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人潘氏宗祠記、世系

2020-12-22 潘姓

石人潘氏宗祠記

盛世肇祥瑞,和諧沐春風

修譜修祠,昭示一個家族的富足興旺,雄厚的文化底蘊;也標誌著一個家族的團結和諧及政治、經濟實力的集中體現,更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繁榮強盛、和諧安定的重要標誌。宗祠既是祭祀先祖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族人們相率、孝悌、友愛、和諧共處、富振其貧、勤勵其懶、賢化其不肖的鞭策作用。其禮教、倫理、祖訓、族制、家規等體現作用,更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文化精粹的紐帶作用。

石人鄭宅漁畈潘氏,地處富庶的廣信區北部,美侖美奐、鍾靈毓秀的靈山旅遊區南蔍,且三面被青翠的山脈競爭相擁,猶似巨龍圖騰、恰似斂財聚寶盆、孕育人才的風水寶地。始遷必旺公自原籍南豐縣廿五都京口遷移至寶地,時年十二歲(康熙五十年即公元1711年),當時是因雙親不幸相繼故去,生活上無依無靠、無著落的景致下,惟有隨娘舅夏公移居至廣信府上饒縣靈山鄉十都八堡九塘社漁畈!漁畈開基、立社、創業、旺煙。業以散種當時很是值當的經濟作物麻,發家致富,延續十二代三百餘年。在這些年年歲歲月月中,子嗣效尤(仿)先祖德馨、仁義、孝道、尚禮為人處事,以勤勞、儉僕的創業精神致富發家;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謙虛的求學態度 拜師學藝;學有成成,業有大成。族人,每在茶餘飯後之際,無不感慨萬千、嘆惋上蒼如此厚愛、祖宗如此蔭庇,現今如此這般的興盛、巨賈、豪商、文豪、執正為官、為人師表等--------人數之多之眾、人丁如此興旺,由一祖一妣到而今的六百之眾,可謂興盛 之至。而沒有感念上蒼、祭祀先祖、承載宗親、族志之典籍場所。

追念道光元年至道光七年,先祖後嗣的一房延海、四房延江幾進撫州府、南豐縣廿五都京口(而今的撫州市南豐縣太和鎮太和村京口)尋根認祖並襲錄房譜且聯合西園仲明公各支後裔,於道光己亥年公元1839年開始修創譜牒。時值二0一七正月初六日四房固良與族人初商重修族譜。於二0一八年四月廿八日和同興國縣瑠瑤公後裔其美正式發起第九次聯合續修族譜,相寫宗親世系繁衍。

祭祀、供奉、崇尚、啟迪。四房固良,五房固榮倆人積極倡議創建宗祠一事,當下即刻召聚眾人於眾廳堂面議,其間得到了族人積極響應。時不我待,把住機遇,是時,馬上成立了建祠理事會,推選出三房定火為理事長,五房定雨、固榮為副會長,五房固榮、四房定爐分管財務,五房固洤為建祠質量監督,外訪集資由四房固良負責,木工總設計由青山村陳進智總負責,雕刻是上童洪祥炎,石工一房固其和四房定爐負責,油漆由四房固良、五房固正、固洪負責。祠之宅基僅以每平米200元的價格從一房和五房私人老宅基手中徵集而得。總面積為340平米(佔地面積)。是豎,擇黃道吉日-----九月初九日重陽節奠基。從奠基之日開始至竣工時間歷時292天(即二0一九年農曆正月十六日)。宗祠整體採用古制建築,坐南朝北向,總耗資85萬元人民幣。其中含各地宗親捐資約四萬元人民幣在內。至此,蒙上天恩澤,祖宗庇佑,宗祠在欣喜的樂音中勝利完工。我們的先祖們的靈魂終於有了依附之寓所了。

宏偉的創建,標誌性的建築,族人的齊心協力,列祖列宗在天有靈,也肯定了後嗣的誠心實意,表揚他們的精神,同時也會感到十分的欣慰。族人的萬代子孫,也會備受鼓舞振奮,會更加勤懇努力,會更加讓潘氏家族更榮光地融入世界文化之列。

祠堂己然落成,為了記敘這一隆重的慶典,各位賢德的尊長及族人不認為我才疏學淺、德行低微,囑我以文章述之,我欣然接受並如數地記下了這件盛世的業德。謹希望後嗣子孫們明白前人建祠的來之不易。更寄希望潘氏子孫對於勇於擔當,敢於擔當起族人們的興盛、強大的職責使命。

