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光 丨 當告密被冠以正義的名義

2021-02-15 作家沙光
題記一在具備人類基本文明的社會裡,人人都應該自覺以告密所求之榮為恥,更當以不告密為良知底線,這才是現代文明的良序之本,是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底線之義,是人類在善意中的彼此守護。題記二隱藏怨恨的,有說謊的嘴,口出讒謗的,是愚妄人。《聖經·箴言》10章18節

告密,是出自叢林暴力的一種邪惡產物;告密者,是暴力機器上一個極端的按鈕,當它被按動時,暴力就會向被告密者實施殘酷迫害,而告密者亦因害人而招致害己,無一倖免。告密,堪稱人類使用語言進程中最邪惡的一種方法,開啟了一個互害的秩序。

告密盛行的世代,是一個人人感到自危的世代;告密風靡的社會,是一個致人人互害的社會。在這樣的世代暨社會裡,人人都有可能淪為被告密的受害者,抑或成為出賣他人的害人者。無論朋友、老師、親族,甚或至親,皆可能陷入無可倖免之困厄境地。

史達林時期,有個被同齡人仰視的少年英雄叫帕夫利克 · 莫羅佐夫。前蘇聯曾有無數街道、學校、圖書館、集體農莊、輪船和飛機以他名字命名,多名作家為他樹碑立傳,很多詩人為他寫詩,許多畫家為他作畫,郵票和明信片乃至火柴盒上都印著他的像。

1932年,烏拉爾農業集體化基本完成,年僅12歲的帕夫利克向蘇聯政治保安局(即後來的克格勃)告發自己的父親特羅菲姆,說他的父親特羅菲姆是「人民的敵人」,他舉報父親的「罪行」為私開證明信給富農,幫助這些被流放到當地的人回到了他們的家鄉。

三四天後特羅菲姆被捕,最後死於北極地區的勞改營中。帕夫利克因大義滅親而成了英雄,他用自己實際行動表達對布爾什維克的忠誠,成為建設蘇聯社會主義的獻身者。據當時的蘇聯官方報導:帕夫利克和他八歲的弟弟被蘇維埃的敵人殺死在了森林中。

就這樣,帕夫利克 · 莫羅佐夫被宣布為少年英雄。此後,全國的青少年便在課堂上學習帕利夫克的英雄壯舉,許多青少年都以他為榜樣,並以向蘇維埃政權告發自己的家人為榮,不放過身邊任何一個階級敵人,尤其以告發自己的父母為至高等級的「忠誠」。

據俄羅斯解密檔案及當事人披露,真實的情況是:帕利夫克的父親因家庭矛盾離家出走和另一女人生活。一切的家務都落在年幼的莫羅佐夫肩上,母親幫不上忙,弟弟們年紀又太小,家裡沒有成年男子撐不下去。母親想用懲罰手段嚇唬她的丈夫特羅菲姆。

為了讓丈夫回心轉意,帕利夫克的母親唆使他去告發父親特羅菲姆。前蘇聯的宣傳機構鋪天蓋地宣傳這位告密少年的英雄事跡。很快,帕夫利克 · 莫羅佐夫成了一個令無數人膜拜的符號,甚至許多少年為此改了自己的名字,以表達內心對少年英雄的敬仰。

五十年後,人們深刻反思帕夫利克 · 莫羅佐夫事件之時,當年的一個鄉村女教師卡賓娜回憶道:她是個愚昧的女人,整天惹丈夫生氣,結果丈夫把她拋棄了。她唆使兒子告密,以為特羅菲姆一害怕就會回家。她害死了自己的丈夫,也害死了自己的兒子。

帕夫利克的小學同學則就此反思:特羅菲姆不離家出走,帕夫利克便不會告密,也不會被殺害,也就成不了英雄。可當時不能這樣寫。在一個善惡混亂的時代裡,帕夫利克被製作成英雄,並不奇怪,但這是帕夫利克的悲哀,更是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悲劇。

