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有這樣一家特殊的洗車店。
在這裡,你叫他們洗五次永遠不用擔心他們只洗三次。
沒有生意人的精明,沒有投機者的偷懶,這裡的員工,甚至比顧客還執拗。
它就是「喜憨兒洗車中心」。
「喜憨兒」這個詞其實是一個很溫暖的詞彙。
自閉症、唐氏綜合症、智力障礙、腦癱等等等等,他們是心智障礙者,但也是天真純粹的「喜憨兒」。
去年5月,南京首家喜憨兒洗車中心正式運營,用來幫助他們就業。
在這裡,有16位心智障礙者經過培訓獲得了這份工作,他們中最小的18歲,最大的52歲。
這原本是一家慈善單位,而現在,憑藉著他們的努力,他們已經可以實現自負盈虧了。除去成本工資等,還有剩餘收益投入其他喜憨兒的職業培訓當中。
這一年,他們為328名顧客,清洗了超5000臺次的車,不僅讓他們有了一份穩定的工資,還讓自身也有了很大的轉變。
從不愛說話,到可以和顧客、家人主動交流。這對於心智障礙者來說,或許比那份工資更有價值。
而顧客們對這家洗車店非常滿意。
因為在這裡,比其他家洗的更乾淨。
這些喜憨兒們不會去投機、偷懶,他們會用最認真的態度去對待這份工作。
因為洗的好,所以大家願意在這辦卡。而因為這家店的特殊,也有很多人主動放棄了辦卡優惠。
在大家看來,這樣讓他們用自己的雙手掙錢,比直接捐款更有意義。
想想真的是這樣。
據了解,中國有1200多萬名心智障礙者,這其中只有不到5%的人能找到工作。
大部分的他們被圈養在家裡,沒有機會接觸外界,而也正因此,他們也無法被大眾所接受理解。
可是,父母不可能陪伴他們一輩子啊!再好的慈善機構也是一樣,真的能照顧他們一生嗎?
所以,授之以魚真的不如授之於漁。
幫助他們能用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被這個世界所接納,或許才是對他們最好的幫助。
和喜憨兒洗車中心類似的還有一家油條店。
在山東濟南,有一對90後夫妻,他們都是從醫學專業畢業的學生。可是因為不喜歡醫院的環境而轉行做起了炸油條。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他們的油條店越來越火。到後來,年入超30萬,有多家加盟店,還開始了直播炸油條,粉絲已經幾十萬。
後來,熱心腸的他們在朋友圈看到了一條眾籌。
山東菏澤有一個患上白血病的孩子,急需錢做骨髓移植手術,但是家境貧寒,父親一直在工地打工,根本無法支撐高昂的醫療費。
出生於貧苦家庭的他們,想要幫助他們。
你以為是捐錢?不是。他們捐了一家油條店。
是的,他們找到了孩子的爸爸,然後將濟南市區唯一一家直營店,「捐」給了孩子的家人。
雖然油條店賺的也不是大錢,但是總比在工地上工作賺的多一點。而且還給了孩子家人一個落腳地方,也方便他們照顧孩子。
他教授他們炸油條的手藝,幫著他們開店運營,連二維碼什麼的都想到了。很快,店鋪就上了軌道。現在每天營業額都能在1000以上,每天淨利潤也有600多了。
任曉猛說:「捐的錢總有花光的一天,但炸油條的手藝不會。」
是啊,眾籌平臺總歸還是建立在他人「善良」上而存在。
它是一個短暫的過程,而手中掌握的手藝卻是長久的。
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
其實,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個道理在很多方面都合適。
之前看到了一條新聞:
河南省羅山縣的23歲小夥子楊鎖,四肢健全也無精神疾病,神志清楚,卻活生生的餓死在了家中。
而是在記者採訪了村裡人還有他的親屬時大家卻說:楊鎖根本不是被餓死的,而是被懶死的!
原來在父母親都去世後,楊鎖投靠了自己的堂哥。
堂哥先是帶著他一起去建築隊工作,可他嫌棄天氣太熱了,說什麼也不肯幹。村裡人又介紹他去縣城酒店當服務員,可他去了後什麼也不做,還讓別人伺候他,最終被辭退送回。
無業狀態的楊鎖為了生活,變賣家裡所有值錢的東西,靠著去村上各家討飯吃為生。而他的衣服從來也不洗,穿髒了就扔掉再換一件。
而到後來他已經連吃飯都懶得去討了。
村裡人給了他肉和菜,可他全掛在屋簷上,放臭了也懶得做飯。
吃飽了一頓飯後就一直睡覺,有時睡上一兩天,餓的實在不行了再出門討飯吃。
因為天氣冷,為了去年,把家裡所有能燒的全燒了,連床都燒了!
而且,天氣一冷,他甚至連大小便都懶得出門!在屋裡方便後刨個坑然後用土蓋上就算了......
在一個冬夜,堂哥估摸著他沒吃飯,提著飯、被子去他家後發現,他全身僵硬,已經死了。
這真的是一場悲劇。
我想任誰也無法想像這會發生在一個四肢健全精神正常的人身上。
可這個結局其實也算是「理所當然」。
楊鎖的堂哥說:「他是我們8個堂兄弟裡長得最英俊也最聰明的一個。」
可他的父母,對他極盡溺愛
8歲時,出門時父母還用擔子挑著他,不讓他走路,怕累著。
小時候他也會試著去幹活,可他父母看見後他就說:你一邊玩去吧,別累著了!完全不讓他做任何事。
在學業上,楊鎖其實很聰明,但是他根本不學也不寫作業,而老師只要對他稍微嚴厲那麼一點,第二天楊鎖的父母準找上學校裡來。
13歲那年,他的父親因為肝病去世了。頂梁柱倒了,母親還是一樣的寵著楊鎖。以務農為生的她,依舊一點農活也不讓楊鎖做。
後來,母親的身體也越來越差,不得不叫楊鎖去幹活,而這時候,楊鎖不但拒絕做事還反過來一言不合就毆打母親。
最終無奈的母親撐著病體承擔著家裡的農活,還要給無所事事的兒子做飯洗衣照顧他的生活,最終積勞成疾,在楊鎖18歲的那年去世了。
雙親直至離世,也從沒教過楊鎖怎麼獨立生活。最終在母親去世的5年後,學不會獨立生活的楊鎖也離開了。
一切看起不可思議但卻都是情理之中。
而雖然沒有這麼誇張,可其實在現在很多家庭中,父母都在復刻著楊鎖家的模式。
不知長輩們想沒想過:父母無微不至的付出很偉大,可他們並不能陪他一輩子。
當他離開了你給他們創建的舒適區後,他們只會慢慢的耗儘自己的生命。而你付出了那麼多,可最後卻只會被責備,只會成為元兇,慢慢的殺了他們。
如果你無法保證可以照顧他一輩子,那你憑什麼剝奪他學習獨立的權利?
貧困的人,你一次又一次接濟他,可當你不再接濟後,他又回到了原樣。
你愛的人,你為他擋住越多的挫折,他或許就越沒有對抗挫折的能力。
這個世界上本就沒有誰能護誰一輩子,能陪自己一生的只有自己。
只有不斷在挫折中成長的人,才能有抵抗更多挫折的勇氣和能力。
無論是善意還是責任,或許都不該局限在眼前。
真正有格局的人,看的都是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