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長李長青(前排右一)帶著相關執法部門巡河中。
新華社北京5月29日電(記者陸華東 喻珮 方列)清晨,李長青乘著船來到官瀆港河道逐段巡察,偶爾看到河面漂著垃圾,他馬上就會撈上來。
這個圓臉、戴著眼鏡的中年男子是中國東部沿海江蘇省宜興市新莊街道黨工委書記,擔任官瀆港河長已經8個月,這樣的巡查每月會進行3次。
官瀆港通往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一度受到嚴重汙染,直接影響太湖水質。
在11年前一場嚴重的藍藻汙染引發當地市民「搶購」瓶裝水後,地方政府率先在中國實施了河長制,以遏制「以犧牲環境換取GDP」的發展方式。
這項制度如今已經在中國各地迅速推廣,越來越多河流有了「守護人」。
水利部部長陳雷在今年全國兩會上說,中國已有32萬名河長,今年6月底之前將全面建立河長制。
位於湖北省黃岡市的遺愛湖公園通過種植綠狐尾藻進行湖水整治。圖片由黃岡市遺愛湖風景區管理處提供
官方統計數字顯示,相比2012年,2017年中國地表水好於三類水質所佔比例提高了6.3個百分點,劣五類水體比例下降4.1個百分點。
水質改善的秘訣在於中國致力於構建立體化水資源「保護網」,在推行河長制的同時,努力構建湖長制和灣長制。
在中國,各級地方黨政「一把手」被確定為水汙染防治的第一責任人。這將水汙染和官員仕途緊緊綁在了一起,讓他們不敢推脫責任。
「每一條河、每一個湖、每一片海域都有專人負責,這樣水生態治理的責任就會更加明確,誰也不敢踢皮球。」江蘇省水利廳廳長陳杰說。
湖長制起源於中國湖北省,將於今年年底推廣到全國。
十幾年前,湖北省黃岡市遺愛湖的周邊有1000餘家汙染企業,大多數城市生活汙水也被排入湖中。遺愛湖由此變成了一個「臭水湖」,一到夏天就臭氣燻天,蚊蠅成群。
在市民的抗議中,黃岡市市長親自擔任了遺愛湖「湖長」,截斷汙染源,清理湖中淤泥,禁止養河蚌來獲取珍珠。在連續近10年治理之後,遺愛湖區生態環境逐漸被修復。
湖北遺愛湖公園現貌。圖片由黃岡市遺愛湖風景區管理處提供
「這裡已經重新成為我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一位正帶著孫子散步的70歲老人說。
中國正在對產業結構進行轉型升級,以實現「綠色發展」。讓那些受到汙染的江河湖海重新得到淨化,是未來規劃中的重要一環。
2015年,中國出臺了《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到2030年力爭全國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水生態系統功能初步恢復。為此,中國加大了汙染打擊力度。
在過去的兩年中,中國對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了號稱「史上最嚴」環保督查,問責黨政領導幹部1.8萬餘人,解決群眾身邊環境問題8萬餘件。
對於不可忽視的海洋汙染問題,去年中國在浙江、秦皇島、青島、連雲港、海口試點灣長制,以加強對海洋和灘涂保護。
在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鹽倉街道枕頭山灘涂,一面灣(灘)長公示牌被放置在顯眼位置。上面詳細列明了灣(灘)情況,以及各級灣(灘)長姓名、聯繫方式、職責、監督電話等信息。
這片灘涂長900米、面積142畝,有時海面上的垃圾會隨著潮水漂到灘涂上,還會出現一些地籠網等禁用漁具。
「這裡配了街道、村兩級灘長,他們會不定期來巡察,我們會持續加大監管力度。」枕頭山灘涂護灘員應蘇聯說,保護措施正向海洋延伸。
截至2017年底,這個中國沿海經濟大省已確定各級灣(灘)長近2000名。
事實上,從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到整個長江流域,中國政府明確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建立了水資源防治體系,對水資源的保護治理不斷向縱深發展。
本月下旬,生態環境部開展了全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督查。第一批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近期也將開展。
在「一攬子」高壓措施下,曾經汙染嚴重的山西省水質有了比較明顯的改善。在中國2016年底全面推行河長制以來,這個產煤大省很快構建起了五級河長體系,各級河長巡河累計約50000人次。
中國近日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提出,深入實施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保障飲用水安全,基本消滅城市黑臭水體,還給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
「在越來越嚴格水資源保護治理體系下,這樣的景象並不遙遠。」李長青說。(參與採寫馬曉媛、呂夢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