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事·感動2015)深圳喜憨兒洗車中心:心智障礙者的「夢想莊園」
新華網深圳8月18日電(「中國網事」記者馮璐 白瑜)近日,深圳市一家開業不久的洗車店迎來了絡繹不絕的顧客,與其他店面不同,這裡的洗車工是9名心智障礙者,又稱喜憨兒。與曾經感動和激勵了無數人的阿甘一樣,單純、善良的他們用「阿甘精神」對待工作,盡全力將顧客的汽車洗得一塵不染,並渴望從中實現自我價值,獲得社會的認可與接納。
「中國版阿甘」就業 為心智障礙者打開一扇窗
獨立搭公交車上班、籤到、換工作裝、分工洗車、在休息中心做能力訓練……像其他上班族一樣,深圳喜憨兒洗車店9名員工開始了他們第一個月的「職場生活」。然而這些看似簡單的程序,對他們來說都是挑戰。
喜憨兒是心智障礙者的通稱,包括自閉症患者、唐氏綜合症患者、腦癱患者等,發病原因尚未明確。據介紹,中國目前智力殘疾人共有984萬。全國第二次殘疾人口普查顯示,心智障礙者是所有殘疾人中就業最為困難的人群之一,就業率還不到10%。多數智力殘疾人生活經濟來源主要靠家庭,成年後如何融入社會一直是令人憂慮的問題。
這家洗車店的9名喜憨兒,最小的19歲,最大的47歲。他們有的跟人說話時眼球不自覺向上翻,有的下巴肥大,有的口齒不清,有的四肢粗短,但都有著漫畫人物般的憨厚與可愛。
「我擦完了!」專門負責擦輪胎的陳星佑總是在完工後興奮地「請功」;有自閉症的周灰被安排擦車,工作細緻又耐心;因為身高優勢,李嘉師喜歡給車衝水、打泡沫;劉墨莊雖然腿腳不便,但年長有工作經驗,身為組長的他會一筆一划記下當日有多少輛汽車前來接受服務……
楊師傅負責教這些「孩子們」洗車,他將洗車分成了10多個環節,根據個人情況安排崗位。「有的時候,今天教完明天就忘了,需要多次重複,這也是最大的困難。」楊師傅說,「我們採取的辦法就是讓他們每天堅持練。」在洗車之餘,黃豔是他們的輔導老師,她給這些喜憨兒安排了閱讀、運動、認知等康復訓練,時間定為上、下午各一個小時,還給每個人建立了成長檔案。
「是不是我哪裡做得不好,你們不要我了?」周末輪休的李嘉師情緒有些低落,他還沒有假期的概念,放假的時候總給老闆打電話,怕這個給自己生活灑進陽光的「窗口」突然關閉。工作人員王飛虎告訴記者:「有的孩子一大清早就給我打電話興奮地報告:『老闆,我就要來上班了!』令人哭笑不得,但也很感動,他們對於工作的渴望毫不亞於我們。」
儘管洗車店開業時間不長,但很多前來洗車的顧客都是「回頭客」,有人看著喜憨兒們洗車時認真努力的身影默默流淚,「他們不爭利,也不抱怨,洗車極其用心。」一位前來洗車的顧客說。甚至有人專程帶自己的孩子過來:「你看哥哥姐姐們多努力,他們好棒!」還有人送蘋果、送玩具,一來就下車陪喜憨兒們玩耍、聊天,給他們了解外界打開了一扇又一扇窗。
「我們有自己的價值,我們也需要尊嚴」
一個月的職場生活,為喜憨兒們帶來裡程碑式的變化。通過洗車的分工和考核,喜憨兒們的時間觀念、責任意識一步步樹立;看到有車進來,他們會遠遠打招呼,有禮貌地向顧客微笑;反覆摩挲著第一個月掙的2000多元工資,更是讓這些自食其力的「孩子們」臉上流露出自豪的神情……
劉墨莊曾經做過4份工作,在餐廳打過工,也在工廠檢測過電路板,用他的話說,「總感覺到歧視」。如今在洗車中心,劉墨莊被委以重任,擔任組長,他很開心,「我們不是沒有用的,我們有自己的價值,我們也需要尊嚴。」
每天中午,喜憨兒洗車中心的「生活老師」鄭慧寧帶著喜憨兒員工去附近的計程車司機飯堂吃飯。「開始不懂得排隊,喜歡吃的菜也不知道要先跟師傅講,直接就去拿了。現在,他們已經有了排隊和秩序的概念。」
下班後,工作人員送喜憨兒上車,再把車號拍下來,通知他們的家人到公交車站接。鍛鍊了幾次之後,原來沒有獨自搭公交車經驗的陳星佑學會了自己上下班搭車回家,這對他來說是跨越式的進步。
廣東省智力殘疾人及親友協會主席張敏告訴記者:「喜憨兒最大的障礙就是無法和人正常溝通,如果沒有就業輔導員在崗位上進行引導式幫扶,喜憨兒在一年內的就業流失率可能高達90%。」
工作帶來的自信讓這些喜憨兒們更加主動地與人交流。在接受記者的邀請後,患有唐氏綜合症的李紀政跳了一段《小蘋果》,在掌聲中露出了驕傲的神色,虎頭虎腦的他提胯、邁步、站定、扭胯、叉腰,每一步都踩在節拍上。
「早上起來知道了上班要準時,更喜歡與人交流了,回家會跟我們說完成了什麼任務,老師教了他什麼,也經常嘮叨夥伴的名字,基本上每個人的名字他都叫得出來。」李紀政的媽媽周女士說。看到兒子拿到人生的第一筆工資時,周女士微笑著使勁眨著眼睛,不讓眼淚落下。
守望相助、薪火相傳的「夢想莊園」
相比同情與關愛,喜憨兒們更渴望平等的接納和尊重,而這正是洗車店創辦的初衷。洗車店老闆曹軍的孩子同樣是一名喜憨兒,正是因為深刻體會到喜憨兒就業的重要性和難度,他和其他幾位喜憨兒家長一起通過眾籌的方式成立了這家洗車中心,並在民政局註冊,希望通過半開放式的就業環境和系統培訓,以及民政部門的監督,探索喜憨兒健康成長和就業的新模式。
能不能把洗車中心做起來,這些家長們開始心裡並沒有底,但看到孩子們的進步,懸在他們心中的這塊石頭終於落了地;孩子們對於工作機會的心理依賴,也成為家長們這一搏不能失敗的壓力。
連曹軍自己也覺得意外,原本只是朋友圈裡的一條簡單微信,卻引來了絡繹不絕的洗車族。第一個試營業的周末,高峰時十幾輛車排著長隊湧入洗車中心,讓還在學習洗車的喜憨兒們措手不及。現在的洗車量平均每天40輛,多時近80輛,經常有客戶多付洗車錢。
「殘疾人就業分為庇護性與支持性兩種,喜憨兒洗車中心屬於後者,在與社會不脫節的情況下提供就業,對智力殘疾人成長發展更有好處。」中國智力殘疾人及親友協會主席張寶林說,「希望這裡的就業模式能夠在成熟後推廣,變成培訓中心,再向全國各地複製成功樣本。」
這一期望與家長們的想法不謀而合,曹軍計劃把當前的管理模式探索成熟後,再複製推廣到其他行業領域,讓更多喜憨兒能真正融入社會,實現自我價值,獲得應有的尊嚴,他把這一計劃稱為「夢想莊園」。
「我們希望把這個莊園打理好,一定不能讓孩子們衣衫襤褸流落街頭。我們也會老去,希望到那一天能有更年輕的人們去管理,一代一代,薪火相傳。」曹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