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界大師黃苗子近來卷進「告密」風波,《南方周末》刊登《誰把聶紺弩送進了監獄》的文章,指這個「誰」就是黃苗子。
黃苗子,著名畫家,聶紺弩的好友,健在。
像一枚炸彈。
但在多年前,這樣的炸彈四處開花。再多年前,假如黃苗子告密是真的話,告密的炸彈也四處開花。
黃苗子當年告密沒有,我相信有七八成告了。黃苗子現今還會不會做這樣的事,我相信99%不會。人們在陰影下生活的時間長,自己就會變成陰影,你可以說變成陰影的人不夠高尚,不夠可貴,但若因此就指責他醜陋,則有失偏頗。那個年代,告密的人有的是自保,有的是求功名,有的是身不由己。
放到現在的年代,自保的人有,求功名的人有,身不由己的人有,而且是很多很多人。所以你看,真正的問題在於年代,在於土壤。什麼樣的土壤,開什麼樣的花,結什麼樣的果。
我說告密的土壤會出現大量告密的人和事,這是必然,大量知名文人都曾捲入其中。但我並不以為這種必然是正常。
任何時期,文人的品格之所以為社會所關注,在於文人是否能獨立思考關係到文化是否獨立,精神能否獨立。這種獨立,表現為不從政治,不從權勢,不從利祿,不從大的政治氣候和經濟氣候。這種獨立,不但於動亂年代難能可貴,於現在也同樣適用,甚至我們可以說,動亂年代的「告密」與現今文人的「媚俗」,只有程度的差異,而沒有本質的區別。
揭發黃苗子「告密」的這一行為本身,我們很難確定這是公布歷史真相,或另有隱因。我們常常說,還歷史真相,但是,當動亂時「告密」成一陣風,平反時「揭發」成另一陣風,你能說,哪一個是真相?
真相,需要時間,需要耐心,需要毫無功利,只要願意等,真相總會來臨。
「告密」是一個可怕的詞,現在看來,它是動亂年代的標誌詞彙之一,在現今的年代,它是判斷一個人人品高下的分水嶺。
如何看待歷史,一直是個複雜的問題,尤其這段歷史離我們不甚遠,溫度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