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徒步一段沒有通道、垛口,直接用片狀石塊堆起來成牆體的長城

2020-12-22 宣小胖胖

獨石口長城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它沒有通道、沒有垛口,只有一面直接用片狀石塊堆起來的牆體,石塊之間也沒有混凝土的粘合,卻咬合得非常完美。就是這樣一段看上去弱不禁風的長城,卻在一定程度上抵禦了入侵,還幾乎完整地保存到了現在。這裡素有「上谷之咽喉,京師之右臂」之稱。攝影:宣小胖胖

赤誠長城有三最,其一謂之歷史最為悠久,春秋時期燕國為拒東胡築長城自今獨石口至遼陽,秦始皇又復修,北齊再修,而後明代中後期終將長城完備。其二,獨石口關處為明長城最北端。其三是赤誠境內長城長度遠居各縣域長城之首,其境內長城分外邊和內邊共631裡,形似一正立三角形,而最尖角處即為獨石口關,據《明長城考實》,赤誠外邊長城長約410裡,有敵樓87座,其中較好的三座,殘圮的十二座,僅存殘基或殘址的七十二座。

長城都是由片狀石塊堆積而成,看似弱不禁風,卻有堅實無比,實在感嘆古人在長城上的智慧。

獨石口長城風貌,只有去了才知道,也只有去了才能領略其中的壯美,小胖鏡頭下的長城風貌,望給你增加一份嚮往。

相關焦點

  • 長城「垛口牆」和「女兒牆」
    「垛口牆」亦稱「垛口」或「雉堞」。關於這個概念,《長城百科全書》(1994年版,下同)「長城建築」篇中是這樣表述的: 【垛口】「原指城牆頂部外側連續凹凸的齒形小牆的凹口,常引申指具有垛口的小牆。此小牆也稱作『雉堞』或『垛口牆』」。 【雉堞】「城牆或防禦工事上部所築的,連續凹凸形的矮牆。
  • 關於「最美野長城被抹平」相關問題的探討
    磚石混築牆體結構與北京八達嶺、居庸關等段落相似,大家都很熟悉,現在看到的用大石條、大城磚,跨城建空心敵臺的長城,創自隆慶三年(1569年),總主持為譚綸、劉應節,薊鎮由戚繼光主持修築。對於磚石混築牆體不再贅述,下面詳細介紹大家不熟的石築牆體。
  • 承德又驚現一段野長城!全國獨一無二!「個性」超過你所知道的長城!
    由於此處長城大多以山為障,只有敵臺沒有城牆,成了萬裡長城上的一道獨一無二的景觀,大黑關長城也因此被譽為最有「個性」的長城。大黑關敵臺磚石結構,分上、下兩層,下層有門和箭窗,供駐守士兵、儲藏器械、糧草用;上層設垛口,高約1.5米,用於瞭望、掩蔽和據守。上下兩層之間有磚砌階梯相通。
  • 大龍廟的雙線長城
    因為是南北雙線,民間傳說中認為北線是修錯的長城,他們用現在人的想像推測出,因為負責修建的將軍看錯了建築圖紙,而錯修了幾公裡的長城,最後被朝廷斬殺,在西面山頂的長城內側一處烽火臺殘址上還真有附會的人壘砌了了一個石墳,用墨汁塗上「將軍墳」三個字;還有的說是因為將軍貪汙了工程款故意錯修,這更是沒有道理的假設了,北線長城長,南線長城長度只是北線的大約三分之一,想貪汙就不會增大工程量。
  • 長城保存狀況最完好的一段在哪裡?是什麼時候修築的?
    齊長城修築於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現存有準確遺蹟可考、保存狀況最完好、年代最早的長城文化遺產,名列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泰安市的路宗元等5位退休老同志,作為民間長城愛好者在歷時一年多、行程一萬多公裡的齊長城的實地徒步考察後,編著了齊長城研究專著《齊長城》,提供了很多詳細的原始材料。
  • 用鏡頭記錄萬裡長城的護士長
    西溝長城是明代長城中地勢最險峻、建築布局最為雄偉壯觀的一段,氣勢不凡,被譽為「第三八達嶺」。西溝長城的牆體十分完整漂亮,絕大部分為磚砌城牆。千斤條石基礎,青磚包砌,牆頂上面平鋪方磚,白灰勾縫。牆體平均高七八米,山勢陡峭處稍矮些,山勢平緩處高一些。條石至今完好如初,青磚敲起來還錚錚作響。 西溝長城不僅以險峻而號稱一絕,而且城上的敵樓建築也是別出心裁的。根據地形和功用的不同,造型也不同。
  • 古代城池的城牆、垛口、馬道
    至於城牆夯土 ,用土做城牆,至千年不塌,夯土是由人 工抬土登上城牆的,都是一筐一筐抬上去的,然後用夯夯實,打得十分宇固。城牆夯土夯層由五至十二釐米之間,基 本上夯層以十釐米為一層這是普遍的。在建造城牆之時, 仍然是用胸手架施工,用胸手架補充人們身體之高度,否 則無法施工。從遺留到今天的春秋,戰國城牆上的洞眼,就 是利用腳手架施工的插竿洞眼。
  • 萬裡長城東起點,虎山長城
    看了虎山長城的過街樓,不免有些疑惑,長城上的城樓,大道為關,小道為口,如 山海關 、 嘉峪關 、冷口、古北口,所以我覺得應該稱虎山關長城或虎山口長城。歷史上秦漢和明代曾三次大規模修築長城,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 丹東 就開始修建長城。如今它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 居庸關長城賞紅葉正當時,懂行人都爬這條線路,人少、景美、幽靜
    居庸關長城位於北京昌平區,與其它長城相比,距離北京市位置比較近,交通也便利,自駕及公交都可以直接到達。 東西兩山坡之澗,為一長達18公裡的南北通道,現名為關溝,是北京北部通往北京城區的重要交通要道。
