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天壇神樂署六場中和韶樂展演,場場爆滿。這種曾絕響百年的古樂,目前已擁有眾多「署粉」,承擔起古樂傳播、傳承的重任。
聆聽雅樂親近三千年
舞臺上,燈光交相輝映,編鐘、編磬熠熠生輝,身著宮廷華服的演員們,斂妝凝神。
「行初獻禮,樂奏寶平之章。」話音甫落,九曲雲龍黃帛麾旗下,頭戴黃翎紅帽的樂生,擊柷三聲。樂起,鐘聲磬韻,八音齊奏,凝禧殿響起悠悠的中和韶樂。
踏著節拍,舞生跳起舒展的舞蹈動作,發出整齊劃一的聲音,進退有序,動靜相宜……
櫟敔三下,樂章結束,餘音繞梁。特有的金石之聲,幽深宏遠、發人深思,表達著人們對天神的歌頌與崇敬。
據介紹,中和韶樂是明清兩朝用於祭祀、朝會、宴會的皇家音樂,可溯源於三千多年前的西周雅樂。中國古人信奉「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尊雅樂為「華夏正聲」,歷朝歷代的中央政府均設立專職官員和職能部門負責有關音樂事宜。明初,太祖朱元璋將雅樂更名為中和韶樂,清朝沿用,「『中和』是儒家道德修養的準則,致萬物和諧的標準,『韶』是美好的意識。」神樂署講解員說。
中和韶樂也被稱為八音樂,以「金、石、絲、竹、土、木、匏、革」八種材料所製成的編鐘、搏鍾、編磬、特磬、柷、敔、建鼓、搏拊、笛、篪、簫、排簫、壎、笙、琴和瑟十六種樂器演奏,融禮樂歌舞為一體。
鑽研雅樂三十多年的黃海濤,曾參與中和韶樂的「復原」工作,他解釋,「雅樂獻給天地日月諸神的,因此風格是中正平和的,注重禮儀、崇尚肅雅。通俗地說,它不是被用來賞聽的,而是古時祭祀的儀式性音樂。」
今年春節,神樂署雅樂中心舉辦了「神樂之旅」——中和韶樂春節專場音樂展示,為觀眾送上了六場清代祭祀樂、宮廷樂表演。能容納近400名觀眾的神樂署凝禧殿,座無虛席,還有觀眾乾脆在過道、臺下席地而坐。
古樂能夠千古流傳,其中有一種意境,親自體會才能感受到中和韶樂的內涵。」「署粉」錢春暉女士十多年前就專門到天壇觀看過中和韶樂展演。「大年初一,大概一百多人的隊伍,場面宏大,非常震撼!」錢女士感慨,那是自己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傳統古樂,隨著了解的增多,她的內心對古樂越發崇敬,「只有在重大日子,神樂署才會組織演奏這種宮廷音樂,體會到神聖感,仿佛自己和古代先賢更近了。」
「它的音樂本身就很有吸引力,編鐘敲起來的迴響,磬的聲音、鼓的聲音,很多樂器都是我們普通民眾平時接觸不到的,仔細聽下去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很有內涵,而且是在神樂署凝禧殿這個古建中演奏。冬至、元旦、春節,我連著來聽了三次。」「署粉」方焯女士說。
鑽研古籍二十餘年復活古樂
今年的新春專場音樂會上,「玉振金聲——中和韶樂祭祀專場展示」和「神樂之旅——清代宮廷音樂專場展示」選取的展演曲目,都是近年來依據史料記載進行研究恢復的,是天壇祭祀音樂和清代宮廷音樂的代表,其中包括伴隨儀仗出行時所使用的滷簿樂《導迎樂》,古代宴會過程中大臣向皇帝進茶、進酒時所使用的丹畢清樂《海宇昇平日》,為騎駕滷簿所使用的鐃歌清樂《皇都無外》等等。
這一被古人視為敬天法祖的「聖樂」,其實曾經絕響百餘年之久。
據資料記載,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英軍佔領神樂署,設為駐兵站,樂舞生被逐,樂器、樂譜被毀,建築逐漸破敗,失去了作為祭祀禮儀音樂演習之所的作用。民國和日軍侵華期間,神樂署又屢遭破壞……
上世紀80年代開始,天壇公園開始在祈年殿展覽八音樂器,觀眾可以根據講解員介紹,認識陳列在櫥窗裡的八音樂器,聽到專業演員用館藏樂器演奏的中和韶樂錄音。但這種靜態展示畢竟不是古樂的正確「打開方式」。
