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管理人員談中和韶樂:現在的人已經欣賞不了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天壇裡傳出「華夏正聲」

  ——北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天壇神樂署中和韶樂

  「它應該是那個時候最好聽的音樂,在那個時候,能湊齊這麼多人的樂隊演奏,只有皇家了!」天壇管理處的武裁軍科長如是說。天壇神樂署中和韶樂是古代皇家祭祀時的音樂,也代表了中國最古老的音樂。從中和韶樂中,我們能聽到黃帝命令伶倫創造的音樂是怎樣的。2006年,中和韶樂被列為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近日,天壇管理處的武科長接受記者採訪,講述這個中華大地上古老的音樂。

  保留音樂開創時的形態

  在武科長看來,神樂署的中和韶樂對現代人最大的價值就是它體現了中國古代音樂產生時期的音樂狀態。「它前身是雅樂,實際就是宮廷音樂,雅樂的分類也比較多,包括祭祀、宴饗。」我們都知道天壇是明朝初期建造,主要功能就是皇家祭天。因此天壇神樂署的中和韶樂主要就是祭祀樂。

  中和韶樂是歌舞樂結合到一起的,有演奏、有演唱、有舞蹈。武科長說,有一個詞形容中和韶樂就是「華夏正聲」,它是最純正的古樂,「它的文化價值,就是保留了最初音樂開創時的樣子,在幾千年沒有變化,沒有太大的變化。」「祭祀就是給老天爺獻禮,把人間最好的東西獻給老天爺。祭祀講的是『報本反始』。祭祀是個非常嚴肅的事兒,為了保持這個嚴肅性,就要進獻最傳統的最好的東西。」

  2006年,中和韶樂被列為北京市級非遺項目。武科長介紹說,中和韶樂一共9段,貫穿整個祭祀的過程,時間大概需要兩個小時。樂曲是用中國傳統的工尺譜來記譜的,工尺譜只有5個音,中和韶樂譜子非常原始,音節非常簡單。現在的音樂有半音、四分之一音,過去都是一個音,「一字一音」,就像是誦經的音樂那樣,非常原始,也比較單調。

  武科長說,這樣的音樂現在的人已經欣賞不了,「在古代,韶樂的意思就是最好聽的音樂。在那個物質很匱乏的年代,只有皇家有這個能力,把這麼多人湊在一起演奏,所以它可能確實也是那個時代最好聽的音樂。但是今天的人已經欣賞不了了,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它。」但是,中和韶樂不被時尚左右,在這裡你可以找到民族文化的根。而這樣的音樂,如今已經沒有了市場,只能靠人為的保護、流傳。

  用的是最傳統的中國樂器

  中國古樂演奏必然是中國樂器,武科長說,「我們現在都知道,鋼琴、提琴是西洋樂器,揚琴、琵琶好像是中國傳統,但是這些都是古代那時從西域傳過來的。」所以這些也不能算中國傳統音樂。

  中和韶樂中用的都是真正的中國傳統音樂,就是所謂的「八音樂」,「八音樂就是用八種材料製成的樂器,包括金、石、土、木、絲、竹、匏、革。所謂匏,就是葫蘆,笙下面有個託,就是匏做的。那個時候的樂器都是原始自然存在的東西。」在中和韶樂中一共有16種樂器,分別為 鍾、編鐘、特磬、編磬、琴、瑟、排簫、簫、箎、笛、笙、壎、建鼓、搏拊、柷、敔。

  恢復神樂署花了十多年

  帝制王朝被推翻,祭天的儀式就被取消了,中和韶樂也就不再演奏了。武科長說,樂器演奏的恢復並不困難,但是神樂署的恢復卻經歷了14年。

  武科長介紹,最早開始恢復中和韶樂的是上個世紀80年代故宮的一批專家,到了1990年,天壇管理處在祈年殿的東配殿舉辦了一個神樂署祭祀的展覽,介紹了一下中和韶樂的內容,並且請了一些專家重新演奏了完整的音樂作品。「中和韶樂的樂譜非常簡單,譜子也完整地保留著,這些音樂對於現代的音樂家來說,太簡單了。」所以音樂很快就恢復了。

