭祀、朝會、宴饗。  作為明清兩代的最高禮樂學府,神樂署是明清培養和訓練祭天樂舞生的專門機構。神樂署最盛的時候有樂舞生三千多人,北京各壇廟祭祀的樂舞生都是從神樂署生員中選拔充任。
  • 評論:中和韶樂彰顯禮樂文化生命力
    萬依,年高九旬,早在1981年就發表了《清代編鐘與中和韶樂》,從那時起他便與中和韶樂結下不解之緣。作為這一領域的專家,他在天壇公園發掘、恢復、傳承中和韶樂的過程中,發揮了極大作用。  在萬依看來,天壇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寶貴的古代建築遺存,更在於它有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在雄偉壯觀的古建築背後,深藏著天文律歷、物理數學、禮儀制度、倫理道德、政治哲學以及音樂舞蹈等極其豐富的文化元素。
  • 雅樂源自上古 明代起被命名為"中和韶樂"(圖)
    「樂起——」一聲悠長的鳴贊之後,一位演員開始敲擊名叫「柷(zhù)」的古樂器三聲,隨後,殿堂內開始響起悠悠中和韶樂。演畢,餘音繞梁。  雅樂,源自上古,成於西周。在凝禧殿的玄關屏風上有這樣的介紹:據文獻記載,三千年以前的周王朝就將有號稱六代大樂的宮廷音樂稱為雅樂……  原海政歌舞團樂手黃海濤,鑽研雅樂三十餘載。
  • 紀念建壇六百年 天壇公園首發二十四節氣門票冬至款
    人民網北京12月22日電(池夢蕊)今天是冬至,天壇公園首次發行二十四節氣門票冬至款,限量一萬張。 我國古代曾把冬至這天設為「歲首」,就此迎接新的一年到來,明清兩代皇帝每年冬至都要在天壇舉行祭天大典。
  • 北京天壇公園旅遊特色景點介紹攻略
    天壇位於北京市崇文區在永定門內大街路東。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場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 (1420 年 ), 以後經過不斷的改擴建,至清乾隆年間最終建成。天壇佔地達 273 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祈年殿、圜丘、 皇穹宇、齋宮、神樂署、犧牲所等。1918 年闢為公園。
  • 清代重要典禮中,帝後所享用的「中和韶樂」,用龍紋與鳳紋區分開
    每天與您分享優質文章~清乾隆紅漆描金龍鳳雲紋木櫝竹管排簫 故宮博物院藏帝後典禮的樂器之別朝會、宴饗典禮中皇帝與皇后所享用中和韶樂同種樂器上是有區別的,簡單來說就是龍紋與鳳紋的區別。清銅雲鑼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此雲鑼架座雕鳳首《大婚典禮全圖》冊因關注典禮的大場面,難以準確描繪中和韶樂樂器的細節,更將皇后朝拜皇太后、皇后接受公主命婦慶賀場景付諸闕如。
  • 600歲的天壇「難」倒眾考生?網友:再也不去北京天壇了!
    眾所周知,天壇是個老考題了,考數學、物理、語文、政治、歷史,可謂是無所不能考,這次的全國數學二卷,天壇又「考」倒了一批學子們。擁有百年歷史的天壇文化底蘊深厚,在高考試卷中出現早已不足為奇,接下來就和北北一起來重溫下《遇見天壇》這部綜藝裡的天壇「知識點」,說不定下一次就會考到呢?
  • 魏大勳關曉彤《遇見天壇》入職文研室
    魏大勳、關曉彤將作為實習生入職天壇文物管理部門文研室,與馮紹峰、苗苗、黃明昊一起揭開並深入了解古代祭天的秘密。  馮紹峰攜眾人揭「大駕滷簿」全貌 天壇實習生面臨擺放祭器挑戰集體  「中和韶樂、建築密碼,甚至整個天壇的蒼松翠柏,其實都是為了天壇最重要的功能服務的,那就是祭祀」。
  • 明代的神樂觀,清代在此演練祭天樂舞,天壇公園內的神樂署
    北京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的天壇公園面積巨大,景點眾多,遊客來此參觀遊覽往往只關注祈年殿、圜丘等著名的景點,其實在天壇內還分布著齋宮、宰牲亭、神廚等建築群,天壇的不引人矚目的建築--神樂署。從2002年開始,天壇公園收回了對神樂署建築群的管理並進行了大規模修復,最終作為皇家音樂史館於2004年底對外開放。神樂署的正殿叫凝禧殿,明朝時曾叫太和殿,而故宮三大殿中的太和殿是清代由皇極殿改名而來的。明清兩朝凝禧殿是在祭祀前用來演禮用的,現在這裡被闢為中和韶樂的展演大廳,特定時間內會有演出。
  • 記憶,是能夠讓老北京復活並顯影的「試紙」
    餘皆改名,大約在前門左右,慶樂、中和,似其故址。自乾隆庚子回祿後,舊園重整,又添茶園之座。」不禁感嘆,查樓木榜早已不見,復建的廣和劇場也失去了舊日的輝煌,不知是在回首往昔的歲月,還是在眺望未來的時光。如今,碩果僅存的中和戲院雖然還在舊地,卻徒有其名。六十年前的那場大火,使得中和戲院和大柵欄被燒毀,在重建時頗費周折。
  • 北京中軸線的中和之美
    原標題:北京中軸線的中和之美  北京中軸線作為首都北京的空間規劃之軸和文化之軸,體現了千年古都的文化風貌,承載著中華文化中和思想的清風古韻。北京中軸線申遺離不開對中軸線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和精準表述,這就需要梳理中和文脈,講好中和故事。
  • 總把新桃換舊符,紫禁城裡原來這樣過大年
    展品主要精選自故宮博物院珍藏,並得到中國國家第一歷史檔案館、瀋陽故宮博物院、首都博物館、天壇公園管理處等單位的大力支持。實景體驗部分包括整個紫禁城開放區域,都成為春節文化的展場,在宮殿門口懸掛著寓意吉祥的春聯、門神,在廊廡下裝飾著華美的宮燈,在乾清宮的丹陛上下樹立起高大的天燈、萬壽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