此後,為了讓中和韶樂真正「活」起來,天壇公園聘請清史專家、古建專家、宮廷舞專家以及資深音樂家,在故宮博物院等處查閱古籍,挖掘和整理中和韶樂。黃海濤介紹,關於明清帝王祭天樂舞的古籍、資料,特別是古樂譜,清代乾隆時期已有較為詳細的記錄,比如《律呂正義後編》等,他們要做的就是把古樂譜「翻譯」成五線譜、簡譜。《律呂正義後編》記載的樂譜是分門別類的,就像交響樂裡的分譜,把分譜合到一起形成總譜,就可以演奏了。
恢復雅樂演出,也離不開樂器復原。有些樂器,有實物參照,有些樂器,則早已失傳,需要依靠史料所載形制及尺寸「再造」。同時,舞蹈還有舞譜,演員可以據此模仿清代的祭祀舞蹈。
2006年正月初一,由神樂署的年輕人組成的表演隊,正式在凝禧殿向遊客進行中和韶樂展示,有著三千年歷史的「華夏正聲」,在沉寂百餘年之後又在天壇奏響。將古籍資料變成可觀可感的音樂和舞蹈,並開展定期展演,活動受到觀眾好評,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當年,天壇公園中和韶樂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韶樂不僅僅是音樂
談起中和韶樂,「傳承」是署粉口中的高頻詞。「現在學鋼琴、長笛這些西洋樂器的比較多,樂譜也是哆來咪,大家對中國古代音樂知之甚少,甚至從來沒完整地聽過中國傳統音樂是怎麼展示的,什麼是五音十二律,編鐘怎麼響、古琴怎麼彈,都不知道。」對於古樂傳承現狀,錢春暉女士感覺很是遺憾。
中和韶樂在展演過程中,十分注重通過互動拉近與觀眾的距離。演出全過程為開放體驗式,演出的同時,專家會講解古代樂理知識,展示古樂器的演奏方法,感興趣的觀眾可以上臺,敲一敲編鐘,吹一曲排簫,與古樂器零距離接觸,跟演員同臺演奏。
喜歡傳統文化的「署粉」耿女士每次都帶著孩子來神樂署觀看展演,有時孩子有機會上臺體驗,她都非常高興。在演出現場,耿女士的孩子在講解員的指導下,試奏了一件叫「柷」的樂器,這種模樣像鬥的打擊樂器,用木棒擊奏,表示樂曲開始,相傳是夏啟所作,迄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很多古樂器都都是現在十分少見的,讓孩子體驗演奏古樂,希望他能喜歡上傳統文化。」耿女士說。
「署粉」感興趣的不僅僅是音樂。「中和韶樂展示的是一整套禮樂制度和禮樂文化。」方焯女士認為,從演員穿的明清服飾、方形鞋跟、鞋面圖案,到演員的舞蹈動作、演出的地點凝禧殿,可以擴展的內容有很多,「禮樂文化是一座寶庫,讓青少年接觸,可以給服裝設計、舞蹈專業的學生以啟發。不僅如此,透過中和韶樂,觀眾更可以了解歷史文化,以及古人的一些思想,比如祈求風調雨順,就體現了對大自然的敬畏,中和韶樂是中華雅樂藝術的精髓,它值得我們更深地挖掘,更好地傳承下去。」。」
凝禧殿內,乾隆御筆「玉振金聲」的匾額靜靜高懸,金指鍾,玉指磬,「金聲玉振」指演奏以擊編鐘宣聲,以擊編磬收韻。顛倒順序,寫成「玉振金聲」並非筆誤,而是寓意著千年禮樂文化,周而復始,延綿不絕。
不僅如此,2013年,「清代中和韶樂專場音樂會」在神樂署演出,同日本、韓國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專業團體交流。
2018中歐旅遊年,中和韶樂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廣場展演,由17人組成的雅樂團攜帶了72箱樂器。包括編鐘、編磬在內,總重量2.75噸,單在機場託運就花了四個多小時……自中和韶樂2014年第一次走出國門,震撼歐洲後,近年來,中和韶樂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異國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