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蘇博年度特展:看捐出大克鼎的潘氏家族「攀古奕世」

2020-12-16 澎湃新聞
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重達兩百多公斤的大克鼎來自於蘇州潘氏家族的捐贈。

從煙雲四合的顧氏過雲樓到梅景傳家的吳氏愙齋,蘇州博物館通過對清代蘇州藏家藏品與文獻的發掘與展示,自2016年12月起舉辦了一系列的「清代蘇州藏家」年底特展。今年,蘇州博物館再度推出「清代蘇州潘氏的收藏」,
12月15日,蘇州博物館清代藏家系列之「攀古奕世——清代蘇州潘氏的收藏」在蘇州博物館展廳對外正式展出。

「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從現場獲悉,此次展覽分為「滂喜齋」、「攀古樓」、「寶山樓」三個單元,展出青銅重器、陶器以及金石拓本,如大盂鼎、大克鼎的款識拓本,書畫文獻則有《徐渭像》、《三吳墨妙》、《吳門四家小像》、《臨頓新居圖卷》到《潘祖蔭日記》。值得一提的是,展覽中的《梅花喜神譜》仿佛是吳氏梅景傳家特展的延續,讓潘吳兩家的世交關係在「攀古奕世」特展上得到了梳理與升華。

此次展覽的策展人對「澎湃新聞」表示,這個展覽只是對潘氏收藏發掘的一個開始,「在明年『須靜齋』的特展中,將會有更多書畫收藏與觀眾見面。」

展覽現場

此次展覽的策展人、蘇州博物館副研究館員李軍對「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表示,「對於蘇州潘氏的收藏,大多數人只知道有關他們捐贈大克鼎、大盂鼎的事情。其實通過本次展覽對潘氏收藏的一個梳理,我們想讓更多人知道潘家有許多收藏值得去發掘、去認識。除了兩個鼎之外,潘家還有很多收藏,如書畫方面、古籍善本方面等等;而且在這些領域裡潘氏收藏都比較整齊。這個展覽只是對潘氏收藏發掘的一個開始,在明年『須靜齋』的特展中,將會有更多書畫收藏與觀眾見面。」

潘世恩像祝枝山書札

此次「攀古奕世——蘇州潘氏的收藏」特展分上、下兩期,2018年12月15日至2019年1月27日為上期;2019年1月28日開始換展,第二期則持續至2019年3月17日結束。

沈周《兩江名勝圖冊》之一宋蜀刻版《後山居士文集》

蘇州博物館館長陳瑞近在昨天的開幕式上說,「此次展覽展出了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貴州省博物館及蘇州博物館等收藏的清代蘇州潘氏一族的珍貴舊藏88件。四朝元老潘世恩的孫輩中,潘祖蔭上承父輩曾沂、曾瑩、曾綬、曾瑋之愛好,下能開後輩收藏之風氣,實為承前啟後之代表。其京邸設有攀古樓、滂喜齋,分儲青銅器、古籍善本,精善堪稱一時之冠。潘氏友生門人如吳大澂、王懿榮、趙之謙、李慈銘等濟濟一堂,不時以金石考訂、善本賞析為樂。民國以來,潘氏後人中,祖蔭堂兄祖同之孫潘博山(承厚)、潘景鄭(承弼)繼承乃祖竹山堂舊藏,續事搜羅,深具慧眼,拔宋刻《後山居士文集》於故紙堆中,遂合用寶山樓之名,以藏珍槧。一九五一年以後,經潘博山夫人丁燮柔、潘丁達於姊妹二人之手,潘氏五世收藏陸續捐獻國家,入藏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機構。」

潘世恩家族譜系潘祖蔭日記手跡

清代中後期,蘇州是收藏家匯聚之地。其中,尤以郡中顧氏、潘氏、吳氏等家族最為著名,湧現出一批收藏家,他們對中國青銅器、玉器、書畫、碑帖、文房的蒐集與鑑賞,既代表了傳統文人的趣味,也代表了蘇州這座城市文化的面貌。

