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裡傳出「華夏正聲」
——北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天壇神樂署中和韶樂
「它應該是那個時候最好聽的音樂,在那個時候,能湊齊這麼多人的樂隊演奏,只有皇家了!」天壇管理處的武裁軍科長如是說。天壇神樂署中和韶樂是古代皇家祭祀時的音樂,也代表了中國最古老的音樂。從中和韶樂中,我們能聽到黃帝命令伶倫創造的音樂是怎樣的。2006年,中和韶樂被列為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近日,天壇管理處的武科長接受記者採訪,講述這個中華大地上古老的音樂。
保留音樂開創時的形態
在武科長看來,神樂署的中和韶樂對現代人最大的價值就是它體現了中國古代音樂產生時期的音樂狀態。「它前身是雅樂,實際就是宮廷音樂,雅樂的分類也比較多,包括祭祀、宴饗。」我們都知道天壇是明朝初期建造,主要功能就是皇家祭天。因此天壇神樂署的中和韶樂主要就是祭祀樂。
中和韶樂是歌舞樂結合到一起的,有演奏、有演唱、有舞蹈。武科長說,有一個詞形容中和韶樂就是「華夏正聲」,它是最純正的古樂,「它的文化價值,就是保留了最初音樂開創時的樣子,在幾千年沒有變化,沒有太大的變化。」「祭祀就是給老天爺獻禮,把人間最好的東西獻給老天爺。祭祀講的是『報本反始』。祭祀是個非常嚴肅的事兒,為了保持這個嚴肅性,就要進獻最傳統的最好的東西。」
2006年,中和韶樂被列為北京市級非遺項目。武科長介紹說,中和韶樂一共9段,貫穿整個祭祀的過程,時間大概需要兩個小時。樂曲是用中國傳統的工尺譜來記譜的,工尺譜只有5個音,中和韶樂譜子非常原始,音節非常簡單。現在的音樂有半音、四分之一音,過去都是一個音,「一字一音」,就像是誦經的音樂那樣,非常原始,也比較單調。
武科長說,這樣的音樂現在的人已經欣賞不了,「在古代,韶樂的意思就是最好聽的音樂。在那個物質很匱乏的年代,只有皇家有這個能力,把這麼多人湊在一起演奏,所以它可能確實也是那個時代最好聽的音樂。但是今天的人已經欣賞不了了,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它。」但是,中和韶樂不被時尚左右,在這裡你可以找到民族文化的根。而這樣的音樂,如今已經沒有了市場,只能靠人為的保護、流傳。
用的是最傳統的中國樂器
中國古樂演奏必然是中國樂器,武科長說,「我們現在都知道,鋼琴、提琴是西洋樂器,揚琴、琵琶好像是中國傳統,但是這些都是古代那時從西域傳過來的。」所以這些也不能算中國傳統音樂。
中和韶樂中用的都是真正的中國傳統音樂,就是所謂的「八音樂」,「八音樂就是用八種材料製成的樂器,包括金、石、土、木、絲、竹、匏、革。所謂匏,就是葫蘆,笙下面有個託,就是匏做的。那個時候的樂器都是原始自然存在的東西。」在中和韶樂中一共有16種樂器,分別為 鍾、編鐘、特磬、編磬、琴、瑟、排簫、簫、箎、笛、笙、壎、建鼓、搏拊、柷、敔。
恢復神樂署花了十多年
帝制王朝被推翻,祭天的儀式就被取消了,中和韶樂也就不再演奏了。武科長說,樂器演奏的恢復並不困難,但是神樂署的恢復卻經歷了14年。
武科長介紹,最早開始恢復中和韶樂的是上個世紀80年代故宮的一批專家,到了1990年,天壇管理處在祈年殿的東配殿舉辦了一個神樂署祭祀的展覽,介紹了一下中和韶樂的內容,並且請了一些專家重新演奏了完整的音樂作品。「中和韶樂的樂譜非常簡單,譜子也完整地保留著,這些音樂對於現代的音樂家來說,太簡單了。」所以音樂很快就恢復了。
民國時期取消了祭天活動,神樂署的職能沒有了,那個時候的政府就把它的建築移作他用,「當時這裡改成了中央防疫處,所以有了後來的天壇醫院。」
幸運的是,經歷了這麼多年,神樂署的主要建築始終保留著,「80年代的時候,神樂署已經變成大雜院,住了202戶居民,政協委員了解到這個情況,就建議把居民遷走,恢復神樂署。」這個建議很快就開始落實實施,但是搬遷一下就進行了14年,「從1988年開始,搬遷工作開始,一直到2002年,202戶居民才全部遷走。當時住的居民一部分是衛生口的職工,一部分園林口的,因為時間很長了,還有相當多的一部分沒有(集中)單位的。」各單位可以解決各單位的人,但是這些「散戶」就很難解決了。
搬遷之後,天壇管理處就開始恢復神樂署的建築,「我們在神樂署建立了中國古代皇家音樂展,主要就是介紹中和韶樂,裡面有10個展廳。」並且管理處把所有的古樂器都複製出來了,建立了音響資料。
歷史上表演場面宏大
在古代,中和韶樂因為是配合皇帝祭天,所以場面非常宏大。「整個演出包括歌、舞、樂,舞蹈還分為文舞和武舞。文舞和武舞各有64人,演唱有20人,全部的演奏人員有64人,全部表演人員在200多人,是個很龐大的演出團隊。人多了顯得隆重,在古代,像體現重視這個事兒就是人多。」武科長說,演奏裡人多就多在了每種樂器都是多人演奏,「笛子10個人,古琴10個,壎都是10個,那個時候也沒有擴音器,要保證聲音,也需要人多。」
在2004年,神樂署建立了中和韶樂的展覽就開始恢復演奏,武科長說,「一開始,我們都是請外面的人來演,後來就開始組建自己的樂隊,專門成立了雅樂中心,現在神樂署的演奏樂隊有20多人,還會經常到外面演出。」
武科長向記者介紹,現在神樂署的表演樂隊就是一個濃縮的版本,「我們現在大概有20多人,這就是一個普及性質的表演,所有的樂器表演都有,但是都是簡化了的,比如,舞蹈就兩個人,唱歌是1個人唱,每個樂器也就一兩件。表演一次也就十幾分鐘。」武科長還說,原來神樂署裡的表演每天都有,但是看的人比較少,就取消掉了。現在就在重大節日表演,但是表演的時間長了,現在一年也能演上幾十場。
武科長說,現在能到神樂署演奏的演員都要求有基礎的,「招的所有人都是有基礎的,天壇管理處的編制也沒有那麼多。所以也不能招來什麼都不會的,現培養。」
晨報記者 解辰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