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展覽的策展人、蘇州博物館副研究館員李軍對「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表示,「對於蘇州潘氏的收藏,大多數人只知道有關他們捐贈大克鼎、大盂鼎的事情。其實通過本次展覽對潘氏收藏的一個梳理,我們想讓更多人知道潘家有許多收藏值得去發掘、去認識。除了兩個鼎之外,潘家還有很多收藏,如書畫方面、古籍善本方面等等;而且在這些領域裡潘氏收藏都比較整齊。這個展覽只是對潘氏收藏發掘的一個開始,在明年『須靜齋』的特展中,將會有更多書畫收藏與觀眾見面。」
潘世恩像祝枝山書札此次「攀古奕世——蘇州潘氏的收藏」特展分上、下兩期,2018年12月15日至2019年1月27日為上期;2019年1月28日開始換展,第二期則持續至2019年3月17日結束。
沈周《兩江名勝圖冊》之一宋蜀刻版《後山居士文集》蘇州博物館館長陳瑞近在昨天的開幕式上說,「此次展覽展出了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貴州省博物館及蘇州博物館等收藏的清代蘇州潘氏一族的珍貴舊藏88件。四朝元老潘世恩的孫輩中,潘祖蔭上承父輩曾沂、曾瑩、曾綬、曾瑋之愛好,下能開後輩收藏之風氣,實為承前啟後之代表。其京邸設有攀古樓、滂喜齋,分儲青銅器、古籍善本,精善堪稱一時之冠。潘氏友生門人如吳大澂、王懿榮、趙之謙、李慈銘等濟濟一堂,不時以金石考訂、善本賞析為樂。民國以來,潘氏後人中,祖蔭堂兄祖同之孫潘博山(承厚)、潘景鄭(承弼)繼承乃祖竹山堂舊藏,續事搜羅,深具慧眼,拔宋刻《後山居士文集》於故紙堆中,遂合用寶山樓之名,以藏珍槧。一九五一年以後,經潘博山夫人丁燮柔、潘丁達於姊妹二人之手,潘氏五世收藏陸續捐獻國家,入藏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機構。」
潘世恩家族譜系潘祖蔭日記手跡清代中後期,蘇州是收藏家匯聚之地。其中,尤以郡中顧氏、潘氏、吳氏等家族最為著名,湧現出一批收藏家,他們對中國青銅器、玉器、書畫、碑帖、文房的蒐集與鑑賞,既代表了傳統文人的趣味,也代表了蘇州這座城市文化的面貌。
蘇州博物館從2016年12月起策劃了一系列的「清代蘇州藏家」年底特展,此一系列特展通過對清代蘇州藏家藏品與文獻的發掘與展示,在文物收藏的傳承和歷史變遷過程中,去還原清代中後期蘇州的文人生活,以及揭示文人活動對蘇州這座城市的人文影響。
《大盂鼎款識拓本》、《大盂鼎款識拓本》走馬休盤大盂鼎、大克鼎與潘家的傳承、守護「攀古樓」中「大克鼎」、「大盂鼎」乃藏中珍品。鼎,乃青銅器之王。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無疑則是王中之王,故有「天下三寶」之說。「三寶」中的前兩寶都被潘蔭祖所藏,其家人因此倍感榮耀,故刻有「天下三寶有其兩」印章一枚。其實「三寶」中的另一寶,一度被寓居在蘇州網獅園的葉恭綽所擁有。如此一來,西周青銅器中的「三寶」都與蘇州古城有其淵源。
《大盂鼎款識拓本》蘇州博物館藏展覽中,雖然「大克鼎」、「大盂鼎」的真器本尊沒有到場,但是珍貴的《大盂鼎款識拓本》、《大盂鼎款識拓本》出現在了展廳。李軍介紹說「潘家對文物的收藏,不僅僅是收藏、存放,而且還做大量的學術研究,這兩個鼎的銘文識讀就是最好例子。而且此次同時展出了大克鼎銘文未剔時的拓本與剔後的拓本,這是十分難得的。」
邢人둍鍾提到潘家,人們第一就會想到這兩方鼎。正因為潘家的守護,這兩件國寶才得以倖免流失海外。
潘祖蔭在北京去世後,由於膝下無子,大克鼎、大盂鼎等收藏就交由其弟潘祖年全權處理,他悄悄地把大克鼎、大盂鼎運回故鄉蘇州,且供放廳堂,視為傳家之寶。並定下「謹守護持,絕不示人」的規矩。
潘祖年死後,保護潘家珍藏的重任落到了年輕的孫媳潘達於身上。(潘達於原名丁達於,1923年,丁達於嫁給潘家子弟潘承鏡,潘承鏡是由潘家四房過嗣給潘祖蔭、潘祖年兄弟為孫子,兼祧兩房香火。不料婚後三個月,丈夫潘承鏡就去世了,沒有留下子嗣。)
