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在檢測新下線的電飯鍋。 本報記者 繆曉劍 攝
「我們在去年就已經引進了國際先進的全自動電飯鍋生產線,同時我們八成以上的配件都是自產,不被上下遊產業所左右,受疫情影響不大。」日前,廣東伊萊特電器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李成武介紹,依託著不斷升級的創新技術和完善的產業鏈條,該企業電飯煲年銷售規模達20億元,除國內市場,銷售網絡還延伸南北美洲、歐洲、非洲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多年來業界公認的國內電飯鍋製造隱形冠軍。
智能生產可遠程「掌」握
「這是我們新建好的智能家電製造基地,總面積達到了11.3萬平方米,剛投入運營不久,就遇上了這次疫情,要不是因為這些全智能的搬運傳輸帶,我們真的無法確保市場的需求。」在東鳳鎮嶄新的新廠房內,李成武指著一條條自動注塑生產線、內膽自動衝壓生產線、自動噴塗線等告訴記者,疫情讓更多的人投入到家庭的煮飯大軍中,因而,各種各樣的電飯鍋逆勢增長起來。
「我們的舊廠房面積是新廠房的兩倍,但是產能方面,新廠是舊廠房的兩倍,而人員卻減了一半多,因為這裡是智能生產、智能檢測。」李成武在生產線隨手拿起了一個電飯鍋介紹,這裡的每一個產品都有它的獨有「身份證」,每過一關,程序都有詳細記錄,質量是否有問題,一查便知。隨後,李成武點開了他手機的軟體,果然每件產品都記錄得非常清楚,讓人一目了然。
「即便出差在外,通過手機也可以清楚企業的生產情況,隨時隨地進行監控,並為重新部署提供科學的參考」李成武表示,有了這樣的設備,確保了年產2400萬臺智能電飯鍋,而且由於質量得到保證,使之企業年OEM產品就達20億元以上。
「今年的疫情來襲,讓很多企業都空有一身本領而無法施展,因為它上下遊的產業對它的影響太大了,而我們為了確保質量,已經建成了注塑廠、電子廠、五金廠、模具廠、發熱盤廠、壓鑄廠等,為研發創新提供了延續及有力保障。」李成武表示,企業要高質量發展,就必須擁有自己的核心力量,依賴別人終究會被左右。
每年投入逾3億元的研發經費
在一般的市民心中,電飯鍋就是將生米煮成熟飯那樣的簡單,但是,在伊萊特電器的展廳,讓人眼界大開:可減少米飯中的碳水化合物,健康又不易肥的濾糖電飯煲;可以火鍋、煎烤、蒸煮的多功能鍋;少油也可炸的空氣炸鍋……
據悉,伊萊特電器每年都投入超過3億元的科研經費進行研發,截至目前,已擁有多項實用型專利183項、外觀設計專利128項、發明專利24項,是國內第一臺土鍋電飯煲製造商、智能WIFI飯煲製造商、IH能量土鍋電飯煲製造商、IH聚能碳鼎電飯煲製造商、玻璃膽電飯煲製造商。同時,該企業通過與韓國DESIGNNXT設計中心進行技術交流與合作,經歷17年技術改進,旗下產品通過GMC「環球製造商」認證,實力不斷得到增強。
「伊萊特電飯煲迭代頻繁,在小家電行業中一直保持著最高市場增長率。」李成武介紹,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如今的電飯煲已經實現了智能操控、不粘鍋等多種功能和效果,在環保能源應用、加熱保溫技術、智能開發和控制等方面越來越先進,電磁加熱、邏輯優化、精確控制一系列功能上精益求精,不斷更新換代,衍生出眾多優秀產品。
「要發展必須依靠科學的進步,唯有如此方可以保障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李成武介紹,伊萊特首創的能量土鍋,是對傳統電飯煲技術的突破,也彌補了市場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它成功打破了日本電飯煲壟斷陶瓷電飯煲的局面,做出了中國本土化的土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