文革中期的張紅兵告發自己的母親,造成了母親被冤殺。這是另一個告密少年。1970年的一天,張紅兵的母親方忠謀在家中發表一番反對文化大革命的言論,大大地惹惱了根正苗紅的張紅兵,他無法忍受母親對革命的污衊,他眼中沒有母親,只有敵人。

張紅兵寫信給當地的軍代表,揭發自己的母親方忠謀「為劉少奇翻案」,是十惡不赦的大反革命,並在揭發信中吶喊「槍斃方忠謀!」次日,方忠謀像「粽子」一樣五花大綁地被帶走,經過多番批鬥大會,兩個月後,張紅兵的母親方忠判以現行反革命罪被槍斃。

16歲的張紅兵亦從此戴上了一頂現行反革命家屬的帽子。近幾年他對自己文革中因告密而害死了母親的反思作了幾期訪談,屏幕下年近古稀的張紅兵老淚橫流,哭號:我害死了媽媽。這些年,我從沒走出這種良心的折磨,一刻都沒有忘記我就是兇手之一。

到底什麼叫告密?在通常意義上,告密是一種無關正義的行為,是帶有「出賣求榮」甚或「打擊報復」色彩的採取語言暴力手段的 「階級鬥爭」 行為。告密是以出賣別人為手段達到自己目的之卑劣行為。告密亦是對告密者的一種自害,至少要承受良心的審判。

《聖經》敘事文本中有一個經典的賣主求榮反得自死的案例:猶大以三十兩銀子出賣了耶穌,並給抓捕耶穌的人帶路,以與耶穌行「親嘴禮」為暗號向兵丁告密,以便準確地抓捕耶穌。當他親眼看著他所出賣的耶穌被捕受審被定罪時,在悔恨中自縊而死亡。

在人類基本認知範疇中,告密,是一種主動從惡的行為。沒有善意的告密者,亦不存在正義的告密。告密,是人性之戮,是良知之殤。在中國古代皇權社會裡,告密,是宮廷裡一種互害的手段,以至極端邪惡的《羅織經》這種誣告大典能以大肆盛行於世。

如今,在具備人類基本文明的社會裡,人人都應該自覺以告密所求之榮為恥,更當以不告密為良知底線,這才是現代文明的良序之本,是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底線之義,是人類在善意中的彼此守護。可哀的是:許多人相距人類這種基本的文明甚遠!甚遠!

