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0年我國將英語納入高考開始,英語就在學生們的學習中佔了很大的比重,從剛開始的30分總分到現在的150分,無論我們日後的工作和生活是否用得上,它都越發的重要起來。
但是近期,浙大教授鄭強發布了他反對過度重視英語的言論:二十年來我們過度重視英語的地位,是民族極其不自信的表現。他主張降低英語的地位,學習英語要看自身以後用不用得上。
此話一出,瞬間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深受英語「毒害」的學生和家長們都深以為然,因為這個科目可以和別的同學拉開很大的差距。
即使作為一名鄉村英語教師,我想說的是:「來人,把這個人抬下去,換個國家領導來講話。」因為這句話說的太正確了,換個有權利的教育部門領導來,趕緊執行相關政策吧!
01.地域不平等
現在,許多鄉村都十分缺老師,尤其是英語老師,本人當時考編考的是化學教師,結果一進學校領導就來做工作:「現在學校急缺英語教師,你還是去教英語吧!」等到我開始上班以後才發現被坑的不止我一個。
「我考數學來的!」「去教英語吧。」
「我考道法來的!」「去教英語吧。」
「什麼,我考美術來的也去教英語?」「哎,學校沒英語老師,再說初中英語也簡單,沒問題的。」
雖然說大家教初中英語是沒什麼大問題的,但是還是要老師非常認真地備課,因為學生如果有書本之外的問題,非英語專業的老師可能答不上來,這其實很不利於教師的教學。
而且近年來英語不僅不如鄭強教授所說的減少對英語的重視程度,反而有加強的趨勢,因為近幾年不少地區還將口語列入了考試範圍,這對於缺少英語環境的鄉村地區事實上是很不利的。
02.學了十幾年英語,還是聾子和啞巴
學習的目的無非是學以致用,初中和高中的內容基本都是為了以後自己所學的打好基礎,尤其是在語言學習方面,我們更因以用的標準來衡量。
但是當我們學了十幾年的英語以後,除非是像現在某些行業用得上英語,比如英語教師或者外貿,其它方面很難有用得著的地方,到最後所記得的還是那幾句「good morning,how are you,thank you」,用得最多的一句還是Ok,再加一句「F**k you」。
這其實是一個很病態的現狀,我們不用,但是我們得學,不僅要學,而且還要學得好學得精,但是學得好了最後還是沒法用或者用不上。
END
後來,在鄭強教授提出這個提案以後,新東方的俞敏洪提出我們可以以降低英語考試的難度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在我看來這還是治標不治本,因為在考試沒有難度以後就失去了它作為選拔人才的意義,這樣它連存在的意義都沒有了。
其實,我覺得最好的方法還是將它放入選修科目裡面,如果在語言方面有專長,或者將來要以英語作為工作需求的,可以自行選擇學習。但是現在的情況是,高考裡面英語還是必選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