  民國時期取消了祭天活動,神樂署的職能沒有了,那個時候的政府就把它的建築移作他用,「當時這裡改成了中央防疫處,所以有了後來的天壇醫院。」

  幸運的是,經歷了這麼多年,神樂署的主要建築始終保留著,「80年代的時候,神樂署已經變成大雜院,住了202戶居民,政協委員了解到這個情況,就建議把居民遷走,恢復神樂署。」這個建議很快就開始落實實施,但是搬遷一下就進行了14年,「從1988年開始,搬遷工作開始,一直到2002年,202戶居民才全部遷走。當時住的居民一部分是衛生口的職工,一部分園林口的,因為時間很長了,還有相當多的一部分沒有(集中)單位的。」各單位可以解決各單位的人,但是這些「散戶」就很難解決了。

  搬遷之後,天壇管理處就開始恢復神樂署的建築,「我們在神樂署建立了中國古代皇家音樂展,主要就是介紹中和韶樂,裡面有10個展廳。」並且管理處把所有的古樂器都複製出來了,建立了音響資料。

  歷史上表演場面宏大

  在古代,中和韶樂因為是配合皇帝祭天,所以場面非常宏大。「整個演出包括歌、舞、樂,舞蹈還分為文舞和武舞。文舞和武舞各有64人,演唱有20人,全部的演奏人員有64人,全部表演人員在200多人,是個很龐大的演出團隊。人多了顯得隆重,在古代,像體現重視這個事兒就是人多。」武科長說,演奏裡人多就多在了每種樂器都是多人演奏,「笛子10個人,古琴10個,壎都是10個,那個時候也沒有擴音器,要保證聲音,也需要人多。」

  在2004年,神樂署建立了中和韶樂的展覽就開始恢復演奏,武科長說,「一開始,我們都是請外面的人來演,後來就開始組建自己的樂隊,專門成立了雅樂中心,現在神樂署的演奏樂隊有20多人,還會經常到外面演出。」

  武科長向記者介紹,現在神樂署的表演樂隊就是一個濃縮的版本,「我們現在大概有20多人,這就是一個普及性質的表演,所有的樂器表演都有,但是都是簡化了的,比如,舞蹈就兩個人,唱歌是1個人唱,每個樂器也就一兩件。表演一次也就十幾分鐘。」武科長還說,原來神樂署裡的表演每天都有,但是看的人比較少,就取消掉了。現在就在重大節日表演,但是表演的時間長了,現在一年也能演上幾十場。