應旺公後裔孫:八代潘定福撰稿

必旺公後裔孫:九代潘固良素材

二0一九年冬薰沐敬書

世系

1均瑞公,居宜黃縣仙八都大富崗遂為大富崗之始祖。葬本裡鯉魚形(今宜黃縣棠陰鎮泉源村)→2類→3國忠→4武夫→5行彥→6庭器→7時濟→8學仁→9武→10廷善→11《子榮公》(自宜黃縣大富崗遊獵至南城縣廿五都因愛大竹源山水勝遂卜居為開基創業是為西山之祖。(今南城縣株良鎮江頭塅村西沅)→12傅→13基→14朝端→15興一→16勝二→17守己→18師延→19六→自南城縣廿五都西山大竹源選居新城下田渡(今黎川縣中田鄉洪門水庫)20一→21朝謨→22毓賢→23五一→(仲榮長子仲華仲順仲謙仲明)24《仲明公》南宋淳熙十一年甲辰公元1184年→1262年宋景定三年壬戌故。享年78歲(自江西省建昌府新城縣下田渡,今撫州市黎川縣中田鄉,遊學今福建省建寧縣裡心鎮寧源村西坑西園潘坊)→25五郎→26四五→27恭郎→28丁郎→29貴潭→30繼郎→31道銘→32伯堅公,生於元代至正22年公元1362年歿於明永樂公元1423年享年62歲。→33永顯→34仲淵→35原欽→36允昱→37顯達→38立青:字錦慶(明代正德年由西園遷居南豐縣25都京口居住)→39友崇→(世詳世詵世謨)40世詵→(應福應祿應壽)41應福→42福乞→43必旺公字子高→44久齡1733-1807=75歲,生子五:長子:45廷海1752-1816=65歲,次子:延湖1759-1831=73歲,三子:延洲1767-1831=65歲,四子:延江1771-1848=77歲,五子:延源1776-1816=41歲。字輩(46佳47章48先49式50定,51固52本53兆54其55昌,56克已為良士,光宗啟萬方,尊崇逢景運,蕃衍協倫鋼,安泰中華會,西園祖澤長。現發展到其字輩,西園潘氏初修康熙59年1720年庚子春!