潘達於捐贈文件(複製品)潘達於小時候沒上過學,只粗識一些文字,但她一直謹記祖父潘祖年的家規,肩負著守家護才的重任。其時正值中國社會兵荒馬亂,一些盜竊者不時「光顧」探底,甚至有外國人得知潘家的收藏,願出600兩黃金和一幢洋房買下兩鼎,潘達於想起當年祖公曾叮囑這些珍貴文物來之不易,要妥加保護,傳給子孫後代,因此潘達於一口回絕了,同時這些讓她更堅信家傳珍寶的重要性。
這種情況已不止第一次了,早在光緒之末,金石大家端方任兩江總督。就曾一度挖空心思,想據大盂鼎為己有。均為祖年所拒。但端方之欲始終為潘家所患。直至辛亥年,革命暴發,端方被殺。潘家和大鼎才真正逃過端方之難。
潘祖蔭故居1937年(八·一三)淞滬戰爭後,潘達於為了躲避日軍的搜搶,她把潘家所有珍寶秘密埋入了一間不起眼的堂屋地底下,隨後全家人逃到上海避難。日軍佔領蘇州城之後,先後闖進潘家七次,一遍又一遍地搜刮,財務損失是在所難免的,維度埋藏大克鼎的大土坑和「三間頭」沒有被發現,據說日軍司令松井都查問起潘家的收藏,萬幸他到底也沒有得手。潘家就這樣在潘達於的小心保護下躲過了這場災難,文物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一直堅持到了解放後。
1949年5月,蘇州、上海相繼解放,8月即專門成立了上海市文物管理文員會,頒布了一系列保護文物的法律法規。1951年7月,已從蘇州移居到上海的潘達於致函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希望將兩大鼎捐贈給國家。上海文管會受捐後,隨即派人前往蘇州搬運,大克鼎由此得以入藏上海博物館,成為永久性收藏。
《梅花喜神譜》《梅花喜神譜》見證潘吳兩家世代通好的《梅花喜神譜》一進「滂喜齋」展廳,左手邊的第一個展櫃便陳列著南宋刻本《梅花喜神譜》。此譜初刻於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原刻本未見傳世,此系南宋景定二年(1261年)金華雙桂堂重刊本,宋伯仁繪編。因古稱畫像為「喜神」,故名《梅花喜神譜》,實即梅花畫譜。此冊迭經文徵明、文元發、汪士鍾等遞藏。
《梅花喜神譜》中吳湖帆題跋展覽中的此冊已經吳湖帆改裝,由原來的書籍裝幀形式變成了現在的書畫冊頁形式。卷首有王同愈題字、馮超然畫像、吳湖帆自己添寫梅景書屋小景。梅花譜後還有吳湖帆、潘靜淑等人的題跋。
《梅花喜神譜》中的潘靜淑題跋1921年,正是吳湖帆之妻潘靜淑的三十而立之年。回想平日裡,志趣相投、婚後恩愛的夫妻一起作畫吟詩,一起欣賞品鑑所藏金石書畫的場景,潘祖年愈發高興。於是他把這冊南宋宋伯仁編繪的《梅花喜神譜》送給女兒潘靜淑作為生日賀禮。而這送來的《梅花喜神譜》還暗合了南宋景定與這年的幹支,情意深重,夫妻二人喜不自勝,吳湖帆更視此為「奇遇」。感動之餘,他親繪《梅景書屋圖》,也將其寓所定名為「梅景書屋」。今人觀吳湖帆書畫與收藏,「梅景」之名即由來於此。
《梅花喜神譜》中王同愈題
《潘祖蔭制箋》(圖中紫砂壺樣為吳大澂所繪)潘靜淑出身世代簪纓的潘氏家族,腹有詩書,而吳湖帆則是愛國名臣金石書畫收藏家的吳大澂的孫子。潘吳兩家的世交情意可追溯到潘祖蔭與吳大澂這一代。潘祖蔭年長且入仕較早,吳大澂便尊其為師。潘祖蔭酷嗜金石,但因公務繁忙,常託吳氏代為訪購古物。吳氏本身也搜藏古器,當與潘氏訪求相同之物時,也不得不有所取捨。
吳湖帆所藏《潘世恩等五狀元書扇》展覽中。除了《梅花喜神譜》見證潘吳兩家的世交情意外,還有《潘祖蔭致吳大澂尺牘》、《潘祖蔭制箋》(圖中紫砂壺樣為吳大澂所繪)、《大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吳大澂按照潘祖蔭的意思來寫題籤等)、潘祖年與吳本善合書扇面、吳湖帆所藏《潘世恩等五狀元書扇》等等。
從《三吳墨妙》到《後山居士文集》看潘氏的書畫、古籍善本收藏在「寶山樓」展廳,主要展示了潘博山的書畫收藏和古籍善本。除了《吳門四家小像》之外,還有《後山居士文集》、原為明代王世貞所藏的《三吳墨妙》、《佚名明人肖像》等。