  武科長說,現在能到神樂署演奏的演員都要求有基礎的,「招的所有人都是有基礎的,天壇管理處的編制也沒有那麼多。所以也不能招來什麼都不會的,現培養。」

  晨報記者 解辰巽

相關焦點

  • 歐洲最美廣場奏響天壇中和韶樂
    來自中國天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和韶樂,更為這中歐共創的瑰麗景象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為慶祝中國傳統春節和2018中歐旅遊年,天壇神樂署雅樂團專程將傳承千年的中國皇家禮樂搬上「歐洲心臟」的舞臺,為中歐人文交流帶來不同凡響的精彩。
  • 「6.21國際樂器演奏日」系類活動——天壇中和韶樂專場演奏會
    (樂器空間雜誌社報導)6月18日下午,「6.21國際樂器演奏日」系類活動——中和韶樂專場演奏會在天壇公園神樂署隆重舉辦。本次演奏會由6·21 國際樂器演奏日(中國)組委會、北京樂器學會、北京市天壇公園管理處聯合主辦,北京正明民族樂器廠承辦。
  • 百年天壇中和韶樂,是這樣復活的
    今年春節,神樂署雅樂中心舉辦了「神樂之旅」——中和韶樂春節專場音樂展示,為觀眾送上了六場清代祭祀樂、宮廷樂表演。能容納近400名觀眾的神樂署凝禧殿,座無虛席,還有觀眾乾脆在過道、臺下席地而坐。古樂能夠千古流傳,其中有一種意境,親自體會才能感受到中和韶樂的內涵。」「署粉」錢春暉女士十多年前就專門到天壇觀看過中和韶樂展演。
  • 中和韶樂
    中和韶樂是明清兩朝用於祭祀、朝會、宴會的皇家音樂。據文獻記載,周代就設有號稱「六代大樂」的宮廷音樂,成為雅樂。雅樂和以律呂,文以五聲,八音迭奏,玉振金聲,融禮、樂、歌、舞為一體,以表達對天神的歌頌與崇敬。自先秦至宋元,雅樂歷代相延不斷,明朝之初,把雅樂加以改組,並命名為「中和韶樂」,清朝沿用。清朝亡後失傳近百年。   雅樂是中華儀式音樂的代表。
  • 迎建壇600年天壇推出「賀歲禮」,中和韶樂八音盒亮相
    新京報快訊(記者 周依)2020年天壇即將迎來建壇600年。12月17日,天壇公園發布「建壇600年」敬天祈福賀歲系列文創產品,通過中和韶樂八音盒、天香香水、天壇祈福白茶等「天壇禮物」,送出祈年賀歲祝福。
  • 中和韶樂是禮制的化身(圖)
    歷史:五千多年  地點:天壇神樂署  演出時間:不定時  交通:707路公交車到天壇北門站下  編鐘是中和韶樂的重要樂器之一。看到這種編鐘,仿佛能感受到中和韶樂的那種莊重、雅致和肅穆。  中和韶樂源於雅樂,又稱郊廟樂,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明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將雅樂更為中和韶樂,清朝沿用。中和韶樂在明清兩朝普遍用於祭祀、朝會、宴饗。  作為明清兩代的最高禮樂學府,神樂署是明清培養和訓練祭天樂舞生的專門機構。神樂署最盛的時候有樂舞生三千多人,北京各壇廟祭祀的樂舞生都是從神樂署生員中選拔充任。
  • 造訪神樂署 聆聽一場曾沉寂百年的中和韶樂
    最激蕩人心的是,團員們在古樸的凝禧殿內欣賞了一場「神樂署人」精心準備的雅樂展演,古曲莊重,令人心生敬畏,完全忘卻暑熱之氣。    明清以來,與祭祀有關的音樂和人都從這裡走出    從東門進入天壇,巍峨的祈年殿,聖潔的圜丘,在鬱鬱蒼蒼的古樹中一路閃現,瑰麗而莊嚴。接近西壇牆向南沿小路走不久,和齋宮對望的便是神樂署了。
  • 評論:中和韶樂彰顯禮樂文化生命力
    萬依,年高九旬,早在1981年就發表了《清代編鐘與中和韶樂》,從那時起他便與中和韶樂結下不解之緣。作為這一領域的專家,他在天壇公園發掘、恢復、傳承中和韶樂的過程中,發揮了極大作用。  在萬依看來,天壇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寶貴的古代建築遺存,更在於它有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在雄偉壯觀的古建築背後,深藏著天文律歷、物理數學、禮儀制度、倫理道德、政治哲學以及音樂舞蹈等極其豐富的文化元素。
  • 雅樂源自上古 明代起被命名為"中和韶樂"(圖)
    前不久,應法國麗芙城堡邀請,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天壇公園文化交流團赴法國進行文化交流一周。其間,天壇神樂署雅樂團演出了四場「天壇神樂之旅——中國宮廷音樂會」,曲目均依據史料記載恢復而成。  這是被歷代尊崇為「華夏正聲」的中國雅樂首次走出國門。  很多人不知道,這來自歷史深處的聲音,曾經絕響百餘年。步入新時代,古樂「新生」之旅,歷經二十餘載。
  • 北京天壇公園旅遊特色景點介紹攻略
    天壇位於北京市崇文區在永定門內大街路東。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場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 (1420 年 ), 以後經過不斷的改擴建,至清乾隆年間最終建成。天壇佔地達 273 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祈年殿、圜丘、 皇穹宇、齋宮、神樂署、犧牲所等。1918 年闢為公園。