編輯:潘姓網運營中心

相關焦點

  • 福建省泉州筍江潘氏大宗祠(和光堂)記
  • 南安爐內潘氏宗祠文化中心董事會通告
    南安爐內潘氏宗祠文化中心董事會通告經過南安市爐內潘氏宗祠董事會研究決定,現就2020年度申報董事會第十二屆獎學獎教金工作的相關事宜通告如下,希各周知。 5、2020年度在樂峰鎮內各小學就讀且參加樂峰中心小學組織的畢業考試,語數總分達到180分及以上的潘氏優秀畢業生。屆時將按照申報畢業生的畢業考試成績總分從高分到低分排列,擇優獎勵優秀考生前10名,每人發給獎金伍佰元人民幣、獎狀一張。
  • 石氏宗祠彰顯大姓望族
    湖北陽新火燒廠祥三公石氏宗祠 廣東興寧黃陂石氏宗祠 湖北大冶石任村石氏宗祠
  • 山西省臨汾市魏村鎮羊舍張氏宗祠
    照壁兩旁刻有石對聯一副,上聯是「祖宗雖古遠,祭祀不可不誠」,下聯是「子孫雖愚妄,經書不可不讀」,以告誡家族後裔緬懷祖先、尊敬長輩,勉勵張氏族人勤奮讀書、學有所成。在清朝,張氏祠堂有幾十畝耕地,由張氏族人輪流耕種,收益維繫祠堂日常開銷。每年的農曆新年、清明祭祖和家族有重大活動慶典時,祠堂都要開灶做飯,年滿十六周歲的張姓男丁,都可在祠堂用飯。每次活動由組長負責,專人管理。族長由族人推舉。
  • 家譜故事:嘶馬潘氏入江都籍六百餘年 存忠孝禮義廉恥之風
    昨天上午,江都大橋鎮姓氏文化愛好者殷澤利向記者展示了嘶馬《潘氏族譜》,並講述了嘶馬潘氏的遷徙歷程和為鄉裡稱道的家風家訓。姓氏來源潘姓是典型多源流姓氏殷澤利告訴記者,潘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源流姓氏。「如今,大多數潘氏後人認同源於姬姓這一源流說。」遷徙歷程入江都籍已有六百餘年關於嘶馬潘氏的遷徙歷程,譜中記載非常詳細。「嘶馬潘氏祖籍滎陽,宋代時潘氏先祖維興公考取進士,官至戶部侍郎封三品嘉議大夫、南道都總管入樞密院,可謂位高權重。
  • 嘶馬潘氏 入江都籍 六百餘年,存忠孝禮義廉恥之風
    (2018年權威統計姓氏排名第36位) 江都大橋鎮姓氏文化愛好者殷澤利向記者展示了嘶馬《潘氏族譜》,並講述了嘶馬潘氏的遷徙歷程和為鄉裡稱道的家風家訓。 春秋後國滅,其子孫不以姬為姓而以國名為姓,該支潘氏後裔奉季孫為得姓始祖。」 「第二種說法是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楚國公族羋潘崇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這支潘氏後人尊羋潘崇為得姓始祖。第三種說法是源於姚姓,是上古舜帝姚重華後裔,是以國名為姓。史載,舜帝建都於潘地(今北京延慶),後將潘地移至今陝西省興平。
  • 叫牒記式世系表,很古老的一種
    上一篇寫到家譜世系呈現的最基礎樣式,樹狀圖。這篇說說家譜世系呈現的第二個樣式,牒記式世系表。牒記式世系表,是一種很古老的樣式,不過現在還有些家族族譜在使用。先看看一個例子。這是範公仲淹後人所修的《範氏家乘》的一頁:
  • 沿河縣田氏世系概略
    ,自四世祖田克昌率族人遷居於茲,歷經唐、宋、元、明、清及民國,迄今已一千三百餘載,在這漫長的歲月裡,田姓與各姓氏同胞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以自身的勤勞和智慧,開拓貴州東北邊陲這塊寶地,既創造和豐富了物質財富,也傳播和弘揚了歷史文化,同時,田氏族人也在這歷史長河中發祥昌熾,如荊花盛開,烏江奔流,欣欣向榮,世代遐昌,沿河四大世系遍布於全縣各個鄉(鎮)的大多數村村寨寨,同各兄弟姓氏一道共同繁榮進步。
  •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集校》新版重排
    開  平裝9787101135817168.00元一《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是廿四史中唯一的記錄帝室王族之外譜系的巨表,共收入唐代宰相三百六十九人(沈炳震《唐書宰相世系表訂訛》計算為宰相三百五十八人)凡九十八姓的世系,記錄了唐代人物數萬名。
  • 婺源汪口,俞氏宗祠,300年前的徽派建築
    可能我是導航到俞氏宗祠,竟然錯過汪口村北入口,也錯過了觀景臺,而是從一條小路繞到了汪口村俞氏宗祠的河對岸。一般外地人是很難找到這裡的,我的車停在河東的橋邊,過橋就是俞氏宗祠。小橋是木質結構,過橋便是俞氏宗祠。俞氏宗祠自宋以來多次修建,最近一次為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由在京為官的族人俞應綸回鄉省親時帶頭捐資興建。宗祠是以木雕精湛著稱於世,精湛的雕刻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被古建專家譽為「藝術寶庫」。
  • 徵集蘇氏宗祠信息啟事之雲浮篇