蘇州博物館從2016年12月起策劃了一系列的「清代蘇州藏家」年底特展,此一系列特展通過對清代蘇州藏家藏品與文獻的發掘與展示,在文物收藏的傳承和歷史變遷過程中,去還原清代中後期蘇州的文人生活,以及揭示文人活動對蘇州這座城市的人文影響。

《大盂鼎款識拓本》、《大盂鼎款識拓本》走馬休盤

大盂鼎、大克鼎與潘家的傳承、守護

「攀古樓」中「大克鼎」、「大盂鼎」乃藏中珍品。鼎,乃青銅器之王。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無疑則是王中之王,故有「天下三寶」之說。「三寶」中的前兩寶都被潘蔭祖所藏,其家人因此倍感榮耀,故刻有「天下三寶有其兩」印章一枚。其實「三寶」中的另一寶,一度被寓居在蘇州網獅園的葉恭綽所擁有。如此一來,西周青銅器中的「三寶」都與蘇州古城有其淵源。

《大盂鼎款識拓本》蘇州博物館藏

展覽中,雖然「大克鼎」、「大盂鼎」的真器本尊沒有到場,但是珍貴的《大盂鼎款識拓本》、《大盂鼎款識拓本》出現在了展廳。李軍介紹說「潘家對文物的收藏,不僅僅是收藏、存放,而且還做大量的學術研究,這兩個鼎的銘文識讀就是最好例子。而且此次同時展出了大克鼎銘文未剔時的拓本與剔後的拓本,這是十分難得的。」

邢人둍鍾

提到潘家,人們第一就會想到這兩方鼎。正因為潘家的守護,這兩件國寶才得以倖免流失海外。

潘祖蔭在北京去世後,由於膝下無子,大克鼎、大盂鼎等收藏就交由其弟潘祖年全權處理,他悄悄地把大克鼎、大盂鼎運回故鄉蘇州,且供放廳堂,視為傳家之寶。並定下「謹守護持,絕不示人」的規矩。

潘祖年死後,保護潘家珍藏的重任落到了年輕的孫媳潘達於身上。(潘達於原名丁達於,1923年,丁達於嫁給潘家子弟潘承鏡,潘承鏡是由潘家四房過嗣給潘祖蔭、潘祖年兄弟為孫子,兼祧兩房香火。不料婚後三個月,丈夫潘承鏡就去世了,沒有留下子嗣。)

潘達於捐贈文件(複製品)

潘達於小時候沒上過學,只粗識一些文字,但她一直謹記祖父潘祖年的家規,肩負著守家護才的重任。其時正值中國社會兵荒馬亂,一些盜竊者不時「光顧」探底,甚至有外國人得知潘家的收藏,願出600兩黃金和一幢洋房買下兩鼎,潘達於想起當年祖公曾叮囑這些珍貴文物來之不易,要妥加保護,傳給子孫後代,因此潘達於一口回絕了,同時這些讓她更堅信家傳珍寶的重要性。

這種情況已不止第一次了,早在光緒之末,金石大家端方任兩江總督。就曾一度挖空心思,想據大盂鼎為己有。均為祖年所拒。但端方之欲始終為潘家所患。直至辛亥年,革命暴發,端方被殺。潘家和大鼎才真正逃過端方之難。

潘祖蔭故居

1937年(八·一三)淞滬戰爭後,潘達於為了躲避日軍的搜搶,她把潘家所有珍寶秘密埋入了一間不起眼的堂屋地底下,隨後全家人逃到上海避難。日軍佔領蘇州城之後,先後闖進潘家七次,一遍又一遍地搜刮,財務損失是在所難免的,維度埋藏大克鼎的大土坑和「三間頭」沒有被發現,據說日軍司令松井都查問起潘家的收藏,萬幸他到底也沒有得手。潘家就這樣在潘達於的小心保護下躲過了這場災難,文物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一直堅持到了解放後。

