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真正的告密

2020-12-25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有的老師被取消教師資格、離開講臺,並不是因為學生告密。將最近處理幾個問題老師的事件引向告密的討論,是引錯了方向,是相對主義盛行的表現!

&nbsp&nbsp&nbsp&nbsp對於批評學生無君無父的倫理學教授,對於張開就罵學生的博導,對於逼死學生的「父親」碩導,對於性侵大學生的院長,對於學術不端成性的「大家」,如果把質疑的目光投向學生,那不是混蛋還是什麼呢?

&nbsp&nbsp&nbsp&nbsp社會是多元了,但還沒有到崩潰的地步!

&nbsp&nbsp&nbsp&nbsp既然指向了這裡,就有了對「告密」加以辨析的必要!

&nbsp&nbsp&nbsp&nbsp老師肩負傳道授業的重任。今天的師生關係也已經不是舊社會那樣了。對於老師的錯誤觀點尤其是政治上的錯誤觀點,學生有權力批評,也有權力反映。不僅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不能販賣私貨,其他科目老師長期傳播錯誤觀點的,按照有關規定撤銷其教師資格是理所應當的。

&nbsp&nbsp&nbsp&nbsp老師的課堂行為需要監督,學生可以成為監督的一個組成部分。學生反映課堂上老師的錯誤觀點,不能認為是告密。

&nbsp&nbsp&nbsp&nbsp中國人自古講大義滅親。西方哲人也早就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我們還能要求今天的大學生無條件順從老師?

&nbsp&nbsp&nbsp&nbsp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聞道有先後,老師未必一定代表真理。上不好課的老師會被學生拋棄,代表落後、反動的老師被趕下講臺是正常的,應該不值得大驚小怪。

&nbsp&nbsp&nbsp&nbsp「告密」一詞,本身就是負面的詞彙,是不正當的行為,蘊含道德的譴責。有的教授在承認告密的前提下為學生辯護,觀點也是有局限的。

&nbsp&nbsp&nbsp&nbsp其思想前提是:歷史的評價高於道德的評價。思想或行為是否道德,最終的評價標準是看其對於社會進步和國家、人民、民族發展的意義。這是評價道德的最終標準。然後又區分告密的目的是什麼?告密行為的最終社會效果怎樣?要看告密是損人利己,謀取私利,還是維護社會、國家、人民的根本利益。前者不道德,後者是道德的。還要看告密是縱容了黑惡勢力,還是維護了正義的勢力。前者不道德,後者是道德的。

&nbsp&nbsp&nbsp&nbsp他認為,抽象地、片面地斷言告密是道德或不道德的做法,是形上學的、沒有意義的。

&nbsp&nbsp&nbsp&nbsp這種辯護,立意是好的,但是並沒有把握告密的真諦!因為告密本身就是與損人利己,謀取私利的不道德行為相一致的。

&nbsp&nbsp&nbsp&nbsp公開反對房地產稅的人大副校長吳曉求去年在財金學院畢業典禮上,說過三條底線:一是不撒謊,二是不告密,三是不獨利。吳校長說,告密者往往是喜歡投機鑽營的人,靈魂和心靈往往都是扭曲的,用古話來說就是「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nbsp&nbsp&nbsp&nbsp他激發網友討論,主要就是要區分法與非法。不告密的底線是不違法,如果有違法,那就叫做舉報。要分清告密和舉報,如果以「不告密」做「老好人」,就可能在助長社會的壞風氣!

&nbsp&nbsp&nbsp&nbsp這個論點,把握住了告密的要害!

&nbsp&nbsp&nbsp&nbsp「告密」通常被稱為「打小報告」,是指向有關部門告發旁人私下言論或活動,特別是向本團夥以外的某組織或團夥告發本團夥的秘密。

&nbsp&nbsp&nbsp&nbsp以此衡量,老師課堂言論是公開的,不是私下的。學生與老師也不是一個團夥。學生反映老師講授的錯誤觀點,根本就不是告密。

&nbsp&nbsp&nbsp&nbsp課堂不是法外之地,老師不能信口開河、為所欲為。好老師必須言傳身教,不僅傳授知識,還要成為道德榜樣。不少老師是不合格的,必須嚴格要求自己,成為當之無愧的師表。

&nbsp&nbsp&nbsp&nbsp不告密是做人的本分,從小就應該抓起。

&nbsp&nbsp&nbsp&nbsp辯證地看,有的小學生那種「告密」其實是為了同學好,看到同學違反紀律的行為告訴老師,是希望老師糾正同學的錯誤。老師代表權威,能夠糾正;自己的力量可能不足以幫助同學。這樣的孩子其實心靈世界是乾乾淨淨的,那些被告的學生如果以後仍然我行我素,可能就是社會的麻煩!

&nbsp&nbsp&nbsp&nbsp評價一個社會進步與否和進步的程度,一方面要看維護社會正義的聲音強弱,另一方面要看告密者的多少!