    徵集蘇氏宗祠信息啟事 雲浮篇 羅定太平蘇氏恆集公後的 《蘇氏本族記》 宗祠,又稱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堂宇,也是家族議事、供奉祖先、傳承祖德、團結族人的重要場所
  • 「訪書畫於須靜齋」——關於蘇州潘氏祖孫三代的鑑藏
    蘇州博物館正在展出的跨年特展「須靜觀止——清代蘇州潘氏的收藏」,以《三松堂書畫記》《須靜齋雲煙過眼錄》為著錄依據,展示70件潘雋奕、潘世璜這一支潘氏的書畫、碑帖等收藏。《潘氏三松堂書畫記》《須靜齋雲煙過眼錄》雖說只提供了部分潘氏鑑藏活動部分數據,但具有一定的參照價值。《潘氏三松堂書畫記》共著錄潘奕雋祖孫幾代所收藏曆代名家書畫作品180件,其中繪畫162件、書法18件。《須靜齋雲煙過眼錄》記錄潘奕雋、潘世璜父子過眼書畫、金石碑帖與圖籍共有276件:書法95件,繪畫118件,金石碑帖圖籍63件。
  • 青年潘氏尋根行
    青年是生命的活力,青年是民族希望,潘氏青年就是潘家的朝陽。2020年11月13日,閩潘青委會一行22人,在會長潘家富,執行會長潘雪慧,秘書長潘永鋒的帶領下,披著嶺南的曙光,懷著潘山的朝氣,來到鄭州,開啟青委會的首次尋根行。
  • 道光甲申1824年孫玉庭為《石觀前劉氏宗譜》三序
    前言:1824年,江西總督孫玉庭受劉鳳誥之託,先是題寫了「劉善人墓」,寫完後又因石觀泉續修祖譜,所以順便也把譜序也寫了,關於孫玉庭其人與劉鳳誥,請參閱文尾的延伸閱讀。原文:孫玉庭為石觀前劉氏宗譜序餘既題劉善人墓記其縣南糧改折事因以悉萍鄉劉氏世系居址甚敬慕之金門宮保謂餘曰吾劉氏鄉居左近故有石觀因名石觀前鄉裡謂之灌泉以音近也地僻而風淳聚族居甚安逸可以為善今族中修譜自嘉慶丙寅搜纂至今十九年矣以記墓之故因請為序餘徵其例則則曰詳於世系使昭穆不紊人皆曉然於本源忌日葬址皆有稽考以是為留遺云爾其嘉言懿行及女士貞節各有專書或詳邑乘以及達官名人見詒文字皆不附於譜惟祠產字契一二當眾曉者附載之文質可見淳古風不復修飾此其大略也餘謂普例如此可矣成虧相襲也成虧病於相耀宗黨之中無相耀之形乃始有相親之意因以善相勉疵相戒而族規以成至於語言文字之當忌者所謂辭尚體要知之者不易得又豈惟譜牒之學而己哉既以復於宮保因書之以企其成
  • 福建滎陽潘氏文化研究會通知
    月17日(正月初六)與第十五屆潘氏思源獎學金一起頒發。福建滎陽潘氏文化研究會第十五屆思源獎學金申請簡章福建滎陽潘氏文化研究會首屆思源獎學金於2007年正月潘氏新春團拜會上頒發,首屆僅向考取北大、清華、復旦的3位學子頒發。
  • 泉州宗祠:歷經歲月洗禮的建築瑰寶
    古代,旌表忠孝節義和文武功名的儀式也在宗祠舉行,褒揚功名、善行、壽考的牌匾常掛於宗祠的大門或大廳,有的還在大門前的石埕上樹立「石旗杆」,使名臣善士美名遠揚。柱上有楹聯,敘述祖宗功業或祠堂形勢,如晉江陳埭丁氏宗祠大門石柱上刻聯句云:「派衍金閶,二千石敬承祖惠;門迎寶蓋,廿七都宏啟人文」,晉江青陽蔡氏家廟柱聯云:「前紫帽後羅裳廟堂冠冕,左旗山右石鼓將相規模」。泉州的宗祠前,往往有寬大的石埕,照壁旁立著石旗杆,有的還開半圓形的泮池,空間格局嚴謹而開闊。
  • 湖南邵陽的3個著名宗祠景點,有「天下宗祠」美稱,你家鄉的嗎?
    今天鵬姐要給大家介紹邵陽著名的的宗祠景點,話不多說,下面就來跟著鵬姐一起開展旅行吧!第一個:洞口宗祠建築群洞口宗祠建築群位於有「天下宗祠」美稱的湖南洞口縣,境內保存著百十座古宗祠建築群,結構完整,美輪美奐,一座座宗祠恰似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湘西南的青山綠水間,但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洞口宗祠的選址無不刻意講究風水,均為依山傍水而建,最讓人嘆為觀止的應數
  • 霞浦溪南古樸典雅的謝氏宗祠
    溪南謝氏宗祠,位於福建省霞浦縣溪南鎮溪南村中心街,坐東向西。溪南村俗稱溪南街。因溪南村旁有溪稱藍溪,溪南村位於藍溪南,故名溪南。溪南街為謝姓聚居村本祠堂現今謝姓有240多戶,人口有950人。據溪南謝氏譜諜記載,明中葉謝氏始祖謝玉坤,從富足嶺裡遷徙溪南街開基立業,繁衍生息。
  • 中江宗祠的文化觀照
    因而鬥膽估計,乾嘉時代應是宗祠的高產期。   劫後餘生的移民新建的中江宗祠,呈現出多風格的局面。顯見與族群原籍地風俗形制有關。雖經後代維修改造,在宗祠活動中依然留存了原籍地的民俗民風。   隨著族人的繁衍,財力的積聚,直至在形成村落以後,宗祠的凝聚功能和向心能力得到進一步強化,宗祠作為族人的精神寄託,文化意蘊愈加豐富。
  • 中華丘氏大宗譜·八郎公系譜之三(<十六>世傳篇 吊線總圖、世系譜)
    設若致政公父親就是伯四郎,那麼伯四郎、叔父伯七郎,祖父三五郎均是江西人,未曾來杭。致政公九世孫泓公之子禎公1526年寫譜,請池州知府田賦作序云:「稽致政公其源,在於江西永豐之層山」。而韓八娘與「三惟」的遷徒軌跡,自古至今無所謂從江西遷杭的傳聞和譜記。故八郎公不能接江西永豐層山人伯七郎(三)有41篇老譜序,記三五郎宋元間因兵災遷杭,十子世居上杭。