1949年5月,蘇州、上海相繼解放,8月即專門成立了上海市文物管理文員會,頒布了一系列保護文物的法律法規。1951年7月,已從蘇州移居到上海的潘達於致函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希望將兩大鼎捐贈給國家。上海文管會受捐後,隨即派人前往蘇州搬運,大克鼎由此得以入藏上海博物館,成為永久性收藏。

《梅花喜神譜》《梅花喜神譜》

見證潘吳兩家世代通好的《梅花喜神譜》

一進「滂喜齋」展廳,左手邊的第一個展櫃便陳列著南宋刻本《梅花喜神譜》。此譜初刻於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原刻本未見傳世,此系南宋景定二年(1261年)金華雙桂堂重刊本,宋伯仁繪編。因古稱畫像為「喜神」,故名《梅花喜神譜》,實即梅花畫譜。此冊迭經文徵明、文元發、汪士鍾等遞藏。

《梅花喜神譜》中吳湖帆題跋

展覽中的此冊已經吳湖帆改裝,由原來的書籍裝幀形式變成了現在的書畫冊頁形式。卷首有王同愈題字、馮超然畫像、吳湖帆自己添寫梅景書屋小景。梅花譜後還有吳湖帆、潘靜淑等人的題跋。

《梅花喜神譜》中的潘靜淑題跋

1921年,正是吳湖帆之妻潘靜淑的三十而立之年。回想平日裡,志趣相投、婚後恩愛的夫妻一起作畫吟詩,一起欣賞品鑑所藏金石書畫的場景,潘祖年愈發高興。於是他把這冊南宋宋伯仁編繪的《梅花喜神譜》送給女兒潘靜淑作為生日賀禮。而這送來的《梅花喜神譜》還暗合了南宋景定與這年的幹支,情意深重,夫妻二人喜不自勝,吳湖帆更視此為「奇遇」。感動之餘,他親繪《梅景書屋圖》,也將其寓所定名為「梅景書屋」。今人觀吳湖帆書畫與收藏,「梅景」之名即由來於此。

《梅花喜神譜》中王同愈題

《潘祖蔭制箋》(圖中紫砂壺樣為吳大澂所繪)

潘靜淑出身世代簪纓的潘氏家族,腹有詩書,而吳湖帆則是愛國名臣金石書畫收藏家的吳大澂的孫子。潘吳兩家的世交情意可追溯到潘祖蔭與吳大澂這一代。潘祖蔭年長且入仕較早,吳大澂便尊其為師。潘祖蔭酷嗜金石,但因公務繁忙,常託吳氏代為訪購古物。吳氏本身也搜藏古器,當與潘氏訪求相同之物時,也不得不有所取捨。

吳湖帆所藏《潘世恩等五狀元書扇》

展覽中。除了《梅花喜神譜》見證潘吳兩家的世交情意外,還有《潘祖蔭致吳大澂尺牘》、《潘祖蔭制箋》(圖中紫砂壺樣為吳大澂所繪)、《大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吳大澂按照潘祖蔭的意思來寫題籤等)、潘祖年與吳本善合書扇面、吳湖帆所藏《潘世恩等五狀元書扇》等等。

從《三吳墨妙》到《後山居士文集》看潘氏的書畫、古籍善本收藏

在「寶山樓」展廳,主要展示了潘博山的書畫收藏和古籍善本。除了《吳門四家小像》之外,還有《後山居士文集》、原為明代王世貞所藏的《三吳墨妙》、《佚名明人肖像》等。

《佚名明人肖像之李日華像》《佚名明人肖像之徐渭像》

「宋蜀刻版《後山居士文集》的入藏時是可以說潘博山先生平生最了不起的事。」李軍說,「1929年秋天,吳縣書市曾出現一部宋蜀大字本《後山居士文集》二十卷,由於紙色晦暗,大家都以為是明代翻刻本而不屑一顧。潘氏兄弟兩人慧眼獨具,毅然以二百元收下,那時他們才二十出頭的年紀。此集字大如錢,字體古樸渾厚,用黃麻紙印刷,鈐有『晉府書畫之印』、『敬德堂圖書印』等印記。由此他們將藏書處取名『寶山樓』,以示珍重。他們獲得這部鎮庫之寶後,有次傅增湘從北平南下,曾到吳縣潘宅借賞,傅氏將其描述為:『字大如錢,氣息樸厚……捧玩再三,驚喜出於意表,蓋不特為海內孤行之本,亦實為後山集傳世最早之編。』可見傅增湘先生對潘氏兩兄弟的讚賞。」