相關焦點

  • 什麼才是真正的告密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有的老師被取消教師資格、離開講臺,並不是因為學生告密。將最近處理幾個問題老師的事件引向告密的討論,是引錯了方向,是相對主義盛行的表現!
  • 大學裡的「告密遊戲」很危險
    (12月4日《武漢晚報》) 這番說辭讓我感覺猶如吞了蒼蠅,他就是給他的「盯人戰術」披上再多再華美的馬甲,也掩蓋不住此舉的封建殘餘——公然鼓勵監視與告密。 翻開我國史冊,告密現象以及由此形成的告密文化,可謂一大「國粹」,源遠流長。
  • 作證 舉報 告密(下):讀《隔牆有耳》
    實名私下舉報和匿名私下舉報,都可以歸為「告密」一類。因為私下帶有「秘密」的感覺。秘密地去告知某人某機構他人有什麼行動,應屬於告密。 但在中文語境中,告密基本算一個貶義詞,比較中性的,應該是告發。請問,這位朋友的行為,是告發,還是告密?或者,你認為是既非告密又非告發的私下實名舉報?
  • 《人民的名義》姊妹篇熟臉多!祁同偉化身「正義」,蔡成功當官了
    零宣傳,零預熱,《巡迴檢察組》空降開播了,這部劇又名《人民的正義》,一聽就是《人民的名義》的姊妹篇。想當年《人民的名義》也是這樣,低調開播,結果成當年大爆劇,也是難得一見的正劇題材,因此不少人如今對《巡迴檢察組》也寄予了厚望,希望能延續前劇的經典。
  • 揭秘蘇聯的"告密"文化:每一位黨員都應當告密
    告密合法化為「報告」在蘇聯共產黨的歷史上一直存在告密的問題。 告密有兩種。針對這種告密行為,列寧格勒黨的監察委員會主席巴卡耶夫在發言中指出,黨內不允許告密行為,他說,「我對企圖在我們黨內紮根的那種不健康的道德作風不能泰然處之。我指的是告密行為」,這種告密行為會導致黨員互不信任,相互間不能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中央委員尼古拉耶娃反對把契卡的工作方法用於黨內,她說:「什麼是契卡人員?契卡人員是反對敵人的武器……是反對階級敵人的。
  • 是「告狀」還是「告密」?原來孩子愛打小報告背後的真相是這些!
    02 「告密」與「告知」、「告狀」和「回應」 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情況下,「告密」的含義也截然不同。 有的「告密」,事實上是「告狀」 這往往是因為學生的利益受傷害。作為「受害者」,他會向教師尋求幫助與支持,以期實現正義或公平。 這種告狀,可能是公開的,也可能是私下的。但其動機往往是自我保護或補償。因此,這種告狀也可能會誇大一些事實、掩蓋一些內容,會出現信息的部分失真。
  • 職場告密:告密最可怕的是,一知半解,害人害己遭人恨!
    解析:告密是升遷最快的一種方式,歷史上有很多人靠告密登上高位,百日維新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光緒帝被囚禁、維新派六君子被殺害而告終。在政變的前前後後,有一個人最為活躍,他就是袁世凱。他與維新派和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守舊派之間都有密切的關係,袁世凱以告密的行動把自己的船舵轉向了慈禧太后,從而取得了慈禧太后的寵信。
  • 那些告密的人和事
    美術界大師黃苗子近來卷進「告密」風波,《南方周末》刊登《誰把聶紺弩送進了監獄》的文章,指這個「誰」就是黃苗子。    黃苗子,著名畫家,聶紺弩的好友,健在。    像一枚炸彈。    但在多年前,這樣的炸彈四處開花。再多年前,假如黃苗子告密是真的話,告密的炸彈也四處開花。
  • 誰的告密才算是告密
    [摘要]如果說「好出賣」不是出賣,「好告密」不是告密,那麼人們對告密的厭惡到底是厭惡某種行為還是厭惡特定人的某種行為?作者:劉洪波,騰訊·大家專欄作者。它容易讓人感到奧威爾的行為是只因為名著創作耗盡了精力,處於虛弱狀態之中,但是,它又絕沒有說告密與虛弱之間存在因果關係,而是通過詞語的調用順序形成一種暗喻。這樣,奧威爾的告密行為就獲得了某種非邏輯的同情和諒解,而不是被譴責。
  • 「告密」與「揭發」不能混為一談
    文章發表於今年1月份某大報,是針對大學裡讓學生互相盯梢等做法的,但文中沒有嚴格區分「告密」與「揭發」的適用範圍,並以「不告密不揭發是道德底線」為標題,使文章具有更廣泛的指向性,顯然不夠妥當。  「告密」與「揭發」是兩種不同性質的行為,不能混為一談。
  • 男子被列車餐車撞到,以「人民名義」猛懟列車長:我伸張正義