《佚名明人肖像之李日華像》《佚名明人肖像之徐渭像》「宋蜀刻版《後山居士文集》的入藏時是可以說潘博山先生平生最了不起的事。」李軍說,「1929年秋天,吳縣書市曾出現一部宋蜀大字本《後山居士文集》二十卷,由於紙色晦暗,大家都以為是明代翻刻本而不屑一顧。潘氏兄弟兩人慧眼獨具,毅然以二百元收下,那時他們才二十出頭的年紀。此集字大如錢,字體古樸渾厚,用黃麻紙印刷,鈐有『晉府書畫之印』、『敬德堂圖書印』等印記。由此他們將藏書處取名『寶山樓』,以示珍重。他們獲得這部鎮庫之寶後,有次傅增湘從北平南下,曾到吳縣潘宅借賞,傅氏將其描述為:『字大如錢,氣息樸厚……捧玩再三,驚喜出於意表,蓋不特為海內孤行之本,亦實為後山集傳世最早之編。』可見傅增湘先生對潘氏兩兄弟的讚賞。」
王鏊書札陳淳書札而《三吳墨妙》是王世貞把自己所收藏的34位吳地(包括吳郡、吳興、紹興三地)文人書札集結在一起的一套冊頁,共34件,現存世26件,當年潘博山擁有13件,後捐給故宮博物院;另外13件流傳於廣東,後藏於香港中文大學。今天,這兩處的《三吳墨妙》再次在蘇州合璧,觀眾要比潘博山先生幸運。從時代上,遠及明初的沈度、沈粲,近至王世貞的好友朱日藩、陳鎏,以及當時赫赫有名的書畫家沈周、文徵明、唐寅、李應禎、王寵、徐禎卿、周倫、陸深等悉數在列。
展覽現場據悉,為了配合此次「攀古奕世」特展,蘇州博物館還推出了文博論壇、影視欣賞、展廳互動、體驗之旅等多項特展專屬活動。
開幕式現場延伸閱讀時間:12月23日(周日)下午14時至16時
地點:蘇州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徐茂明(上海師範大學中國近代社會研究中心教授、博導)
潘祖蔭的古埃及石刻收藏時間:1月5日(周六)下午14時至16時
地點:蘇州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潘佳(國家語委國家語言文字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館員)
入寶山而攀古:潘氏五世的收藏時間:1月12日(周六)下午14時至16時
地點:蘇州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李軍(蘇州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大克鼎的發現與流傳時間:1月19日(周六)下午14時至16時
地點:蘇州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葛亮(上海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壎與中國古代音樂發展史時間:1月26日(周六)下午14時至16時
地點:蘇州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王建欣(天津音樂學院教授、音樂系主任、笛簫演奏家)
梅與詩時間:2月16日(周六)下午14時至16時
地點:蘇州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陳平(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畫學院院長)
攀古樓主人的書畫鑑藏傳統與興趣時間:2月23日(周六)下午14時至16時
地點:蘇州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潘文協(蘇州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故宮藏明清尺牘與潘博山藏《明清畫苑尺牘》時間:3月3日(周日)上午9:30分至11:30分
地點:蘇州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汪亓(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滂喜齋藏書及其書目時間:3月10日(周日)下午14時至16時
地點:蘇州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陳先行(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國家鑑定委員會委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