王鏊書札陳淳書札

而《三吳墨妙》是王世貞把自己所收藏的34位吳地(包括吳郡、吳興、紹興三地)文人書札集結在一起的一套冊頁,共34件,現存世26件,當年潘博山擁有13件,後捐給故宮博物院;另外13件流傳於廣東,後藏於香港中文大學。今天,這兩處的《三吳墨妙》再次在蘇州合璧,觀眾要比潘博山先生幸運。從時代上,遠及明初的沈度、沈粲,近至王世貞的好友朱日藩、陳鎏,以及當時赫赫有名的書畫家沈周、文徵明、唐寅、李應禎、王寵、徐禎卿、周倫、陸深等悉數在列。

展覽現場

據悉,為了配合此次「攀古奕世」特展,蘇州博物館還推出了文博論壇、影視欣賞、展廳互動、體驗之旅等多項特展專屬活動。

開幕式現場

延伸閱讀

「攀古奕世——清代蘇州潘氏的收藏」(上)展品清單

相關講座

「裡之儀型」 ——清代文化世族潘氏與蘇州地方社會

時間:12月23日(周日)下午14時至16時

地點:蘇州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徐茂明(上海師範大學中國近代社會研究中心教授、博導)

潘祖蔭的古埃及石刻收藏

時間:1月5日(周六)下午14時至16時

地點:蘇州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潘佳(國家語委國家語言文字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館員)

入寶山而攀古:潘氏五世的收藏

時間:1月12日(周六)下午14時至16時

地點:蘇州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李軍(蘇州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大克鼎的發現與流傳

時間:1月19日(周六)下午14時至16時

地點:蘇州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葛亮(上海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壎與中國古代音樂發展史

時間:1月26日(周六)下午14時至16時

地點:蘇州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王建欣(天津音樂學院教授、音樂系主任、笛簫演奏家)

梅與詩

時間:2月16日(周六)下午14時至16時

地點:蘇州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陳平(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畫學院院長)

攀古樓主人的書畫鑑藏傳統與興趣

時間:2月23日(周六)下午14時至16時

地點:蘇州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潘文協(蘇州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故宮藏明清尺牘與潘博山藏《明清畫苑尺牘》

時間:3月3日(周日)上午9:30分至11:30分

地點:蘇州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汪亓(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滂喜齋藏書及其書目