  • 紀念建壇六百年 天壇公園首發二十四節氣門票冬至款
    人民網北京12月22日電(池夢蕊)今天是冬至,天壇公園首次發行二十四節氣門票冬至款,限量一萬張。 我國古代曾把冬至這天設為「歲首」,就此迎接新的一年到來,明清兩代皇帝每年冬至都要在天壇舉行祭天大典。
  • 明代的神樂觀,清代在此演練祭天樂舞,天壇公園內的神樂署
    北京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的天壇公園面積巨大,景點眾多,遊客來此參觀遊覽往往只關注祈年殿、圜丘等著名的景點,其實在天壇內還分布著齋宮、宰牲亭、神廚等建築群,天壇的不引人矚目的建築--神樂署。從2002年開始,天壇公園收回了對神樂署建築群的管理並進行了大規模修復,最終作為皇家音樂史館於2004年底對外開放。神樂署的正殿叫凝禧殿,明朝時曾叫太和殿,而故宮三大殿中的太和殿是清代由皇極殿改名而來的。明清兩朝凝禧殿是在祭祀前用來演禮用的,現在這裡被闢為中和韶樂的展演大廳,特定時間內會有演出。
  • 600歲的天壇「難」倒眾考生?網友:再也不去北京天壇了!
    塊萬萬沒想到,一部寶藏綜藝竟然在上一年就押中了選題,真人秀《遇見天壇》有一集就是高考原題,廣大學子們表示很遺憾當初沒有好好追綜藝,要不然現在不至於這麼後悔!眾所周知,天壇是個老考題了,考數學、物理、語文、政治、歷史,可謂是無所不能考,這次的全國數學二卷,天壇又「考」倒了一批學子們。擁有百年歷史的天壇文化底蘊深厚,在高考試卷中出現早已不足為奇,接下來就和北北一起來重溫下《遇見天壇》這部綜藝裡的天壇「知識點」,說不定下一次就會考到呢?
  • 清代重要典禮中,帝後所享用的「中和韶樂」,用龍紋與鳳紋區分開
    每天與您分享優質文章~清乾隆紅漆描金龍鳳雲紋木櫝竹管排簫 故宮博物院藏帝後典禮的樂器之別朝會、宴饗典禮中皇帝與皇后所享用中和韶樂同種樂器上是有區別的,簡單來說就是龍紋與鳳紋的區別。清銅雲鑼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此雲鑼架座雕鳳首《大婚典禮全圖》冊因關注典禮的大場面,難以準確描繪中和韶樂樂器的細節,更將皇后朝拜皇太后、皇后接受公主命婦慶賀場景付諸闕如。
  • 魏大勳關曉彤《遇見天壇》入職文研室
    魏大勳、關曉彤將作為實習生入職天壇文物管理部門文研室,與馮紹峰、苗苗、黃明昊一起揭開並深入了解古代祭天的秘密。  馮紹峰攜眾人揭「大駕滷簿」全貌 天壇實習生面臨擺放祭器挑戰集體  「中和韶樂、建築密碼,甚至整個天壇的蒼松翠柏,其實都是為了天壇最重要的功能服務的,那就是祭祀」。
  • 現在的國產綜藝節目都這麼燒腦?知識點滿滿,還能押中高考題
    考的知識還是蠻過硬的,萬變不離其宗,只是現在和文物、古蹟結合的越來越多。當然不是「教唆」孩子們去天壇數地磚,文化綜藝節目越來越有意思了,《遇見天壇》就不落俗套,帶孩子在暑假抽空看一看,還是很漲知識呢!滿滿的知識點《遇見天壇》的主線是職業體驗,讓一些當紅明星充當「天壇實習生」,到天壇各個文化管理部門進行體驗。
  • 北京中軸線的中和之美
    注重從藝術層面揭示北京中軸線的中和之美,從人文層面闡釋中和思想的內涵與價值,從實踐層面呈現將深邃的中和思想寓於日常生活之中的中國智慧。  中和思想是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核  「中和」是我國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當下仍然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思想概念。
  • 香港天壇大佛 想要修身養性的人不容錯過
    提起天壇大佛,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它是香港的一個著名景點。到了香港,如果不去欣賞一下天壇大佛會很遺憾。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天壇大佛一日遊的攻略。天壇大佛位於香港的大嶼山上,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戶外青銅坐佛。很多到香港旅遊的人都會迫不及待地想要去領略一下它的壯觀。
  • 再見,老天壇!你好,新天壇!(附新院區公交線路)
    據了解,天壇醫院老院區在搬遷全部結束後,啟動騰退移交工作,未來這裡將恢復北京天壇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風貌,助力中軸線申遺。老院區今天下午3時,記者來到天壇醫院老院區,平時熙來攘往的院區,現在已經安靜了許多。門診裡讓仍有老患者在有秩序的候診,診室裡,醫生們夜間堅守最後一班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