    【男子被列車餐車撞到,以「人民名義」猛懟列車長:道歉沒用我伸張正義】12月14日,Z166拉薩開往上海的列車上,一名列車工作人員推餐車撞到一男子的腳,乘務員當場道歉。隨後男子不依不饒,把列車長喊到現場,以人民的名義對其進行教育。男子:「剛才你這個列車員推著車過來,撞到我的腳了。她說對不起,按理來說也挺有道理的對吧。
  • 《白熊》這部電影,以集體和正義的名義拋棄自己對品德的判別
    假如有一天,你能夠以正義之名去欣賞監犯被獵殺的娛樂快感,甚至能取得報復快感,開釋天性裡屠戮、殘酷的願望,你是否情願消費?《白熊》裡給出的答案是,情願。而使這種殘酷和冷酷的欣賞合理化的辦法就是把這種欣賞叫做「正義」。
  • 揭秘:蘇共歷史上的「告密文化」
    還有一種告密現象則是十月革命勝利後出現的新現象。上世紀20年代,蘇共黨內政治逐漸激烈化,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告密現象隨即死灰復燃。這些告密者為了獲得政治資源,往往會做出突破底線的事情。十月革命後建立的肅反委員會就是典型的例子,它的建立加劇了蘇共黨內的政治傾軋。
  • 一封千裡之外的來信:感謝你們讓公平正義可感可信!
    一封千裡之外的來信:感謝你們讓公平正義可感可信!劉某委託家鄉的哥哥向辦理案件的陳慶龍、樊銘梓兩位檢察官送上錦旗表示感謝尊敬的張傳文檢察長:··· ···感謝您,感謝陳慶龍、樊銘梓兩位檢察官的辛苦付出,濟陽檢察院的檢察官在辦案中堅持執法為民,為群眾辦實事,真切的踐行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公平正義可感可信!
  • 弘揚「告密文化」是誤人子弟
    弘揚「告密文化」是誤人子弟 2008年12月05日 14:34 來源:瀋陽晚報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告密文化,深深滲入中國社會的肌體之中。而今雖是公民時代,但湖北大學出現的「小天使計劃」表明,我們的「告密文化」餘毒仍廣。  告密依舊盛行,學生成了「特工」。中國傳統文化的糟粕,不知道為何總能循環往復,一次又一次地輪番上演。譬如告密文化,斬不斷鏟不絕。  今天,在人類文化的最高殿堂——高校裡,告密文化依舊不斷上演。
  • 告密的動作要領:這樣操作不會被當成小人!
    【困惑】老師,你在微信公眾號「權謀智慧」寫文章說過,告密是職場獲取信任的捷徑,但是現在人都討厭小人,告密之後在領導眼裡不就是小人了,怎麼還是捷徑呢?想不明白!請解惑! 【解析】告密和任何的權謀技術一樣,是個技術活,不可能、不經過學習和訓練,直接就能夠拿上戰場,和別人短兵相接的。
  • 你怎麼看待那些喜歡告密的人呢?
    說起告密,很多人可能最容易聯想到的,就是小時候讀書的時候同班同學中那些喜歡給老師打小報告的人,不得不說,這的確也是告密的一種,而且作為天真無邪的孩童來說,就知道告密了,那只能說明,告密,這種人性當中比較陰暗的一面,或許真的是人們與生俱來所攜帶的。
  • 戰後75年,日本人正在以告密的方式把現代社會拉回到戰時狀態
    日本在新冠病毒的影響下,不僅經歷了安倍口罩,補助金,go to travel刺激計劃,還同時經歷著GDP大幅下滑、知名企業關門、緊急事態宣言等重大事件,冰火兩重天。「自肅警察」這個「職業」也被應運而生,其實與其說他是職業,不如說是一種居民自發的告密與監視風氣更為貼切。
  • 告密成風的社會,是人人自危的社會
    至今,這種「告密揭發」思維還時常作祟。 據報導,山東某高校期末考試一道試題是:選出你認為上課最積極的3名同學和翹課最多的3名同學。考題一披露,網友直呼「神題」。 可以設想,那些寫出「翹課最多」學生名字的考生,可以輕鬆得分;拒絕寫出的,則不得不丟分。這不是在鼓勵學生們相互揭發嗎?
  • 勸人自首談不上「告密文化」
    在接受一家媒體採訪時,徐友漁認為,這體現了中國有種深厚的「告密文化」。那麼,他說得對嗎?    中國評論界有種不太好的慣性思維,那就是遇到新鮮素材觸發評論欲望之後,首先要想想國際慣例、海外經驗如何如何,以之作為一個範本,根據事實與慣例之間的同異,來評價事實價值的優劣。    徐友漁先生評價「央視記者勸導一經濟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的事件為告密文化,就是很好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