時間:3月10日(周日)下午14時至16時

地點:蘇州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陳先行(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國家鑑定委員會委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從「吳門四家展」到「畫屏」——關於蘇博近十年學術型書畫展
    其中「文徵明特展」榮獲第十一屆(2013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清代蘇州潘氏的收藏」和「須靜觀止——清代蘇州潘氏的收藏」(以下簡稱「須靜觀止展」)。清代蘇州是收藏家聚集之地,蘇博通過四場系列展覽展出清代蘇州收藏世家對書畫、古籍、碑帖、青銅器、玉器、文房四寶的蒐集與鑑賞,講述動蕩年代的收藏軼事和家族過往,在反映傳統文人審美趣味的同時,也呈現蘇州城市的文化面貌。本次系列展覽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響應和普遍認可,獲得首屆(2016—2018年度)「江蘇省博物館十大精品展覽」精品獎。
  • 見證梅縣南口僑鄉傳統 「百歲」潘氏家塾獲重修
    據梅州日報報導,潘氏「毅成公家塾」建成於光緒28年(1902年),是一座前低後高的單層土木結構建築,主要由當地的僑商潘祥初和其叔父潘立齋出資興建,以潘祥初曾祖父的名字命名。據現存的由當時知縣撰文的家塾建成碑記可知,從潘祥初的曾祖父起,潘氏三代人都心繫家族下一代教育,把興建一座上規模的家塾作為奮鬥目標,至潘祥初一代終告大成。
  • 【陝西文物覽】青銅器——大克鼎: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此後50年,大克鼎和大盂鼎始終珍藏在潘家。潘祖蔭去逝後,他的弟弟便將寶鼎與兄長的靈柩一起裝上船,運回蘇州老家。後來,潘家後人為防日寇搶掠,將兩隻寶鼎深埋在自己院中,直到解放後。1951年7月26日,大克鼎與大盂鼎同時被潘氏後人潘達於捐贈於上海博物館,成為該館的鎮館之寶。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開館,大盂鼎被徵調收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即現中國國家博物館)。
  • 從吳大澂吳湖帆祖孫遞藏,在蘇博看清代藏家的傳家與精神
    其中,尤以郡中幾大家族最為著名,湧現出一批收藏家,他們對中國青銅器、玉器、書畫、碑帖、文房的蒐集與鑑賞,既代表了傳統文人的趣味,也代表了蘇州這座城市文化的面貌。過雲樓的顧文彬、愙齋的吳大澂、攀古樓的潘祖蔭等互相交織的遞藏關係也架構起自己的收藏王國。
  • 飄落到我書案上的大克鼎:那一段往事前愁,鐫刻在歷史的長河裡
    《國家寶藏》系列節目紅遍了中國,我連著看了幾期,在不同明星的演繹下,認識了許多文物的同時,也知道了藏在文物之後的一系列故事。那天看到了大克鼎,大克鼎是收藏在上海博物館的一件大型文物,鑄造於周朝,是由膳夫克為祭祀祖先所鑄造的。
  • 青年潘氏尋根行
    青年是生命的活力,青年是民族希望,潘氏青年就是潘家的朝陽。走出歷史的深邃,追尋歷史的星光,傍晚,閩潘青聯會一行來到潘氏郡望的發祥地,潘氏滎陽堂、花縣堂的故裡,中牟縣大潘莊。久侯多時的河南潘氏潘三軍副會長、潘安文化研究會潘新坡會長以及郡望故裡的宗親們早就盛情以待。心與情的交流中,兩地宗親呼喚著家人的期望,一脈相承的歡欣,激蕩著酒花豪情的綻放,在滎陽堂的老家,燈火輝煌,在花縣堂的故裡,潘郎們今夜無眠。
  • 潘氏一家親!孝親敬老,德傳八方!
    百善孝為先,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潘氏不變的家風,蒙山潘氏分會成立以來年年開展這項孝心弘道工程。2019年農曆年蒙山潘氏文化研究會敬老慰問活動於2020年1月11日舉行。這天氣溫驟降,寒風冷雨,但阻擋不了慰問團的熱情。
  • 石人潘氏宗祠記、世系