&nbsp&nbsp&nbsp&nbsp我們都希望,前者的聲音強起來,後者的數量少下去!

&nbsp&nbsp&nbsp&nbsp所以,大家不能沉默!

&nbsp&nbsp&nbsp&nbsp本文作者:劉德中

&nbsp&nbsp&nbsp&nbsp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nbsp&nbsp&nbsp&nbsp《當代中國發展合理性研究》

&nbsp&nbsp&nbsp&nbsp——劉德中 著

&nbsp&nbsp&nbsp&nbsp江西人民出版社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投稿、聯繫郵箱:zksh919@sina.com

相關焦點

  • 揭秘蘇聯的"告密"文化:每一位黨員都應當告密
    針對這種告密行為,列寧格勒黨的監察委員會主席巴卡耶夫在發言中指出,黨內不允許告密行為,他說,「我對企圖在我們黨內紮根的那種不健康的道德作風不能泰然處之。我指的是告密行為」,這種告密行為會導致黨員互不信任,相互間不能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中央委員尼古拉耶娃反對把契卡的工作方法用於黨內,她說:「什麼是契卡人員?契卡人員是反對敵人的武器……是反對階級敵人的。
  • 誰的告密才算是告密
    儘管如此,文章還是相當明白地承認了奧威爾的行為,並定性為告密:「雖然,沒有證據顯示奧威爾的名單曾經被用來迫害過什麼人,但仍有很多評論家在質疑,為什們一個如此致力於個人思想自由的人會刻意地去監視他的政治盟友」。這已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奧威爾向英國政府提供左翼人士名單的行為,並非最近才被發現。至少在中國,這一行為的告密性質,都被很多人否認,更不被視為一個道德缺點哪怕瑕疵。
  • 那些告密的人和事
    美術界大師黃苗子近來卷進「告密」風波,《南方周末》刊登《誰把聶紺弩送進了監獄》的文章,指這個「誰」就是黃苗子。    黃苗子,著名畫家,聶紺弩的好友,健在。    像一枚炸彈。    但在多年前,這樣的炸彈四處開花。再多年前,假如黃苗子告密是真的話,告密的炸彈也四處開花。
  • 沙光 丨 當告密被冠以正義的名義
    題記一:在具備人類基本文明的社會裡,人人都應該自覺以告密所求之榮為恥,更當以不告密為良知底線,這才是現代文明的良序之本,是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底線之義,是人類在善意中的彼此守護。題記二:隱藏怨恨的,有說謊的嘴,口出讒謗的,是愚妄人。
  • 作證 舉報 告密(下):讀《隔牆有耳》
    公開舉報的一個特點在於舉報對象很快就知道自己被舉報,而私下舉報則舉報對象要到調查到自己頭上才曉得被舉報,有時候甚至一輩子都不知道世間曾發生過自己被舉報的事。 實名公開舉報,今天網絡上很常見。人們通常不怎麼會鄙視這種事。
  • 如果叛徒有出身,那麼一定是從告密開始的
    教授立刻停下他的話,問道:「因為什麼,都有哪些人處理了?」我把自己了解的情況簡明扼要述說了一番。「為什麼還會這樣呢?都什麼年代了,這些告密老師的都是些什麼人?」教授感慨道。「大概是學生。」「學生?」教授問。
  • 「告密」與「揭發」不能混為一談
    文章發表於今年1月份某大報,是針對大學裡讓學生互相盯梢等做法的,但文中沒有嚴格區分「告密」與「揭發」的適用範圍,並以「不告密不揭發是道德底線」為標題,使文章具有更廣泛的指向性,顯然不夠妥當。  「告密」與「揭發」是兩種不同性質的行為,不能混為一談。
  • 揭秘:蘇共歷史上的「告密文化」
    還有一種告密現象則是十月革命勝利後出現的新現象。上世紀20年代,蘇共黨內政治逐漸激烈化,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告密現象隨即死灰復燃。這些告密者為了獲得政治資源,往往會做出突破底線的事情。十月革命後建立的肅反委員會就是典型的例子,它的建立加劇了蘇共黨內的政治傾軋。
  • 職場告密:告密最可怕的是,一知半解,害人害己遭人恨!
    解析:告密是升遷最快的一種方式,歷史上有很多人靠告密登上高位,百日維新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光緒帝被囚禁、維新派六君子被殺害而告終。在政變的前前後後,有一個人最為活躍,他就是袁世凱。他與維新派和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守舊派之間都有密切的關係,袁世凱以告密的行動把自己的船舵轉向了慈禧太后,從而取得了慈禧太后的寵信。
  • 弘揚「告密文化」是誤人子弟