  • 北京戶外十大經典「奪命」線路:箭扣長城徒步旅遊攻略
    目的地:箭扣長城 活動強度:1.5級和2.0級之間, 全程15km,用時約8h;海拔最高1008m,最低536m,上升800m,累計下降800米 行程:各種交通工具到達東直門,完了再地鐵口直接去公交總站,或者出來也行總之看見麥當勞哪裡就能看見公交站了。
  • 璟馨苑小區牆體塌方石塊滾落
    9月2日,家住西三環璟馨苑小區的住戶崔先生向記者反映,昨天下午,小區一期大門前的牆體塌方了。記者趕往現場看到,璟馨苑一期大門口拉起了警戒線,門口貼著的「重要警示」上寫著,因小區大門處擋牆土方倒塌,道路不通,請小區住戶走二期大門通行。
  • 今天,認識一下忻州這四段長城
    韓莊長城段現存6個敵樓,為茨字22、23、24、25、26、27號臺。6座敵樓除一個坍塌嚴重外,其餘基本保存完好。敵樓呈正四稜台形,高12米,底邊長12米,頂部略小。底部砌有石條9層,石條以上用磚壘砌。茨字號長城韓莊段還有一個名字——竹帛口,這裡曾經是個關口。
  • 北京平谷區長城有這些特點:界碑處一腳踏三省 多為「幹碴邊」
    「三界碑」就是平谷明長城的起點。從「三界碑」處仔細觀察天津段的長城,全部是用幹壘的方式築成。這種全為毛石壘砌為簡易石牆、沒有使用包漿的長城,當地稱「幹碴邊」。從「三界碑」放眼西望北京段的長城,將軍關至三界碑段長城不是用城磚砌的,用的是當地的山石料,因此損毀很嚴重。
  • 河北最美的12處長城,張家口這五處你去過嗎?
    長城一般寬為5米,高4.8米,用石頭和青磚砌成,綿延約15公裡,地勢險要,敵樓星羅棋布,最高敵樓修建在800多米高的山頂上。樣邊長城(又叫廟港長城)位於河北懷來廟港村東、橫嶺城西。這是懷來縣境內保存最完整、建築質量、規格最高的一段長城,城牆都是用規則的大石條砌成。
  • 長城在我國歷史上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始建於什麼時候?
    長城是一種軍事防禦工程,防治敵方的侵擾掠奪。在春秋戰國時代各國就已經開始修築長城,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將戰國時代各國修築的長城連接起來,才形成了萬裡長城。現存的長城絕大多數是明代修築的長城。長城的起源,可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而築城用以防禦,則早在此前便已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防禦其他諸侯國和外族入侵而修築了長城。從防禦建築工程發展的過程推測,最初的長城形式,可能是由彼此相望的烽火臺或連續不斷的防禦城堡等單體建築延拓而成,而用城牆把烽火臺和防禦城堡聯繫起來便形成了長城。
  • 抗倭英雄戚繼光建造了中國最美的金山嶺長城
    金山嶺長城我先後去過三次,最近的這次就是「2020 長城之約」六天四省市長城自駕遊。這是一次全國性的新媒體活動,所以在時間和光線上就沒有了自己的挑選餘地,只能拍些「到此一遊」的片。
  • 長城的歷史資料概括
    長城的簡介長城:這是長城最通用的稱謂。長城是一種很長的牆體防禦建築,或形式和牆體相近、防禦性質和牆體一樣的防禦建築。長城之稱始於長城產生的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各國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臺,用城牆連接起來,形成最早的長城。以後歷代君王大都加固增修。長城東起遼寧丹東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10個省區市。
  • 八達嶺長城:不到長城非好漢
    八達嶺長城、關城、城牆、關溝、居庸關為北京明代完整的軍事防禦系統,自古以來就是通向內蒙古、山西、張家口的交通要道,保存較為完好,是窺視古代長城全貌的好地方。八達嶺原來是隘口,後來建關。i!!!明代在各口設障,並在各口兩側的山丘上建有邊城、梢牆、擋馬牆等,後來又逐步增建長城,並修建敵樓、墩臺等。風景秀麗,設施齊全,文化底蘊深厚,是世界聞名的旅遊勝地。
  • 北京文博|尋找最美長城守護人(北京)之程永茂:匠心如鐵護長城
    2020年7月18日程永茂於箭扣長城勘察現場從2004年開始,長城成了程永茂的人生舞臺。2004黃花城長城修繕,他擔任技術負責人,對於保護好長城,他深感責任重大。為保持長城的古樸風貌,他認真研究制定修繕方案,堅守現場指導施工,受到長城專家羅哲文先生高度評價。
  • 永遠的麥秸垛——轉載
    只是如今的樹蔭沒有過去濃密了,布穀的叫聲也沒有過去深沉,收麥,也不像過去那麼緊張和繁忙,機械化代替了過去的鐮刀叉把,收割機一遍淨,再不需要烈日下的揚場放磙,連麥場都省了,自然,也沒有了麥秸垛。當年的村頭,都有一兩個麥場,或在村東,或是西頭,或在南地,或是村北,依傍著村莊,是麥收時曬麥、碾麥、揚場、灌袋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