    石人潘氏宗祠記盛世肇祥瑞,和諧沐春風修譜修祠,昭示一個家族的富足興旺,雄厚的文化底蘊;也標誌著一個家族的團結和諧及政治、經濟實力的集中體現,更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繁榮強盛、和諧安定的重要標誌。石人鄭宅漁畈潘氏,地處富庶的廣信區北部,美侖美奐、鍾靈毓秀的靈山旅遊區南蔍,且三面被青翠的山脈競爭相擁,猶似巨龍圖騰、恰似斂財聚寶盆、孕育人才的風水寶地。始遷必旺公自原籍南豐縣廿五都京口遷移至寶地,時年十二歲(康熙五十年即公元1711年),當時是因雙親不幸相繼故去,生活上無依無靠、無著落的景致下,惟有隨娘舅夏公移居至廣信府上饒縣靈山鄉十都八堡九塘社漁畈!
  • 「訪書畫於須靜齋」——關於蘇州潘氏祖孫三代的鑑藏
    《唐範隋告身卷》,南京博物院藏除了從寺廟或黃丕烈處,看到唐人寫經外,潘奕雋經眼書畫中,唐代之物僅蘇州範氏家族所藏的唐鹹通二年(861)範隋告身卷。範隋為範仲淹(989—1052)高祖,唐懿宗時渡江南下,任麗水縣丞,定居吳縣,為遷吳之祖。
  • 南安爐內潘氏宗祠文化中心董事會通告
    南安爐內潘氏宗祠文化中心董事會通告經過南安市爐內潘氏宗祠董事會研究決定,現就2020年度申報董事會第十二屆獎學獎教金工作的相關事宜通告如下,希各周知。 4、2020年度錄取在泉州市內重點中學高一年的自主招生、保送生對象,且在泉州市內各中學畢業,祖籍在南安市樂峰鎮的潘姓考生,均可持錄取通知書和相關證件申報本屆獎學金,屆時每人發給獎金伍佰元人民幣、獎狀一張。 5、2020年度在樂峰鎮內各小學就讀且參加樂峰中心小學組織的畢業考試,語數總分達到180分及以上的潘氏優秀畢業生。
  • 迄今最精美吳王夫差劍入藏蘇博 至今寒氣逼人
    (左圖為正面,右圖為反面)昨天(5月5日),記者從蘇州博物館召開的年度媒體見面會上了解到,下半年蘇博將舉辦吳門畫派唐寅特展、二十世紀中國畫發展歷程等極具看點的展覽。此外,蘇博耗時三年徵集的一批青銅兵器也將展出,讓廣大市民、遊客一飽眼福。蘇博新入藏的青銅兵器將於年底展出,屆時將展出58件組青銅兵器,包括劍(24件)、戈(20件),矛(6件)及其餘8件。
  • 潘氏狀元墓風水密碼(有緣得地,以死求發)
    捨命智取風水地,始得文武兩狀元,說的就是潘氏狀元祖墳墓用生命換來的風水寶地。狀元墓又名「牛崗地」,名稱來歷還有一段故事,據興國潘氏(琴公後裔)四修族譜上看記載,墓主潘從源,福建汀州人氏,任吉州教諭,熟讀詩書,尤精堪輿,卸任還鄉時,途經五裡隘,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他讓家人驅牛食禾,和當地農民發生爭執後,捨身自縊,其子遵父囑,與當地農民變涉,將潘從源葬在此地。因為事情由牛吃禾引起,故當地人稱為牛崗地。
  • 右江潘氏2020年勵學表彰大會隆重舉行
    右江潘氏一年一度的獎學金盛典在平果市國際大酒店隆重舉行。右江潘氏領導潘崚樋、潘尚昆、潘永忠、潘傑、潘隆春、潘漢傑、潘文新、潘彩宜、潘錦學等宗長及部分獲獎的潘氏學子、學生家長和潘氏公益事業積極分子、潘氏中小學生代表近100多人出席頒獎盛典。本次獲得獎勵的有考取研究生的宗親、有高考成績優秀的學生,分別獲得5000元、3000元、2500元不同的獎金,同時頒發證書。對捐贈獎學金500元及以上的宗親也頒發愛心證書。
  • 時時有情懷、處處是風景的蘇博
    去了濟南,我去過山東大學現代化的本部校區和歷史悠久的洪家樓校區,感受山大濃厚的文化氣息,為國儲才,為國育才,從校訓就能顯示出這所大學濃重的家國情懷,感受到齊魯大地的文脈流長。中國大地有兩所大學簡稱「山大」,山西大學和山東大學,在山西一說山大,人們會想到山西大學,但是一出太行山、娘子關,提起山大時,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指向山東大學。
  • 福建滎陽潘氏文化研究會通知
    月17日(正月初六)與第十五屆潘氏思源獎學金一起頒發。福建滎陽潘氏文化研究會第十五屆思源獎學金申請簡章福建滎陽潘氏文化研究會首屆思源獎學金於2007年正月潘氏新春團拜會上頒發,首屆僅向考取北大、清華、復旦的3位學子頒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