    弘揚「告密文化」是誤人子弟 2008年12月05日 14:34 來源:瀋陽晚報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告密文化,深深滲入中國社會的肌體之中。而今雖是公民時代,但湖北大學出現的「小天使計劃」表明,我們的「告密文化」餘毒仍廣。  告密依舊盛行,學生成了「特工」。中國傳統文化的糟粕,不知道為何總能循環往復,一次又一次地輪番上演。譬如告密文化,斬不斷鏟不絕。  今天,在人類文化的最高殿堂——高校裡,告密文化依舊不斷上演。
  • 告密的動作要領:這樣操作不會被當成小人!
    【困惑】老師,你在微信公眾號「權謀智慧」寫文章說過,告密是職場獲取信任的捷徑,但是現在人都討厭小人,告密之後在領導眼裡不就是小人了,怎麼還是捷徑呢?想不明白!請解惑! 【解析】告密和任何的權謀技術一樣,是個技術活,不可能、不經過學習和訓練,直接就能夠拿上戰場,和別人短兵相接的。
  • 毛海清:大觀園中的那樁告密案
    關鍵是王夫人「猛然觸動往事」,那些「告密風」才使晴雯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如果說王夫人抄檢大觀園屬於臨時動議,有隨機性。那麼,整肅怡紅院,則是蓄謀已久,有備而來。王夫人在點出晴雯後緊接著問:「誰是和寶玉一日的生日?」丫環四兒,萬萬沒有想到素日和寶玉的私語被亮了出來,又羞又怕,低頭垂淚。王夫人冷笑道:「同日生的就是夫妻——這可是你說的?打量我隔得遠,都不知道呢!
  • 唐太宗收到密奏,說有人謀反,他卻殺了告密之人
    唐太宗正在徵討遼東,這一天,長安突然來人告密,說有人要謀反。太宗大怒,說,把告密的人殺了,手下的人都懵了,不殺謀反的人,怎麼把告密的人殺了?原來在太宗徵討遼東的時候,讓房玄齡留守長安,並且告訴他,一切事情可以自行處理,不必請示。
  • 女大學生用這一招,治服告密小人
    在一所大學裡,有個女孩特別喜歡告密,經常挑弄是非,坑害別人,只要她知道別人的事情,根本藏不住。大家都知道她是一個小人,非常反感她。都想想辦法去阻止她幹這些事。有一天一個女孩想了個招,她下課的時候找到那個告密的女孩上去就是一巴掌。
  • 她考上舞蹈學院被同事告密,厚積薄發成演員,今嫁豪門成人生贏家
    導語:她考上舞蹈學院被同事告密,厚積薄發成演員,今嫁豪門成人生贏家成功的定義有很多種,有人用掙的錢來衡量,有人用名氣來衡量。其實,作為一名演員,過度的追求物質的享受,並不能是什麼成功,只有用演技徵服觀眾才算真正的成功,即使是沒有那麼多的徒有虛名,依然能夠實實在在的對得起演員這兩個字,就是成功。有人在默默的積攢力量,等著厚積薄發,有人在機會中迷失自我,成功都是交給有準備的人的,只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淡看待名與利才能真正的做到心底的成功。
  • 勸人自首談不上「告密文化」
    在接受一家媒體採訪時,徐友漁認為,這體現了中國有種深厚的「告密文化」。那麼,他說得對嗎?    中國評論界有種不太好的慣性思維,那就是遇到新鮮素材觸發評論欲望之後,首先要想想國際慣例、海外經驗如何如何,以之作為一個範本,根據事實與慣例之間的同異,來評價事實價值的優劣。    徐友漁先生評價「央視記者勸導一經濟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的事件為告密文化,就是很好的案例。
  • 大學裡的「告密遊戲」很危險
    (12月4日《武漢晚報》) 這番說辭讓我感覺猶如吞了蒼蠅,他就是給他的「盯人戰術」披上再多再華美的馬甲,也掩蓋不住此舉的封建殘餘——公然鼓勵監視與告密。 翻開我國史冊,告密現象以及由此形成的告密文化,可謂一大「國粹」,源遠流長。
  • 你怎麼看待那些喜歡告密的人呢?
    說起告密,很多人可能最容易聯想到的,就是小時候讀書的時候同班同學中那些喜歡給老師打小報告的人,不得不說,這的確也是告密的一種,而且作為天真無邪的孩童來說,就知道告密了,那只能說明,告密,這種人性當中比較陰暗的一面,或許真的是人們與生俱來所攜帶的。
  • 是「告狀」還是「告密」?原來孩子愛打小報告背後的真相是這些!
    02 「告密」與「告知」、「告狀」和「回應」 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情況下,「告密」的含義也截然不同。 理性判斷「告密」行為,把握好「度」 對學生的「小報告」,老師不能偏聽偏信,對學生反映的較為突出的情況和問題要深入調查,仔細分析研究,作出正確的判斷。這樣才可能妥善處理好學生的「小報告」。
  • 告密成風的社會,是人人自危的社會
    至今,這種「告密揭發」思維還時常作祟。 據報導,山東某高校期末考試一道試題是:選出你認為上課最積極的3名同學和翹課最多的3名同學。考題一披露,網友直呼「神題」。 可以設想,那些寫出「翹課最多」學生名字的考生,可以輕鬆得分;拒絕寫出的,則不得不丟分。這不是在鼓勵學生們相互揭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